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理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1、增长极理论
概括增长极理论,主要有下述的三个基本经济概念构成。
(1)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那些比较新兴,具有先进技术水平,能够为区域发展和增长创造良好条件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具有对本部门的产品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其市场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并与其他部门有很强的工业内部联系等特点。类似地,分析地区工业间的投入—产出表,可以推导出每一个工业集团在生产过程的前后联系。在主导产业部门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大型企业,称之为“龙头企业”,它可以是一个工厂,也可以使由几个企业的核心机构组成的综合体。在区域的中心地体系中的某些重要地点配置这样的“龙头”企业,就会形成相应的增长极核中心。
(2)极化效应与聚集经济
主导产业部门的“龙头企业”或它们的综合体一旦配置在某一地区,其迅速的增长将导致聚集经济优势的形成,从而使围绕在原布局点周围的其它经济活动产生计划现象。所谓极化是指迅速增长的主导企业引起其它经济活动趋向于增长极核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出现三种主要聚集经济类型,即:企业聚集经济、区域聚集经济和城市化聚集经济。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经济活动集中到少数点上,从而也导致资源向这些点流动,这就使经济极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地理上的极化,而且由于在这些点上存在聚集经济的优势,所以当这些点上早期吸引力消失之后,他们依然可以继续繁荣下去。然而,计划效应也是有限度的。因为在增长点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规模较大的非经济性可能超过聚集经济带来的利益,诸如公共服务成本的增加,工资和地租价格的上涨以及过度拥堵造成的费用,这些非经济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工业的增长。
(3)扩散效应
所谓扩散效应就是在一段的时间内,增长极核的推动力不断地向周围地区发散。作为政策工具的增长极理论近年来已经为人们广为接受,其中扩散效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2、梯度开发理论
该理论是制定国家或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基本理论之一,由中国学者夏禹龙等根据国外适应论变异而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为争取早日实现现代化,极力推崇“起飞”理论,即尽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使经济起飞,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但实践表明由于脱离国情,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后再次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步骤不可超越,而应适应发展中国家的薄弱的基础,首先采用“中间技术”,甚至发展“传统技术”,再逐步过渡到先进技术。夏禹龙等结合中国国情,反对“一刀切”地搬用“中间技术”。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技术梯度,即“先进技术”地区、“中间技术”地区和“传统技术”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承认历史形成的技术梯度,让有一些有条件地区首先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加速转移,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梯度理论是一种静态区位理论,它力图将地区的经济发展固定在特设的阶段之上,使“先进技术”地区永远“先进”,“传统技术”地区永远“传统”;在确定区域生产布局重点时,往往只注重现状发展基础,只注意发挥发达地区的现实又是,忽略了待开发地区的潜在优势,致使在区域经济开发中一方面加大了地域经济开发差异程度,另一方面影响了整个国家地域经济的开发速度。
鉴于上述弊端,近年来梯度开发理论正由静态区位理论发展为动态区位理论,其中最有权威的是迈达尔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生产分布上必然产生两种趋势,即生产向某些地区集中的极化趋势和生产向广大地区分散的扩散的趋势;前者极化效应支配,后者为滴流作用的结果。根据这一原理,处在高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在于预防经济结构老化,行之有效办法是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处在低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应该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或外溢出来的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并尽量争取外援,从最低的发展梯度向上攀登,进入先进行列。
3、跳跃发展理论
该理论是在国家或者大地区经济开发中,不考虑各地区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而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开发理论。该理论也是为制定国家或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基本理论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它与梯度开发理论战略相对应。其特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些原来位居最高发展阶梯的地区经济能逐渐衰败;另一些原来处于较低发展阶梯的地区经济能后来居上,成为最发达地区。每个时期地域经济开发重点不是依据现状顺序,而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与可能条件而决定。区域经济的开发不仅仅首先加强发达地区,而逐步过渡到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且可以跳过发达和次发达地区直接在不发达的地区进行开发。语气相类似的还有“大推进理论”。这一理论把资本看作是对经济增长和的经济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实质上它是增长极滴流作用的深化与应用。在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为了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适当的外围地区重点投资,促进区域开发的资本形成,兴建新的成长中心。跳跃发展建立在现代交通流、信息流、资本流基础上的群集区域成长中心。
4、货运中转理论
