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压力机制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市场压力机制(Market pressure mechanism)
市场压力机制的涵义 编辑本段回目录
所谓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压力机制,是指给市场主体造成一定外部压力,并能刺激市场主体产生奋发力的经济制约机制。在传统体制下,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面临的压力机制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行政干预,不存在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和风险压力;供给和销售全由计划调节,企业也感觉不到供求关系的压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的外部压力将主要来自市场而不是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市场经济制衡系统中的压力机制,主要包括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供求机制。
市场压力机制的内容 编辑本段回目录
- 一、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表现为由竞争而产生的商品价值变化,与市场活动主体经济利益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制约作用。竞争机制体现竞争规律的要求,竞争规律是通过竞争机制发挥具体调节作用的。研究竞争机制,可以从纵的方面着手,即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考察,以区别不同社会市场竞争机制的差异性与特点;也可以从横的方面着手,即从一定历史阶段市场经济的不同运动环节上考察,以全面认识、整体把握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这里拟从横向上分析竞争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作为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竞争,必然贯穿于这四个环节之中,并相应形成四个有机制约关系:生产竞争机制,分配竞争机制,交换竞争机制和消费竞争机制,它们的有机统一,便构成了横向上的竞争机制整体。
1、生产竞争机制
生产竞争机制表现为由竞争而产生的商品价值形成与生产者经济利益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制约作用。
商品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商品自价值形成开始就孕育、发展着竞争。竞争在生产领域即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确立了价值的质和量两方面的最初规定。从质的方面来说,生产者的竞争,证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从量的方面来说,生产者的竞争,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为社会唯一认可的衡量价值的内在尺度,排除了生产者尤其是个别劳动时间消耗多的生产者企图以个别劳动时间为价值内在尺度的打算,使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使生产者所得的经济利益以生产中形成的价值量为基础。
2、分配竞争机制
分配竞争机制表现为由竞争而产生的商品价值分割与生产者经济利益之间的有机制约关系。
竞争在分配领域即价值分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确定了价值分配的对象和比例。
其一,竞争迫使商品生产者一面不断地生产出新产品,一面不断地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使物化劳动转移过来的价值始终不进入分配领域,而仅仅留下新生产的价值作为分配的对象;
其二,生产者的竞争,形成了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统一计量标准,也形成了物化劳动转移旧价值的统一计量标准,进而确定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补偿部分与新生产的价值部分在商品价值中的数量比例,确定了全部商品价值中所包含的新价值总和。同时,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导致等量投入趋向取得等量新价值,也就是说,生产者投入多少生产要素,就会相应地按比例获取多少新价值,实行等量分割。
3、交换竞争机制
交换竞争机制表现为由竞争而产生的商品价值实现与生产者经济利益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
竞争在交换领域即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确定了价值实现的形式和原则。一个商品的价值,必须由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竞争使价值最终表现在货币上,形成价格,并通过价格与自己的背离及趋于一致得以实现。同时,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他们各自内部的竞争交织在一起,结果只有等价原则能为交换双方所接受,从而确定了商品价值实现必须遵循的等价交换原则。
