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 经济百科 >> 国际经济学

历史版本1:H-O模型 返回词条

H-O模型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基本命题。
(1)提出。是由瑞典人提出的。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但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给以解释,H-O模型对此给予了说明。
(2)假设前提。
第一,使用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的模型。
第二,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第三,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第四,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率较低。
第五,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
(3)三个命题。
第一,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第二,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如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
第三,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工资、地租、利息)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2、基本内在逻辑关系。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绝对差是由要素的价格绝对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3、评价。
(1)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
相同点:均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要素流动假设基本一致。
不同: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李嘉图则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无法进行生产,至少应为两种,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交换的原则也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于国际贸易。
(2)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等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3)评价。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是该理论有益的方面。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也影响了该理论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H-O模型 贸易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