梅尔曾于1962年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城市是由一个交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运输和通信则为人类交互作用的主要媒介,城市的发展或扩张主要导源于交通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方便。库利(Curry)则把概括为货运中转理论。即“人口与财富有汇聚于交通中转点的趋势”。
大宗商品出口理论。蒂波特(Tiebout)认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区位的形成,开始于该区域发现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矿产)或自然条件,特别适合于生产某种出口商品。按照他的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式是一种高度外向型的发展方式,而且是以初级外向型(outward-looking)经济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发展方式转变为次级外向型(secondary-outward-looking)的发展方式,即以加工工业产品为主、以代替原来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方针。但不管怎么说,出口加工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工业区位的特点。
5、外部经济理论
缪尔达尔1957年著作的《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赫希曼1958年著作《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各个不同地区在经济结构方面的特点使得它们彼此不可分开。因此,发展中国家工业区位的形成是与其“外部经济”有密切关系的,“外部经济”是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用“外部经济”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区位的形成,是一种强调以一个区域为主,其他区域为辅的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分析方法。
6、区域比较利益理论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各经济区内部的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是工业区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由于地区专门化的发展,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要加强。所以,这种理论绝不是把某个特定地区的工业配置看成是这个地区经济结构的产物,而是把它和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贸易联系起来考虑的工业配置。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在全国经济区的对比中,甚至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进行比较,发现本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并据此提出本区的工业配置决策。
7、自由入口理论(市场区再分配理论)
1976年,吉(Gee)研究了市场区,并提出了自由入口理论。即在企业可以自由迁入或迁出的情况下,将新企业配置于距老企业市场区边界点1/3距离处,并以老企业销售价格出售其产品,新企业就可以获得最大利润。
概括增长极理论,主要有下述的三个基本经济概念构成。
(1)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那些比较新兴,具有先进技术水平,能够为区域发展和增长创造良好条件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具有对本部门的产品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其市场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并与其他部门有很强的工业内部联系等特点。类似地,分析地区工业间的投入—产出表,可以推导出每一个工业集团在生产过程的前后联系。在主导产业部门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大型企业,称之为“龙头企业”,它可以是一个工厂,也可以使由几个企业的核心机构组成的综合体。在区域的中心地体系中的某些重要地点配置这样的“龙头”企业,就会形成相应的增长极核中心。
(2)极化效应与聚集经济
主导产业部门的“龙头企业”或它们的综合体一旦配置在某一地区,其迅速的增长将导致聚集经济优势的形成,从而使围绕在原布局点周围的其它经济活动产生计划现象。所谓极化是指迅速增长的主导企业引起其它经济活动趋向于增长极核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出现三种主要聚集经济类型,即:企业聚集经济、区域聚集经济和城市化聚集经济。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经济活动集中到少数点上,从而也导致资源向这些点流动,这就使经济极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地理上的极化,而且由于在这些点上存在聚集经济的优势,所以当这些点上早期吸引力消失之后,他们依然可以继续繁荣下去。然而,计划效应也是有限度的。因为在增长点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规模较大的非经济性可能超过聚集经济带来的利益,诸如公共服务成本的增加,工资和地租价格的上涨以及过度拥堵造成的费用,这些非经济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工业的增长。
(3)扩散效应
所谓扩散效应就是在一段的时间内,增长极核的推动力不断地向周围地区发散。作为政策工具的增长极理论近年来已经为人们广为接受,其中扩散效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2、梯度开发理论
该理论是制定国家或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基本理论之一,由中国学者夏禹龙等根据国外适应论变异而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为争取早日实现现代化,极力推崇“起飞”理论,即尽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使经济起飞,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但实践表明由于脱离国情,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后再次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步骤不可超越,而应适应发展中国家的薄弱的基础,首先采用“中间技术”,甚至发展“传统技术”,再逐步过渡到先进技术。夏禹龙等结合中国国情,反对“一刀切”地搬用“中间技术”。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技术梯度,即“先进技术”地区、“中间技术”地区和“传统技术”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承认历史形成的技术梯度,让有一些有条件地区首先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加速转移,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梯度理论是一种静态区位理论,它力图将地区的经济发展固定在特设的阶段之上,使“先进技术”地区永远“先进”,“传统技术”地区永远“传统”;在确定区域生产布局重点时,往往只注重现状发展基础,只注意发挥发达地区的现实又是,忽略了待开发地区的潜在优势,致使在区域经济开发中一方面加大了地域经济开发差异程度,另一方面影响了整个国家地域经济的开发速度。
