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行为空间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人们经过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和物象评价的过程后将作出决策行 为,从而表现出外在的行为活动。人类的外在行为活动必然涉及到一定的空间, 在不同的环境信息作用下,人类各种活动的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性。
一、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 经历的场所和通路,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的空间。人们的直接活动空间包括在居住区内或附近的移动,活动地点间的规则的往复移动(通勤、通学)以及向这些地点的周围移动。如果对上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进行投影就会得到明确的直接活动空间范围,并可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活动的空间行为规律。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 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人们的间接活动空间的范围要比直接活动空间的范围大得多。通常情况下,直接活动空间与人们日常的行为活动关系极为密切,间接活动空间则激励人们进一步的空间探索欲望,从而产生迁移行为活动。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类社会的日常活动行为主要涉及人们的通勤、购物、闲暇等活动行为,这些活动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具有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空间。从总体上看,空间行为呈距离递减的规律性,即空间距离越近,活动机会越多;空间距离越远,活动机会越少。然而不同种类的行为活动其具体的行为空间范围也各具特点。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这样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这一行为
空间是由持相同目的的通勤者和通学者所构成的,他们与购物者和闲暇者不同, 是在城市运输高峰时间由居住地移向工作地点或者学校。因此居住地和工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可以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T.Hagerstrand)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来决定。一个人在一天中外出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花在通勤路途上的时间越多,用于其它活动上的时间就越少。工作和睡眠是两种特殊的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总量。这样,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于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的行为空间。如果4个人每天在家里呆12 h,外出活动12 h的情况。A和B表示两个人当天要返回家里,并且在路上没有停留时,利用不同的交通方式所形成的行为空间的一般情况。由于不同交通方式对人们特定时间内的活动范围有很大影响,乘车者B比步行者A的行为空间要大得多,从而形成不同的时空棱柱体。C和D则表示两个人每天必须工作8 h,并采用不同交通方式的行为空间情况。若是乘车者D的居住地距工作地是0.5 h的路程,那么他可以获得3 h的自由时间,其行为空间的范围就比较大;而步行者C从居住地到工作地就需花费2 h,没有自由时间,其行为空间的范围就小,因此形成不同的棱柱体。棱柱体规模的大小也反映个人工作、生活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多样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能力限制因素,如个人的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二是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和地点的需求,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三是权威限制因素,如一些活动的时间、地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领导人的意愿所安排的。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购物活动是人们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通勤、通学活动的行为空间有很大差异,购物时间与购物距离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对购物行为空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消费活动过程中,需求是刺激消费的主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消费行为就是满足某种需求所进行的购物行为活动,因此消费行为的产生是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消费者产生某种购物动机时,由购物动机产生消费行为,然后选择购物行为空间,进行购物活动来满足需求。旧的需求得到满足,新的需求又将产生,这样循环往复,驱使消费者不停地进行购物行为活动,形成一定的购物行为空间。
    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四种类型,即马歇尔消费型、巴甫洛夫消费型、弗洛伊德消费型和维布雷宁消费型。马氏认为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是处于理智状态之中,依据其经济状况、个人嗜好及产品的价格进行购物,这类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范围较广;巴氏认为消费者对外在的刺激反应敏感,如商品广告、陈设等, 因此市场外观布局是引起购物行为的重要因素,这类消费者经常光顾高级商场; 弗洛伊德型消费者也可以说是情绪型消费者,他们的购物行为不定形,具有随机性,这类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变化较大;维布雷宁型消费者受团体的影响较大, 这类消费者采取的购物行为大多是为了追求名望,受“好胜”心理左右,经常出入时髦商品商店。
   消费者的年龄和性别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如年轻妇女对衣着类较为注重,致使她们经常光顾于一些时装店;而老年人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对保健用品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营养食品店和药店成为他们的主要购物行为空间。另外消费者的性格与购物行为空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在心理学上一般将人的性格分为柔顺者、积极者和分离者,如积极者要求最优秀的成就,经常购买新潮和名牌商品,反映在购物行为空间上,主要出入于高级商场和时髦商店的次数较多。
2.商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商业环境是指商业空间的规模、类型、结构及周围设施状况等。商业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消费者在购物之前,首先要对商业空间进行知觉,收集商业空间的信息,如商品种类、价格、服务程度及商业网点的设施状况等;然后根据自己的购买动机,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购物决策行为,确定购物行为空间。如果购物行为空间选择是正确的,能够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那么常常会形成一个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但如果一次购买后不满意,那么便要重新对商业环境进行知觉,进一步收集商业空间 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决策,选择其它合适的购物行为空间。
