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一)地理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方法是获取区域人文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偏重社会环境,社会的历史、现状往往需要调查,社会成员的主观态度、意愿、行为倾向等都是人文地理学研究要涉及的内容。人文地理调查方法,就是在社会成员中收集并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和事件的趋势的资料,以查明区域人文地理环境或事象。
1.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与方案
(1)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及其特点:地理现象的社会调查是指对一些地理现象或有关问题,通过到各机关单位收集资料、组织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访问或观察了解一些有关事物的遗迹,取得信息。所以说社会调查的目的是直接通过对人的访问或收集查阅有关历史文献、统计资料,以实现区域地理野外考察任务的完成。地理社会调查有调查内容广泛复杂、受人的主观影响作用大等特点。
(2)社会调查方案制订:方案的制定与调整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左图):
调查对象: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
调查方法:一般包括访问法、随机抽样法、资料收集法、专家系统法等。
调查提纲:对于不同的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目的应制定出详细的调查提纲(包括访问提纲和资料收集提纲)和具体要求,以减小调查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联系公文:主要是指介绍信,用于证明调查者的身分和与调查对象的联系、接洽。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和内容,应出据不同级别的介绍信。
经费、人力:根据社会调查的任务的大小、时间长短、距离远近、地区范围和工作要达到的详细程度而定。
2.地理社会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1)访问法:对于一些现象当无法直接观察和获取有关资料时,可采用访问法。访问法可分单人访问和会议座谈两种形式。访问时应根据问题的性质确定访问对象;并且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列出详细的访问提纲;若在访问中发现有矛盾,则应重点深入调查,并结合自己掌握的情况作出正确地判断。
(2)资料收集方法:现成资料的收集、使用是区域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域社会调查的重要内容。资料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资料包括研究区域的有关地图资料、历史文献资料、考察报告、统计图表等。收集资料以前,也应作出详细的收集计划,做好与涉及单位的联系准备;对重要的机密图、文件资料应注意妥善保管,并做好保密工作。
(3)抽样法:对一些包含数量大,涉及范围广的社会现象,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来获取信息。如游客动机的调查,人口状况的调查可用此方法。抽样时应注意样点选择的随机性和样点分布均匀性,使抽样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的方式一般可采用填写调查表或询问等。表格和所拟问题应较简单,容易填写和回答;调查后要进行归类和认真分析,以得出与实际相符的结果。
(4)专家系统法:利用专家的丰富经验和权威性,对其意见进行调查,可用于对地理过程的预测及认识上。典型的专家系统法如德尔菲(Delphi)预测法,亦称专家经济统计推断法。其基本做法是:就所要预测的项目向专家发出调查表,然后统计专家的意见作出预测。
(二)科技文献资料法
1.地理科技文献的种类
地理文献是地理学发展的书面记录和宝贵财富,是前人的科研成果或经验的总结。地理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表现形式分类:①书刊类。教科书、百科全书、词典、手册、论文集、丛书、专著、史书、方志、传记、游记、报纸、期刊、画报等,包括外文版在内的公开出版物。②资料类。文书档案、文件、简讯、汇编、报告、典型调查材料、内部刊物、会议论文等非公开出版物。③数据类。统计年报、经济年鉴、省情手册等。④文物类。照片、碑刻、建筑物、器物等。⑤图表类。各类统计图表、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地图等。⑥非资料类或非印刷品类。用音响、形象、形体、遥感等方式记录知识的新型载体。例如,音像制品、电子计算机磁盘、模型、遥感图像及磁带、电脑数据库等。
按加工程度与使用程度分类:①原始性文献。是指作者本人的文字资料;收集到公开或内刊的文字、数字资料、论著、遥感磁带等,具有相对原始性,尚未“加工”,此类文献信息量最大。②工具性文献。是指文摘、索引、剪报等,是对一次性文献摘编、分类、合辑而成,具初步加工,具有工具性质,仅提供原始性文献的主要内容及出处。虽信息量大,但由于经过加工,多少带有摘编人员的影响,对专门研究人员还不够,可起到引子作用。③再造性文献。是指述评、综述、数据手册、卫片等,它主要是在原始性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而成的,有比较,有鉴别,是一种文献的再造。
2.因特网——当今人文地理研究最重要的信息资料库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由原子时代向比特时代转化的伟大变革。因特网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信息集合体,已迅速、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渗透到现代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和信息交流的方式,从而引发出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字化的信息革命,对地理科学的发展亦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信息资源的特点是:①信息的海洋,全球数据共享;②索取信息的场所,交流知识的渠道;③覆盖全球,界限消失;④传递快速,使用方便。
(1)与人文地理有关的虚拟地理图书馆
地理学虚拟图书馆(http://www.icomos.org/www-vl-geography.html);
美国国家地理数据中心(http://www.ngdc.noaa.gov/mgg/mggd.html);
地理世界(http://members.aol.com/bowermanb/101.html);
环境组织遥感目录(http://www.webdirectory.com/Science/Space-Science/Remote- Sensing/);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地理学信息资源链接
(http://ncgia.geog.buffalo.edu/gial/netgeog.html);
爱丁堡大学全球地理信息资源链接(http://www.geo.edu.ac.uk/);
地理和GIS(http://www.mindspring.com/~thxnc/geo.html);
http://www.fcbe.edu.on.ca/fss/geolinks.htm等。
利用各种搜索引擎也可以迅速查找一些人文地理信息和数据:例如yahoo、google、百度等。如果要访问中文的地理站点,可从http://gbchinese.yahoo.com/Science/Geography/开始。
(2)相关综合性网上图书馆和论文数据库
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网上综合性数字图书馆主要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等。
中文论文数据库主要有: Calis学位论文库、e线图情专业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网络版、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重庆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经济信息网、国研网、中国财经报刊库、中宏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库等。
外文综合数据库主要有:Academic Search Premier(ASP)、BIOSIS previews、Business Source Premier、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CCC)、CSA(剑桥科学文摘)、EI VILLAGE(包含EI Compendex)、Elsevier SDOS、Gale系列数据库、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IEL)、Kluwer Online、LexisNexis Academic学术大全、Maney、netlibrary电子图书数据库、OCLCECO PSP、PQDD博士论文库、PQDD博士论文库、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PQDD博士论文库、RefWorks、Science Online、Springer Link、Science Citation Index(Web of Science-SCI)、World Scientific、World Magazine Bank ,等。
(3)遥感图像和地图信息数据库
这类站点主要有:
地球观察中心(http://www.eoc.nasda.go.jp/guide/homepage.html)含有ADEOS,ADEOSⅡ,TRMM,JERS-1,MOS,LANDSAT,SPOT和ERS卫星图像数据;
全国地图信息中心(http://sunl.cr.usgs.gov/doc/edchome/nd-cdb/ndcdb.html)提供DEM,DLG和LULC数据下载;
SPIN-2(http://www.spin2.com/)提供俄罗斯宇宙飞船拍摄的2m和10m分辨率的全色图像;TerraServer(http://www.ter-raserver.com/)含有1980年以来的卫星图像数据,其覆盖地球表面面积超过2000000km2,通过该站可即刻购买和下载2km2~12km2范围的图像数据;利用微软的TerraServer搜寻站点(http://www.terraserver.microsoft.com/terra-findaspor. html),能够很快查到地球上任一区域是否有可用的遥感图像。
其他相关站点如:
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图书馆(http://www.nasa.gov/gallery/photo/index.html);
NASA信息库(http://hypatia.gsfc.nasa.gov/nasa_subjects/nasasubjectpage.html);
遥感虚拟图书馆(http://www.vtt.fi/aut/rs/virtual/);
航空像片公司(http://www.aerial-images.com/);
加拿大国家地图信息服务(http://head-smashed-in.ccm.emr.ca/naismap/naismap);
地图制图资源虚拟图书馆(http://geog.gmu.edu/gess/jwc/car-togrefs.html);
德克萨斯大学地图库(http://www.lib.utexas.edu/Libs/pcl/mapcollection/);
海洋和地球科学数据服务目录(http://scilib.ucsd.edu/sio/dataserv/index.html);
全球土地信息系统(http://sunl.cr.usgs.gov/glis/glis.html);
美国国家地理数据中心(http://www.ngdc.noaa.gov/seg/glob-sys/state.html)等,都有大量的地图或数字图像信息。
从太空看地球(http://earth.jsc.nasa.gov)收集有25万张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的图片,NASA观测台(http://observe.ivv.nasa.gov)提供大量有关宇宙的优秀图片并配有图片背景故事。这2个网站都被美国《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杂志评为“98年度最佳科技网站”。
3.地理文献的收集与积累
地理及与地理有关的文献很多,应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收集与积累。
(1)确定查阅范围:首先应按照课题需要,采用由近及远,先国内后国外的顺序,分别查阅有关期刊文献、专著或统计年报,应经常查阅,然后逐步扩大线索,建立纵横方向的网络系统。
(2)重视文后参考文献目录:每一专著、论文,一般在文后都附有参考文献,可以利用它来扩大信息,扩大研究者的视野。还要利用目录和索引,每一期刊年末最后一期总附有该杂志全年总目录,有的图书期刊也有总目录;某些文摘杂志及一些单位编的资料索引(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刊索引资料)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
