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萨伊定律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定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让·巴蒂斯特·萨伊让·巴蒂斯特·萨伊

  萨伊定律(英语:Say's Law),也称作萨伊市场定律(英语:Say's Law Of Market),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至今的经济思想。萨伊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定律得名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不过萨伊并非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虽然当今经济学教科书已将其内容删去,然而还有不少微观或宏观经济理论还是依据萨依定律而作出结论的。

基本论点 编辑本段回目录


  萨伊定律有四个基本论点:

  1. 由于某种生产物之过剩,乃他种生产物之不足。因此,社会不会发生全体的生产过剩。
  2. 对个人而言,生产者愈多,将促进市场愈繁荣,彼此将会愈有利。由于一种产业的繁荣,亦会导致对其他种类产业的繁荣,因此,都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国家与国家,彼此之间的繁荣都有连带关系。
  3. 外国商品的输入有利于本国商品之输出。因为了购买外国商品,自己就会运用本国的商品市场扩展生产。
  4. 不从事物质生产方面的阶级,譬如官僚、军人等,纯消费者对一国财富的增加,将无所贡献。

  依据萨伊定律的推理,经济市场不加干涉,生产者运用各种生产因素,继续生产下去,最后整个经济社会,将会达到充分就业,到头来货币只不过是当作交换的媒介而已。因此,需求恒等于供给(Dn≡Sn),现金余额将等于零(Dn-Sn≡△M≡0)。


萨伊定律的历史和表达形式编辑本段回目录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Supply Creats Its Own Demand)是对萨伊定律最常见的表达形式。不过,如果因此误以为所有商品生产以后,一定能够销售却是误会了定律的意义。詹姆斯·穆勒本人是这样说的:“‘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中介的活动。‘目的是消费。’”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于是,古典学派经济学者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生产过剩不可能在流通过程发生。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图如是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至于长久被认为是本定律“发明者”,萨伊的描述表达了定律的某些假设前提:

  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由此可见,萨伊定律需要有两个假设前提:

  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
  货币仅作交换媒介,在流通过程中一般不涉及对货币无了期的储藏。
  由此,一个明确的定律开始确立。直到詹姆斯·穆勒之子,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中对李嘉图的学说,还有萨伊和老穆勒的学说进行了总结,萨伊定律从此隐蔽地存在经济理论,并主宰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


定律的应用 编辑本段回目录


  萨伊定律的应用主宰整个古典学派的思想和主流的经济思想至凯恩斯通论出版,萨伊定律的影响力才稍微减退。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萨伊定律”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经济定律 扎伊尔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萨伊市场定律,Say's Law,萨伊定理,萨伊法则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