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区域发展理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1、产业部门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克拉克(clark)和费希尔在研究了区域的成长过程中发现,区域人均总产出的增加是区域第一产业(农、林、渔、牧)就业人口或产值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制造业)及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就业人口或产值所占比例上升的结果,提出了三次产出的部门理论。这一理论的缺陷在于阐述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关系。区域增长与产业部门发展顺序关系仅仅适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区域,忽略了外在因素的影响。
2、乘数理论
    诺斯、悌鲍尔(Tieboul)和豪特(Hoyt)在将经济活动分为基础部门和非基本部门。基础部门(或输出部门)是指产品销售到区域外的产业或经济活动;非基础部门(或服务部门)是指供应区域内消费的产业或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基础乘数发展论。他们认为,基础部门的扩张会造成城市或区域的增长,这种关系是一种乘数效应,即未来的生产活动是现在的数倍,其倍数为1/(1-a),(式中a表示服务部门生产产量/区域生产总量)
3、产业关联论
    产业关联论,也称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1936年由苏联经济学家列昂节夫提出。他认为多地区经济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地区,然后考察这些较小地区之间在产出和投入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发展可利用部门间投入产出平衡表进行,或运用列昂节夫矩阵借助于计算机应用得出结果。利用地区间和地区投入—产出分析,可以使得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的工业布局更为合理,即可以根据地区间的贸易流量和地区的收入与就业状况改变现存的工业区位格局,为制定新厂址、迁厂或合并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区域发展理论”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产业部门 乘数;产业关联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