(3)注意间接文献的收集:在查阅过程中,应注意那些与自己研究课题看似无关的文献,不妨顺便看看目录和文献摘要,可能在这些文献中却蕴藏着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信息。
(4)认真摘录,勤于动手:在收集和参阅有关书刊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做好摘记、归类和整理工作,对于互联网上的网络文献资源,要归类存储。这样做一方面是当用到这些资料时可轻易找到,但更重要的是这本身也是一个分析、综合过程,从中可以发现问题或规律,同时,这也是很好的研究过程和思维过程。
(三)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1.遥感(RS)技术与地理信息获取
传统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无论是直接方法还是间接方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而且是无法克服的缺陷,即这些方法不能全面、迅速地采集到必要的地理信息。20世纪以来,遥感技术的发展,开拓了人类离开地球表面,从空中以至外层空间对地球进行观测的新纪元。地理遥感方法引进地理学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遥感技术是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性的一种综合性技术。目前所应用的遥感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方式:近地面遥感、气球遥感、飞机遥感、卫星遥感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获取
对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学分析、数字地球,国际上统称为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cs)。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是现代技术革命中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对传统的导航定位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变革。目前这项技术主要用于测量控制网的坐标定位,还可用于地物坐标的实测,这无疑给野外实测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GPS对导航定位、测量等意义重大,它除了在航空、航海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外,同时,为地球表层系统研究,可提供高分辨率、多时相、高精度以及近地空间环境的数据和图像,也是获取丰富空间信息的先进工具。
GPS可以利用在自然资源开发评价中。例如,欧美一些国家的精确农业,其定位系统就是采用GPS技术,能按照预定程序完成多项农事活动。预计,在森林、草场、海洋等国土资源的调查和动态监测诸多方面用途广泛。又如,利用它跟踪珍稀濒危动物,了解它们的迁徙规律和生活习性等;对识别和确定早期森林火灾的方位也是一种极有效的办法。
3.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如果说文字描述记载是说明地理现象的第一“语言”,用地图方法综合表示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的话,那么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地理学的第三“语言”,它是将地理科学研究推向现代科学行列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根据用途及工作范围,可分为以下三类:①专题信息系统。是为特定的专门目的服务的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例如,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等。②区域信息系统。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信息服务为目标,可以有不同规模,如国家级的、省或地区级的、市县级等,是为各不同级别行政区服务的区域信息系统。也可以按自然分区或流域为单位的区域信息系统,如我国的黄河流域信息系统,即是这种区域信息系统。③工具系统。主要是为建立各类地理信息系统而研制的通用软件系统,如目前广泛使用的ARO/INFO等。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空间信息贮存、表达、分析的工具,是地图的延伸,其所以称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由于它的特定性质属于空间型,以区别于其他统计型的信息系统。它最根本的特点是每个数据都按地理坐标来编码,即首先是定位,然后是各种定性(分类)、定量的属性。然后是以这些定位数据库为基础,具备愈来愈多的分析功能。所以,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数据结构、多功能综合分析能力的空间型信息系统。它已成为综合利用遥感信息,具备自动制图功能的研究地球系统的一种高技术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准确、快速的综合技术,其功能是:①它能将分散的各种空间信息、属性信息,收集起来并以数字的形式输入计算机,建立起有相互联系的数据库。当外界情况变化时,只需要更改局部数据,维持了数据库的有效性和现时性。②贮存在计算机中的地理空间数据,通过GIS可进行查询、计算,其速度远远快于手工操作。③分类是GIS的重要功能,以揭示事物的某些规律。有单因素分类和多因素分类,后者比前者复杂得多。④从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上进行综合分析。GIS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的数据综合在一起,获得一个新的数据。⑤在统一的软件环境下,构建和运行各种地理空间分析模型,通过模拟分析与智能推理,促进数据资料的归一化与共享,为目标决策服务。
总之,GIS的基本功能是对地理空间信息及相关属性信息的存贮处理,查询和分类则是GIS和其他数据处理系统的主要区别,迅速及时地更新数据库,大规模、综合地管理与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是计算机方式与手工方式的根本区别。毫无疑问,这是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质的飞跃,是解决地理学先进的综合整体观与实现整体系统综合研究的高难度之间巨大矛盾的强大技术手段。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进行记载和描述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描述有文字描述、数字和图形描述等方式,古老的地方志和近代的区域地理就是这一传统的产物。比较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比较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性质,通过空间上的比较,区域差异和区域个性可以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通过时间上的比较,区域过程和空间动态特征得以刻画。传统描述法和比较法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应用最早,现在仍然有生命力,甚至可以认为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某些空间分析技术,如专题属性图层、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从本质上讲是描述和比较方法的新形式和进一步发展。
比较分析法,是相当古老的一种研究方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应用它。但它在方法科学中排位很低,认为太简单而不被重视。直到现代,人们发现,这种简单直观的比较方法能够开拓出许多其他方法无法揭示出的道理,成为寻找新知识生长点方面的有力工具。在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论述科学概念时,比较方法得出的结论依据是最具说服力的。许多科学新论的确立、旧论的否决,由比较方法完成者居多。比较分析法在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通用性很强。许多学科,在比较方法的促进下,正在形成门类众多的比较研究专门化学科。
人文地理学长期以来处于以综合归纳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阶段。归纳与推理是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研究范式,是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核心部分,也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所接受。
地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极为普遍的地理现象,仅凭表象的观察与记录是不够的。地理学家逐渐将注意力转到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研究,于是因果关系、发生学规律成为研究的主题,定性分析成为主要的手段。定性分析往往运用归纳法进行,正如英国学者莫斯(R.P.Moss)所说:“归纳法一般是从事实到概念,从观察到总结,从局部到总体,换句话说,是根据全部事实确定规律性。这种方法被许多学科采用,并在发展科学思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地理学性质与归纳法这种手段的结合,使近代地理学获得了发展。同时,也因为归纳法还具有明显的缺点。如在归纳时由于不能弄明全部连续的推理,在事实与假设之间就产生了逻辑上的“缺陷”,而推理是由观察走向判断的重要步骤;归纳的结论只适用于用以归纳的那些资料的范围,而不能扩充到这个范围以外的领域;在归纳过程中经常掺和有归纳者的主观因素。
二、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有两个目的:①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地理问题,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②运用有关数学方法,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有关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不断完善、成熟。目前,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数学方法,已涉及到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它不但继承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计量运动的成果,而且还吸收了几十年来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现代计算理论及计算方法等领域内的有关成果,其内容已经十分广泛和丰富。按照用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统计分析模型
为了定量地揭示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概率论和数量统计知识为基础,主要有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马尔可夫预测等统计分析方法。
2. 规划与管理模型
线性规划方法:用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规划及管理诸问题的研究;
多目标规划方法:解决多个目标规划决策问题;
随机型决策方法和AHP决策分析法:用于主要用于区域规划与管理中人的行为决策研究。
网络分析方法: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及其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地理网络,将区域具体的人文地理事项抽象为图论研究中的“图”与“网络”。
3.系统分析模型
控制论:用于地理过程、地理系统的调控研究。
模糊数学方法:一种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新型数学方法,用于各种模糊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决策和系统评价研究。
灰色系统方法:地理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灰色系统。用于灰色地理系统的分析、建模、控制与决策研究。
系统动力学方法:用于地理系统的仿真、模拟和预测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及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反映经济系统各个部门(产业间)的关系。
(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数学方法,不仅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理论演绎与逻辑推理的工具,而且也是定量分析、模拟运算、预测、决策、规划及优化设计的手段。其应用的方面,主要包括:
