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中原苯环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现指河南一带。范围
  
河南地图
中原 最主要是指河南省,简称“豫”,省会是郑州。河南是中华文明,华夏历史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中土”之称。河南是华夏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除了中国南北朝外,皆认为把中原纳入版图的王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蒙古统治者和满族统治者皆以认为把中原纳入版图的王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而不是只统治蒙古旧地或满族(女真族)旧地,分别建立了统一中国的元朝和清朝。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阳城-郑州登封、夏邑阳翟-许昌禹州、斟鄩-洛阳偃师)、商(西亳、南亳、殷都、朝歌)、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长达两千多年。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四个,分别为夏商郐管郑韩六国故都郑州、殷商故都安阳、十三朝帝都中京洛阳和七朝古都东京开封。中原大地处于北方,辽阔广袤,自远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带,中华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通过各种渠道,在这里汇聚,因此,北方各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汉族之间两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依赖的历史文化,在这里融合。从历史的发展顺序看,先秦时期的戎狄,秦汉时期的匈奴、鲜卑,魏晋北朝时期的柔然、敕勒,隋唐时期的突厥、回纥、奚,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契丹、沙陀、女真,元明清时期的蒙、满等族都在北方这块土地上有过形成、发展、壮大和相互融合的历史。“五胡”、契丹(辽)在这里有过割据称王的历史,因此,中原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浑成,不能不带有在这种自然地理和历史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的双重蕴含,即: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这是地域民族融合,互吸优长,共同发展的结果,中原区域民族融合的特征,而且表明了其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以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不过位居中原的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各路诸侯群雄逐鹿,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流域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
中华文化常识
  
夏朝和商朝形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5000年辉煌历史孕育出多样的民族文化 主要包括:中原文化 燕赵文化 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 河套文化 吴越文化 齐鲁文化 晋文化 关中文化等等 在众多璀璨的民族文化中 中原河南文化无疑是最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主要包括了史前文化 神龙文化 政治文化 圣贤文化 思想文化 名流文化 英雄文化 农耕文化 商业文化 科技文化 中医文化 汉字文化 诗文文化 宗教文化 民俗文化 武术文化 姓氏文化 饮食文化等18方面 史学界普遍认为以河南为中心与重心的中原文化具有根源性 原创性 包容性 开放性 基础性等五大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中流砥柱和文化之本 文明之根 而中华各文化相互融合造就了以河南中原文化为正统的多民族多文化相容的璀璨中华文明
文化归属地常识
  目前国内以及世界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归属地大致划分如下   一 古中原地区   今大致河南 主要历史文化名城(标准以国务院审批名单为准)郑州 洛阳 开封 安阳 南阳 商丘   二 古燕赵地区   今大致河北 主要历史文化名城(标准以国务院审批名单为准) 邯郸   三 古荆楚地区   今大致湖北 主要历史文化名城(标准以国务院审批名单为准)武汉 荆州 襄阳    四 古巴蜀地区   今大致四川 主要历史文化名城(标准以国务院审批名单为准) 成都   五 古河套地区   今大致宁夏及内蒙 主要历史文化名城(标准以国务院审批名单为准) 呼和浩特   六 古吴越地区   今大致江浙 主要历史文化名城(标准以国务院审批名单为准) 杭州 苏州 南京   七 古齐鲁地区   今大致山东 主要历史文化名城(标准以国务院审批名单为准) 济南 淄博   八 古晋地   今大致山西 主要历史文化名城(标准以国务院审批名单为准) 大同   九 古关中地区 (古秦地)   今大致陕西 主要历史文化名城(标准以国务院审批名单为准) 西安 咸阳 延安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另附国务院审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如下   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3个,其中: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24个: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8个:   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7个: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雷州、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安庆是国务院单独特批的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有12个:   南通、无锡、山海关、金华、绩溪、泰安、濮阳、凤凰县、海口、吐鲁番、特克斯县。编辑本段中原含义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刻划符
