尼罗市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尼罗市场,中东欧最大的中国小商品批发中心,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东北郊,1998年由当地地产开发商尼罗集团建造。罗马尼亚华商95%的店铺集中于此,市场共有商铺7000多间,其中温籍商人经营的有700多间,销售以服装类和家电类为主的小商品,因此得名“中国城”。经过十年的发展,华商们的经营方式已从摆地摊、做小生意上升到进入现代化的商场、按照现代化商业要求经营业务,他们创立了中国和罗马尼亚新的贸易方式和渠道。2010年4月21日,尼罗市场管理方对市场实行强制性彻底拆除,2000多家华人店铺被毁,华商经济损失达数亿欧元。
尼罗市场 - 初步建立
1990年前在罗马尼亚定居的中国人,屈指算起来不足五人。据有人回忆,资格最老的一位华侨大家都称为老李,
罗马尼亚中国城
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俄罗斯沙皇政府招聘来挖战壕的苦力,后转到罗马尼亚。目前在罗马尼亚约有7000名中国华侨、华人,绝大多数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陆续来到罗马尼亚的。据悉,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罗马尼亚的华商最多时曾接近2万人。布加勒斯特近郊的“欧罗巴”的批发市场是华商最初的落脚点。尼罗市场始建于1999年,当时用铁皮建造的简易店铺,在这里经营的华商基本上都是买下了店铺的永久使用权。
罗马尼亚《真理报》曾这样写道:“‘欧罗巴’和‘尼罗’是布加勒斯特的两个‘穷人市场’,露天式的简易售货亭,给人以破烂不堪的印象,但兴隆的商业同市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华商把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带到罗马尼亚,出售的商品档次虽不高,但在价格上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多年来罗马尼亚人开的商店不景气,但“欧罗巴”和“尼罗”两个批发市场几乎每天是人山人海。在这两个市场里不仅有布加勒斯特市民来购物,还有许多来自罗各地的商贩。他们把很多中国商品批转到罗全国各地出售。除此之外,前来购货的人中还有很多人来自保加利亚、乌克兰、前南斯拉夫地区和摩尔多瓦共和国。
尼罗市场 - 发展历程
尼罗市场从“穷人市场”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中国城”,这是一个形象和档次的提升过程。从商户的经历中可以窥见一二。
郑氏国际集团公司总裁郑思勇是一个思维开阔的华商,90年代初他刚到罗马尼亚时是靠卖拖鞋起家的,当时他从国内进口大量拖鞋,在“欧罗巴”市场批发、零售,曾一度被戏称为“拖鞋大王”。郑思勇是个勇于思考的人,当他赚了一些钱后,他发现布加勒斯特市区的“潘塔里孟”湖畔有一块堆满了垃圾的场地。1997年他就果断地用低价把这块地买下,并雇人把垃圾运走,然后在这里建起了20座仓库,为华商存储商品服务。不久后他果断地买下了“潘塔里孟”湖畔另外10公顷土地,经过苦心经营,带火了那里的商业和房地产业。从那以后,房地产成了郑思勇的主业。现在郑氏集团手下的罗马尼亚员工就有2000多人。
从2003年起,郑思勇先生同罗
尼罗市场
马尼亚人尼库先生携手在“尼罗”市场东南侧购置了约60公顷的闲置土地,先后建起了5座“红龙”现代化商厦,特别是在2006年2月竣工的“红龙五”巨型商厦已成为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停放在大厦两侧的汽车就有数百辆,使人看到了这座大厦的气派。此外,那里还有5个大商厦、1个办公大楼、10栋9层的住宅楼以及各种基础设施正在兴建中。为了方便客商的进出,一条连接首都市中心区和红龙区的公路——“红龙路”即将通车。到2007年底,整个工程将竣工,届时一个气势宏伟的“中国城”将呈现在罗马尼亚人面前。它将是欧洲最大的“中国城”,是辐射整个欧洲大陆的中国商品集散地。
华商用他们辛勤的工作活跃了罗马尼亚市场,而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保持了市场的物价稳定,使广大低收入的群体维持了基本生活,也为罗马尼亚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华商的经营活动还为罗马尼亚进口商、零售商带来丰厚的收入。近几年来,罗马尼亚的华商销售的中国商品在质量、花样上也在不断提高。过去华商主要从罗马尼亚人那里租用摊点或店铺,而现在他们自己投资兴建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这些大型商厦将为罗马尼亚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尼罗市场 - 问题不断