1.分布型分析
这类研究,主要是对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定量分析。譬如,运用平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峰度、偏度等统计量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运用概率函数研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等等。
2.相互关系分析
这类研究,主要是对地理要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譬如,运用统计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地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给出地理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定量表达式;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等。
3.类型研究
主要是对地理事物的类型和各种地理区域进行定量划分。譬如,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别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等定量地研究土地类型、地带及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划分问题等。
4.网络分析
主要是对水系、交通网络、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等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在地理网络分析中,几何学方法和图论方法是常用的主要方法。譬如,交通网络中结点之间的接近度、可达性、最短路径,及最大流与最小运费流,以及行政或经济区域中的城镇体系及其等级-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均属于网络分析的范畴。
5.趋势面分析
趋势面分析,就是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计算出一个空间曲面,并以这个空间曲面去拟合地理要素分布的空间形态,展示其空间分布规律。这种空间曲面就称之为趋势面。趋势面分析所采用的数学方法通常是回归分析方法。其分析的步骤是:首先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拟合出所要分析的地理要素的趋势面方程,然后以趋势面方程计算出每一个地理测点上的该地理要素的趋势值,并以一定的间隔画出趋势等值线图。这种趋势等值线图就展示了所要分析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6.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主要是定量地分析各种“地理流”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的方向与强度。譬如,运用线性规划方法研究某个大区域中各个小区之间的货流问题;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各个区域之间产品的流动及分配与消费问题;运用一些已经建立的理论模式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问题、商品购销问题;等等。
7.系统仿真研究
就是针对复杂的地理问题——即对象系统,在对各种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反馈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构造系统结构,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适当的计算方法与算法语言将数学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与运行的工作模型,通过模型的运行,对真实系统进行模拟与仿真,从而达到揭示系统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的目的。实践证明,系统动力学方法是地理系统仿真研究中可供借鉴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为许多复杂地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尝试的途径。
8.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都随着时间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即经历着特定的地理过程。这类研究,旨在通过对地理过程的模拟与拟合,定量地揭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在地球表层系统中,主要的地理过程包括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地貌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社会过程、文化过程等。对于这些过程的模拟与预测研究,经常采用的数学方法有回归分析法、马尔可夫方法、灰色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
9.空间扩散研究
这类研究,旨在定量地揭示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技术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规律。譬如,坡面泥流运动、各种污染物在水体和大气中的扩散、各种经济现象的集聚与扩散、文化与技术的传播等问题,都属于空间扩散研究的范畴。这类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微分建模方法、数学物理方法、蒙卡罗模拟方法等。
10.空间行为研究
主要是对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决策进行定量的研究。譬如,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问题、产业布局的区位问题、城乡区域规划问题等都属于空间行为研究的范畴。这类研究,经常采用的数学方法有数学规划方法,如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多维灰色规划方法等,以及决策分析方法,如AHP决策分析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非确定型决策方法、模糊决策方法、灰色局势决策方法等。
11.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主要是运用系统控制论的有关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地相互作用的地理系统的优化调控问题,寻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途径与措施。这类研究,经常采用的是现代控制论方法、大系统理论及灰色系统控制理论等。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尤其在文化地理、历史地理以及政治地理学等领域愈益受到重视。
(一)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也是20世纪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胡塞尔是其创始人。自现象学创始之日起就渐渐地形成了一场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哲学派别如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并超出哲学的范围延伸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理论。但这场运动都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固有的内在的原则影响。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在70年代形成了地理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据R•J•Johnston编写的《人文地理学辞典》的“现象学”词条的参考文献来看,可知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对现象学方法的运用已趋成型。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西方现象学思潮的核心思想,而舒茨的社会学现象学是社会学中移植运用现象学方法的典范。
70年代,人文地理学家通过对把地理学作为一种纯粹空间科学的批判,依据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来构筑自己的现象学方法论。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作了一系列努力在“生活世界”的水平上解释社会的意义结构,而不是在更深的、超越的层次上来揭示。把传统经验理论及抽象的空间理论悬置起来。强调从具体的场所出发研究人类的行为,在研究人类行为空间及其类型时重视个人行为价值、个人地理物象对人类行为决策的影响。在研究地理物象过程中不把它看成单纯的环境刺激,强调行为过程个人知觉,认知能力可以修改与创造地理物象。要求地理学家研究人类行为时,通过与被研究的对象进行位置互易来理解行为者的意向,由此构造空间的意义结构。
具体说来,运用现象学方法时有五个步骤:
1.悬置一切理论及已有的经验;
2.通过介入观察,访问等手段去获取行动者真实的意向性意识;
3.依靠研究者的“自由想象”,变更第二步所得的内容,并按某种要求进行分类;
4.不停地对“分类”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现时研究的同类或相关课题进行比较,以便得以证实;
5.将研究所得与原先所悬置的内容对照分析,以便发现差异,去伪存真,形成最终结论。
不可否认,在地理学中运用现象学方法时常打破现象学的固有原则,但地理学者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方法是揭示真实世界图景的有效途径。虽然有的地理学家批判它不可能把握外在的客观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唯心的地理学,但现象学方法的运用与实证方法的运用形成一种张力,可以修正实证主义方法偏狭的视野。
(二)时间地理学方法
1.时间地理学产生的背景
20世纪中后期,人文地理学在西方国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区域研究和空间现象分析,而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地理学向社会学渗透的趋势。时间地理学就是在这一潮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时间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生活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统计技术的精密化、人们对大众行为的普遍关注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已使作为国民生活整体质量综合指标的生活时间调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生活时间调查研究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生活时间调查研究展示出多方面的应用可能性。正是在这种潮流之下,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瑞典地理学家及区域科学家哈格斯特朗(Hagerstrand)倡导,并由以他为核心的隆德学派(Lund School)发展形成了时间地理学方法体系。
2.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体系
时间地理学从人本主义思想和微观研究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
(1)在时空间坐标系上连续不断地表示和分析人文现象:哈格斯特朗构建的城市社会模型中,将社会描述为“物质”系统,认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由某一环境结构所包围的,有怎样的环境结构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获得的信息及占有的资源。每个人在时空间移动中所遇到的环境结构可以通过将空间压缩为二维平面,用纵轴代表时间的三维图加以表示,而个人的行为可用此三维空间中一条连续不断的折线来表示,这就构成了时间地理学最初的、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路径(Path)。这种路径根据分析需要,可以通过改变时空间坐标,在空间尺度(国家、地区、城市等)、时间尺度(一生、年、季度、周、日等)、对象尺度(个人、家庭、组织等)上自由设定。时间地理学正是通过路径以及时空框(reach)、时空棱柱(prism)、活动束(activity bundle)、活动企划(project)等一些特殊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将传统的单个行为分析(如购物行为分析、交通出行分析、通勤分析等)在时空轴上结合起来,使行为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传统的地理学研究十分注重空间视角,但对时间的考虑只存在于历史及过程的分析中。时间地理学首次将时间和空间在微观层面上结合起来,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去认识人的行为及其过程的先后继承性,并且把握不同个体行为活动在不间断的时空间中的同一性。在此,时间和空间更多的被看作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不仅有限而且不可转移。这样,时间地理学将传统的空间资源配置和空间秩序动态研究扩展至时空间资源配置和时空间秩序动态研究,特别是强调了时间秩序的调整。