“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中原一般专指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土”、“华夏”和“神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河南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最主要决定性作用。现在我们说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其实中原指河南也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而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不过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编辑本段中原百国
渊源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华夏有史以来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广袤地区有夏代、商代、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夏国、商国、葛国、孟涂氏国、昆吾国、豕韦国、韦国、陆浑国、周国、陆浑国、原国、聃国、魏国、梁国、郑国、韩国、卫国、宋国、陈国、虢国、焦国、樊国、蔡国、黄国、许国、管国、申国、沈国、蒋国、郐国、密国、巩国、道国、房国、柏国、共国、中国、戴国、吕国、江国、原国、鄢国、应国、温国、苏国、吕国、谢国、郦国、蓼国、曾国、鄀国、滑国、南燕国(姞性)、宁邑、樊邑、潘邑等几十个夏商周时期诸侯国属地。
百家姓起源
  “春秋中原百国”,历史上数千年来中原地区是中华“百家姓”的姓氏族裔核心发源地和重要的姓氏寻根问祖地。编辑本段释义
  词目:中原   拼音:zhōng yuán   基本解释   1. [central plains (comprisi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广义指以河南为中心与重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特指中州河南   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北虏僭盗中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冠八枢而奠中原,夹鹿犬麒麟之瑞。—— 明 赵震元《为袁石■(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   2. [plain]∶平原;原野   《诗·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编辑本段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出现这一转变的呢?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   
中原地形图
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间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河南地区了。   我们先来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词语。《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兽的数量之多。《诗经·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写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春秋时期,中原一词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勾践在会稽之围解除后,向百姓谢罪时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这里是说因战争使百姓死后尸骨暴露在原野。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后,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在与吴国作战时,面对吴军一日五次挑战,越王准备答应时,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战国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况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之语。这里虽然是教统治者如何治国,但观作者之意“中原”在这里显然是原野之意。   也就是在春秋时期,中原一词开始有中原地区的意思出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国,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问及如何报答楚国时,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这里的中原就有地区的含义在内。《国语·晋语三》记载,在是否纳晋君问题上,有人主张杀之,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这里的中原有中原诸侯国之意。公元482年,吴王夫差与晋、鲁、周在黄池盟会后,吴王取得了诸侯国的霸主地位,吴王令“王孙苟告劳于周”,其中有一句话说“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追述先人事迹中所提到的中原,指的就是今日的河南省。   大约到汉代,“中原”一词较多指河南地区。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徐乐在上书汉武帝时曾经对“瓦解”作解释时提到中原,“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汉书﹒徐乐传》)这里是说吴楚诸王在中原被擒。   当然汉代及其以后,“中原”一词指原野者史书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说:为了传土于子孙,名扬后世,“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武帝在进攻南越之前,淮南王刘安上书谏曰:“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晁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汉书﹒严助传》)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进攻山东的赤眉军,廉丹征求冯衍的意见时,冯衍要他静观时变,并劝说:“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后汉书﹒冯衍传》)在《后汉书﹒马融传》、《后汉书﹒皇甫规传》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还保留着原始的意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到了晋朝特别是东晋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据不完全统计,《晋书》中就有55卷涉及“中原”一词,出现了92次,而以东晋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与晋朝君臣光复中原的志向有关,如“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中原向化”、“中原无所请命”等,这些词语既透露出东晋人的中原情结,也反映了东晋时期中原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是后,偏居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着浓厚的中原情结。   上述论证表明从东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如宋代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据上述历史事实而得出的。《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明 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宪副》:“公(袁可立子袁枢)闻国变,眦裂发怒,竭蹶中原,以需生聚,归节金陵。”编辑本段中原风水
