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密集型企业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技术密集型企业(Technology-driven business)
什么是技术密集型企业 编辑本段回目录
技术密集型企业是指技术装备程度比较高,所需劳动力或手工操作的人数比较少的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单位产品所需资金投资较多,也需要集中熟练的较多的技术人员,同时耗费原材料较少。也就是说,这类企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与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成正比,同企业的手工操作人数成反比。技术密集型企业是综合运用先进的,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工业企业。
有一些经济学家把技术密集型企业叫做资金密集型企业,意指生产中需要大量资金的企业,即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消耗比重大的企业,也就是说在资金密集型企业中劳动装备率比较高。比如钢铁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石油冶炼企业,机器制造企业,运输设备等企业。在西方发达的国家中,技术密集型企业占的比重较大,它们凭借先进的技术装备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国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从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的过程。
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特点 编辑本段回目录
1.企业内部员工主要由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构成;
2.拥有大量高、尖、新技术设备;
3.产品具有较高的知识与技术含量;
4.生产与管理内容和环节主要依赖知识与技术活动;
5.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有相当的比重。
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的难点[1] 编辑本段回目录
- 1、隐性知识如何转化为显形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
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系统的语言进行传播的知识。其载体可以是网络、图书馆中的资料、图书、报刊以及其他可承载知识的工具。显性知识更为系统有序,容易被获取、理解与交流。隐性知识是指个人由于所受教育或培训以及从生活和工作经验中得来的知识,包含了人的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经验经历、视野、技能、能力等方面,含有文化、情感和认知因素。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具有无形性,难以计算,不易被认识、理解和掌握。
一个人是否愿意把他的知识与大家共享,取决于他个人的意愿,不能强迫进行,而现实中个人往往倾向于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而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尤其是无法在知识共享中获得补偿的情况下),更不希望在自己的知识被他人获取之后对自己的地位形成一种取代或竞争威胁,因此,企业大量的知识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难以转化为系统有序的显形知识,难以为他人所共享,从而难以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每个人或部门很容易处于信息孤岛而失去利用集体智慧来进行创新的机会。
- 2、知识如何保护
一方面知识共享能够增加知识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知识资产总量,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与价值;另一方面知识资源具有可复制性和可转移性特征,很容易因为在技术或商务贸易中对方不遵守保密义务或信用关系、企业人员跳槽、竞争对手非法获取等造成企业商业秘密或知识产权的流失,进而使企业丧失其核心能力。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
- 3、如何留住知识的载体——人才
在技术密集型企业中,企业拥有的往往是一些制度、规程、标准、图纸、资料以及数据库等显性知识,这些只是知识资产的一小部分。大量的知识经验、技术方案、设计创意、客户关系信息以及某些技术秘诀等,往往存在于组织内知识型员工的头脑之中。而知识型员工由于其所受教育、成长环境,以及对知识技术的掌握程度等众多因素,有着较为鲜明和突出的个性化强、自主性强、追求自身发展、追求挑战与创新的特点。他们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并非组织。同时,对知识、知识型员工或组织的知识价值缺少有效的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从而无法对知识型员工的真正价值进行度量而使员工出现心理期望和现实的落差,因此在技术密集型组织中员工流动性较大。这不仅增加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增加了知识尤其是核心知识流失被竞争对手利用的危险。
- 4、如何架设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尽管知识是实践的产物,但毕竟是过去实践的产物,现在的实践是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掌握知识并不等于就能解决如今的问题。对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说,提供各种机会和方式让员工启用头脑中的知识、激发创意、解决实际问题,既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又可使工作增加挑战性。但在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架设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员工能将所拥有的知识用于实践,那知识只是一些空洞和模糊的堆积物。
- 5、知识如何创新
知识管理的最高目标是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是一个创造、丧失与再创造的动态过程,唯有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如新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新产品的开发、生产、推广等,企业才能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在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缓慢,落后于企业外部知识创新的速度,从而导致企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与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竞争中落伍。知识如何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对策[1] 编辑本段回目录
- 一、建立知识共享的机制