(3)强调限制人的行为的制约条件:通过研究物质环境中限制人的行为的制约条件来说明人的空间行为是时间地理学方法的又一大特点。哈格斯特朗认为,人的行为常常是随意选择的,因此难以以过去的行为观察结果为基础来说明和预测将来的行为,所以应当认识围绕行为个体的制约条件,侧重客观制约条件来解释人的行为。所说的制约因素,有些是生理上或自然形成的,有些则是由于个人决策、公共政策及集体行为准则造成的。在时间地理学方法中,这些制约被归为三类:能力制约(capability constrains)、组合制约(coupling constrains)和权威制约(authority constrains)。
(4)基于个人日常行为分析的方法论:时间地理学方法是一种基于个人行为,尤其是个人日常行为研究的微观方法论,它特别强调动态的研究,通过跟踪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日常活动路径,研究发生在路径上的活动顺序及时空间特征,并且通过个人或群体活动行为系统与个人或群体属性之间的匹配关系,找到不同类型人群的活动规律,从而将微观研究与中观研究及宏观研究结合起来。
(5)强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服务的应用性特色:时间地理学从产生伊始,就紧紧围绕着追求生活质量提高的目标,而这种目标体现在城市与区域规划方面,就是要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因而,时间地理学研究十分注重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服务的应用性。例如,瑞典隆德大学雷恩陶普等人开发的交通规划案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就是对哈格斯特朗时间地理学基本思想的最直接应用。直接服务于交通规划研究的交通行为分析也是时间地理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卓有成效的体现。另外,时间地理学的应用性还体现在通过居民生活行为的时空间研究,认识居民工作、购物、娱乐等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城市的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休闲服务空间等的规划布局服务。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社会生态方法,即把人类看作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体,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环境,又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还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人类的环境。这种辨证的方法,有助于正确地认识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人地关系,避免把人类和自然界看成对立的两极。社会生态方法用于人文地理学研究有以下方面。
1.将人文地理空间看作重要资源
人文地理空间与人类活动有关,从社会生态学来看,就成为重要的资源。占据优越的生态位置的人群,往往占据着优越的社会地位。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上 热点地区,往往就是生态位置优越之处。个人、企业、集团,拥有有利的生态位置和生态空间,就拥有接近各种资源的便利性,便于在劳动和生产的空间分工中占据高层次、高效益的位置,便于了解市场信息和销售产品。地理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仅仅是位移,而在社会生态的意义上,距离这个概念具有时间、便利性、成本等内涵。例如,两个闭关自守的国家位于边界线两侧的两个地点,地理距离可能只有一二公里而生态距离可能是成百上千公里。
2.将竞争机制引进人文环境研究
社会生态位是社会生态方法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既有社会生活空间的意义,又有强调人群或个人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的含义。两种人群处于相同的生态位就必然要竞争,而社会竞争的人文地理意义是利弊兼有的。竞争各方转移到与对手不同的生态位去,意味着开发新资源、新技术、新产品、新地区,促进了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但是,过度竞争使各方消耗能量太多,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人文地理在分析社会生态位的基础上,应把握住竞争的度。适度竞争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各种人群也才能配置在各得其所的生态位上。人文地理研究社会竞争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对当前我国及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使人文地理综合平衡研究定量化
社会生态方法将技术链作为人文地理研究的手段,根据技术链网可以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将所有不同的产业部门联系在一起,从各部门中间产品入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列昂节夫逆矩阵,就能求出其他方法所不能求出的部门间间接消耗,从而可按完全消耗有效调控经济平衡。这种方法提高了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科学性,这种思路也可用于其它社会活动的综合平衡研究。
4.发挥人文地理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的作用
生态经济方法不只涉及经济地理领域,还涉及社会地理领域、环境地理领域等人文地理研究的各方面。人类从生态经济部门着手,实质上是要协调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全方位关系。社会生态方法使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用于生态经济系统,分析技术作为中介在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各部分之间的链结耦合关系,最终从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相适应等方面评价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人文地理还要研究具体的区域生态经济,如平原生态经济区、山地生态经济区等。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系统科学的创立与发展,这一方法从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界限、环境、状态和参量等出发,考虑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各种模型,作出系统整体功能优化的目标决策,然后提出各种调整方案或者作出新的设计。这一思想最早是舍费尔于1953年提出的,并很快在地理学界引起反响,被称之为科学的方法,这一方法很快为人文地理学的许多分支所接受。系统分析法的特点在于:侧重于指出问题的全局,强调人地关系中诸要素的整合;强调考虑所有因素,求出最优化方案;强调人与地诸要素之间的协同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把它们放在系统的同一个层次进行研究。
(一)系统分析方法评价
系统分析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涉及范围广泛,如各类规划、区划、地区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体系,尤其是在各类区域发展规划中,系统方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各类规划中强调的一个原则就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可是在实际工作中过去用传统方法对问题难以把握,现在把系统分析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与层次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作出综合而定量的决策,避免了对各类政策和目标的表述只停留在定性阶段,其可操作性也增强了。
系统分析法把因果分析法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其从定性阶段走向定量,从对简单的因果关系分析走向对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的分析,为研究人地关系这样复杂的因果系统提供了新的方法,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计量化和动态化开辟了新的前景。
(二)系统分析方法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区域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区域系统是由相互有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完整综合体。区域组成要素,如土地、水域、植被、人口、工业、农业、城镇、中心村、各种基础设施、建筑物、构筑物、生态工程等等,都是区域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一个子系统。区域诸系统要素组成一定的结构,区域结构就是区域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特定形式。当然,区域又是更高序列体系中的一个要素或组成部分。
系统法通常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方法可供利用。
1.系统问题的形成
即确定被研究系统的性质、边界,设计好价值系统并将之综合。在区域规划中相当于确定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目的要求和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抉择方案。系统分析要回答为谁、为什么、何时、何地、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在区域规划中大体是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规划方案的设计。系统分析这个环节,上接系统问题、下连系统评价,要经过反复分析、思考和判断,才能使可行方案逐渐完善。这时,系统分析人和方案决策人之间的对话和配合是十分必要的。他们结合得好坏往往是整个规划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
3.系统评价
即分析设计方案(包括书面报告、图件等)提出后,或者分析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基本指标,对规划设计方案作出综合评价。评价时要注意方案的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学术性、可操作性、经济性、规范性、生态环境可相容性、社会性及可扩展性、灵活性等,进行总体评价。
运用系统法来进行区域规划,必须把区域规划的对象即规划区域看成为一个整体。一方面,这个整体是由许多要素、许多部门、许多地块相互联系的整体,或叫完整的综合体;另一方面,这个规划区域又是与外界有密切关联的更高序列区域体系中可分解为序列较低的体系中的一个分子。
其次,规划区域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各个地块都有一定的相互联系。通过这些联系的性质、结构、次数、频率和稳定性就可以判定这个规划区域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是稳定的还是功能活跃的,是静态性的还是动态性的,是多核心的还是单一核心的。
第三,规划区域的面貌、状态是区域要素相互作用和受外界输入因素影响的结果。通过它们相互作用及与外界输入因素的关系的分析,那就可以分析区域的特征,全面地认识区域布局的变化趋势,并确定未来发展的抉择方案。
用系统法来解决区域规划,可以比较精确地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最基本的概念,可以确定其发展目标和方案,可以制订具体实施措施。