  中原狭义是指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这是学术界普遍的共识,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常识。 中原是中国大陆上的华夏民族、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华夏民族的风水宝地,河岳山川拱戴,山河壮美绵长,百川生生竞流,秀美三川(黄河,洛水,伊水),华夏河洛文化的发祥地,生生不息河洛郎。   风水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理想的风水宝地是,背依绵延的群山,这山是龙脉,也就是“玄武”;面临开阔的平原,称“明堂”,明堂前还有像屏风一样的“暗山”、“朝山”,这就是“朱雀”,河水蜿蜒曲折在前面环绕流过,两侧有重重山脉遮掩拱卫,这两侧的山就是“青龙”、“白虎”。   中原大地完全符合风水科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形势:洛阳、郑州、开封位于龙尾位置的吉祥地,“左青龙”是千里太行山脉,“右白虎”是千里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泰山如同吉祥地前方的暗山,远方的朝鲜半岛与中原隔海相望,恰好与“朝山”的位置对应起来;在“吉祥地”的身后,龙脉就是中国最大、最宏伟的山脉群:昆仑、天山、秦岭。千里大山之中为奔腾不息的三川母亲河,黄河、洛水、伊水,山水相连,形势甲于天下。编辑本段中原文化
1、史前文化
  中原的史前文化,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墓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特别是出土的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出土的酿酒遗物,被美国人配方复制后,生产出来了9000年前的古酒,引起世界轰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我们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河南也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由此可以看出,史前文化在河南发现不只一处,也不只是少数、若干处的几件历史遗存,而是连续的、有规模的历史遗存。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关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其历史的基本框架、社会大事以及社会性质是可信的;并已被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初步证实,约当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期。我们认为,应当依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称这个时期为五帝时代。五帝时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特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元的、在中原首先形成并成为全国性的中心。
2、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里。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河南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我省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
甲骨文
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中原和全国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就是龙。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后以洛阳为中心和重心扩展到河南的豫东和豫南。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河南商丘、周口、许昌、郑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融合于当地,完全被河南龙山文化所取代。豫西南的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正是中原文化强势扩张的历史真实。中原文化在不断汲取周边文明因素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已经走在其它文化的前面,并以夏王朝的建立为标志,确立了中华文明王中王的地位。
3、圣贤文化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各种文化背景不一样,崇拜也不一样,印度崇尚动物,希腊和埃及崇尚神,中国非常崇尚圣贤。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的中原河南,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圣人,而且名气很大。比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瘫等,他们不仅以其伟岸的人格为人们所敬仰,而且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创制了一大批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阐述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韩非子提出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思想,都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在普通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