十多年以来,尼罗市场一直波折不断、风雨飘摇,在此之前曾经发生多起火灾,2007年和2008年,尼罗市场又曾先后遭遇了二区政府限期关闭市场及管理方搭建“隔离墙”的风波。
罗马尼亚当地时间2008年11月19日,尼罗市场遭尼罗集团强制隔离,旅罗温商遭遇“闭门风波”。2008年11月25日,旅罗华侨华人20多个社团联合发表《关于尼罗市场隔离墙事件的联合声明》,声明强烈要求尼罗集团停止架设隔离墙。
2008年11月26日,隔离墙被市场管理方悄悄拆除。
2009年3月5日凌晨5时左右,尼罗市场发生火灾,由于天冷风势大,大火迅速蔓延,数家华商店铺被烧毁。 半小时后消防队及时赶到,火情得到了控制,但4家店铺的商品已经荡然无存,其中3家店铺的店主是江苏南通人,他们主要经营床上用品、毛毯等商品,另一家店铺的店主是阿拉伯人,经营家居装饰品等物,初步估计此次火灾造成的财物损失超过10万美元,失火原因至今不明。
2009年11月16日,市场管理方尼罗集团单方面决定对进入“尼罗”的除货车以外机动车开征每天10列伊(约3.5美元)的停车费,引起在市场上数千中国、越南和阿拉伯国家商人的强烈抗议。尼罗集团早在开征停车费前就一直抱怨物业管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不过,市场商户则早就对管理方连年来不断提高管理费忍无可忍。而且商户认为,每月交纳的管理费中已经包含停车费。
开征停车费当天,在市场入口处等待缴费的车辆排成了数公里的长龙,急于进市场开店的商户甚至弃车跑往市场。长此以往,不仅开支增加,生意也将受到影响。收费第二天上午,上百商户自发找管理方交涉,发生冲突。
尼罗市场
对于商户的不满和抗议,管理方回以停水和停电,并于11月17日晚宣布全面停止物业管理,保安和清洁人员全数撤出。管理方试图以此逼迫商户就范。而“中国城”的华商同其他国家的商人联合起来,一方面组成维权小组统一同管理方交涉,另一方面建立保安队昼夜维持市场正常秩序和安全。
2009年11月24日开始,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市有关部门,对当地华商集中经营的尼罗市场进行了检查,有300多个浙商经营的店铺被查封,另外3000多家浙商商铺遭遇停水、停电、关闭洗手间的困境。尼罗市场管理方高层代表当天接受罗马尼亚一家电视台的采访时表示,他们将放弃对市场的所有物业管理,并公开宣称尼罗市场商户有严重偷漏税行为及卫生、消防存在隐患等,希望罗马尼亚政府各有关部门介入尼罗市场事务。因为尼罗市场管理方放弃了所有物业管理,市场内的3000多个浙商商铺一时间陷入了停水、停电、关闭洗手间的困境。
2009年12月1日 在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介入协调下,罗马尼亚税务总局的局长亲自回信,表示被查封的店铺一周内恢复营业。
2009年12月2日,罗马尼亚尼罗市场再次受到警察的查封。自此,尼罗市场上演了一出出管理方撤物业管理,警察强行封店、拉货,继而管理方出面驱赶商户的闹剧。
市场华商在华人维权委员会的带领下,于2010年2月26日将市场管理方及颁布拆除令的辖区政府一起诉至当地法院,并要求法院立即中止辖区政府的拆除令。法院正式受理后,通知双方在6月16日开庭审理此案。
尼罗市场 - 强拆
原因
尼罗市场的经营商户说,尼罗市场只需花1万美元就能取得一个15平方米至20平方米店铺的永久使用权。2003年红龙市场建成,每年3万欧元至4万欧元的店租,相比之下租金相当高昂。红龙市场建好后商铺大量空置,华商都不愿意搬迁过去,经营方的投资没法收回,所以尼罗市场的拆除成为一种需要。
罗马尼亚海关总署、首都经济卫队及布加勒斯特市二区政府等,派出大量警力对浙商集中的尼罗市场进行封锁时,声称尼罗市场存在偷漏税及假冒商品,卫生、消防隐患等问题,因此要对市场进行查封调查。
拆迁
罗马尼亚当地时间2010年4月21日,尼罗市场管理方对市场实行强制性彻底拆除,涉及2000多家华人店铺,其中600多家是温商店铺,预计华商的经济损失达数亿欧元。 尼罗市场被拆除后,大部分华商被迫转移到红龙市场经营,也有一些华商撤资回国。
商户反应
在尼罗市场遭拆除的第二天,罗马尼亚华人维权委员会当地辖区警察局,警方对此事立案调查,中国驻罗使馆也已向当地政府交涉。罗马尼亚华商决定除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之外,计划自发在当地建立华人市场。 罗马尼亚华商成立罗马尼亚唐人街国际联合集团,潘继东任集团董事长,该项目计划在2010年内启动。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