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米哈尔·卡莱斯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米哈尔·卡莱斯基(Michal Kalecki, 1899-1970)
放大
米哈尔·卡莱斯基(Michal Kalecki, 1899-1970)

米哈尔·卡莱斯基(Michal Kalecki, 1899-1970):犹太血统的波兰经济学家

米哈尔·卡莱斯基生平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卡莱斯基卡莱斯基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动态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这三个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

  • 1899年生于波兰罗兹,系犹太血统的波兰人。
  • 1929年底,以其优秀的论文进入华沙的商业循环与价格研究所,开始了他毕生的经济学家的生涯。
  • 1936至1945年底,他曾先后在英 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国际劳工局工作。
  • 1946年,任波兰中央计划局顾问和法国财政部顾问,
  • 1946年底去美国,任联合国经济署经济稳定与发展局副局长,领导该局的经济稳定处工作,负责撰写当年的世界经济报告。
  • 1954年12月,辞去联合国工作返回波兰。
  • 1956年获 波兰中央资格委员会授予的教授职称,
  • 1957年任波兰国家经委副主席、波兰远景规划委员会主席。
  • 1960年以后,辞去政府职务,回到波兰中央计划统计学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 1970年4月病逝。

米哈尔·卡莱斯基思想及影响 编辑本段回目录

早期PBC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PBC理论

  1950年以前,有些经济学家发现,一些公共支出和价格的变化中,政治因素起了主要作用。例如,奥地利的公共汽车票价在选举后比选举前调整得更为频繁,美国社会保险金趋向于恰好在竞选前而不是竞选后给付。这些公共支出都很容易被选民观察到且最被他们关注。这表明,政治家们想通过选择特定政策操纵经济以赢得选举。这样就引起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卡莱茨基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极有影响的观点。他认为,工人当然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而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完全有能力促进实现充分就业。但要维持充分就业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商人们不喜欢充分就业,在他们看来,失业是正常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担心失业的威胁消除之后,工人的自信心提高,工人力量壮大,从而危及到他们的地位。因此他们反对实现充分就业,而一旦出现充分就业后,他们会更加竭力劝说政府放弃维持充分就业的努力。结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衰退和失业时,政府会为赢得选票而刺激就业,从而使经济扩张以致繁荣。此后,经济会过热,出现通货膨胀、罢工、生产率下降,进而商人和资本家的反对加强。迫于压力,政府放弃充分就业的政策,使经济进入失业和衰退。于是政府再次刺激就业,便又引发新一轮周期性波动。

  可以说,卡莱茨基的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阶级斗争思想的基础上的。但与[马克思不同,卡莱茨基的阶级斗争更多地起因于社会性因素,较少地起因于经济性因素。

  卡莱茨基的PBC理论提出于1943年,但长期未引起注意。 在此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在分析经济周期时忽视政治因素的作用达30年之久。但是,卡莱茨基的理论对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于70年代后期促成了新马克思主义PBC理论的形成。

  1933年,卡莱茨基利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推论出了有效需求问题,即在假设工人的工资全部用于消费的条件下,当资本家的储蓄大于投资时,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下降。卡莱茨基使用马克思经济学对有效需求问题的分析不仅早于凯恩斯,而且更深刻地表明了有效需求问题的性质,即有效需求问题联系到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利润动机和收入分配。

  1942年,罗宾逊在讨论马克思经济学时,强调了其在宏观经济分析方面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联系。在充分吸收卡莱茨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资和利润的划分为基础的剑桥增长模型。这一模型是在卡莱茨基模型中加入资本存量,从而导出利润率不变的稳定状态增长条件。罗宾逊的模型可以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推导出来,即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模型中加入资本积累,其稳定状态的条件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保持稳定的比率。但是,罗宾逊和其他新剑桥经济学家并没有能把新剑桥增长模型应用于现实世界,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依然不能摆脱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宏观变量是表示实物产出和受技术变动影响的传统观念。换句话说,新剑桥学派的增长和收入分配理论依然缺少价值理论的基础。

经济学的动态理论

  卡莱茨基的第二个基本假设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和谐”的,而是“对抗”的王国。他把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分为几个阶级:

  一、整个社会划分为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二、资本家阶级又可分为产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卡莱茨基认为,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关系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商品价格的决定等,而资本家阶级内部的对立关系则影响到资本主义的竞争方式和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

  卡莱茨基的不完全竞争价格理论或称为垄断价格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的决定并不是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也不完全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而是受垄断程度和成本,特别是原材料成本的影响。垄断程度关系到企业的部门优势,而成本则产品的竞争力。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很可能出现“标高”定价,即由于垄断程度的作用,厂商将产品的市场价格固定在高于生产成本以上的一定水平上。

  他认为,决定收入分配的因素包括:阶级差别、垄断程度、产业结构、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决定等等。

米哈尔·卡莱斯基著作 编辑本段回目录

  卡莱斯基一生著作颇丰,其中主要代表作有:

  • 《经济波动理论文集》(1939年)
  • 《动态经济学研究》(1943年)
  • 《经济 动态理论: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动和长期变动》(1954年)
  •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导论》(1969年)
  • 《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经济增长文选》(1972年译)、
  • 《资本主义动态学文选》(1971年译)、
  • 《论发展中经济》(1976年译)。

  其中,《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导论》是在他1963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大纲》基础上以教材形式改写成的,也是卡莱斯基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是经济学史上最早完整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体系的著作,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建立的社会主义动态经济学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体系和完整的模型结构。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米哈尔·卡莱斯基”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米哈尔·卡莱斯基 不变资本 不完全竞争 产业资本家 充分就业 公共支出 凯恩斯 凯恩斯经济学 剑桥大学 剩余价值 发展经济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