(一)地理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方法是获取区域人文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偏重社会环境,社会的历史、现状往往需要调查,社会成员的主观态度、意愿、行为倾向等都是人文地理学研究要涉及的内容。人文地理调查方法,就是在社会成员中收集并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和事件的趋势的资料,以查明区域人文地理环境或事象。
1.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与方案
(1)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及其特点:地理现象的社会调查是指对一些地理现象或有关问题,通过到各机关单位收集资料、组织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访问或观察了解一些有关事物的遗迹,取得信息。所以说社会调查的目的是直接通过对人的访问或收集查阅有关历史文献、统计资料,以实现区域地理野外考察任务的完成。地理社会调查有调查内容广泛复杂、受人的主观影响作用大等特点。
(2)社会调查方案制订:方案的制定与调整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左图):
调查对象: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
调查方法:一般包括访问法、随机抽样法、资料收集法、专家系统法等。
调查提纲:对于不同的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目的应制定出详细的调查提纲(包括访问提纲和资料收集提纲)和具体要求,以减小调查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联系公文:主要是指介绍信,用于证明调查者的身分和与调查对象的联系、接洽。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和内容,应出据不同级别的介绍信。
经费、人力:根据社会调查的任务的大小、时间长短、距离远近、地区范围和工作要达到的详细程度而定。
2.地理社会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1)访问法:对于一些现象当无法直接观察和获取有关资料时,可采用访问法。访问法可分单人访问和会议座谈两种形式。访问时应根据问题的性质确定访问对象;并且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列出详细的访问提纲;若在访问中发现有矛盾,则应重点深入调查,并结合自己掌握的情况作出正确地判断。
(2)资料收集方法:现成资料的收集、使用是区域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域社会调查的重要内容。资料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资料包括研究区域的有关地图资料、历史文献资料、考察报告、统计图表等。收集资料以前,也应作出详细的收集计划,做好与涉及单位的联系准备;对重要的机密图、文件资料应注意妥善保管,并做好保密工作。
(3)抽样法:对一些包含数量大,涉及范围广的社会现象,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来获取信息。如游客动机的调查,人口状况的调查可用此方法。抽样时应注意样点选择的随机性和样点分布均匀性,使抽样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的方式一般可采用填写调查表或询问等。表格和所拟问题应较简单,容易填写和回答;调查后要进行归类和认真分析,以得出与实际相符的结果。
(4)专家系统法:利用专家的丰富经验和权威性,对其意见进行调查,可用于对地理过程的预测及认识上。典型的专家系统法如德尔菲(Delphi)预测法,亦称专家经济统计推断法。其基本做法是:就所要预测的项目向专家发出调查表,然后统计专家的意见作出预测。
(二)科技文献资料法
1.地理科技文献的种类
地理文献是地理学发展的书面记录和宝贵财富,是前人的科研成果或经验的总结。地理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表现形式分类:①书刊类。教科书、百科全书、词典、手册、论文集、丛书、专著、史书、方志、传记、游记、报纸、期刊、画报等,包括外文版在内的公开出版物。②资料类。文书档案、文件、简讯、汇编、报告、典型调查材料、内部刊物、会议论文等非公开出版物。③数据类。统计年报、经济年鉴、省情手册等。④文物类。照片、碑刻、建筑物、器物等。⑤图表类。各类统计图表、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地图等。⑥非资料类或非印刷品类。用音响、形象、形体、遥感等方式记录知识的新型载体。例如,音像制品、电子计算机磁盘、模型、遥感图像及磁带、电脑数据库等。
按加工程度与使用程度分类:①原始性文献。是指作者本人的文字资料;收集到公开或内刊的文字、数字资料、论著、遥感磁带等,具有相对原始性,尚未“加工”,此类文献信息量最大。②工具性文献。是指文摘、索引、剪报等,是对一次性文献摘编、分类、合辑而成,具初步加工,具有工具性质,仅提供原始性文献的主要内容及出处。虽信息量大,但由于经过加工,多少带有摘编人员的影响,对专门研究人员还不够,可起到引子作用。③再造性文献。是指述评、综述、数据手册、卫片等,它主要是在原始性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而成的,有比较,有鉴别,是一种文献的再造。
2.因特网——当今人文地理研究最重要的信息资料库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由原子时代向比特时代转化的伟大变革。因特网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信息集合体,已迅速、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渗透到现代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和信息交流的方式,从而引发出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字化的信息革命,对地理科学的发展亦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信息资源的特点是:①信息的海洋,全球数据共享;②索取信息的场所,交流知识的渠道;③覆盖全球,界限消失;④传递快速,使用方便。
(1)与人文地理有关的虚拟地理图书馆
地理学虚拟图书馆(http://www.icomos.org/www-vl-geography.html);
美国国家地理数据中心(http://www.ngdc.noaa.gov/mgg/mggd.html);
地理世界(http://members.aol.com/bowermanb/101.html);
环境组织遥感目录(http://www.webdirectory.com/Science/Space-Science/Remote- Sensing/);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地理学信息资源链接
(http://ncgia.geog.buffalo.edu/gial/netgeog.html);
爱丁堡大学全球地理信息资源链接(http://www.geo.edu.ac.uk/);
地理和GIS(http://www.mindspring.com/~thxnc/geo.html);
http://www.fcbe.edu.on.ca/fss/geolinks.htm等。
利用各种搜索引擎也可以迅速查找一些人文地理信息和数据:例如yahoo、google、百度等。如果要访问中文的地理站点,可从http://gbchinese.yahoo.com/Science/Geography/开始。
(2)相关综合性网上图书馆和论文数据库
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网上综合性数字图书馆主要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等。
中文论文数据库主要有: Calis学位论文库、e线图情专业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网络版、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重庆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经济信息网、国研网、中国财经报刊库、中宏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库等。
外文综合数据库主要有:Academic Search Premier(ASP)、BIOSIS previews、Business Source Premier、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CCC)、CSA(剑桥科学文摘)、EI VILLAGE(包含EI Compendex)、Elsevier SDOS、Gale系列数据库、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IEL)、Kluwer Online、LexisNexis Academic学术大全、Maney、netlibrary电子图书数据库、OCLCECO PSP、PQDD博士论文库、PQDD博士论文库、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PQDD博士论文库、RefWorks、Science Online、Springer Link、Science Citation Index(Web of Science-SCI)、World Scientific、World Magazine Bank ,等。
(3)遥感图像和地图信息数据库
这类站点主要有:
地球观察中心(http://www.eoc.nasda.go.jp/guide/homepage.html)含有ADEOS,ADEOSⅡ,TRMM,JERS-1,MOS,LANDSAT,SPOT和ERS卫星图像数据;
全国地图信息中心(http://sunl.cr.usgs.gov/doc/edchome/nd-cdb/ndcdb.html)提供DEM,DLG和LULC数据下载;
SPIN-2(http://www.spin2.com/)提供俄罗斯宇宙飞船拍摄的2m和10m分辨率的全色图像;TerraServer(http://www.ter-raserver.com/)含有1980年以来的卫星图像数据,其覆盖地球表面面积超过2000000km2,通过该站可即刻购买和下载2km2~12km2范围的图像数据;利用微软的TerraServer搜寻站点(http://www.terraserver.microsoft.com/terra-findaspor. html),能够很快查到地球上任一区域是否有可用的遥感图像。
其他相关站点如:
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图书馆(http://www.nasa.gov/gallery/photo/index.html);
NASA信息库(http://hypatia.gsfc.nasa.gov/nasa_subjects/nasasubjectpage.html);
遥感虚拟图书馆(http://www.vtt.fi/aut/rs/virtual/);
航空像片公司(http://www.aerial-images.com/);
加拿大国家地图信息服务(http://head-smashed-in.ccm.emr.ca/naismap/naismap);
地图制图资源虚拟图书馆(http://geog.gmu.edu/gess/jwc/car-togrefs.html);
德克萨斯大学地图库(http://www.lib.utexas.edu/Libs/pcl/mapcollection/);
海洋和地球科学数据服务目录(http://scilib.ucsd.edu/sio/dataserv/index.html);
全球土地信息系统(http://sunl.cr.usgs.gov/glis/glis.html);
美国国家地理数据中心(http://www.ngdc.noaa.gov/seg/glob-sys/state.html)等,都有大量的地图或数字图像信息。
从太空看地球(http://earth.jsc.nasa.gov)收集有25万张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的图片,NASA观测台(http://observe.ivv.nasa.gov)提供大量有关宇宙的优秀图片并配有图片背景故事。这2个网站都被美国《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杂志评为“98年度最佳科技网站”。
3.地理文献的收集与积累
地理及与地理有关的文献很多,应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收集与积累。
(1)确定查阅范围:首先应按照课题需要,采用由近及远,先国内后国外的顺序,分别查阅有关期刊文献、专著或统计年报,应经常查阅,然后逐步扩大线索,建立纵横方向的网络系统。
(2)重视文后参考文献目录:每一专著、论文,一般在文后都附有参考文献,可以利用它来扩大信息,扩大研究者的视野。还要利用目录和索引,每一期刊年末最后一期总附有该杂志全年总目录,有的图书期刊也有总目录;某些文摘杂志及一些单位编的资料索引(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刊索引资料)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
(3)注意间接文献的收集:在查阅过程中,应注意那些与自己研究课题看似无关的文献,不妨顺便看看目录和文献摘要,可能在这些文献中却蕴藏着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信息。
