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新型城镇化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1、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理解
    (1)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人为本,产业支撑有力、新型工业化带动作用明显、资源节约利用、环境友好发展、主体功能明晰、综合承载力强,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服务均质化的城镇化,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体化。
    (2)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是一种规模设计科学、职能定位准确、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化道路,还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
    (3)新型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从制度和体制等多方面努力需要城乡发展的动力,维系城乡发展的质量,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最终实现城乡发展的公平。
   (4)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还要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以大统筹实现大整合,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使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得到提升的同时,使农村的社会保障更加完善。
2、新型城镇化的三个层面——区域城镇化和个性城镇化和泛义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动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能够适应和推动生产力提高与社会进步的城镇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城镇性质、状态不断扩展与深化的发展进程。 新型城镇化包括外延扩张和内涵优化两个进程。外延扩张是指城市数目、规模、地域的合理扩张。内涵优化体现在三个层面上:①狭义内涵优化,是单个特定城镇内部结构、功能、质量的优化;②广义内涵优化,是特定区域内多个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或城市群)结构功能、质量的优化;③泛义内涵优化,是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形态等在乡村地区的渗透、扩展和普及,是城镇与乡村的统 筹发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根本的区别:①发展背景不同。传统城镇化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其推进战略、方式等存在诸多缺陷;新型城镇化产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② 发展目标不同。传统城镇化以外延扩张为主要目标,依靠扩大发展要素投入来实现规模增长;新型城镇化以内涵优化为主要目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实现质量提升。③发展重点不同。传统城镇化的重点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有时为了城市甚至不惜牺牲乡镇利益;新型城镇化重点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3、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城市和谐发展的理想模式,是高级形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城乡的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以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新型产业为经济载体,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从而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实现友好发展,在文化上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一体化。
  (1)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经济要素和技术资源的空间集聚过程。这种集聚的意义在于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人才和科技资源等其他要素的集聚,促使技术创新和升级,提升区域经济规模,优化生产力要素,重构产业链,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充分实现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切实保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使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产生了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从而在经济上获得了“发展红利”。
  (2)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
   推进农村居民的城市化转型,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以及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都能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报站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虽然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在获取采取、分配财富和消费财富上产生了差异,但最终他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
   (3)在环境上实现友好发展
   随着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型城市化必须友好地对待生态环境,破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一方面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协调好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选择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必然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氢能经济和生态经济,最终目标是在节能降耗过程中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而不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从而在生态环境上实现友好发展。
(4)文化上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
    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本精神,大体上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天人合一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刚健有为的观念、以和为贵的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源泉、文化传承的载体,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而当今先进的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新型城市化的文化需要实现文明的多样性,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吧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统一起来,同分挖掘城市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和自然风貌,大力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形成特色鲜明,使城市兼具历史积淀和时代特征,为建设和谐城乡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5)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
    我国以往的城乡建设和发展方针的设计,具有“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特征,造成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而新型城镇化不仅不是人为地将趋于分割为城市与乡村,而且是消除“城乡”分治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城乡管理制度。具体来讲,就是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相一致的户籍制度、统一的土地管理制度、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制度、统一的就业制度、统一的社保制度、统一的投资和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管理制度的实现,将有利于以寻求资源空间优化和系统运行流畅的“整合交集”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了充分涌流。从而形成“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体系,以便在制度层面上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地”。
(6)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全球化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不断加快,以城市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已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优化城市区域发展格局,增强城市的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加速空间整合和优化,将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新型城市化在经济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的道理,在产业链的形成与产业集群的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从而形成了互动发展的格局。
4、新型城镇化的各种诠释
(1)习近平:要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完善城乡规划,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今日浙江)
(2)曹萍:是以新兴产业为依托,以现代新兴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为动力,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为保障的城市化。(当代经济研究)
(3)杨继瑞: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形成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实现集约化和内涵式发展模式,增长城市自主创新能力。(高校理论战线)
(4)何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产业结构优化,人居环境优良,市民素质良好,城市社会和谐,城市建设个性鲜明。(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5)姜永生:是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产生而产生的,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改革与战略)
(6)董嘉明等:经济集约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环境友好发展、功能优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浙江经济)
(7)虞锡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逐渐增加而农村的人口相对减少;城镇人口在全国和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村比重相应下降。二是城镇的形态和分布,由各自独立的状况变成联系密切的城镇系统。三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扩散,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城市居民。(嘉兴学院学报)
5、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以城乡统筹为特征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实现城乡功能互补,不仅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还要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以大统筹推进大整合,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a统筹城乡户籍制度b统筹城乡劳动就业c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d统筹推进进程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d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2)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契机,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平台
    传统城市化的发展以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为代价,而新型城市化所追求的是城市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要担当区域节能减排的重任。以此为契机,科学规划城市,克服以往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病”,加快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努力想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为资源利用程度高、环境污染低、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和示范基地。并且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将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
(3)以产业一体化支撑新型城市化的发展
    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以高密度为特征的大城市群,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推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探索建立优势企业牵头、跨市分工协作的机制,统筹区域产业发展,推进区域产业资源整合与产业一体化发展。从整个区域范围内统一规划和设计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其在物质、文化、旅游等产业上,通过同步改革、统筹发展,进一步打造区域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城乡产业的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
(4)以“城乡均质化”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乡均质化”是指不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而非形态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使在农村居住近是环境选择,但农民只是职业选择,并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型但均质的目的。这必然要求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工业反哺农业,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和工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打破传统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把所用的农民都固化在农村,相反的是要求有节奏、有梯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其逐步成为产业工人。但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让农村、农民和农业跑出传统的模式与形态。在“城乡均质化”和新农村建设理念下,就地实现农村城市化,从农村产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让农民与农村、农业一起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3

标签: 新型城镇化 内涵;三个平台;诠释;实质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