4、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祖籍是河南,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道家思想的老祖宗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长期生活与活动在河南,《道德经》就是在河南写的。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是河南人。总的来看,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许多杰出人物如伏尔泰、狄德罗、托尔斯泰、布莱希特都曾受到《道德经》的影响。托尔斯泰直至暮年还在阅读《道德经》,他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5、名流文化
  名流是一个以圣人为顶峰的特殊社会群体,也就是说,圣人肯定是名流,但名流未必是圣人,名流的外延要远大于圣人。名流以其文化素养、文化格调和文化创造影响着社会,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效应和文化风尚。中原历史名人辈出。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为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河南居两成。在中原名流中,既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也有社会贤达和社会名士,如纵横家张仪、苏秦,兵家吴起,政治家子产、李斯、张良、晁错、司马懿、姚崇、赵普等等。尧舜时代的贤士许由,坚辞帝尧的禅让,被奉为隐士的鼻祖。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当时主要在河南焦作一带活动,其中阮籍、阮咸、山涛、向秀都是河南人。这些名流对社会历史进程或者社会风尚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
6、英雄文化
  河南是一片仰慕英雄、产生英雄的土地,也是热爱英雄、造就英雄的热土。中原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的英雄谱,如灿烂画卷,光耀神州。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歌颂英雄的神话传说,都产生流传在河南。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是河南登封人。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是河南虞城人,其义举令世人赞叹不已,甚至美国人也将其英雄故事搬上银幕,全球传播。河南邓州人、唐代名将张巡在抵御叛军中,坚守睢阳,“守一城,捍天下”,被后人奉为神灵。宋代的包拯权知开封府,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惩恶扬善,成为世人景仰、万代传颂的“包青天”。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是河南汤阴人,其“精忠报国”的壮志、“还我河山”的呐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豪情,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报效祖国。这些英雄们,历来都是人们尊崇、歌颂的对象。这是一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
7、农耕文化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8、商业文化
  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商丘,这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商丘乃三商之源商朝族地,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也就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贡,是河南浚县人,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是南阳人,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第一个爱国商人是新郑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此外,中原还产生了中国商业的许多第一。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为东周时洛阳人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商丘人计然,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郑国即今郑州,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为西汉洛阳人桑弘羊,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150多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伦敦当时只有5万人。清代巩义的康百万家族,更是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由此可见,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9、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具有内容的广博性、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历史发展的传承性等特点。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冶铸技术和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三门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剑,为目前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华夏第一剑”。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为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高炉。东汉河南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现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钧瓷色彩缤纷,汝瓷古朴典雅,不仅都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常言道,“家有财产万千,不如钧瓷一件”,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被誉为“科圣”的东汉太史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宇宙理论”先进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他与同行们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线实测活动,因此而成为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发明的。
10、中医文化
