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地理学派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在与地理学的结合开始关注空间要素,即“现代主义是关于时间的,而后现代主义是关于空间的”,1992年专门创建人文地理学家参与的《环境与规划(D)部:社会与空间》。对于大部分地理学家,后现代主义于地理学便意味着传统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对象的简单更替,即沿用结构理论或者唯物论思想方法,来阐释后现代状态下急剧转变的时空组织形式。菲勒列举了后现代流行文化在后现代建筑、城市及社会的种种表征及相关研究,但同时指出这类研究并未领悟了后现代主义精髓。他推崇后一种认识方式,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关于人类世界的一种思考方式,其出发点之一是以谦逊、这种的态度和实际存在的材料来代替试图解释一切的大理论传统,强调无秩序性、非连贯性、去中心性,同时也强调各现象、事件、进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对不同性别、阶层、种族的人群差异的重视,以及他们在社会时空过程中不同参与经历的认同。
2、后现代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1)文化景观与地点的营造。
后现代主义不再强调大尺度的景观营造,而是主张创造宜人的、有情趣的景观环境空间,保护当地的景观特色和环境特征,努力形成有地方分为的环境与空间;他们认为观察方法不再是凝固的、静止的、局部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系统整体的,是把人与景观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并且要求深刻理解对象区域景观构成特征、分布及其功能与地方因子,寻求彼此之间的协调。
(2)后福特主义的经济景观
后现代主义发展使得文化发生转向,因而经济生活不仅是经济的,更是社会和文化的,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因此,经济地理学实质是文化的经济地理学,把以空间经济学位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和经济区位论等传统经济理论统一起来构建所谓的“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景观经历一次根本性的过渡,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后者更强调弹性的生产方法,如“弹性专业化”。
(3)关于空间与语言的哲学理论争辩
主要表现在尺度的转向,主张从理性空间向超空间发展发展,用一种大的,多的折中主义风格来研究乡土传统、地方历史,研究从盛大集会到亲密联系再到大的场面的专有的空间设计。在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先进的传播和运输技术及某些地理地方里不断减少的资本空间关联,已使得距离概念被消除。后现代主义者反对“元话语”、“元叙事”,寻求一种摆脱根源化、合法化最终意图的哲学文化。
(4)地理写作与地图学的表达方式。
即把认知地图用于狭窄的实实在在的城市日常生活的框架中去,使主体对那些更广大的以及相当不能再现的整体,做出情景再现。
(5)后现代策略与女权主义地理学发展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仅以男性观点的传统地理学,开创了强调女性观点及男女空间行为有差异性的性别研究及女性地理的研究。
(6)个体建构与自我的界定。
反对现代精神把人与他人、人与物的关系看做是外在的、派生的。他们强调这些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是个人身份构成性的东西。没有独立的实体,从简单的电子、原子、分子到人的意识,都是由其内在的关系构成的。
(7)自然环境论题的再评价。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但是对利润的无止境的追求,经济持续不断的增长,使得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后现代主义认为是理性主义造成的恶果,“知识就是力量,理性是谋求人类幸福的工具”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怀疑、否定和批判,他们认为如果人类想要在未来时代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反对人类中心论,批判和反思近现代主义哲学文化,建立与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后现代哲学文化。
3、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后现代主义的“游戏说”实际上就是反对方法论和无方法论。虽然后现代主义者竭力避免方法论,但他们的主观解释在方法和风格上的特点还是可以被概括为“内省”和“结构”。内省法应被理解为与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向对立的方法。解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怀疑主义,它对几千年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在场”加以消解,对语言的确切性和意义的可靠性加以怀疑,对一切重设中心的整体性、统一性原则的企图加以抨击。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将后现代主义的方法精髓与传统地理学相结合,尤其是与传统人文地理学相结合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地理学自身的研究方法。在后现代地理学中,地理学者积极参与了相关理论的研读评论,并将这些面向话语、文本、系谱学、结构的语言方法广泛用于地理对象和地理过程的解释。
(1)话语
福柯认为,知识是通过话语(discourse)实践形成,话语实践通过知识得到描述,这构成了他的权力话语理论的重要基础。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发现话语的真理和权力的焦点不在于被谈论什么,而在于谁谈论它和它是怎样被谈论。他使话语分析由明朗化的具体权力运作方式深入到隐秘的一般的权力运作方式。福柯要研究的不是作为意识的话语,而是作为技术或者战术的权力话语。
