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创新思维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混沌创新思维概述[1]编辑本段回目录
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耗散结构系统,其创新性空间是一个充满奇怪吸引子、混沌边界与紧张对立的矛盾状态。生命型企业组织的创新性空间可以定义在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相变区域,包括低维混沌、在此之前的相变状态、某些其他分叉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总是处在系统崩溃的边界。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与把握混沌思维的方法,才能真正驾驭企业组织的复杂性领导系统。
奇怪吸引子也称混沌吸引子。当增大一个确定非线性反馈网络的控制参数值时,网络将表现出一种分叉行为,这些分叉行为仍然表现出一种有规则的、稳定的形式,但却异常复杂。而当控制参数值不断升高地经过一些临界点后,系统将被吸引到或者被拉向一个矛盾的吸引子,其同时既稳定又不稳定,处在稳定区域与不稳定区域之间的边界。这种矛盾的吸引子就是奇怪吸引子。奇怪吸引子是指具有边界和形状稳定性的,即具有总体定性特征的一种原型、一种潜在行为形式。其是自相矛盾的,同时既表现为原型形式或者倾向形式的稳定性,又表现为在具体实现上的不稳定性。奇怪吸引子所处的这一混沌边界是惟一一种能够产生新奇事物和出现无穷变化的系统状态。
混沌创新思维的特点[1]编辑本段回目录
通过对复杂性系统的认知,混沌—创新思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耗散性、耦合性、边界性与自相矛盾性。这也是复杂性系统所具有的主要特点,作为领导者必须认识复杂性系统的这些特点,才能建立领导者混沌—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普里高津已经证实:只有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才具有可变性,才能成为耗散系统。耗散系统从环境中吸收能量和信息,并且在系统内部进行消散,导致系统趋于分化。但是系统还是具有一种不规则形式的结构,通过自组织过程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耗散系统实质上也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系统:形式上的对称性和一致性不断地消失,然而却依然存在着一种结构。其是一个在整体上暂时表现出稳定结构的不断发展的相互作用过程。稳定性能够弱化和局限系统的变化,促使系统维持现状不变;破坏性使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行为却会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使系统趋于变化。企业组织的影子系统极具破坏性,因而也极具变革性与创新性。影子系统的文化变革常常挑战传统习惯,变革稳定平衡的旧秩序,于是创新性便会在维持与变革、守旧与创造的矛盾斗争中产生。
金观涛在其所著的《整体性哲学》中分析功能耦合系统的作用时认为,组织系统越复杂越高级,功能耦合网层次就越多越复杂。由所有子系统组成的整体是将各子系统耦合起来,有组织的整体便是子系统的功能耦合网。功能耦合系统的发现与建立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功能耦合系统存在于自然界系统与社会系统,这是客观存在。而通过对功能耦合系统的分析,便可发现组织中创新出现的几率与位置,既可预测质的飞跃的机会,也可确定创新性的空间地带。这实际上与奇怪吸引子所处的混沌边界,与自组织的自我更新,与影子系统的破坏性张力区域是一致的。
混沌思维方法的关键是对紧张对立的矛盾状态的科学而准确地确定。紧张对立的矛盾状态(有限不稳定)是一个同时既稳定又不稳定的对立统一的创新性空间,这就是混沌思维的边界性。由合法系统与影子系统、稳定平衡吸引子与不稳定吸引子、组织化与自组织、整体性与层次性构成的耗散结构系统与功能耦合系统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具有创新性空间的混沌边界。而紧张对立的矛盾状态则是创造性空间生成的惟一前提条件。
混沌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1]编辑本段回目录
通过对复杂性系统的深层认知,可以建立有效的混沌—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其主要思维方法有智力激励法、移植法、信息交合法与奥斯本检核表法。
1、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也称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主要用于激励集体智慧以提出大量新设想的方法。运用智力激励法,即是召开一种“小会议”,使与会者突破思维定势,展开无限联想,寻找混沌边界,从而为解决复杂性的非常规问题确定新设想、新方案。
组织“小会议”的简单做法是:
⑴与会者10人左右,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⑵发言者不照本宣读,与会者不妄加评论;
⑶自由设想,且追求设想数量,“以数量保证质量”;
⑷引申与综合各种自由设想。
2、移植法。
移植法是将某个学科、领域中的原理、技术、方法等,应用或渗透到其它学科、领域中,为解决某一问题提供启迪、帮助的创新思维方法。
移植法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⑴原理移植,即把某一学科中的科学原理应用于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
⑵技术移植,即把某一领域中的技术运用于解决其它领域中的问题。
⑶方法移植,即把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方法应用于解决其它学科、领域中的问题;
⑷结构移植,即将某种事物的结构形式或结构特征,部分地或整体地运用于另外的某种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⑸功能移植,即通过设法使某一事物的某种功能也为另一事物所具有而解决某个问题。
3、信息交合法。
信息交合法是指利用已有的和引进的信息与联系,以获得新的信息、新的联系,而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技法。
信息交合法有三点实施原则:
⑴整体分解: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在将部分分解为因子,直到不能再分解或达到某种目的为止,并遵循“序列原则”、“要素原则”、“趋于穷尽原则”。在分解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信息因子的深度、广度、精度、密度。
⑵信息交合:信息交合繁殖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前者只是信息的复制,数量增加;后者产生新信息。信息交合有多种类型,主要有本体交合、异体交合、多体交合与系统交合。
⑶结晶筛选:信息反应场中交合形成的新“产品”在层次、结构上形成系列的“解”。这就要对各种新设想进行评析、筛选,选择最优方案。
4、奥斯本检核表法。
奥斯本检核表法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创造始于问题,即由问题引导、启发创造。根据九大问题进行强制性思考,突破不愿提问题的心理障碍,开阔多元化思维模式,探索创新性的新设想。该方法的实质是,按照一定的目标、方向,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发散性思维。
奥斯本检核表包括的九大问题是:
⑴有无其它用途——现有事物有无其它新用途,稍加改进有无其它用途;
⑵能否借用——能否借用别的经验、模仿别的东西、引入其它创造设想;
⑶能否改变——能否改变形状、式样、颜色、意义、音响、气味、制造方法,能否做其它改变;
⑷能否扩大——能否扩大使用范围、延长使用寿命、增加使用功能、增加零部件和强度、附加值等;
⑸能否缩小——能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能否浓缩、微型化;
⑹能否代用——能否用其它原材料、动力、设备、元件、原理、结构、制造工艺、方法代替;
⑺能否重新调整——能否调换元件、其它型号、设计方案,能否调整顺序、速度、程序;
⑻能否颠倒——能否颠倒正负,能否颠倒方向、顺序、因果关系;
⑼能否组合——能否综合不同材料、元件、产品,能否综合不同学科、原理、观点、方法、设想。
这就是著名的奥斯本检核表的九大问题,其中系列小问题根据具体对象而确定。“九大问题”把一般情况下的主要思路都囊括了,这就迫使思维主体从不同的思路思考同一课题。奥斯本检核表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中,问题⑴侧重于功能、用途,问题⑵强调能否进行类比、移植,问题⑶注重形态的改变,问题⑷和问题⑸着重于数量、空间上的扩大或缩小,问题⑹强调的是能否将思想原理和材料技术进行代替,问题⑺注重于结构的改变,问题⑻强调的是能否进行逆向思维,问题⑼注重的是能否将思想原理和材料技术重新组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混沌创新思维 产品 企业 信息交合法 创新 原材料 奥斯本检核表法 思维定势 思维方法 控制 智力激励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