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约瑟夫·普利策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放大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Joe" Pulitzer,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匈牙利裔美国人,父亲是犹太人与匈牙利混血,母亲为德奥混血。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

约瑟夫·普利策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约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时从家中出走,本想从军,但因视力差、身体弱而被拒绝。后被美国军队招募,成为一名骑兵,1867年加入美国籍。1868年当了德文《西部邮报》记者。他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地挖掘各种新闻,后成为该报的全资经营者。

  到1878年,普利策熟练地掌握了英语,于当年12月9日出价2500美元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后与当地《邮报》合并为《圣路易斯邮讯报》。

  1883年,他以34.6万美元买下《纽约世界报》。他创造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他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

  普利策于1911年去世。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该奖后成为美国新闻最高奖。

普利策的报业传奇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与拥有120亿美元资产的报业大王鲁泊特·默多克相比,约瑟夫·普利策28亿美元的资产似乎少了点。但普利策却是世界公认的报业巨子。普利策比默多克几乎早出生了一个世纪。初到美国的普利策,一文不名,两手空空,凭着他不懈的努力,陆续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它们成为当时美国著名的大报。在他的新闻生涯中,他为使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一生标志着美国新闻学的创立和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他曾捐赠200万美元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名扬世界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

青年时的普利策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纽约城里挤满了找不到工作的退伍军人,年仅18岁的约瑟夫·普利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先后当过船台的看守、舱面水手、饭店侍者等,他经常干不多久就被解雇,只好另找工作。

  一次,普利策和另外几十个人交了5美元,跟着一个答应介绍他们到路易斯安纳州甘蔗种植园工作的人乘上一艘小轮船,当小轮船把他们抛在离城48公里的地方掉头离去时,他们才知道受骗了。普利策非常气愤,他写下一篇报道揭穿这个骗局。当《西方邮报》发表了他的稿子时,他十分高兴,因为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新闻报道。从此以后,普利策经常给一家德文报刊写稿,并逐渐引起报社中编辑们的注意。1868年底,《西方邮报》招聘一名记者,普利策被录用了,他简直欣喜若狂,他这样描绘自己当时的心情:“我,无名小卒,不走运的人,几乎是流浪汉,被选中担任这项工作---这一切都像做梦一般。”

  普利策的超人才华和政治胆识迅速显露出来。1869年12月14日,普利策出席了在圣路易斯城举行的共和党会议,并被提名为候选人。此时,普利策年仅22 岁,离竞选规定的年龄还差3岁,但对他的提名却在“热烈的掌声”中被通过了。后来,普利策以绝对优势战胜了另一个候选人格兰瑟姆。1870年1月5日,他作为杰斐逊市的州议会议员出席了共和党大会。后来普利策把这一天看作是他最值得自豪的一天。然而,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普利策却屡屡受挫,远不及他在报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西方邮报》是共和党的报纸。它的两位主办人舒尔茨和普雷托里斯也都是共和党的著名人士。1872年,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使舒尔茨和普雷托里斯感到十分沮丧,他们认为他们的报纸已失去了德国籍读者,于是把《西方邮报》最大的控制权卖给了普利策。

  《邮报》在普利策的主持下重新获得了生气。在普利策还是报社的一名普通记者时,他就是报社的支柱,每天为报社工作16个小时。现在,他成了该报的老板。当然更是倾心于一切与报社有关的事情。这时,还在报社中拥有一小部分股权的舒尔茨认识到这样下去,普利策不久就会控制报社的一切权力。所以,1872年末至 1873年初,舒尔茨和普雷托里斯又花了3万美元买回了《邮报》的多数股份。正要下决心对《邮报》进行大力改革的普利策心灰意冷,打起行李到欧洲旅行去了。

  普利策去欧洲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圣路易斯。他始终在寻找新的机会,然而,在此后的5年内他竟然没有找到固定的职业,而且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在此期间,普利策曾经因为他的精明而发了一笔财。那是1874年初,他在拍卖场中花几千美元买下了《密苏里国家报》。他只经营了一天,就把其经销权卖给了《环球日报》,有人估计价格是27000美元左右,有人估计为4万美元左右。总之,从这笔买卖中,普利策是大赚了一笔钱。另外,普利策还把《密苏里国家报》的印刷设备卖给了几个德国移民,也从中获利不少。

  1878年,普利策得知了《圣路易斯快报》因连年亏损即将进行拍卖的消息,他派了一个叫西蒙·阿诺德的人代他投标,最后以2500美元买下了《快报》。 31岁的普利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报纸,虽然当时这份报纸发行不到2000份,但它却持有美联社的特许证。普利策知道,在当地他还有两个竞争对手:《邮报》和《明星报》。《邮报》的发行人约翰·A·狄龙是一个大宗不动产的继承人,但因为他把报纸办得过于呆板,发行量也只有2000份左右。他主动找到普利策,提出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这也正是普利策所需要的。从此,两家报纸合并为《快邮报》,报社迁移到了缅因大街321号破旧的《邮报》办公楼。

