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内部公共关系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什么是内部公共关系 编辑本段回目录

  内部公共关系是组织内部纵向公共关系内部横向公共关系的总称。针对组织结构而言,纵向公共关系是组织机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横向公共关系是组织机构同级职能部门、科室、班组之间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现代组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开放系统,内部关系是否融洽、团结、目标一致,决定着组织能否充满生机,能否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建立良好的内部公共关系,是组织开展各类对外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和前提。[1]

  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协调,是组织公共关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

内部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2]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关注和协调员工的物质利益

  1、 公共关系工作要为员工劳动所得的合理化提供决策信息。

  2、 公共关系工作要为员工福利待遇的改善提供建议。

  3、 公共关系工作要为改善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劳动安全做努力。

  (二)重视和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

  4、 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5、 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发现和开发人才,提高员工的自信心。

  6、 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促进组织内部团结,增强员工的自豪感。

  (三)协助和贯彻员工的思想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将思想教育工作和公共关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求得组织内部的团结气氛。

  当代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灌输、转变、调节、激励八个字。

内部公共关系活动方式[2] 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内外一般的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或手段有下列几种:

  (一)组织自办报纸、刊物

  (二)组织的墙报、黑板报

  (三)组织内部广播系统

  (四)组织自设闭路电视

  (五)员工手册

  (六)各类座谈会

  (七)合理化建议制度

  (八)意见箱、意见薄

  (九)集体活动

  (十)展览与陈列

内部公共关系目标[1] 编辑本段回目录

  关系是利益的联盟体,位于同一经济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的利益嫁接在共同的目标基础之上。相对于企业这一关系主体而言,内部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团结内部公众、维护组织利益、激励员工进取、不断创造效益,凝聚内部公众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奋斗。

内部公共关系构成[1] 编辑本段回目录

  根据组织内部构成单位的划分,一个经济组织的内部公共关系主要由股东、员工、团体、领导者四个基本公众组成。

  1、股东

  股东是按一定比例出资,享有股东会表决权和利润分配权,并在工商部门备案登记的投资者,是企业的所有者。

  2、员工

  员工是指胜任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开展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引导员工行为,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使所有员工都能围绕组织目标同舟共济、不懈努力。在组织中,员工的言行举止受动机所支配,而动机又以需求为基础。现阶段,我国组织内部员工的需求大致分为安全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价值需求等。处于不同岗位、不同生活环境的员工其需求内容、层次是不一样的。所以,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是深入研究员工的需求结构,通过不断满足员工需求来激发员工的热情,塑造亲切、人性化的组织形象

  根据工作性质,员工可以划分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三种关系。管理人员是指各业务单位和职能部门的主管。在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水平、言行举止及管理威望对其管辖部门员工的效率、工作热情等因素产生直接的影响。管理人员往往期望值较高,掌握着组织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在组织、集体之间交流、沟通最为频繁,而且比其它员工更为关心组织的前途、利益和形象,在内部公共关系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技术人员是从事专业技能岗位工作的人员,分布在供、产、销各个环节,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独立性很强,尊重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创造欲望,是公共关系不可忽视的一种内部关系;操作人员是位居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作业员,占员工公众的大多数,直接对组织的声誉、形象、效益产生影响。他们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各异,较为看重个人利益,在内部公共关系中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之调和。

  3、团体

  组织内部的团体,是介于集体与员工个人之间,具有某些共性而集合在一起的群体,包括按职能划分设立的部门、车间、班组等正式团体,也包括因兴趣爱好、地域文化等特征自发联盟的非正式团体。了解各个团体的志趣、特点,明确岗位责权,加强沟通交流,协调内部关系,通过发挥团体作用,增强组织凝聚力,激发团体开拓性和创造力。同时,正确引导非团体的群体关系,丰富健康的团体活动,也是内部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4、领导者

  领导者是以处理决策性事务为主要职责的组织代表。他们在组织中处于特殊地位,对内部公共关系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起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要求领导者具有强烈的公共关系意识,善于采取有利于公共关系推进的领导方法(比如:注重收集员工意见,建立积极进取的激励机制,推行民主管理等),通过在组织内营造一种团结、拼搏、和谐的人文氛围,使内部公共关系得到凝聚和升华。

内部公共关系分类[1] 编辑本段回目录

  内部公共关系复杂多样,纵横交错。有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关系,有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各类关系,也有个体、群体与组织之间的诸多关系。综合概括,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权力关系、信息关系、竞争关系、利益关系五大类别。