他的话语权理论认为:知识通过话语实践形成,话语实践通过知识得到描述,发现话语的真理和权力的焦点不在于被谈论什么,而在于谁谈论它和它是怎样被谈论。他使话语分析由明朗化的具体权力运作方式深入到隐秘的一般的权力运作方式,其要研究的不是作为意识的话语,而是作为技术活战术的权力话语。主要通过对话语的历史研究,揭示权力/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某个特定知识领域的话语以及知识的演变,理解权力是如何运行的。在福柯看来,话语是一类知识系统,这些知识系统包含着相应的社会及政府机构的术语,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权力部分。20世纪90年代权力话语理论进入到后结构主义的地理文本中,成为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核心基础。
(2)文本
文本通常指与书面表达相联系的一系列表达习惯,但过去的几十年这一概念已扩展到了包括诸如景观、地图绘画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等其他类型的文化产品之中。自19世纪开始,文本分析就与狄尔泰及其其他人的解释方法相联系
互为文本作为后现代地理学中的一大研究方法其来源于后现代主义中对文本的强调。后现代文化地理学家将整个世界看做是一个大文本,所有的文本都具有多种含义,而不是只有一种含义。此外,这些含义并不是固定地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出来。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家不赞成实证主义所采取的数据采集分析、模式设计、抽样研究等方法,反对依赖所谓“理性”或“逻辑”的分析,不承认也不谋求揭示某个独立于主观以外的“客观”真实,而是凭借直觉、感觉、见识、本能等去理解文本,提倡对文本进行阅读和诠释,而不是发现或观察文本。
互为文本着重反映文本之间的关系,强调文本生产出来并再现客体的东西。根据对符号含义产生于差异关系的认识,强调文本之间的对话特征。一个文本是在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中获得理解的,文本的含义依赖于该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相互关系,或者说,任何文本都是一系列文本中的一个连接,是对其他文本的回应、吸收与改造,并由此构成了他们之间的互为文本,正如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特定的含义,社会生活要素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具有特定意义。因此,在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家来看,只有文本本身是重要的,而且文本的含义应该是开放性的,人们可以对它进行无数次的诠释,文本每次被阅读后都应得到重写或者重新诠释。文本一旦形成便脱离作者意图而独立存在,同样社会行为付诸实施后也会引致不可预测的结果。可以说,互为文本是后现代主义地理学所提倡的一种研究分析方法论。
同样后现代规划者认为城市是一个文本,具有形态性和空间性,由不同读者对它做出不同的理解所构成,是不可判定的明确间隔。他们在城市空间中引入“超空间”观念,后现代城市空间强调“互相适应”因素的作用,需要对不同的城市微观结构以及要素之间直接相互作用联系的强调,而不是通过“中心地”的间接依附。后现代城市“应该用一种大得多的折中主义风格来研究乡土传统、地方历史,研究从盛大集会到亲密关系再到大的场面的专有的空间设计”,以促进人类行为规则、人类社会幸会规则的创新,并由此推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
(3)系谱学
系谱学在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方法论上被用来指一种研究取向。在后现代主义方面,它经常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联系在一起,其作为一种视角,引导人们去解读社会关系的话语。福柯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贡献开始从考古的角度加以挖掘,因为他将自己具有先锋性的空间观念的转变埋藏于卓越的历史洞见的漩涡。在后现代地理学中尽管系统学主要是一种历史分析,但是它没有采取传统的历史方法论。它并不特别关注寻求真理或真实,也不关注某种统一的、准确的或全面的社会历史画面。相反,它强调描述话语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实践、工具、所涉及的制度以及它们的权力作用。它不仅要说明制造话语的过程,而且还想解释一定的话语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得到来自公共机构、社会精英、立法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支撑,包括话语的技术化、制度化合官僚化,通过对历史的探索,解释现代社会中有关权力和知识的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构成性关系。
(4)解构
解构是一种关于文本阅读的方法论。解构的目的并非要颠倒符号的价值,而是想通过颠覆二元结构中的等级对立关系,使处于边缘或者受排斥地位的能指或这类主体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机会获得公开的表达和展示,由此重建二元结构中的新含义。它所挑战的是维系语言、社会及政治等级体系的有关现代制度和公共权威。
与之相对应的是“解构主义”,就是结构主义内部对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原则的自我结构,解构中包含了建构性思想,从而扭转了西方2000年来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结构主义的众多研究学者中,尤以德里达的文本结构思想为人文地理学带来的影响最大。
德里达对文本的解构,是通过文本来“干预”社会的。他所说的文本并不限于图像、书籍甚至话语,也不限于语义的、再现的、符号的、理念的或意识形态的领域,他说的文本,意味着所有被称为“现实的”、“经济的”、“历史的”和社会-制度的结构。既然文本是指称或者包含着现实的,农民德里达对文本的解构,就是对现实的解构。
总之,解构是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实现了对内在结构的否定,突出了个体的主观意识。后现代地理学旨在运用结构实现一种超越现代性的重构。通过对地理理论与实践对象的解释和再解释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走向了开放的多元化的对话模式。