针砭时弊—《快邮报》销量剧增

  普利策接管报纸后,首先考虑的是扩大报纸发行量。而一家报纸要扩大发行量,首先必须具有独到之处。普利策宣布:“《快邮报》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而不为任何政党谋利。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弄虚作假。要坚持原则,拿出主意,摈弃世俗偏见和党派偏见。”

  很快,普利策向《共和主义者报》提出了挑战。《共和主义者报》得到当时控制密苏里州的保守集团的资助,并成为其喉舌,当时发行量近2万份,规模居全市各报之首。《共和主义者报》支持圣路易斯的保守分子塞缪尔·格洛弗出任国会参议员,《快邮报》则坚定地支持乔治·G·维斯特。普利策对《共和主义者报》进行猛烈抨击。不久,维斯特取得了竞选的胜利。普利策在与《共和主义者报》的第一个回合较量中取得了胜利。一个月以后,在有关该市煤气垄断权的论战中,《快邮报》又一次击败了《共和主义者报》。

  揭露社会弊病这一新闻手法是众所周知的,但谁也没有像普利策那样运用得如此坚定、巧妙和有效。揭露社会弊病成为他毕生的办报宗旨,其目的是扩大发行量和推动改革。普利策在揭露社会弊病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是其他编辑无法与之匹敌的。批评的眼光、永不满足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的愿望是他的天性。普利策具有如此强烈的特点,以至他情不自禁地把它运用于办报事业。普利策批评他接触过的一切事物。揭露社会弊病是普利策的个性在报纸上的反映。

  普利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努力使他的报纸变得有棱有角、不卑不亢、令人惊叹。他的报纸讽刺自满,抨击懒散;他的报纸充满了有趣的情节,迎合商人、工人和主妇们的口味;他的报纸洋溢着崭新的生命力。人们说,这种生命力就是普利策创立的“煽情主义”。在普利策眼中,世界是一个耸人听闻的空间,他认为:“既然神圣的上帝允许那些事情发生,我还有什么不好意思加以报道的呢?”他深信罪恶在于掩盖事实真相。他清楚地意识到,一家报纸一旦失去真实性,就会名誉扫地,失去读者。

  在报纸上毫不留情地揭露社会弊病,使普利策树敌不少,也使他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快邮报》曾经有一名记者根据一份关于娼妓活动的年度报告写了一则特大新闻,在报纸上公布了一批妓院房主的姓名和地址。这激怒了这批在地方上小有势力的人,他们纷纷恶毒攻击新闻界。有一次,普利策在报上开展了3个星期的反偷税漏税运动,结果得罪了商业界的一些人。这些人纷纷从《快邮报》撤回了广告。这是一个暂时的损失,该报并没有停止揭露社会弊病。

不忘雇员—普利策对员工的责任

  随着事业的成功,普利策不断提高职员的工资。在当时,他支付的报酬为圣路易斯之首。在3年半的时间里,普利策成功地使一家濒于倒闭的报纸变得繁荣昌盛。在圣路易斯的所有报纸中,他的报纸最具有独立意志,最生机勃勃。虽然他用揭露社会弊病来扩大报纸的销售量和增加收人,但他并不同意愤世哲学,他后来说,“你可以写下最崇高的哲学思想,但是如果没有人来读它,那有什么用处?你应该首先发行几百万份报纸,那么在关键时刻,你就可以左右读者的心愿和选票。”

  1883年4月,普利策全家来到纽约。他对外宣称是准备去欧洲度假,实际上,他此行的目的是收购《纽约世界报》。

  《世界报》于1860年创刊,刚开始是一份宗教报纸,后来落到以宾夕法尼亚铁路主席为首的一帮人手里。自1879年开始,它又为古尔德所有,成为他实现自己计谋的工具。公众逐渐对《世界报》丧失兴趣,该报陷入连年亏损的困境。于是,古尔德急于要把它卖出去。但当他听说买主是普利策时,马上提高了价格。因为他深知一旦普利策接管《世界报》,普利策会把它从他的“喉舌”变成他永远的敌人。古尔德开价50万美元,这对于一份发行量仅15000份的报纸来说简直太高了。

  但普利策非常希望在纽约拥有一份自己的报纸。经过激烈的谈判,1883年4月28日,他与古尔德签订合同,以346000美元买下了《世界报》。但他也为此负债累累。

  普利策买下报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组报社。前任报社主编赫尔伯特把《世界报》办成了高雅的典范,但缺少新闻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普利策首先迫使赫尔伯特辞职。然后他对由总编辑E·C·汉考克等组成的原编辑委员会进行猛烈抨击。5月1日,普利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改革宣言”:

