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人本经济发展观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人本经济发展观(Anthropocentric Economic Development View)

人本经济发展观的基本涵义 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本经济发展观是以人类价值为本的指导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它以人类为中心,将物类价值归于人类价值,重视人类价值胜过物类价值,珍视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显示出在经济发展中将人类不仅仅当作手段,更当作目的,当作世界的主体和主人。人本经济发展观是以劳动解放为本或以人类增值为本的经济发展观。从人本经济发展观的外延分析,以西斯蒙第为代表的追求生活幸福的经济学、以马克思为代表的追求劳动解放(人类解放)的经济学、以民族民主主义者为代表的追求民族平等的发展经济学等等,都属于人本经济发展观。

人本经济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方向 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本经济发展观追求人类幸福,将人类幸福与人类劳动紧密相联。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存在着两类劳动价值论,一类是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财富价值论),另一类是社会学的劳动价值论(人类价值论)。社会学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劳动自由论、劳动异化论和劳动解放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的本质是自由,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它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劳动的本质是自由,所以人类的本质就是自由。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生命活动特指劳动——笔者)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劳动异化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以大量篇幅谈到这一问题,指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类整体、他人相异化。在他看来,劳动本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由于异化,劳动仅仅成为谋生的手段,而不能成为谋求幸福的手段,人的本质被异化了。他面对着劳动异化,主张劳动解放。他说:“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这里的劳动解放,只不过是恢复劳动的自由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自由的结果就是劳动幸福,这一点可以从他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评价与对共产主义自由劳动的设想的对比中看出来。对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他评价说:“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慧。杜勋昶说:物本经济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发展观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对于共产主义自由劳动,他设想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主张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主张劳动具有使人幸福的性质。在这里可以看到,劳动自由的结果就是劳动幸福。总之,社会学劳动价值论主张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这里强调的是人类价值论

人本经济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方针 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本经济发展观既注重效率原则,又注重公平原则。马克思这样概括未来的新社会:“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列宁说:“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高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消灭(消除)了三大差别的公平社会。毛泽东反对两极分化,主张共同富裕。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他说:“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租土地。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间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在谈到农业合作化问题时,他说:“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邓小平将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他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总之,人本经济发展观始终强调效率公平兼顾原则。由于实行效率公平兼顾原则可以保障实现人类自由和人类幸福,使人类对生存状态满意,可以将这一原则称为人类满意原则。

人本经济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方式 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本经济发展观主张公有产权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他又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人本经济发展观从互利性的公有产权出发,主张追求公平,就必然注重劳动解放,注重以保障人权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经济。马克思批判了维护私有产权的资产阶级人权,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权本身就是特权,而私有制就是垄断。”他又指出,资产阶级“把历代的一切封建特权和政治垄断权合成一个金钱的大特权和大垄断权。”他还指出:“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马克思主张人类人权,他说:“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以往人们引用这段语录,往往只注重马克思否定了市场经济,但忽视了马克思要求保障人权的思想实质。马克思强调未来的社会是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就是强调未来的社会是保障人权的社会,因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就是拥有人权的生产者;同时,马克思主张以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所主导的计划经济去代替市场经济,其初衷也是为了保障人权,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人本经济发展观主张以人权为本的方式来发展经济。

人本经济发展观将取代物本经济发展观 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本经济发展观之所以会逐步取代物本经济发展观,根源于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本性,根源于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在现实中,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本经济发展观取代物本经济发展观正在逐步实现。

  1.可持续发展观取代不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突现。所谓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降低了人类生活质量的问题。战后,经济发展成为各国中心问题,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问题才被提出来。人类经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付出沉重代价的反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借以取代原有的不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可持续人类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可持续人类发展是这样一种意义上的发展:它不仅创造经济增长,而且关注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平分配;它要再造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它给予人帮助,而不是使人边缘化。”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观取代不可持续发展观,展现的是人本经济发展观取代物本经济发展观。

  2.经济发展观取代经济增长观。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在早期的发展经济学文献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不加区别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成果既可以通过“涓流效应”迅速地分流给社会的各阶层,也可以通过政府的调节重新分配。然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利比亚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中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迫使发展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涵义加以区分。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布鲁斯·赫里克说:“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显然,发展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理解为财富增值,而将经济发展主要理解为生产技术、生产制度的变革,后者已经涉及人类价值。在此后的探讨中,发展经济学家将经济发展与人类自由联系起来。迈克尔·P·托达罗在《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中说:“自由应该包括整个社会和它的成员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尽量缩小我们追求所谓发展的社会目标时所受的外部限制。”而阿玛蒂亚·森更进一步认为“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他实质上认为真实自由是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这样理解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实质上是将发展理解为人类增值。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经济运动理解为经济发展,这一现象说明人本经济发展观正在取代物本经济发展观。

人本经济发展观的不断完善 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为何需要不断完善人本经济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需要不断完善,与其历史特点有关。马克思的《资本论》虽然研究的是市场经济,但有这样几点特殊性:其一,马克思出于为工人阶级解放服务的目的,批判性地对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他的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否定了所有的市场经济,而当前我国正在实行市场经济。其二,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私有产权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由此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由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的生产方式,而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产权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从总体来说是由使用价值规律支配的生产方式。其三,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侧重于从价值角度分析商品,而基本将商品的使用价值放在次要地位。这样,马克思并未强调市场价格的作用,而当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的是利用市场价格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其四,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虽然揭示了市场均衡,但是这种市场均衡是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均衡,不包括服务行业在内。其五,马克思分析的资本家与劳动者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是一种制度性剥削关系,而当前我国虽然也存在着剥削关系,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制度性剥削关系。正是由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这类特点,使其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方面不是十分理想。虽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但那主要是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而微观层面的操作问题尚需经济学界的努力。

  2.如何不断完善人本经济发展观。

  首先,扬弃物本经济发展观。对于西方经济学,应该发扬其人本性因素,抛弃其物本性因素。粗略地说,对于其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实现效率的因素、财富增值的因素,都应该坚持和发扬,而对于其不利于生产权完善的因素、实现公平的因素、人类增值的因素,都应该剔除和抛弃。具体地说,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立场(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价值目标(仅仅追求财富增值,忽视或否定人类增值)、价值原则(仅仅追求效率,忽视或否定公平)应该抛弃,而对其生产理论、价格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政府经济职能和经济政策理论、寻租理论、制度理论和个人价值理论等等,都是可以借鉴的。

  其次,扬弃空想人本经济发展观。将事实上违背科学性但主观上追求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经济发展观称为空想人本经济发展观。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经济学就是空想人本经济发展观的体现。前苏联在斯大林指导下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于社会主义在东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后,政治经济学的着力点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斯大林选择了后者。他说:“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们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他还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

  (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这一观点长期影响着我国,我国建国后,甚至在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一直专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有其思想根源的。本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人本经济学,它主张追求人类富裕,所以重视生产力,同时它主张追求人类和谐,所以重视生产关系(生产权),它是生产力经济学与生产关系(生产权)经济学的统一。斯大林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仅仅理解为生产关系经济学是不科学的。针对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经济学,邓小平以生产力经济学来完善它,以改革经济学来丰富它。邓小平将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着力点,而将改革(生产权)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点。概而言之,邓小平以生产力经济学和改革经济学对斯大林的空想人本经济学进行了特殊意义上的扬弃。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人本经济发展观”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人本经济发展观 《资本论》 产权制度 价值原则 使用价值 公有产权 剩余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 劳动异化 劳动生产率 发展经济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