后现代主义在与地理学的结合开始关注空间要素,即“现代主义是关于时间的,而后现代主义是关于空间的”,1992年专门创建人文地理学家参与的《环境与规划(D)部:社会与空间》。对于大部分地理学家,后现代主义于地理学便意味着传统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对象的简单更替,即沿用结构理论或者唯物论思想方法,来阐释后现代状态下急剧转变的时空组织形式。菲勒列举了后现代流行文化在后现代建筑、城市及社会的种种表征及相关研究,但同时指出这类研究并未领悟了后现代主义精髓。他推崇后一种认识方式,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关于人类世界的一种思考方式,其出发点之一是以谦逊、这种的态度和实际存在的材料来代替试图解释一切的大理论传统,强调无秩序性、非连贯性、去中心性,同时也强调各现象、事件、进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对不同性别、阶层、种族的人群差异的重视,以及他们在社会时空过程中不同参与经历的认同。
2、后现代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1)文化景观与地点的营造。
后现代主义不再强调大尺度的景观营造,而是主张创造宜人的、有情趣的景观环境空间,保护当地的景观特色和环境特征,努力形成有地方分为的环境与空间;他们认为观察方法不再是凝固的、静止的、局部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系统整体的,是把人与景观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并且要求深刻理解对象区域景观构成特征、分布及其功能与地方因子,寻求彼此之间的协调。
(2)后福特主义的经济景观
后现代主义发展使得文化发生转向,因而经济生活不仅是经济的,更是社会和文化的,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因此,经济地理学实质是文化的经济地理学,把以空间经济学位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和经济区位论等传统经济理论统一起来构建所谓的“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景观经历一次根本性的过渡,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后者更强调弹性的生产方法,如“弹性专业化”。
(3)关于空间与语言的哲学理论争辩
主要表现在尺度的转向,主张从理性空间向超空间发展发展,用一种大的,多的折中主义风格来研究乡土传统、地方历史,研究从盛大集会到亲密联系再到大的场面的专有的空间设计。在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先进的传播和运输技术及某些地理地方里不断减少的资本空间关联,已使得距离概念被消除。后现代主义者反对“元话语”、“元叙事”,寻求一种摆脱根源化、合法化最终意图的哲学文化。
(4)地理写作与地图学的表达方式。
即把认知地图用于狭窄的实实在在的城市日常生活的框架中去,使主体对那些更广大的以及相当不能再现的整体,做出情景再现。
(5)后现代策略与女权主义地理学发展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仅以男性观点的传统地理学,开创了强调女性观点及男女空间行为有差异性的性别研究及女性地理的研究。
(6)个体建构与自我的界定。
反对现代精神把人与他人、人与物的关系看做是外在的、派生的。他们强调这些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是个人身份构成性的东西。没有独立的实体,从简单的电子、原子、分子到人的意识,都是由其内在的关系构成的。
(7)自然环境论题的再评价。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但是对利润的无止境的追求,经济持续不断的增长,使得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后现代主义认为是理性主义造成的恶果,“知识就是力量,理性是谋求人类幸福的工具”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怀疑、否定和批判,他们认为如果人类想要在未来时代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反对人类中心论,批判和反思近现代主义哲学文化,建立与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后现代哲学文化。
3、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后现代主义的“游戏说”实际上就是反对方法论和无方法论。虽然后现代主义者竭力避免方法论,但他们的主观解释在方法和风格上的特点还是可以被概括为“内省”和“结构”。内省法应被理解为与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向对立的方法。解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怀疑主义,它对几千年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在场”加以消解,对语言的确切性和意义的可靠性加以怀疑,对一切重设中心的整体性、统一性原则的企图加以抨击。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将后现代主义的方法精髓与传统地理学相结合,尤其是与传统人文地理学相结合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地理学自身的研究方法。在后现代地理学中,地理学者积极参与了相关理论的研读评论,并将这些面向话语、文本、系谱学、结构的语言方法广泛用于地理对象和地理过程的解释。
(1)话语
福柯认为,知识是通过话语(discourse)实践形成,话语实践通过知识得到描述,这构成了他的权力话语理论的重要基础。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发现话语的真理和权力的焦点不在于被谈论什么,而在于谁谈论它和它是怎样被谈论。他使话语分析由明朗化的具体权力运作方式深入到隐秘的一般的权力运作方式。福柯要研究的不是作为意识的话语,而是作为技术或者战术的权力话语。