     一般消费者购物总是倾向于出行高级商业中心和距自己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购买价格高的耐用消费品时都选择高级商业中心,如购买彩色电视机、录像
机和电冰箱等一定选择规模等级高、信誉好、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的商业中心; 而购买日用消费品时一般主要是选择距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
3.居住地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空间也受居住地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居住地环境条件包括居住地的位置条件、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如果一个消费者居住在商业中心或主要街区附近,那么他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以及高档商品在附近购买就可以满足,在购物行为空间决策上,无需过分斟酌,可以说是一种无意识行为过程。但消费者的居住地位于一般街区,许多商品本街区不能满足,需要远离居住地到商业中心或其它街区购买,这时消费者在购物行为空间决策上要经过仔细分析,才能作出选择。在居住地与工作地不一致的情况下,消费者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上下班购物是最常见的行为活动,因此,在购物行为决策上,消费者优先考虑在通勤地和沿交通线购物。交通条件是指消费者居住地的交通设施状况。优越的交通条件可以使消费行为空间扩大,购物行为决策面拓宽。人们在购物时,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买到最佳商品,因此交通可达性成为影响人们购物的重要条件。空间尺度不同,人们进行购物行为活动所利用的交通工具也有所差异。如消费者在居住地附近购物,徒步就能完成这一行为活动;若在较远处购物,则要骑自行车或利用公共交通工具。
    消费者居住地的自然条件也从多方面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空间,其中气候条件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影响最大。例如,季节变化对居民购物行为空间就有影响,冬季北方地区多数街面是冰雪路面,步行和骑自行车均不方便,加之气温低,人们一般不愿长时间暴露在室外,乘车又拥挤,所以,北方地区居民冬季的购物行为空间比其它季节要小一些。
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社会环境对购物行为空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家庭的阶段性对购物行为的作用表现为:初婚期的家庭购买力强,对高档和耐用消费品需求量最大,在购物行为空间上反映出光顾一级商业中心的次数较多; 生育期的家庭购买倾向和购买行为着重于儿童用品,如童装、玩具等,因此出入于儿童用品商店和副食品商店的次数较多。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和职业对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也较大。据有关资料,美国上上等级的人群,比较喜欢古董和珠宝等,在购物行为空间上表现出经常光顾名贵珠宝、古董商店;中下等级的人群主要是由高级专业人 员组成,他们对时髦的家具、新颖的服装等感兴趣,常出入于高级商店和一级商业中心;而下下等级的人群主要靠社会福利金维持生活,他们注重商品的适用性和廉价性,因而常常寻找廉价的折扣商店和普通日用品商店。职业对消费行为空间的影响表现在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不同,因而行为过程和购物行为空间也有差别。如知识分子和学生对精神产品的需求量大,常光顾书店和文化用品商店。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群体对其消费行为空间也有影响。如果一个消费者与文艺群体接触多,那么他的消费行为空间就倾向于款式新颖的时装店、高档化妆用品商店。社会群体的影响常会导致消费行为表现为维布雷宁型,如我国出现的高消费现象,与社会群体对每个人的暗示或行为感染等有关,相同的社会群体大致有相同的购物行为空间。社会文化背景,如民族文化、种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差异对购物行为空间都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有汉、满、回、朝鲜、蒙古等众多的民族,这些不同的民族各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口味、爱好、服饰等,这些不能不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和购物行为空间。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
    朋友、同事、邻里和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是闲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活动行为空间也有其规律性。美国施图茨(P.Stutz)曾研究了美国不同文化、社会环境的人们进行交际的空间差异,并用交际行为空间差异曲线表示交际种类与距离的关系。他认为非专职交际人员的交际活动受工作时间限制,只能在闲暇时间进行。通常情况下,人们利用每日的闲暇时间就近进行邻里或同事间的交际,交际行为空间范围较小;周末、节假日的闲暇时间较多,这样既可进行邻里、同事之间的交际,也可进行友人、亲属之间的交际,交际行为空间的范围明显扩大。从总体上看,邻里、同事、友人之间的交际活动随距离的增加,交际次数减少;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则较少受距离的限制(图12-3)。时间较长、距离较远 扩展,长期的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则更为扩大。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迁移活动是人们从原居住区向新居住区的空间移动。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位以外的某一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了解有关迁移空间行为的规律,以便用来揭示迁移行为过程的机制和模拟未来的迁移活动。1.迁移的距离偏移。人类的迁移空间行为具有距离偏移的规律性。研究工作者通常是将不同类型迁移者的数量和距离标绘在两维图形上,以反映认知距离与迁移类型的相关关系。美国约翰·劳维曾研究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邻境地区的迁移情况,绘制了不同迁移类型的分布与距离的关系曲线图。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类型迁移者的迁移距离都不超过30 km,仅行政管理工作者的迁移受距离影响较小。这表明迁移空间行为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即迁移空间行为的距离偏移。运用这一规律可以对某一地域内、不同距离内迁移的各种社群的数量进行模拟和预测。2.迁移的方向偏移。迁移空间行为不仅表现出距离偏移的规律性,也表现出方向偏移的规律性。由于迁移行为受迁移机会、地点和环境效应的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会比在其它方向移动得更远,从而产生迁移空间行为的方向偏距离偏移的趋向,如小城市A的移民流向中等城市B。但是,当中小城市的移民被吸引到大城市时,则主要表现出方向偏移。如大城市D不仅吸引了其周围小城市的移民,而且也吸引了距其较远的小城市C的移民,实际上小城市C距离中等城市B更近一些。这说明大城市D对迁移行为的方向偏移。一般说来,不同城市之间的迁移可能性有等级之分,大部分的迁移流在大城市之间发生,或中小城市移民流向大城市(下表)。 
行为空间行为空间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行为空间”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行为空间 地域界限 直接活动;间接活动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