  1、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生活、工作交往过程中,因情感、志趣或公务协作而建立起来的个体之间的人文关系。在组织内部表现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员工同员工的关系;生产部员工同行政部员工的关系等。这是一种特殊的、隐蔽和自发形成的,以情感为纽带的关系。

  根据对内部和谐、团结的影响程度,人际关系可以分为:融合的人际关系、中性的人际关系、排斥的人际关系。融合的人际关系是内部员工志趣相投、文化习性相近、目标利益统一、交往密切融洽的一种关系环境;中性的人际关系是内部员工无争议纠纷、交往平淡、利益责权分割明确的一种关系环境;排斥的人际关系是内部员工矛盾突出、缺乏配合、利益独立、信息闭塞、情感游离的一种关系环境。

  内部公共关系的工作就是要根据物以类聚的人文特点,实现员工层次结构、情趣的合理搭配,营造团结、互助、荣辱与共的文化氛围,正确引导员工对关系的认识,增强关系矛盾的调和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

  2、权力关系

  权力由组织赋予,是指能直接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一个组织的权力相对于群体而言,总是至上而下行使的。不同的组织结构会形成不同的权力关系。同时,不同领导风格形成的权力关系也有差异。

  根据权力对员工的影响方式,权力关系可分为:专制式、民主式、分权式。专制式是一种集权制的行权方式,权力掌控在高层领导者手中,对员工的行为约束性强,上下级之间缺乏沟通,下级是在完全被动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管理体制呆板、低效;民主式是权力仍集中在高层领导手中,但决策层注重同下级沟通,乐意征集员工意见,善于建立公平、积极、竞争的激励机制,使优秀员工能获得奖励和晋升的机会;分权式是按行政隶属关系实现层层负责的行权方式。主要特点是:决策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管理体制灵活,各职能机构都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奖励分配形式多样,能充分调动团队的能动性、积极性。

  内部公共关系的工作对权力关系影响的能力往往较弱,但可以积极向领导层建议一些有利于组织团结,提高组织效率的权力形式,以促进权力关系的和谐。

  3、信息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能开阔组织视野,吸收先进文化,融洽人文氛围。通过信息传递,能为员工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相互了解,丰富员工情感,增强组织凝聚力。还能传达企业文件精神,宣传企业文化,并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公关部门要善于采集、传播信息,加强内部公众情感沟通,紧密组织和员工关系,营造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的关系环境。

  4、竞争关系

  企业在市场中面临同行业的竞争,在一个组织中,组织内部公众同样存在竞争。组织内部可以因为利益、攀比、晋升等竞争环境,形成个体之间、职能机构之间及群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健康、积极向上的内部竞争关系能够激发员工热情,提高员工创造力,增强员工斗志。但消极、嫉妒、排斥、紧张的内部竞争关系就会影响员工团结,降低协作效率,制约企业发展。企业要通过建立友爱、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导健康的竞争心态,促进内部公众关系和谐、进取。

  5、利益关系

  组织内部公众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荣辱与共的协作关系,同时也是无数个利益相互交融的关系。组织的利益关系由纵向、横向两大利益关系构成。纵向利益关系通常指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主体之间形成的关系格局。横向利益关系通常指组织内部的部门、群体、个体各层次之间形成的利益关系。

  利益的平衡是实现公共关系和谐的基础,组织要注重维护整体利益,同时要兼顾个体利益。按期、按量纳税,同时遵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建立高效、公平、激励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所有利益主体都能在企业的发展中获得收益。

内部公共关系特征[1] 编辑本段回目录

  内部公共关系建立在同一个组织群体内,具有紧密性、稳定性、可控性、逆向性四大特征。

  1、紧密性

  组织内部公众的利益相连、目标一致,并且置身在同一个工作、生活、学习环境,需要频繁借助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保持合作互助的紧密关系,共同围绕目标而不懈努力。在公共关系公众中,内部公众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最高。一旦组织内部关系隔阂、疏远,必然会因矛盾、摩擦致使组织陷入形象受损、效益低下的困境。

  2、稳定性

  组织内部公众是组织环境中的成员,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组织内部关系是稳定的。只要组织能为员工提供宽松、愉快,且有利益保障的工作环境,组织内部的公众就能处处为集体利益着想,并为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献力献策。