他的话语权理论认为:知识通过话语实践形成,话语实践通过知识得到描述,发现话语的真理和权力的焦点不在于被谈论什么,而在于谁谈论它和它是怎样被谈论。他使话语分析由明朗化的具体权力运作方式深入到隐秘的一般的权力运作方式,其要研究的不是作为意识的话语,而是作为技术活战术的权力话语。主要通过对话语的历史研究,揭示权力/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某个特定知识领域的话语以及知识的演变,理解权力是如何运行的。在福柯看来,话语是一类知识系统,这些知识系统包含着相应的社会及政府机构的术语,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权力部分。20世纪90年代权力话语理论进入到后结构主义的地理文本中,成为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核心基础。
(2)文本
文本通常指与书面表达相联系的一系列表达习惯,但过去的几十年这一概念已扩展到了包括诸如景观、地图绘画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等其他类型的文化产品之中。自19世纪开始,文本分析就与狄尔泰及其其他人的解释方法相联系
互为文本作为后现代地理学中的一大研究方法其来源于后现代主义中对文本的强调。后现代文化地理学家将整个世界看做是一个大文本,所有的文本都具有多种含义,而不是只有一种含义。此外,这些含义并不是固定地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出来。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家不赞成实证主义所采取的数据采集分析、模式设计、抽样研究等方法,反对依赖所谓“理性”或“逻辑”的分析,不承认也不谋求揭示某个独立于主观以外的“客观”真实,而是凭借直觉、感觉、见识、本能等去理解文本,提倡对文本进行阅读和诠释,而不是发现或观察文本。
互为文本着重反映文本之间的关系,强调文本生产出来并再现客体的东西。根据对符号含义产生于差异关系的认识,强调文本之间的对话特征。一个文本是在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中获得理解的,文本的含义依赖于该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相互关系,或者说,任何文本都是一系列文本中的一个连接,是对其他文本的回应、吸收与改造,并由此构成了他们之间的互为文本,正如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特定的含义,社会生活要素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具有特定意义。因此,在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家来看,只有文本本身是重要的,而且文本的含义应该是开放性的,人们可以对它进行无数次的诠释,文本每次被阅读后都应得到重写或者重新诠释。文本一旦形成便脱离作者意图而独立存在,同样社会行为付诸实施后也会引致不可预测的结果。可以说,互为文本是后现代主义地理学所提倡的一种研究分析方法论。
同样后现代规划者认为城市是一个文本,具有形态性和空间性,由不同读者对它做出不同的理解所构成,是不可判定的明确间隔。他们在城市空间中引入“超空间”观念,后现代城市空间强调“互相适应”因素的作用,需要对不同的城市微观结构以及要素之间直接相互作用联系的强调,而不是通过“中心地”的间接依附。后现代城市“应该用一种大得多的折中主义风格来研究乡土传统、地方历史,研究从盛大集会到亲密关系再到大的场面的专有的空间设计”,以促进人类行为规则、人类社会幸会规则的创新,并由此推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
(3)系谱学
系谱学在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方法论上被用来指一种研究取向。在后现代主义方面,它经常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联系在一起,其作为一种视角,引导人们去解读社会关系的话语。福柯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贡献开始从考古的角度加以挖掘,因为他将自己具有先锋性的空间观念的转变埋藏于卓越的历史洞见的漩涡。在后现代地理学中尽管系统学主要是一种历史分析,但是它没有采取传统的历史方法论。它并不特别关注寻求真理或真实,也不关注某种统一的、准确的或全面的社会历史画面。相反,它强调描述话语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实践、工具、所涉及的制度以及它们的权力作用。它不仅要说明制造话语的过程,而且还想解释一定的话语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得到来自公共机构、社会精英、立法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支撑,包括话语的技术化、制度化合官僚化,通过对历史的探索,解释现代社会中有关权力和知识的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构成性关系。
(4)解构
解构是一种关于文本阅读的方法论。解构的目的并非要颠倒符号的价值,而是想通过颠覆二元结构中的等级对立关系,使处于边缘或者受排斥地位的能指或这类主体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机会获得公开的表达和展示,由此重建二元结构中的新含义。它所挑战的是维系语言、社会及政治等级体系的有关现代制度和公共权威。
与之相对应的是“解构主义”,就是结构主义内部对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原则的自我结构,解构中包含了建构性思想,从而扭转了西方2000年来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结构主义的众多研究学者中,尤以德里达的文本结构思想为人文地理学带来的影响最大。
德里达对文本的解构,是通过文本来“干预”社会的。他所说的文本并不限于图像、书籍甚至话语,也不限于语义的、再现的、符号的、理念的或意识形态的领域,他说的文本,意味着所有被称为“现实的”、“经济的”、“历史的”和社会-制度的结构。既然文本是指称或者包含着现实的,农民德里达对文本的解构,就是对现实的解构。
总之,解构是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实现了对内在结构的否定,突出了个体的主观意识。后现代地理学旨在运用结构实现一种超越现代性的重构。通过对地理理论与实践对象的解释和再解释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走向了开放的多元化的对话模式。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