  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编著的《黄帝内经》至今仍是中医学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东汉南阳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中医经典专著,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保留有北齐时期完整的中医药方118个,治疗的病种达37个。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北宋都城开封设有“尚医局”、“御药院”、“药密库”、“太医局”、“翰林医宫院”等机构,设置之全在当时首屈一指。在“医宫院”放置的制作精细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祥地的象征。可以说,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
11、汉字文化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生在这里。
12、诗文文化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今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洛阳贾谊开骚体赋之先河,张衡《二京赋》则为汉大赋之极品,贾谊、晁错将西汉政论推向巅峰。汉魏时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蠫、应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天下,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宋词的故乡在开封,“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东晋以后,河南大族南迁,以谢灵运的山水诗、江淹的抒情赋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中,河南有其二。“诗圣”杜甫是河南巩义人,他以沉郁顿挫的笔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其诗歌被赞为“诗史”;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诗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郑人,他创作的《长恨歌》、《琵琶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篇。“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达到了中国散文的高峰。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跻身于著名诗人之列。
13、宗教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其中“释”(即佛)、“道”都属于宗教文化,其繁荣发展都与河南息息相关。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被奉为鼻祖的老子李聃是河南鹿邑人。登封中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济源的王屋山为道教“十二洞天”之一,是唐代著名道长司马承祯携玉真公主出家修道的地方。睢县的袁家山是明末兵部尚书袁可立兴建的著名大道场。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就在河南洛阳。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佛教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佛教信仰大众化的净土宗祖庭就在开封相国寺。标志着佛教文化中国化初步完成的“禅宗”,其祖庭就在嵩山少林寺。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鼎鼎大名的玄奘法师,是河南偃师人,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典型代表也在登封嵩山脚下。
14、民俗文化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中原民俗还创造了民间的生活形态和艺术品,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比如饮食方面,广东人在豆腐上挖个洞,填满肉馅,蒸熟后食用,其实就是客家人从中原带去的吃饺子风俗的变异。中原民俗的广泛影响可见一斑。
15、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6、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我们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17、饮食文化
  豫菜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菜系,是中国八大名菜的母菜,历史上曾作为宫廷菜而风靡全国。豫菜始于夏、商、经过东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不断充实发展,到北宋时,已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重要菜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沿黄七百余公里,是摇篮的中心,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四千多年前,夏启在禹县为诸侯设宴,史称“钧台之亭”,是我国最早的宴会。《礼记.王制》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这是我国古老的宴会制度。文中的有虞氏在河南虞城县。殷纣王在安阳一带“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这是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宫廷嬉戏宴会。夏少康被夷族追逐,逃到已有宴会制度的有虞氏作厨官,后来恢复了夏朝,少康成了国君,可谓“国君厨师”。商都开国相伊尹,出生于河南伊川县一带,擅烹调,可称为“宰相厨师”了。伊尹被后代尊称为烹调始祖。 历史上有名的“周王八珍”对豫菜影响较大,经过历代厨师的继承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技巧精益求精。唐朝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国号周,定都洛阳,附近山区民间汤菜进入宫廷,经过高手加工升华,成为定型定制的“洛阳水席”,是豫菜中一朵奇葩。
18、政治文化