交换竞争是市场主体接触最频繁、认识最深刻的竞争,也是影响市场经济运行最明显的竞争,人们通常提及竞争,往往就是指交换竞争。交换竞争机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优化产品结构为起点,推进企业结构优化,迫使落后产品和落后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比重趋向下降,相应提高先进产品和先进企业在社会生产中的比重,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第二,推动需求随生产发展而变化,及时调整需求结构,促使需求规模贴近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并与消费者的购买力基本保持一致。
第三,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交换竞争引起的价格波动,将给国家反馈宏观调控的信息,国家可以根据这一信息,运用经济杠杆或行政、法律手段,引导生产者改变投资方向,促使短缺产品较快增加,过剩产品较快减少,从而推动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动态平衡。
4、消费竞争机制
消费竞争机制表现为由竞争而产生的商品价值消失与人们经济利益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制约作用。从横向角度考察,它是竞争机制整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消费领域即价值消失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竞争机体内在机制。以往人们对竞争问题的考察,除了对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的竞争顺便带到几笔之外,几乎全部集中在交换过程的竞争上,很少有笔墨涉及消费领域的竞争。
消费竞争机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确定商品价值的载体。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但并不是所有劳动都能凝结成价值。商品价值存在于一定物品形式中,它必须借助使用价值的较量才能表现出来。一个物品,在加工、储藏、运输和保管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稍稍疏忽,就有可能成为废品,失去使用价值。商品一旦失去使用价值成为毫无用处的东西,没有人可以消费,它就将在消费竞争中搁浅。
商品无法进入消费领域而被人们所抛弃,那么以往在它身上花去的劳动也白白浪费了,再也不能形成价值。有些商品尽管它们的内质和外貌没有任何损坏,其内含的劳动量没有因商品变残成次而减少,但随着人们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或消费行为的改变,它们已经难以适应人们当前的消费需求、或是花色过时,或是式样陈旧,或是功能不全,或是品种、规格不对路,它们也将被消费竞争拒之门外,难以投入人们的消费怀抱,失去体现价值的机会。
同时,进入消费领域的商品,在消费竞争的作用下,人们边消费边检验,比较它们的使用价值,这不仅可以进一步确定商品的平整、光洁、色泽等外在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准确鉴别它们的功用、性能、耐磨损和耐腐蚀程度等内在质量,并迅速产生反馈信号,与其他市场机制一起形成同类商品的质量差价,使具有平均质量水平的商品恰好能全部实现其内含的价值。可见,消费竞争机制使商品价值的存在以适需对路的使用价值为载体,而且这种载体必须具有社会平均质量。
其二,确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平均损耗率。商品价值的运行,始终与竞争机制为伴。它在生产竞争中产生,在分配竞争中分割,在交换竞争中实现,在消费竞争中消失。商品价值的消失过程是其载体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商品使用价值一经消费,价值就随之开始逐渐消失。消费竞争机制把人们的经济利益与商品价值的消失紧密联结在一起。
在商品效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价值载体使用期限越长,消费者单位时间内因消费失去的价值越少,获得的消费效益越大;反之亦然。消费竞争机制可以通过人们对不同质量同类商品的消费比较,确定价值载体的统一质量标准,形成同种使用价值的社会正常使用期限。消费竞争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消费方式的比较,逐步剔除奢侈浪费性消费、特种需要消费等现象,形成以正常、合理消费为前提的使用价值平均消耗率,从而确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平均消耗率。
消费竞争机制与其他竞争机制一样,是市场机体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市场机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调节社会生产比例的作用,最终都得通过消费竞争机制来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消费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市场机体诸内在机制的功能就很难充分发挥出来。消费竞争机制可以从许多方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中主要是:
第一,提高消费品质量,改进消费品花色品种。
第二,优化消费结构,降低恩格尔系数。
第三,克服消费滞后,避免消费遭受不正常抑制。
第四,防止超前消费,消除过高过热的消费现象。
保证消费竞争机制积极作用的发挥,需要一系列经济条件。其中关键是消除我国经济生活中各种垄断现象,建立开放、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参数,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把旧体制下形成的外控约束型消费全面转变为与新体制相适应的自愿主导型消费,使消费者有充分的选择权、监督权、申诉权和索赔权,能够真正“自主消费”。