  3、可控性

  组织内部公众在组织管理体制设置范围内,需要服从组织的统一调配,其行为也需要受到组织的约束。同时,围绕共同目标,员工身上本能的自控能力,也能形成内部公共关系的可控能量。

  组织要通过健全管理体制,推行计划、预算管理,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促进员工意识、行为同组织的目标要求保持一致。

  4、逆向性

  良好的内部公共关系能增强员工之间的协作互助精神,提高组织的综合效率。而组织内部排斥、敌意的公共关系,将激化组织内部矛盾,削弱组织的团体竞争力,制约组织的健康发展。

内部公共关系功能[1] 编辑本段回目录

  内部公共关系是传递信息、促进沟通、增进员工凝聚力和协作精神的桥梁,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具有导向、规范、激励、辐射、凝聚五大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

  内部公共关系是一种集体关系,它依附组织群体文化而存在,反映了广大员工的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组织中任何一个个体和小团体都必须融入在群体文化中,维护组织形象,为既定的目标共同努力。为此,组织要确立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正确的引导员工的思想、行为,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感召力,使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尽可能同组织的目标、利益联系起来。

  很多组织都在强调团队精神、呼吁配合,但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实现配合的最有效方式是加强组织管理。在组织中,资源需要管理者整合,否则就会群龙无首,再优秀的个体都将变得无所适从。

  2、规范功能

  组织内部通常由不同文化、风俗背景的群体构成,这些群体的文化、风俗大部分是自发的、分散的、非正式的、不成文的。因为意识、形态、习惯等差异,自发、分散、非正式的文化、风俗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群体帮派,影响组织团结,不利于组织资源的整合。为使员工的价值观念、言语行为同组织目标实现的要求趋于一致,组织在尊重个人情感、文化的基础上,需要制定一套成文的行为准则,让员工能在彼此了解、相互融洽的公共关系环境中工作,减少摩擦、提高效率。

  3、激励功能

  激励是通过外部刺激,使个体、集体产生荣誉和进取精神的行为。为表彰先进,鼓励开拓,使员工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组织需要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让每个员工、每个团体的进步、成绩都能受到肯定和奖赏,以诱导、激发员工启动潜在的工作热忱和动力,培养员工热爱集体、争创佳绩的开拓精神。

  4、辐射功能

  内部公共关系活动以营造相互信赖、精诚合作、亲密融洽、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组织形象,提高组织效益为职责。良好的内部公共关系,不仅能对组织中各个员工产生感应,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还能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提高组织在社会中的知名度美誉度

  5、凝聚功能

  内部公共关系活动能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宣传,使员工的意识、行为、目标同组织的要求、目标高度一致,并能通过营造积极、进取、团结的人文氛围,增强员工的集体观念,积聚组织的向心力,使组织在和谐、紧密的团体中,创造绩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内部公共关系运作[1] 编辑本段回目录

  内部公共关系运作是组织根据内部公众环境,建立内部公共关系,并维护内部公共关系的一系列活动,其实质是通过某些途径,借助一定手段对内部公众行为、情感、心理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和调节的过程。

内部公共关系建立基础[1] 编辑本段回目录

  内部公共关系对内部公众心理、行为的引导和调节,不是靠行政的强制手段,而是需要内部公众从知觉、感官、体念和认知上,对组织的行为、群体文化产生认同和共鸣,从而使内部公共关系向良性的健康方向持续发展。为此,内部公共关系的建立应以增加内部公众对组织的认知、正确引导内部公众意识行为、紧密内部公众与组织的利益、激励内部公众动机四个方面为切入点。

  1、增加内部公众对组织的认知

  公众认知是指公众从知觉、印象、记忆、想象、判断和理解等情景上对组织形象的感受和评价。组织形象是组织表现出的某些气质、特征和风格,可以分为真实形象、虚拟形象、想象形象。真实形象是组织实际行为表现出的气质、特征和风格;虚拟形象是组织为获取公众好感而刻意渲染的虚幻形象;想象形象是公众凭自我认知对组织的气质、特征和风格产生的印象和评价。

  内部公共关系建立以内部公众对组织的认知为前提,组织应从生活、工作、学习环境,言行举止、价值观、服务特色、产品技术等多方面,强化组织特色,增加组织透明度,借助参观、交流、研讨、信息传递、学习宣传等手段,向员工展示积极进取、团结互助、充满生机的真实形象,以此增强员工对组织的了解和信赖,增进员工对组织的好感,获得员工的认同和共鸣。尤其是对新成员应注重岗前培训和宣传引导,让他们尽快熟悉组织环境,消除与老员工之间的陌生感,对组织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正确引导内部公众意识行为

