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美德两难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美德两难论(Conflicted Virtue)

美德两难论概述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为了解释即使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所有东亚国家出现经常项目盈余还要继续保持本币对美元的稳定汇率,罗纳德·麦金农(McKinnon)于2004年提出了“美德两难论”,又称为“美德两难效应”。他指出任何不能用本币贷款的国际债权国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货币错配即美德两难,这实质是债务国原罪论的翻版。

  有着高储蓄率“美德”的东亚国家倾向于保持经常项目盈余,而经常项目盈余意味着对外债权增加。但是与历史上的债权国不同,东亚债权国不能以本币进行国际放贷。随着对外债权的不断增加,两种情况将会发生:

  • 随着美元债权的积累,本国美元资产持有者越来越担心持续增加美元资产会迫使本币升值;
  • 外国人开始抱怨债权国货币不公平低估导致了该国连续性贸易顺差。

  上述两种情况是相互作用的。贸易逆差国的抱怨越多和对本币升值所施加的压力越大,越强化了本国美元资产持有者对于本币升值的预期,从而使自我实现的挤兑更容易出现。一旦人们开始用美元挤兑本币,该国将陷入本币升值不行、不升值也不行的“两难”(conflicted)境地。因为如果本币升值,经济将最终陷入通货紧缩和零利率流动性陷阱;如果不让本币升值,则将遭致外国的贸易制裁,同样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能以本币进行国际贷款的债权国就不存在这样的两难境地。这种不能以本国货币进行国际放贷的债权国,由于经常项目盈余带来对外债权的不断增加最终所面临的两难困境就是“美德两难”综合症。

  麦金农对于东亚国家当前大量经常项目盈余同美国大量经常项目赤字的关系,从汇率制度方面给出了比较新颖的解释。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美德两难论”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美德两难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原罪论 汇率制度 经济 罗纳德·麦金农 美元 货币错配 通货紧缩 小作品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