(4)认真摘录,勤于动手:在收集和参阅有关书刊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做好摘记、归类和整理工作,对于互联网上的网络文献资源,要归类存储。这样做一方面是当用到这些资料时可轻易找到,但更重要的是这本身也是一个分析、综合过程,从中可以发现问题或规律,同时,这也是很好的研究过程和思维过程。
(三)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1.遥感(RS)技术与地理信息获取
传统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无论是直接方法还是间接方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而且是无法克服的缺陷,即这些方法不能全面、迅速地采集到必要的地理信息。20世纪以来,遥感技术的发展,开拓了人类离开地球表面,从空中以至外层空间对地球进行观测的新纪元。地理遥感方法引进地理学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遥感技术是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性的一种综合性技术。目前所应用的遥感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方式:近地面遥感、气球遥感、飞机遥感、卫星遥感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获取
对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学分析、数字地球,国际上统称为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cs)。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是现代技术革命中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对传统的导航定位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变革。目前这项技术主要用于测量控制网的坐标定位,还可用于地物坐标的实测,这无疑给野外实测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GPS对导航定位、测量等意义重大,它除了在航空、航海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外,同时,为地球表层系统研究,可提供高分辨率、多时相、高精度以及近地空间环境的数据和图像,也是获取丰富空间信息的先进工具。
GPS可以利用在自然资源开发评价中。例如,欧美一些国家的精确农业,其定位系统就是采用GPS技术,能按照预定程序完成多项农事活动。预计,在森林、草场、海洋等国土资源的调查和动态监测诸多方面用途广泛。又如,利用它跟踪珍稀濒危动物,了解它们的迁徙规律和生活习性等;对识别和确定早期森林火灾的方位也是一种极有效的办法。
3.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如果说文字描述记载是说明地理现象的第一“语言”,用地图方法综合表示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的话,那么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地理学的第三“语言”,它是将地理科学研究推向现代科学行列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根据用途及工作范围,可分为以下三类:①专题信息系统。是为特定的专门目的服务的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例如,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等。②区域信息系统。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信息服务为目标,可以有不同规模,如国家级的、省或地区级的、市县级等,是为各不同级别行政区服务的区域信息系统。也可以按自然分区或流域为单位的区域信息系统,如我国的黄河流域信息系统,即是这种区域信息系统。③工具系统。主要是为建立各类地理信息系统而研制的通用软件系统,如目前广泛使用的ARO/INFO等。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空间信息贮存、表达、分析的工具,是地图的延伸,其所以称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由于它的特定性质属于空间型,以区别于其他统计型的信息系统。它最根本的特点是每个数据都按地理坐标来编码,即首先是定位,然后是各种定性(分类)、定量的属性。然后是以这些定位数据库为基础,具备愈来愈多的分析功能。所以,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数据结构、多功能综合分析能力的空间型信息系统。它已成为综合利用遥感信息,具备自动制图功能的研究地球系统的一种高技术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准确、快速的综合技术,其功能是:①它能将分散的各种空间信息、属性信息,收集起来并以数字的形式输入计算机,建立起有相互联系的数据库。当外界情况变化时,只需要更改局部数据,维持了数据库的有效性和现时性。②贮存在计算机中的地理空间数据,通过GIS可进行查询、计算,其速度远远快于手工操作。③分类是GIS的重要功能,以揭示事物的某些规律。有单因素分类和多因素分类,后者比前者复杂得多。④从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上进行综合分析。GIS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的数据综合在一起,获得一个新的数据。⑤在统一的软件环境下,构建和运行各种地理空间分析模型,通过模拟分析与智能推理,促进数据资料的归一化与共享,为目标决策服务。
总之,GIS的基本功能是对地理空间信息及相关属性信息的存贮处理,查询和分类则是GIS和其他数据处理系统的主要区别,迅速及时地更新数据库,大规模、综合地管理与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是计算机方式与手工方式的根本区别。毫无疑问,这是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质的飞跃,是解决地理学先进的综合整体观与实现整体系统综合研究的高难度之间巨大矛盾的强大技术手段。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进行记载和描述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描述有文字描述、数字和图形描述等方式,古老的地方志和近代的区域地理就是这一传统的产物。比较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比较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性质,通过空间上的比较,区域差异和区域个性可以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通过时间上的比较,区域过程和空间动态特征得以刻画。传统描述法和比较法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应用最早,现在仍然有生命力,甚至可以认为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某些空间分析技术,如专题属性图层、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从本质上讲是描述和比较方法的新形式和进一步发展。
比较分析法,是相当古老的一种研究方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应用它。但它在方法科学中排位很低,认为太简单而不被重视。直到现代,人们发现,这种简单直观的比较方法能够开拓出许多其他方法无法揭示出的道理,成为寻找新知识生长点方面的有力工具。在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论述科学概念时,比较方法得出的结论依据是最具说服力的。许多科学新论的确立、旧论的否决,由比较方法完成者居多。比较分析法在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通用性很强。许多学科,在比较方法的促进下,正在形成门类众多的比较研究专门化学科。
人文地理学长期以来处于以综合归纳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阶段。归纳与推理是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研究范式,是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核心部分,也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所接受。
地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极为普遍的地理现象,仅凭表象的观察与记录是不够的。地理学家逐渐将注意力转到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研究,于是因果关系、发生学规律成为研究的主题,定性分析成为主要的手段。定性分析往往运用归纳法进行,正如英国学者莫斯(R.P.Moss)所说:“归纳法一般是从事实到概念,从观察到总结,从局部到总体,换句话说,是根据全部事实确定规律性。这种方法被许多学科采用,并在发展科学思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地理学性质与归纳法这种手段的结合,使近代地理学获得了发展。同时,也因为归纳法还具有明显的缺点。如在归纳时由于不能弄明全部连续的推理,在事实与假设之间就产生了逻辑上的“缺陷”,而推理是由观察走向判断的重要步骤;归纳的结论只适用于用以归纳的那些资料的范围,而不能扩充到这个范围以外的领域;在归纳过程中经常掺和有归纳者的主观因素。
二、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有两个目的:①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地理问题,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②运用有关数学方法,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有关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不断完善、成熟。目前,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数学方法,已涉及到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它不但继承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计量运动的成果,而且还吸收了几十年来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现代计算理论及计算方法等领域内的有关成果,其内容已经十分广泛和丰富。按照用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统计分析模型
为了定量地揭示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概率论和数量统计知识为基础,主要有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马尔可夫预测等统计分析方法。
2. 规划与管理模型
线性规划方法:用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规划及管理诸问题的研究;
多目标规划方法:解决多个目标规划决策问题;
随机型决策方法和AHP决策分析法:用于主要用于区域规划与管理中人的行为决策研究。
网络分析方法: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及其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地理网络,将区域具体的人文地理事项抽象为图论研究中的“图”与“网络”。
3.系统分析模型
控制论:用于地理过程、地理系统的调控研究。
模糊数学方法:一种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新型数学方法,用于各种模糊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决策和系统评价研究。
灰色系统方法:地理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灰色系统。用于灰色地理系统的分析、建模、控制与决策研究。
系统动力学方法:用于地理系统的仿真、模拟和预测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及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反映经济系统各个部门(产业间)的关系。
(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数学方法,不仅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理论演绎与逻辑推理的工具,而且也是定量分析、模拟运算、预测、决策、规划及优化设计的手段。其应用的方面,主要包括:
1.分布型分析
这类研究,主要是对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定量分析。譬如,运用平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峰度、偏度等统计量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运用概率函数研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等等。