生产竞争机制、分配竞争机制、交换竞争机制和消费竞争机制,分别反映了因竞争而产生的商品价值生产、分割、实现和消失与人们经济利益之间的有机联系。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有机地统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整体。它们在调节经济活动时,不是独立存在,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的,而是在产生自身作用力的同时又与其他竞争机制的作用力衔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链式关系。在完整而健全的市场体系中,生产竞争机制、分配竞争机制、交换竞争机制和消费竞争机制的变动信号,能够互为因果,顺畅传递,及时反馈。它们既能发挥自身机制的功能,又能反映别的竞争机制的作用要求。
- 二、风险机制
市场经济运行复杂多变,参数无穷,各种影响、决定和制约要素的客观自然状态往往无法控制,甚至完全不能确定,连出现的概率也难以预测。这使市场参与者既面临发财致富的机会,又面临亏损破产的风险。市场经济中的风险机制,表现为市场主体追求利益的行为与面临风险之间的有机联系。一般说来,利益(机会)与风险是成正比例的,市场主体可能获得的利益越大,其可能承担的风险也越大;反之亦然。风险机制体现风险规律的要求,风险规律是通过风险机制对市场主体行为发挥调节作用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风险广泛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各道环节和各个方面,与此相对应,风险机制包含着一系列内在要素,是一个由许多具体风险机制共同构成的有机复合体。按照不同特征可以区别不同种类的具体风险形式:
(1)从企业决策角度看,有投资风险、 借贷风险、采购风险、生产风险、经营风险、销售风险、储藏风险、保管风险、运输风险、进出口风险、新产品开发风险和制度创新风险等。
(2)从市场交换客体角度看,有现货风险与期货风险,有股票风险、债券风险和黄金风险等。
(3)从交换活动当事人角度看,有生产者风险、 消费者风险、批发商风险、零售商风险、制造商代理人风险、特许代理商风险、进出口商风险,以及与交换活动相关的保险公司、银行等经营者的风险。
(4)从行业角度看,有工业风险、农业风险、商业风险、 金融业风险、交通运输业风险、房地产业风险、信息产业风险、饮食餐馆业风险、旅游业风险等。
(5)从社会生产经营组织角度看, 有政府经济主管机关风险、企业风险和家庭风险等。与这些具体风险相联系,并受它们制约的经济运行形式,就是各个具体风险机制。
研究风险机制,可以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角度进行考察。为了突出风险机制的层次性差别和便于纵向整体把握,宜从社会生产经营角度分析它的具体形式。
1、政府风险机制
政府风险机制一般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各级政府干部创造政绩与承担风险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我国,政府在经济领域拥有强大的干预力。政府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方法是,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推行经济政策,颁布经济法规,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有时也直接从事一些生产经营活动。各级政府干部参与经济活动所承担的风险,主要取决于政治法律制度和民意对政绩的评价。在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下,考核和提升干部的主要标准是年资和政治表现,各级干部很少需要负担由作出经济决策而带来的政治经济风险,一些由于严重官僚主义和瞎指挥造成国家财富巨额损失和浪费的人仍然照样可以当官,政府风险机制严重扭曲。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必须彻底改变政府风险机制扭曲状况。今后,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实行政企分开的同时,改革现行干部选拔、任免和管理制度,建立起一整套考核、检查、监督干部行为的规章和法规,形成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够有效约束干部非正当行为的政府风险机制,使各级干部依据地位高低和责任大小,承担相应等级的政治经济风险,让他们由以往对上级负责转向对既定法规和岗位职责负责,从而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根绝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的流弊。
2、企业风险机制
企业获取赢利与承担风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叫作企业风险机制。
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等活动,既可能取得赢利,也可能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在风险机制的压力作用下,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免遭破产,必然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注重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一旦竞争失败,也能及时撤退,将资金和投资品转向别的较合适的领域。在高度集中的旧体制下,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其所承担的责任和获取的利益脱节,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时,用不着担心将引起破产倒闭的危险,因为国家会通过减免税收、增加补贴等办法对企业的亏损给予补偿,甚至会将负债企业到期应付款项一笔勾销。这样,风险机制对企业没有任何约束作用。