  “《世界报》的全部财产已由本人购买了。从今天起将置于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管理之下:雇员、措施和方法不同;宗旨、方针和政策不同;目标和利益不同;同情和信念不同;思想和灵魂不同。

  在我们这个日益繁荣的大城市里,需要这样一种日报。这份报纸不仅售价低廉,而且内容丰富;不仅篇幅浩大,而且充分发扬民主,真正致力于人民的事业,而不为有钱有势者谋利益。它将多刊登新世界的报道,少刊登旧世界的报道。它将揭露一切诡计和无耻,抨击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它将以真实诚恳的态度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在对报社进行改组之后,普利策采取的下一步措施是增加发行量。当时,纽约的报纸极多,与《太阳报》《先驱报》《论坛报》等这些纽约的大报相比,《世界报》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太阳报》的发行量竟达14万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普利策决定让他的报纸面向群众,以趣味性赢得读者。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普利策一如既往

  于是,在普利策的指挥下,《世界报》的头版上登出了跳呼啦圈的舞女,出现了《爱上了她的钱》《花花公子喝酒》《为了兄弟去坐牢》之类的新闻标题。这些新闻以其通俗、生动的特点迅速吸引了读者。与此同时,普利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仍然没忘记对大都市的丑恶、堕落的抨击。他还在《世界报》上提出了国家为解决社会公正应该采取的几条措施:(1)对奢侈品征税;(2)对遗产征收继承税;(3)对高收入征收所得税;(4)对垄断公司征税;(5)对享有特权的公司征税;(6)征收入税;(7)改革行政机构;(8)严惩贪官污吏;(9)严惩倒卖选票者;(10)严惩在选举中左右雇员选票的雇主。

  如今除了第6条之外,其他几条措施都被写进了美国的法律。可见普利策新闻宣传的影响力,以及他为推动美国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普利策果断的改革措施和“煽情主义”的办报方针,使《世界报》在短时期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普利策接手3个月后,该报发行量就由原来的15000份上升为39000份。

  普利策的突然闯入,打破了纽约报界维持多年的平衡。《纽约时报》《先驱报》《论坛报》等大报纷纷降价销售,企图挤垮《世界报》。但这丝毫无损于《世界报》,因为该报并不在读者群上与它们竞争,它吸引的是另一个阶层的读者。

  1884年,美国举行4年一次的总统大选,普利策在他的报纸上发表支持民主党领袖克利夫兰的言论。最后,克利夫兰当选为新的一届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太阳报》的发行量由158000份下降到78000份;《世界报》则超过了《太阳报》《论坛报》和《纽约时报》,接近纽约发行量最大的《先驱报》。这距普利策接管该报仅18个月。《世界报》的成功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激烈的政治攻势,而应归功于普利策对于社会状况的精确估计,归功于他善于运用具有竞争力的新闻技巧,以及他利用这种技巧所制定的政策。他始终努力把三性---趣味性、刺激性、教育性---灌输到他的报纸里,因而赢得了大量读者。《世界报》的伟大理想之一,就是要把穷人当作人看待,而其他报纸把贫民窟里的悲剧看成是令人讨厌、无足轻重的琐事,所以,《世界报》走入先前各家报纸从未关注过的各个角落。

  普利策对自由的热爱与他扩大发行量的欲望一样强烈。1884年,当他听说法国赠送给美国人民的自由女神像由于筹不足建底座的钱而还留在法国时,他决定为“自由女神”筹集10万美元,最后《世界报》共募集了101091美元,为拯救“自由女神”做出了贡献。

  普利策深知要想办好报纸,必须有一批可靠而精明的雇员,因此,他到处网罗有用人才,他付给雇员的工资也是最高的,雇员中一旦有人做出了成绩,他立即大加奖励,普利策这样做是为了使雇员们把他们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世界报》。

  1887年初,《世界报》发行量上升到25万份(这里实际上指《星期日世界报》,比平时的《世界报》约多6万份),普利策让人铸造了一个银质奖章,一面是自由女神肖像,一面是25万这个美国首屈一指的发行量数字。

普利策成功的经验模式 编辑本段回目录

  其一是,特别强调报道的准确性。他留下的名句是: 公开、公开、公开,是公共生活领域最伟大的要素和力量源泉。他说三条最重要的新闻原则是:准确、准确,还是准确。报纸真实的最高使命是,对明天、或下个月、或明年可能发生事情的关切,并且探寻未来……新闻媒介最高的使命是施展公共服务。

  其二是,他吸引广告商的做法:更多的广告版面空间以及以发行量为基础制定广告价格。

  其三,他的报纸经常刊登关于犯罪、暴力以及悲剧的报道,同情弱势群体。

  其四,讲究煽情的表达方式,通俗易懂,配以大量插图。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约瑟夫·普利策”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约瑟夫·普利策 《纽约时报》 不动产 哥伦比亚大学 奢侈品 拍卖 普利策奖 竞争对手 继承税 解雇 鲁泊特·默多克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