2.相互关系分析
这类研究,主要是对地理要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譬如,运用统计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地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给出地理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定量表达式;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等。
3.类型研究
主要是对地理事物的类型和各种地理区域进行定量划分。譬如,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别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等定量地研究土地类型、地带及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划分问题等。
4.网络分析
主要是对水系、交通网络、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等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在地理网络分析中,几何学方法和图论方法是常用的主要方法。譬如,交通网络中结点之间的接近度、可达性、最短路径,及最大流与最小运费流,以及行政或经济区域中的城镇体系及其等级-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均属于网络分析的范畴。
5.趋势面分析
趋势面分析,就是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计算出一个空间曲面,并以这个空间曲面去拟合地理要素分布的空间形态,展示其空间分布规律。这种空间曲面就称之为趋势面。趋势面分析所采用的数学方法通常是回归分析方法。其分析的步骤是:首先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拟合出所要分析的地理要素的趋势面方程,然后以趋势面方程计算出每一个地理测点上的该地理要素的趋势值,并以一定的间隔画出趋势等值线图。这种趋势等值线图就展示了所要分析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6.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主要是定量地分析各种“地理流”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的方向与强度。譬如,运用线性规划方法研究某个大区域中各个小区之间的货流问题;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各个区域之间产品的流动及分配与消费问题;运用一些已经建立的理论模式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问题、商品购销问题;等等。
7.系统仿真研究
就是针对复杂的地理问题——即对象系统,在对各种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反馈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构造系统结构,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适当的计算方法与算法语言将数学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与运行的工作模型,通过模型的运行,对真实系统进行模拟与仿真,从而达到揭示系统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的目的。实践证明,系统动力学方法是地理系统仿真研究中可供借鉴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为许多复杂地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尝试的途径。
8.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都随着时间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即经历着特定的地理过程。这类研究,旨在通过对地理过程的模拟与拟合,定量地揭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在地球表层系统中,主要的地理过程包括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地貌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社会过程、文化过程等。对于这些过程的模拟与预测研究,经常采用的数学方法有回归分析法、马尔可夫方法、灰色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
9.空间扩散研究
这类研究,旨在定量地揭示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技术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规律。譬如,坡面泥流运动、各种污染物在水体和大气中的扩散、各种经济现象的集聚与扩散、文化与技术的传播等问题,都属于空间扩散研究的范畴。这类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微分建模方法、数学物理方法、蒙卡罗模拟方法等。
10.空间行为研究
主要是对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决策进行定量的研究。譬如,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问题、产业布局的区位问题、城乡区域规划问题等都属于空间行为研究的范畴。这类研究,经常采用的数学方法有数学规划方法,如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多维灰色规划方法等,以及决策分析方法,如AHP决策分析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非确定型决策方法、模糊决策方法、灰色局势决策方法等。
11.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主要是运用系统控制论的有关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地相互作用的地理系统的优化调控问题,寻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途径与措施。这类研究,经常采用的是现代控制论方法、大系统理论及灰色系统控制理论等。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尤其在文化地理、历史地理以及政治地理学等领域愈益受到重视。
(一)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也是20世纪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胡塞尔是其创始人。自现象学创始之日起就渐渐地形成了一场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哲学派别如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并超出哲学的范围延伸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理论。但这场运动都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固有的内在的原则影响。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在70年代形成了地理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据R•J•Johnston编写的《人文地理学辞典》的“现象学”词条的参考文献来看,可知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对现象学方法的运用已趋成型。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西方现象学思潮的核心思想,而舒茨的社会学现象学是社会学中移植运用现象学方法的典范。
70年代,人文地理学家通过对把地理学作为一种纯粹空间科学的批判,依据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来构筑自己的现象学方法论。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作了一系列努力在“生活世界”的水平上解释社会的意义结构,而不是在更深的、超越的层次上来揭示。把传统经验理论及抽象的空间理论悬置起来。强调从具体的场所出发研究人类的行为,在研究人类行为空间及其类型时重视个人行为价值、个人地理物象对人类行为决策的影响。在研究地理物象过程中不把它看成单纯的环境刺激,强调行为过程个人知觉,认知能力可以修改与创造地理物象。要求地理学家研究人类行为时,通过与被研究的对象进行位置互易来理解行为者的意向,由此构造空间的意义结构。
具体说来,运用现象学方法时有五个步骤:
1.悬置一切理论及已有的经验;
2.通过介入观察,访问等手段去获取行动者真实的意向性意识;
3.依靠研究者的“自由想象”,变更第二步所得的内容,并按某种要求进行分类;
4.不停地对“分类”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现时研究的同类或相关课题进行比较,以便得以证实;
5.将研究所得与原先所悬置的内容对照分析,以便发现差异,去伪存真,形成最终结论。
不可否认,在地理学中运用现象学方法时常打破现象学的固有原则,但地理学者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方法是揭示真实世界图景的有效途径。虽然有的地理学家批判它不可能把握外在的客观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唯心的地理学,但现象学方法的运用与实证方法的运用形成一种张力,可以修正实证主义方法偏狭的视野。
(二)时间地理学方法
1.时间地理学产生的背景
20世纪中后期,人文地理学在西方国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区域研究和空间现象分析,而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地理学向社会学渗透的趋势。时间地理学就是在这一潮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时间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生活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统计技术的精密化、人们对大众行为的普遍关注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已使作为国民生活整体质量综合指标的生活时间调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生活时间调查研究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生活时间调查研究展示出多方面的应用可能性。正是在这种潮流之下,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瑞典地理学家及区域科学家哈格斯特朗(Hagerstrand)倡导,并由以他为核心的隆德学派(Lund School)发展形成了时间地理学方法体系。
2.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体系
时间地理学从人本主义思想和微观研究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
(1)在时空间坐标系上连续不断地表示和分析人文现象:哈格斯特朗构建的城市社会模型中,将社会描述为“物质”系统,认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由某一环境结构所包围的,有怎样的环境结构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获得的信息及占有的资源。每个人在时空间移动中所遇到的环境结构可以通过将空间压缩为二维平面,用纵轴代表时间的三维图加以表示,而个人的行为可用此三维空间中一条连续不断的折线来表示,这就构成了时间地理学最初的、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路径(Path)。这种路径根据分析需要,可以通过改变时空间坐标,在空间尺度(国家、地区、城市等)、时间尺度(一生、年、季度、周、日等)、对象尺度(个人、家庭、组织等)上自由设定。时间地理学正是通过路径以及时空框(reach)、时空棱柱(prism)、活动束(activity bundle)、活动企划(project)等一些特殊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将传统的单个行为分析(如购物行为分析、交通出行分析、通勤分析等)在时空轴上结合起来,使行为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传统的地理学研究十分注重空间视角,但对时间的考虑只存在于历史及过程的分析中。时间地理学首次将时间和空间在微观层面上结合起来,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去认识人的行为及其过程的先后继承性,并且把握不同个体行为活动在不间断的时空间中的同一性。在此,时间和空间更多的被看作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不仅有限而且不可转移。这样,时间地理学将传统的空间资源配置和空间秩序动态研究扩展至时空间资源配置和时空间秩序动态研究,特别是强调了时间秩序的调整。