  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统一员工的思想、行为。为此,内部公共关系要注重组织文化的宣传,加强员工沟通,并应制定出系统的规则标准,借助经济奖惩、物质与精神激励、舆论导向、教育培训等手段,对内部公众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从而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引导内部公众意识行为大致需经历感应期、共鸣期、紧密期三个阶段。

  感应期。内部公众加入组织的前期阶段,总会保留着自我的一些思想意识和处世习惯。一旦受到组织文化的引导,就会有意识的去改变以前的行为方式,以便同组织倡导的精神、文化相融合。但若内部公众不认可组织的文化,无法形成意识的默契,就会产生一种抵触,不利于内部良好公共关系的建立和推行。这要求组织应宣传、引导先进、积极、和谐的文化,减少强制手段的约束和控制。通常,组织对文化的宣传、沟通、培训力度越大,内部公众感应的效果愈强烈,感应期便愈短。

  共鸣期。随着内部公众受组织精神、文化的影响程度逐渐深入,内部公众便开始遵从组织的规范标准,适应集体认同的行为模式,慢慢减少个人行为,将个人情感、利益、目标与组织的整体利益捆绑在一起。该期间,在保证员工同组织总体步调保持一致时,组织还需要鼓励员工吸纳新观念、勇于创新,以避免造成思想的束缚固封了员工的创造力。不过,新观念和创新方案都应得到组织的认可,并应在组织的统一引导进行尝试和推广。

  紧密期。组织反复宣扬、强化强调的行为主张,坚持按照倡导的精神、文化开展组织活动,对于员工好的行为和先进事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奖赏,对于不良的行为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和处罚,并通过不断补充、完善组织的行为标准,就能使员工同组织的关系日益紧密,促进内部公共关系更加融洽与和谐。

  3、紧密内部公众与组织的利益

  组织是个体、团体利益的集合体,内部公共关系在维护组织利益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明确责、权、利关系,兼顾个体、团体的利益,实现利益的互动。

  4、激励内部公众动机

  动机是为满足物质、兴趣、意愿、期望、信念等一定程度的需要而采取的行为。为了提高内部公众的积极性、创造力,围绕员工需要动机,组织可以采取民主管理、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多种激励方式来激发员工热情,力求达到有效的激励效应,比如:评选先进、树立榜样、召开座谈会、发放奖金、培训、晋升等。激励内部公众必须尽可能确保公平公正,避免违背激励的原则引发内部矛盾。

内部公共关系沟通[1] 编辑本段回目录

  沟通是指信息的双向传递和交流。内部公共关系的建立、维护必须要以沟通为基础,良好的公共关系也需从沟通开始。

  1、 内部公共关系沟通作用

  沟通能让内部公众了解组织的文化和信仰,促进员工树立与组织共识的价值观念,赋予员工归宿感和荣誉感,开阔员工思维、眼界,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工作岗位中的价值,促进个体的利益、目标与组织的利益、目标紧密连接,并可使组织通过沟通来校正自己的方向、行为,有效的调节局部和整体利益,获取员工的信任感,从而使员工的思想言行同组织的发展要求趋于一致。在内部公共关系实践中,美国IBM公司确立了三项价值观念:尊重公司内部每一个人的尊严和权利;提供全世界所有同类公司中最佳的服务给广大用户;相信本公司的每一项目标任务是以卓越的方法实施完成的。经过几十年不懈进取,“IBM意味最佳服务”的口号已成为该公司引领行业潮流的内在动力。

  2、 内部公共关系沟通方法

  组织能否顺利实现目标,关键在于组织与内部公众的行为、目标、利益是否保持一致?各职能机构之间是否紧密协作?内部公共关系沟通必须要根据组织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各层次员工不同时期的需要,积极缓和、调节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矛盾,通过开展宣传、培训、交流等一系列公共关系活动,增进员工同组织的情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营造一个充满祥和、宽松、积极进取的大家庭氛围,让员工获得方向感、信任感、温馨感、成就感,自发的为组织的事业执著奋斗。