(1)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企业要注意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团队交流学习等活动将学习内化为组织的经常性行为,将学习内化成企业员工的终生任务和生活方式。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企业理念,使员工能主动将自己的隐形知识贡献出来,并加以数字化,为以后的员工提供借鉴,使之成为一种能够共享的企业知识资产。
(2)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平台
企业应弱化等级观念,促使企业结构扁平化、简单化,形成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鼓励员工提出建议和批评,通过岗位轮换等方式增加员工的流动性,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性的、成长型的知识共享机制。
企业要注意将日常业务运作中大量的信息资料,诸如信函、备忘录、工作计划、总结、订单、库存、交易账目、员工资料、客户资料、市场需求信息、竞争资料、员工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得到的学习资料等,科学合理地组织,分门别类地保存。可以通过图书馆、企业内部刊物、网络、定期公布企业内重大信息、定时召开通报会、公布企业经营情况等渠道建立企业知识平台。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如在线学习活动、集体学习活动、信息交换会议、专题会议制度、技巧讨论、深度会谈、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电子论坛、每日早会碰头、圆桌会议、午餐会议、周末沙龙等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来帮助员工交换实践体会。
(3)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团队促进知识共享
加强团队合作,以项目团队的方式解决问题,促使成员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项目团队的成员从业务系统各职务和各部门挑选,为着共同的企业目标,分工协作,相互交流,一起创造知识,整理知识,使之成文并便于索引。一旦团队工作结束,他们带着学到的新知识回到原业务系统去参与日常工作。团队合作的方式促成员工的循环流动,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共享、转移、应用、积累。
非正式团队的成员是自愿加入、自愿参与团队活动,成员之间没有正式的组织关系,以个人感情为纽带,团体环境宽松,成员具有较大自由度,同时,大多数非正式团队成员间具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和共同的兴趣议题。因此非正式团队比正式团队具有更好的可沟通性,成为衔接个体知识传播与正式团队知识传播的重要环节与方式。企业可通过组织一些非正式、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如联欢、郊游、茶话会、午餐会议、周末沙龙等,增加成员间思想接触和碰撞的机会,达到推动知识共享的效果。
(4)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提高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员工之所以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企业应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对那些贡献出隐性知识的个人、团体、部门进行相应物质或精神激励以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与共享。可以通过知识合同、知识专利对具有独创性的隐性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顺利的交易,从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调动员工向他人提供知识的积极性。
- 二、建立知识保护机制
(1)建立知识保护制度体系
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识保护内部规章制度和相关协议,如企业章程、员工内部手册、公司内部保密制度、保密协议、职务成果权属协议、技术转让协议等。用法律、标准和制度等强制的形式保护企业的核心知识。
(2)实施专利发展战略
企业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创造专利品牌技术和产品来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为企业争得更大经济利益。同时在其它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仿制有侵权行为时,可利用专利制度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3)实行工作分担机制
在工作中,关键项目的开发通过工作团队来完成,每个成员都不可能单独完成整个项目和掌握全部技术,即使某个员工跳槽到其他企业,也可以有效降低因知识型员工流失而导致关键技术泄露的风险。对于某些掌握大量客户和业务的职位和部门,应建立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分担机制,获取客户和业务的某些重要环节和关键权力由公司统一管理。这样就避免了因某个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造成大量重要客户的随之流失。
(4)采用合同的形式规定员工对企业的保密义务
为了防范由于知识型员工流失而给企业带来损害,企业主动和员工理顺劳资关系,签订附有保密条款,特别是竞业禁止条款的合同,在合同中规定如果员工离开企业后要继续为本企业保守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同时规定相应的补偿措施。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可以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 三、知识创新
(1)推动知识的积累工作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的认识才会有突破。因此,企业要积极推动知识的积累工作,包括历史数据的收集与储存、工作经验的总结等。对于组织外部的信息和服务,主要收集、筛选、存档、利用;组织内部的各类文档资料,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内部共享;组织内部员工个人的知识,主要是最大程度地收集、存档并实现组织内共享。知识的积累工作不仅是将原始的资料、数据进行简单的储存,还需要将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分析,获得可直接用于管理者决策的知识化、结论化的信息,使知识能更清晰、更明确地表达或更容易理解、查找、利用。
(2)推动知识的引进工作
企业应按照长、中、短期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请专家来讲解、培训最新的业务技术、管理技术和经营思想,并将外部专家所传授的知识加以整理,使之成为企业内部可共享的知识。企业应鼓励员工向别人学习,尤其是向“标杆”企业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
参考文献 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技术密集型企业 专利制度 产品 产品成本 价值观 企业 企业文化 企业理念 企业目标 企业知识管理 储存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