(3)强调限制人的行为的制约条件:通过研究物质环境中限制人的行为的制约条件来说明人的空间行为是时间地理学方法的又一大特点。哈格斯特朗认为,人的行为常常是随意选择的,因此难以以过去的行为观察结果为基础来说明和预测将来的行为,所以应当认识围绕行为个体的制约条件,侧重客观制约条件来解释人的行为。所说的制约因素,有些是生理上或自然形成的,有些则是由于个人决策、公共政策及集体行为准则造成的。在时间地理学方法中,这些制约被归为三类:能力制约(capability constrains)、组合制约(coupling constrains)和权威制约(authority constrains)。
(4)基于个人日常行为分析的方法论:时间地理学方法是一种基于个人行为,尤其是个人日常行为研究的微观方法论,它特别强调动态的研究,通过跟踪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日常活动路径,研究发生在路径上的活动顺序及时空间特征,并且通过个人或群体活动行为系统与个人或群体属性之间的匹配关系,找到不同类型人群的活动规律,从而将微观研究与中观研究及宏观研究结合起来。
(5)强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服务的应用性特色:时间地理学从产生伊始,就紧紧围绕着追求生活质量提高的目标,而这种目标体现在城市与区域规划方面,就是要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因而,时间地理学研究十分注重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服务的应用性。例如,瑞典隆德大学雷恩陶普等人开发的交通规划案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就是对哈格斯特朗时间地理学基本思想的最直接应用。直接服务于交通规划研究的交通行为分析也是时间地理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卓有成效的体现。另外,时间地理学的应用性还体现在通过居民生活行为的时空间研究,认识居民工作、购物、娱乐等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城市的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休闲服务空间等的规划布局服务。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社会生态方法,即把人类看作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体,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环境,又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还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人类的环境。这种辨证的方法,有助于正确地认识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人地关系,避免把人类和自然界看成对立的两极。社会生态方法用于人文地理学研究有以下方面。
1.将人文地理空间看作重要资源
人文地理空间与人类活动有关,从社会生态学来看,就成为重要的资源。占据优越的生态位置的人群,往往占据着优越的社会地位。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上 热点地区,往往就是生态位置优越之处。个人、企业、集团,拥有有利的生态位置和生态空间,就拥有接近各种资源的便利性,便于在劳动和生产的空间分工中占据高层次、高效益的位置,便于了解市场信息和销售产品。地理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仅仅是位移,而在社会生态的意义上,距离这个概念具有时间、便利性、成本等内涵。例如,两个闭关自守的国家位于边界线两侧的两个地点,地理距离可能只有一二公里而生态距离可能是成百上千公里。
2.将竞争机制引进人文环境研究
社会生态位是社会生态方法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既有社会生活空间的意义,又有强调人群或个人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的含义。两种人群处于相同的生态位就必然要竞争,而社会竞争的人文地理意义是利弊兼有的。竞争各方转移到与对手不同的生态位去,意味着开发新资源、新技术、新产品、新地区,促进了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但是,过度竞争使各方消耗能量太多,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人文地理在分析社会生态位的基础上,应把握住竞争的度。适度竞争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各种人群也才能配置在各得其所的生态位上。人文地理研究社会竞争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对当前我国及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使人文地理综合平衡研究定量化
社会生态方法将技术链作为人文地理研究的手段,根据技术链网可以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将所有不同的产业部门联系在一起,从各部门中间产品入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列昂节夫逆矩阵,就能求出其他方法所不能求出的部门间间接消耗,从而可按完全消耗有效调控经济平衡。这种方法提高了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科学性,这种思路也可用于其它社会活动的综合平衡研究。
4.发挥人文地理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的作用
生态经济方法不只涉及经济地理领域,还涉及社会地理领域、环境地理领域等人文地理研究的各方面。人类从生态经济部门着手,实质上是要协调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全方位关系。社会生态方法使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用于生态经济系统,分析技术作为中介在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各部分之间的链结耦合关系,最终从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相适应等方面评价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人文地理还要研究具体的区域生态经济,如平原生态经济区、山地生态经济区等。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系统科学的创立与发展,这一方法从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界限、环境、状态和参量等出发,考虑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各种模型,作出系统整体功能优化的目标决策,然后提出各种调整方案或者作出新的设计。这一思想最早是舍费尔于1953年提出的,并很快在地理学界引起反响,被称之为科学的方法,这一方法很快为人文地理学的许多分支所接受。系统分析法的特点在于:侧重于指出问题的全局,强调人地关系中诸要素的整合;强调考虑所有因素,求出最优化方案;强调人与地诸要素之间的协同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把它们放在系统的同一个层次进行研究。
(一)系统分析方法评价
系统分析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涉及范围广泛,如各类规划、区划、地区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体系,尤其是在各类区域发展规划中,系统方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各类规划中强调的一个原则就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可是在实际工作中过去用传统方法对问题难以把握,现在把系统分析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与层次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作出综合而定量的决策,避免了对各类政策和目标的表述只停留在定性阶段,其可操作性也增强了。
系统分析法把因果分析法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其从定性阶段走向定量,从对简单的因果关系分析走向对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的分析,为研究人地关系这样复杂的因果系统提供了新的方法,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计量化和动态化开辟了新的前景。
(二)系统分析方法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区域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区域系统是由相互有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完整综合体。区域组成要素,如土地、水域、植被、人口、工业、农业、城镇、中心村、各种基础设施、建筑物、构筑物、生态工程等等,都是区域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一个子系统。区域诸系统要素组成一定的结构,区域结构就是区域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特定形式。当然,区域又是更高序列体系中的一个要素或组成部分。
系统法通常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方法可供利用。
1.系统问题的形成
即确定被研究系统的性质、边界,设计好价值系统并将之综合。在区域规划中相当于确定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目的要求和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抉择方案。系统分析要回答为谁、为什么、何时、何地、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在区域规划中大体是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规划方案的设计。系统分析这个环节,上接系统问题、下连系统评价,要经过反复分析、思考和判断,才能使可行方案逐渐完善。这时,系统分析人和方案决策人之间的对话和配合是十分必要的。他们结合得好坏往往是整个规划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
3.系统评价
即分析设计方案(包括书面报告、图件等)提出后,或者分析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基本指标,对规划设计方案作出综合评价。评价时要注意方案的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学术性、可操作性、经济性、规范性、生态环境可相容性、社会性及可扩展性、灵活性等,进行总体评价。
运用系统法来进行区域规划,必须把区域规划的对象即规划区域看成为一个整体。一方面,这个整体是由许多要素、许多部门、许多地块相互联系的整体,或叫完整的综合体;另一方面,这个规划区域又是与外界有密切关联的更高序列区域体系中可分解为序列较低的体系中的一个分子。
其次,规划区域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各个地块都有一定的相互联系。通过这些联系的性质、结构、次数、频率和稳定性就可以判定这个规划区域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是稳定的还是功能活跃的,是静态性的还是动态性的,是多核心的还是单一核心的。
第三,规划区域的面貌、状态是区域要素相互作用和受外界输入因素影响的结果。通过它们相互作用及与外界输入因素的关系的分析,那就可以分析区域的特征,全面地认识区域布局的变化趋势,并确定未来发展的抉择方案。
用系统法来解决区域规划,可以比较精确地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最基本的概念,可以确定其发展目标和方案,可以制订具体实施措施。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人文地理学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空间模型;社会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
收藏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