没有健全的企业风险机制,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后,要切实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产权制度创新工作,政府部门要下决心消除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预,真正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为形成合理的企业风险机制奠定基础。同时,要切实执行破产法,对超出破产界限的亏损企业实行破产处理,通过拍卖、兼并等形式重新组合其存留资产,确保风险机制能够对企业活动施加调节力,推动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3、家庭风险机制
它通常指家庭成员取得收入与承担风险之间的有机联系。家庭为社会造就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劳动力,同时又消费社会产品。在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的条件下,劳动者个人既可能找到工作为家庭带来收入,也可能失去工作使家庭丧失收入。家庭风险主要表现为失业风险。
家庭风险机制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合理分配,节约活劳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劳动就业采取统包统配的政策,保证劳动者有充分的就业机会,没有劳动力供给的市场竞争,劳动者无需承担失业风险。同时,为了维持全面就业,不得不实行平均主义的低工资制度,并以劳动政策、户籍制度和企业人事管理等办法遏制劳动力流动。
改革实践表明,没有失业等家庭风险机制的约束,是很难端正和理顺职工个人的经济行为的。为了顺利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必须彻底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劳动力供给的竞争秩序和竞争体制,使失业成为制约劳动者行为的正常风险机制。
同时,抓紧建立职工失业保障制度,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社会统一保障机构及其遍布各地的分支机构,通过保险、税收渠道和失业保障基金的股权收益等形成失业保险基金,以便让失业职工在重新就业之前,能够领取一定量的生活补助金或救济款,并通过职业介绍、培训等途径帮助劳动者获得真正的就业权利,让他们能够在风险与机会对称的条件下,凭着自己的努力替家庭取得更多的收入。
- 三、供求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供求成了经济决策分析的重要因素。供求机制表现为,供求双方数量对比变化与经济当事人利益变化之间的有机制约关系。供求机制体现供求规律的要求,供求规律必须通过供求机制,才能对市场主体发挥具体调节作用。供求机制与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一样,存在于所有不同类型的市场中,它们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融入各类具体市场的信号机制,共同对市场主体形成压力,调节其行为。尽管供求机制一般都与市场信号结合起来,并通过市场信号发生调节作用,但就其本身来说,如果撇去市场信号,它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压力作用也是仍然存在的。
供求机制可以从多方面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它的基本功能有两个:
1、调节市场价值的形成过程
市场价值是在供求机制调节下形成的,这大体有三种情况:
第一,如果供给接近通常的供给,需求接近通常的需求,供求双方数量对比基本一致,供求机制将使市场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如果需求超过通常的需求,或者供给小于通常的供给,供求相抵缺口很大,供求机制将可能迫使市场价值暂时取决于最差条件下生产的商品价值。
第三,如果供给超过通常的供给,或者需求小于通常的需求,供求相抵尚有很大剩余,供求机制将可能迫使市场价值暂时取决于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价值。在供给短缺而需求过旺的条件下,供求机制将会促使生产者增加供给,也会促使消费者减少需求。
在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供求机制将会迫使生产者压缩生产,也会诱使消费者扩大需求。供求机制总是力图使供求双方数量对比趋向平衡,所以,第二、三两种情况下形成的市场价值只是特殊的暂时现象,它们一般都会朝第一种情况发展。市场价值一旦形成,供求机制又会以它为基础调节市场价格,即调节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同时,市场价值也会调节供求关系,从而使自己成为拉平市场价格的中心。
2、调节生产者与消费者
(1)当生产者愿意继续提供给市场的货物数量,较大幅度地超过消费者愿意继续从市场上购买的货物数量时,由于生产者之间激烈的销售竞争,纷纷削价出卖,会对价格形成下跌的压力,迫使生产和交易成本较高的生产者退出市场,缩减市场供给数量。或者,随着价格下跌,一方面,较低的价格带来新的购买者;另一方面,每次价格的降低可以诱使该物品的每一个消费者购买更多的数量,从而使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走向供求一致的均衡市场。
(2)当消费者愿意继续购买的某种物品数量,较大幅度地超过生产者愿意继续供应的该物品数量时,由于消费者之间激烈的购买竞争,纷纷抬价抢购,会对价格造成上涨的压力,迫使手持现金短缺或购买力不足的消费者不得不离开市场,减少市场需求数量。或者,随着价格升高,一方面,较高的价格带来新的生产者;另一方面,每次价格的上涨可以诱使该物品的每一个生产者生产更多的数量,从而使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逐步朝供求相等的均衡市场方向发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市场压力机制 个别劳动时间 买方市场 价值 企业风险机制 优化产品结构 使用价值 供求机制 供求规律 供给 内在质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