鉴于上述弊端,近年来梯度开发理论正由静态区位理论发展为动态区位理论,其中最有权威的是迈达尔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生产分布上必然产生两种趋势,即生产向某些地区集中的极化趋势和生产向广大地区分散的扩散的趋势;前者极化效应支配,后者为滴流作用的结果。根据这一原理,处在高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在于预防经济结构老化,行之有效办法是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处在低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应该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或外溢出来的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并尽量争取外援,从最低的发展梯度向上攀登,进入先进行列。
3、跳跃发展理论
该理论是在国家或者大地区经济开发中,不考虑各地区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而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开发理论。该理论也是为制定国家或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基本理论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它与梯度开发理论战略相对应。其特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些原来位居最高发展阶梯的地区经济能逐渐衰败;另一些原来处于较低发展阶梯的地区经济能后来居上,成为最发达地区。每个时期地域经济开发重点不是依据现状顺序,而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与可能条件而决定。区域经济的开发不仅仅首先加强发达地区,而逐步过渡到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且可以跳过发达和次发达地区直接在不发达的地区进行开发。语气相类似的还有“大推进理论”。这一理论把资本看作是对经济增长和的经济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实质上它是增长极滴流作用的深化与应用。在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为了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适当的外围地区重点投资,促进区域开发的资本形成,兴建新的成长中心。跳跃发展建立在现代交通流、信息流、资本流基础上的群集区域成长中心。
4、货运中转理论
梅尔曾于1962年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城市是由一个交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运输和通信则为人类交互作用的主要媒介,城市的发展或扩张主要导源于交通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方便。库利(Curry)则把概括为货运中转理论。即“人口与财富有汇聚于交通中转点的趋势”。
大宗商品出口理论。蒂波特(Tiebout)认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区位的形成,开始于该区域发现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矿产)或自然条件,特别适合于生产某种出口商品。按照他的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式是一种高度外向型的发展方式,而且是以初级外向型(outward-looking)经济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发展方式转变为次级外向型(secondary-outward-looking)的发展方式,即以加工工业产品为主、以代替原来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方针。但不管怎么说,出口加工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工业区位的特点。
5、外部经济理论
缪尔达尔1957年著作的《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赫希曼1958年著作《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各个不同地区在经济结构方面的特点使得它们彼此不可分开。因此,发展中国家工业区位的形成是与其“外部经济”有密切关系的,“外部经济”是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用“外部经济”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区位的形成,是一种强调以一个区域为主,其他区域为辅的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分析方法。
6、区域比较利益理论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各经济区内部的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是工业区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由于地区专门化的发展,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要加强。所以,这种理论绝不是把某个特定地区的工业配置看成是这个地区经济结构的产物,而是把它和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贸易联系起来考虑的工业配置。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在全国经济区的对比中,甚至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进行比较,发现本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并据此提出本区的工业配置决策。
7、自由入口理论(市场区再分配理论)
1976年,吉(Gee)研究了市场区,并提出了自由入口理论。即在企业可以自由迁入或迁出的情况下,将新企业配置于距老企业市场区边界点1/3距离处,并以老企业销售价格出售其产品,新企业就可以获得最大利润。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增长极 梯度开发;跳跃式发展;货运周转;外部经济;比较利益;自由入口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