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巴蒂斯特·赛伊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生平及著作:
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年1月5日-1832年11月15日)是法国经济学家和商人。他生于里昂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即开始经商。曾在英国伦敦附近一所商业学校学习,在此期间了解到英国工业革命进程并接触到斯密的学说。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时,他正在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任职,拥护当时大资产阶级的执政,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并一度从军。雅各宾派上台后转而反对革命。 1794~1799年任《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主编,于该刊发表经济文章,批评国民大会活动,后受拿破仑一世重视被委任为法官,又被派往财政委员会工作。 1803年,他出版《论政治经济学,或略论财富是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简称《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宣扬斯密的贸易自由放任思想,后因拒绝支持拿破仑保护关税政策被解职。 1805 ~1813 年与人合伙办纱厂。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他又受到重视,被派往英国考察工业。1816年起先后在法国阿森尼大学和工艺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他把讲稿整理为《实用政治经济学全教程》(共6卷),在1828~1829年间出版。 1830年萨伊还担任过法兰西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1832年11月15日于巴黎逝世。他的主要著作除上述书外,还著有
《政治经济学入门》(1815);
《政治经济学精义》(1817)是《政治经济学概论》的缩写本;
《关于政治经济学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商业普遍萧条的原因给马尔萨斯先生的信》(1820);
《政治经济学杂录和通讯》(1833)等。
萨伊定律简介:
萨伊定律(英语:Say's Law),也称作萨伊市场定律(英语:Say's Law Of Market),是一种在19世纪初流行的经济思想定律,为19世纪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和主流的经济思想。该定律得名来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赛伊(Jean-Baptiste Say)。不过,萨伊并非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并由萨伊进一步阐释。
詹姆斯·穆勒认为一切生产活动都为了消费,人们为了取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必须透过生产某些商品来跟其他人进行交换另外一些商品。由于货币仅做为媒介,若不存在货币的假设下,生产者没有必要储存多余的产品,也没有储蓄财富必要,所以他会立刻将产品出售。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个人所得最后仍然会用于消费和投资用途,因此社会的总供给会等于总需求。因为资本累积全部最后会转化为消费与投资,生产必因资本的全部投入而扩大了劳动就业,因此不论供给多寡并不会导致需求不足的情形,为了容易达到充分就业,因而供给必得以尽可能增大。此定律被提出来的时间点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在一个完全卖方主导的市场,这种情境下萨伊定律是成立的。因为产品总是用产品(货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2]。萨伊定律受到三个古典学派《劳动市场论》、《利息论》、《旧货币数量论》的理论所支持[3] 。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应证了萨伊定律的谬误,但在一个纯以物易物的经济中仍可适用的。虽然现今经济学教科书已将其内容删去,然而还有不少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依据萨伊定律而作出结论的。
萨伊有四个基本论点:
1. 由于某种生产物之过剩,乃他种生产物之局部供求不一致。因此,社会不会发生全体的生产过剩。
2. 对个别产业而言,生产者愈多代表创造更多经济,因此将促进市场繁荣,买卖双方彼此将会愈有利。
“ 需求恒等于供给(Dn≡Sn),现金余额将等于零(Dn-Sn≡△M≡0)。 ”
古典经济学的应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萨伊定律的应用主宰整个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和主流的经济思想至凯恩斯的通论出版,萨伊定律的影响力才稍微减退。
按照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在其所著的《失业论》发表的观点,庇古教授认为除了一般的摩擦性失业和一般自愿失业者外,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是达到充分就业。根据萨伊定律,总需求的价格等于总供给的价格,社会的商品并不会出现生产过剩,那么总产量和边际生产率(马歇尔创造的概念)将达到最高水平,工人的工资相等于劳动的负效用(马歇尔创造的另一个概念),除非工人不满意现有工资水平外,社会不可能出现失业。古典学派将上述现象归入自愿失业,以维持萨伊定律所依据的是非自愿失业。所以庇古教授提出解决失业的方法就是工人自愿降低货币工资,从而令劳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达致均衡,并且反对工会制定过高的工资水平。
马歇尔教授以银行储蓄原理作解释:“一个人用他储蓄的那部份收入来购买劳动和商品,和他用所谓花费的那部份收入来购买是完全一样的,这是一条人所熟知的经济原理。当他使他所购买的劳动和商品用于生产财富,他指望从这种财富生产得到将来享受的手段时,他被认为是进行储蓄。”简而言之,收入的公式就是:
“ 收入=消费+储蓄 ”
这符合萨伊定律供求永远相等的原则:
“ 供给(收入)=消费+需求(储蓄) ”
反对论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根据凯恩斯的论点,古典学派盲目笃信萨伊定律而忽视了有效需求,结果建造了一个脆弱的理论根基。萨伊定律的权威性质从诞生之日起便遭到严重挑战。
萨伊和李嘉图这一说法仅描述以需求主导的生产关系,改为以供给活动作为主导,并以此诠释为物品自动产生需求。然而这说法首先违反供需两大定律:「实际上,人们并不是一有销售就非购买不可。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
另外马克思也指出:
任何人其实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卖,就得马上买。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限制,正式因为他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仅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说互相对立的独立过程形成内部的统一。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 randrew-s li>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让·巴蒂斯特·萨伊 萨伊定律 19世纪主流经济思想;古典经济学;劳动市场论;利息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