  历史上的中原大地长期是政治角逐、政权更迭、政体演变“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大舞台,发生了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政治文化。黄帝是公认的先祖,开创了初始的政权制度,建立了国家治理的雏形。从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夏、商、周的世袭制,完成了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变。之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纷争、交往与联盟等政治行为,不断地推动政体的发展,开启了封建社会的先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封建制度。从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几度形成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中国自古“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由此而来。编辑本段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也就是俗称的大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里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了政权,后来又因融合入汉族而消失于史乘之中。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既有刀光剑影、桴鼓相攻的一面;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互通婚姻,最后融合为一体的时期。可以说,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是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同化的一个窗口。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从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以迄明清,民族融合同化时间之长,被融合的民族之多,融合情况的多样、复杂,均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
1、魏晋南北朝时期
  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这一时期“是民族大杂居、大融合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时期”。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往往是伴随着野蛮民族的征服开始的。北方少数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大迁徙造成了中原地区胡汉杂居的局面,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目的在于巩固北魏政权,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鲜卑族同中原汉族的融合,鲜卑族的优秀文化也被中原汉族文化所吸收,如他们管理畜牧业的技能便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民族融合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少数民族的汉化与主体民族的胡化往往同时进行。从三国、两晋至南北朝的三个半世纪中,进入中原的一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已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消除,经过杂居与通婚,血统上二者也融为一体了。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册,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洎至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化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河南浚县等地尚有匈奴赫连氏的后裔,但除了姓氏外,已没有匈奴族的任何特征了。
2、唐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又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人融合,成为汉族。唐代洛阳是北方交换的中心,“商胡贩客,日奔塞下”,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及中亚、日本、朝鲜半岛的外国人长住洛阳,多种民族文化的融汇交合,使唐代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5个王朝,其中的后唐、后汉、后晋分别是沙陀人李存勖(xu)、刘知远、石敬瑭建立的,沙陀源于突厥。李存勖攻陷梁都开封,在洛阳建立后唐,标志着沙陀突厥势力正式登上了中原地区的政治舞台,从而使西北和东北的大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这3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是仿照中原地区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由沙陀人与汉族上层贵族联合统治,军队也是如此。婚姻上没有禁忌,沙陀皇帝的后妃多为汉族,百姓间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通婚就更为普遍,再加上五代时盛行的义养风气,沙陀皇帝往往选拔汉人中骁勇善战者为假子、义儿,结成政治集团,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3、宋辽金元时期
  长达4个多世纪的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又一重要时期,大中原河南省以无比的包容性将的蒙古、维、回族以及女真、契丹、西夏人融入教化 北宋与辽、金、西夏诸国并存,使轺相接,络绎于途,不少契丹、女真、西夏人来到了开封。其它的少数民族,“至于羌氐(上棘下人)翟,儋耳雕脚,兽居鸟语之国,皆望日而趋,累载而至。”(周邦彦《汴都赋》)许多人后来定居于中原。契丹人大批进入中原是在金国灭亡北宋以后,金国统治者“虑中州怀二三之意,始置屯田军,非止女真,契丹、奚家亦有之。自本部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食。”(《大金国志·屯田》)至元代中叶,契丹人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陶宗仪在《南封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中原地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汉族理所当然地成为凝聚力的核心,也证明了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编辑本段今日中原
