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法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适者生存法(The Survival Technique)
什么是适者生存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适者生存法的原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适者生存法的运用原理,是对行业中现有企业按规模大小进行分组,然后对其市场占有率等某个增长指标作时间序列分析。生产效率高的企业集合在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或其它某个增长指标就会不断提高;相反,效率低的企业集合在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或其他某个增长指标就会不断降低。通过对增长指标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就可确定在市场上适于生存的企业规模范围。
根据适者生存原则,存在大量规模经济的产业应该由大公司来支配。斯蒂格勒运用生存技术来检验一个产业中规模经济重要性,其过程如下:“先把一产业的厂商按规模分类,然后计算各时期各规模等级的厂商在产业产出中所占比重。如果某一等级的厂商所占的生产份额下降了,说明该规模效率较低,一般地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越快。”简言之,如果公司的市场份额下降,则它是相对没有效率,反之,如果市场份额上升,表明公司现有规模的效率较高,可以认为达到了适度规模的水平。现实中,企业的适度规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当所有厂商拥有完全相同的资源时,一个产业才会只有一个厂商最佳规模。既然各厂商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最佳厂商规模必有多个,呈现某种频率分布。生存技术使我们能对这一分布作出估计,在以下的应用中我们仅限于估计最佳规模的范围。”[1]
适者生存法的优缺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其突出优点有两条:
一是它考虑了各种难以计量的费用和效率,符合市场竞争出效益的商品经济规律;
二是方法较简便,需要的数据只是每个规模等级的工厂数目和市场占有率。
主要不足是:
1、在垄断行业不适用;
2、观察时间短的结论不可靠;
案例[1]编辑本段回目录
产能(千桶) | 1959 | 1963 | 1967 | 1971 | 1975 | 1979 | 1983 |
10~100 | 68 | 54 | 36 | 21 | 10 | 10 | 15 |
101~500 | 91 | 72 | 44 | 33 | 19 | 13 | 12 |
501~1000 | 30 | 33 | 35 | 32 | 13 | 8 | 2 |
1001~2000 | 18 | 17 | 18 | 21 | 13 | 11 | 13 |
2001~4000 | 8 | 10 | 10 | 12 | 12 | 13 | 9 |
4001以上 | 2 | 3 | 4 | 7 | 15 | 20 | 23 |
'资料来源:Elzinga,K.J.,"The Beer Industry",in Adams,W.(ed.),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Industry,8thed.,New York:Macmillan,1990.'
适者生存法在许多产业,如钢铁、石化、汽车等得到广泛应用。以啤酒产业为例,上表描述了1959-1983年间美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年产量低于1万桶的小型啤酒厂没有包括在内)。数据表明,在时间跨度长达24年的时期内,啤酒年产量低于200万桶的企业,其数目持续下降(不排除在个别年份企业数目略有增加);产量超过200万桶时,企业数目稳步增长。尤其是,当企业的年产量达到400万桶的高水平时,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
斯蒂格勒以美国钢铁业的例子展现了适者生存法在产业的具体应用情况。他指出,有效规模的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也必须采用有效的生产技术、奖酬系统和产品特性。归纳起来,应用适者生存法来分析企业的适度规模有下面几个步骤:首先,根据要研究的特征对企业进行分类;其次,衡量企业过去的业绩(如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利润等);最后,明确能改善业绩的企业类型。需要指出,运用适者生存法要求产业内企业享有相同待遇,具备基本相同的竞争条件,否则,就很难客观地比较企业的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相关条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适者生存法 产业 产品 企业 公司 利润 商品经济 垄断 外部经济 奖酬 市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