  (一)中原城市群——迅速崛起   1、总体规划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为了实现中原崛起而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规划。中原城市群是一个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和济源九个城市为核心区域,以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驻马店、以及山西的晋城、长治和山东菏泽等城市为外延的城市密集区。2007年中原城市群九市生产总值588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57%。中原城市群2007年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15个城市群第七.   中原城市群九市功能定位:   郑州:河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开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   驻马店:豫南中心城市、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中国梁祝之乡、中国盘古圣地、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示范城市、全国教育科技进步先进市、2008年全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提升竞争力十佳案理城市   焦作: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新乡: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   平顶山:中国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群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业制造基地。   许昌: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漯河: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   济源: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2、郑汴一体化   郑汴一体化就是通过实现郑州和开封两个邻市的产业对接和实现一体化发展来带动开封市发展的战略举措。具体就是让郑东新区和汴西新区向中间靠拢。这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一步棋。郑汴产业带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起步区,也是核心区之一。目前已经有大批项目在郑汴产业带上投产。在郑开大道上举办的郑汴国际马拉松比赛,已经成为中国比较有影响的马拉松比赛之一。   3、郑东新区   郑东新区是郑州市为了实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而在郑州东部建设的现代化新城区。郑东新区规划占地150平方千米,计划用二三十年建成。郑东新区的规划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建筑师年会上获得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郑东新区CBD被国内外权威金融机构评为“2007中国最具投资价值CBD”。国际一流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郑州会展经济迅速崛起,大型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展会频频在郑州举办,2007年郑州会展面积跃居国内城市第六。郑东新区使郑州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其建设也得到的国内所有地级市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郑东新区已经成为河南的一张新名片。   (二)中原基本数据   国家森林城市1个:许昌   世界文化遗产3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由国务院公布)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047处:(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   AAAAA级景区3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沁阳神农山景区,清明上河园,安阳殷墟   世界地质公园4个:嵩山,云台山,伏牛山,王屋山--黛眉山   古都4个: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夏商管郑韩五朝故都郑州,商都安阳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鸡公山,洛阳龙门,嵩山,王屋山-云台山,石人山,青天河,神农山   国家园林城市10个:郑州,洛阳,许昌,南阳,新乡,济源,登封,舞钢,偃师,焦作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商丘,南阳,濮阳,浚县(国务院公布)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8个:禹州神垕、淅川荆紫关、郏县临沣寨、社旗县赊店镇、开封朱仙镇、荥阳古荥镇、确山竹沟镇、郏县李口乡张店村(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个:汤阴、淇县、卫辉、陈桥、沁阳、济源、巩义、登封、新郑、雎县、汝南、淮阳、新县、邓州、许昌、禹州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个:新安县铁门镇、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禹州市鸿畅镇、临颍县繁城回族镇、郏县广阔天地乡、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遂平县嵖岈山乡、光山县白雀园镇、光山县泼陂河镇、永城市芒山镇、巩义市康店镇、林州市任村镇、滑县道口镇、襄城县丁营乡、舞阳县北舞渡镇、郏县冢头镇、固始县陈集乡、永城市陈官庄乡、睢县后台乡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2个: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临颍县皇帝庙乡小商桥村、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嵩县田湖镇程村、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郏县薛店镇下官村、郏县茨芭乡苏坟村、郏县茨芭乡姑嫂寺村、鲁山县仓头乡仓头村、固始县武庙乡锁口村。   国家卫生城市9个:郑州,洛阳,濮阳,许昌,登封,荥阳,新郑,济源,巩义   国家地质公园11个:嵩山国家地质公园,焦作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乡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河南嵖岈山国家地质公园 ,郑州黄河地质公园,洛阳黛眉山地质公园,洛宁神灵寨地质公园,辉县市关山地质公园,信阳金刚台地质公园   中国民间文化之乡24个:(由国家认定)   中国盘古文化之乡---河南桐柏 中国车舆文化之乡---河南平舆   中国梁祝文化之乡---河南汝南   中国嫘祖文化之乡---河南西平   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河南西平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南确山县竹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县---汝南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河南上蔡   中国杜康文化之乡----河南汝阳   中国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   中国木兰之乡---河南虞城   中国抬阁之乡---河南安阳   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河南陕县   中国大禹文化之乡---河南登封   中国夏禹文化之乡---河南禹州   中国羲皇文化之乡---河南新密   中国车舆文化之乡---河南平舆   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河南许昌   中国陶瓷文化之乡---河南禹州   中国腊梅文化之乡---河南鄢陵   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河南济源市邵源镇   中国木版年画之乡---河南开封县   中国国神文化之乡----河南卫辉   中国三皇故都文化之乡---河南周口   中国烟草文化之乡-----河南襄城   中国猕猴桃之乡------河南西峡   中国三国文化名城----河南新野编辑本段中原名人
  千百年来,从中原大地走出来的千古风流人物如滔滔黄河之水,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河南昔日的荣光。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有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占到绝大多数;又如近代洪秀全、孙中山、何子渊、黄遵宪、叶剑英等杰出人士亦是中原南迁汉人的典型代表。   (一)古代名人(仅列出出生于河南的)   1、 政治家:黄帝,炎帝,颛顼,帝喾,舜,商汤 纣王为代表的大商国君,苏妲己,姜子牙,伊尹,郑庄公,子产,百里奚,商鞅,信陵君,吕不韦,李斯,陈胜,吴广,张良,陈平,晁错,张释之,刘秀,邓禹,袁绍,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冉闵,谢安,谢玄,王审知,杨行密,翟让,长孙无忌,上官婉儿,陈元光,姚崇,唐玄宗,赵匡胤,司马光,高拱……   2、 军事方面:风后,吴起,张良,马武,冯异,司马懿,郭嘉,荀攸,荀彧,徐庶,典韦,黄忠,魏延,文聘,邓艾,谢玄,冉闵,张巡,石守信,岳飞,岳云,史可法……   3、 思想家:老子,庄子,列子,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苏秦,张仪,墨子,吕不韦,范缜,韩愈,刘禹锡,玄奘,程颐,程颢,邵雍……   4、 文学家:许穆夫人,李斯,庄子,韩非,贾谊,张衡,阮籍,蔡邕,蔡文姬,阮瑀,应玚,潘安,谢灵运,干宝,范晔,元稹,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贺,刘禹锡,韩愈,岑参,崔颢,司马光,陈抟,蒋湘南,二月河……   5、 科学家:石申,墨子,孙叔敖,郑国,许慎,张衡,张仲景,马钧,一行,李诫,朱载堉……   6、 著名商人:商祖王亥,商圣范蠡,商神白圭,儒商鼻祖子贡,爱国商人玄高,著名商人吕不韦……   7、 民族英雄:冉闵,谢安,谢玄,花木兰,岳飞,王越,史可法……   8、 书画家:邯郸淳,吴道子,褚遂良,郑道昭,刘德生……   (二)近当代名人   1、 政治家:袁世凯,赵紫阳,候镜如,张思卿,袁宝华,卫留成,张春贤,吉炳轩   2、 军事家:杨靖宇,许世友,彭雪枫,吉鸿昌,孙殿英,李德生,曹刚川   3、 文学家:柏杨,魏巍,姚雪垠,穆青,白桦,李季,卧龙生,叶楠,李准,宗璞,刘知侠,张宇,刘震云,周大新,墨白   4、 专家学者:诺贝尔奖得主崔琦(生于河南宝丰县),哲学家冯友兰,翻译家曹靖华,史学家白寿彝,音乐家时乐蒙,物理学奖袁家骝,发明家王永民, 戴旭   5、 著名企业家:许家印,董书通,李伟,陈泽民,景柱,汤玉祥,魏新,董文标,朱书成   6、 体育明星:邓亚萍,刘国梁,刘国栋,王富洲,郑海霞,陈中,张蓉芳,贾占波,杜威,周鹤洋   7、 演员:赵雅芝,常香玉,李娜,张丰毅,程琳,陈明,关牧村,释小龙,李光洁   8、 著名主持人:李瑞英,海霞,沙桐,张泽群,陈鲁豫,朱军   9、 感动中国的河南人:任长霞,魏青刚,李学生,李剑英,武文斌,张尚昀,张荣锁,高耀杰,洪战辉,王百姓,谢延信,李隆   10、其它:宋学义,马艳丽,张海,张武 ,SKY(李晓峰)。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中原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苯环有神秘之美、发现之美、科学探索之美。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等人在提出苯的化学式为C6H6之后,使化学家为之震惊:从碳、氢原子的个数看,苯的碳、氢比值如此之大,理应是一种高度不饱和烃,但它又不具有典型的不饱和烃的性质,这种玄奇和神秘使许多化学家陷入迷惘和冥想。日有所思,梦亦同趣。1865年某个冬日的黄昏,痴迷于研究苯的结构并具有建筑师才华、极富想象力的凯库勒因为在炉子旁边打盹时,梦想着“一串串的原子链在蠕动,象蛇一样,有一条蛇忽然用口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身体形成了一个环”而创造了必然的奇迹——悟出苯分子为一种环状结构,从而将沉睡着的苯环结构呈现于世人面前,驱散了芳香族化合物上空的迷雾,打破了人们惯性思维的链状结构。这是人类认识有机物结构的一次思想解放和里程碑。门捷列夫也是因为“梦见桌子上的卡片变成了一条蛇,这蛇又弯成几折”而排出了元素周期表。梦,似乎也成了科学巨匠揭开科学之谜的桥梁。苯,从被法拉第发现,到人们见识其真实面目,经历了整整40年。苯环有神秘之美、发现之美、科学探索之美、史学之美。
苯环有线条之美、对称之美。苯环,在方方正正的六元环中包容着一个圆,有直有曲,有角有弧,棱角分明,可直可屈,是方与圆的叠合交融;苯环,呈轴对称,呈中心对称,极富向心之美。也许是设计师早已感悟到了这种美而设计了螺丝帽,蜘蛛更早欣赏到同样的美而编制了由一个个同圆的苯环顺次排列而成的网,原来蜘蛛也是爱美的。苯环,堪称创造了第三种美——棱角之美与圆滑之美完美结合的美。
苯环有和谐之美、匀称之美、容纳之美。在苯环中,碳碳之间的价键完全相同,没有彼此之分,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这种和谐的结构,使得它既有饱和烃的性质,又有不饱和烃的性质,更有自己的特性,是烷烃与不饱和烃相互和谐与包容的结晶。
苯环有力量之美、激情之美、人气之美。当六个人手拉手紧紧牵在一起时,你会感觉到他们背后是连在一起的六颗心,呈现的是一种团结、力量和坚强。苯环,外表是六个碳原子首尾相连,深处却是圆形大丌键的牢固结合,给人一种稳定的视觉效果,一种力量凝聚的激情。这种稳定,蕴涵的是力量、激情、人气之美。
苯环有气质之美、个性之美。苯环内圆外方,规规矩矩,但规矩中又似乎有些羁绊,有一丝个性。它蕴藏着坚实的傲骨,能抵制高锰酸钾的侵蚀;但执着中又透着些许热情,有婉转的取代,柔美的硝化,缠绵的磺化。苯环,外表刚强,内处柔和,刚柔相济,表现的是男儿的本色,是另一种“太极拳”。这分明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升华!

故中原苯环是河南省一中学化学教师之博客名而已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中原苯环”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