  方向感是指员工熟知了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远景目标,清楚了自己的职务、职责、个人目标、个人收益及发展前途;信任感是组织上下级之间、各业务单位之间、各个体之间建立的相互信赖、相互配合、彼此默契的共识和认可;温馨感是组织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休息环境,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困难,关心员工衣、食、住、行,保护员工劳动权益,不断满足员工物质、精神需要,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亲切、家的温暖、工作的舒心;成就感是组织让员工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创造自身的劳动价值,并通过提供各种学习条件和机会使员工快速进步,在精神、物质上都能取得更大收获,并获得荣耀。

  同时,组织还要善于协调员工关系、部门关系与股东关系,注重维护各方面利益,及时消除各关系群体之间的隔阂,增强组织凝聚力。

  3、协调员工关系的方法

  员工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组织的目标只有通过员工的分工协作,才能顺利实现。协调员工关系首先需要合理设定劳动报酬,保障员工享受良好的福利待遇,并不断提高员工的薪资水平,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需要。同时,还应大力倡导民主管理,广泛收集员工建议,定期向员工公布经营状况,通过内部文件、刊物、专栏、举办文化活动等沟通渠道,加强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调解员工分歧,促进内部信息的传递通畅,赢取员工的信赖和支持,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其次,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员工之间的协作能力。

  4、协调部门关系的方法

  部门是组织内部按专业分工设立,具有独立行政职权的单位,属组织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各职能部门,组织应界定好各部门责、权、利关系,规范作业操作流程,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不断强化团队意识,提高工作的衔接和配合效力。并要及时调解部门之间的矛盾争议,正确引导非正式团体的观点、兴趣、交往,极力抵制流言蜚语及团体小帮派,兼顾各团体的整体利益。并可开展健康、丰富的联谊活动,增进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增强部门的协同、互助能力。

  5、协调股东关系的方法

  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按其投资股份享有一定的表决权和利润分配权,并具有企业财产的支配权和经营权。协调股东关系最关键的方法是尊重、维护股东合法权益,制定积极的股利分红政策,规范经营行为,按期完成计划目标,不断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实现股东队伍的长期稳定。并需定期向股东汇报经营状况(比如:召开股东大会、报送财务年度报表等),增加股东对组织的了解和信任,争取获得股东的大力支持。

内部公共关系沟通形式[1] 编辑本段回目录

  组织内部沟通包括组织营运信息的传递,以及组织内部员工情感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增加管理透明度,加快经营决策信息的传递及员工信息的反馈,协调内部公共关系,增强组织内部凝聚力和吸引力。组织内部沟通有多种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依据行政程序和规定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组织召开内部例会与专题会议、执行汇报制度、传递文件、下级向上级请示、上级下达任务和命令、矛盾裁决等,都属正式沟通范畴。该沟通方式比较严肃,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沟通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组织的政策、指示、文件精神及员工的工作汇报等。组织要善于利用正式沟通方式,加快决策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强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当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不能有效处理异常问题时,应要求责任人及时向上级反馈问题信息,通过上级及时裁决来避免矛盾的激化和沉积。

  非正式沟通是采取行政规定以外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主要表现为员工私下的情感交流、意见表达、舆论及小道消息等。具有沟通直接、信息敏感度高、渗透力强、难以控制、容易失真等特点。为抵制非正式沟通产生负效舆论、萌芽小团体帮派,组织应增加管理透明度,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定期公布经营信息,尽可能减少员工的猜测和疑惑。并需要经常组织团体活动,促进员工相互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正确引导非正式沟通的舆论导向。

  2、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单向沟通是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为上级发行政指令、传达文件精神,下级遵照指使开展工作,不要求进行信息反馈。具有沟通快捷、迅速、严肃等特点。

  双向沟通是信息发出者同信息接受者通过意见互换、研讨协商等方式进行的沟通。主要表现为与员工谈心、召开研讨会与座谈会、协议谈判等。具有沟通灵活自由、氛围融洽轻松、集思广益、讨论重复、速度缓慢等特点。

  3、横向沟通纵向沟通

  横向沟通是平行级别的个体或平行级别的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采用横向沟通有利于同级之间进行信息互换,克服本位主义,增强协作精神,提高团队效率。

  纵向沟通是上下级员工或上下级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可以分为至上沟通、至下沟通。至上沟通是下级向上级采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表达意见、申述等方式进行的沟通。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设立意见箱、员工接待日,还可以通过召开职工会,广泛听取下级员工意见,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向心力和归宿感,同时要及时将收集的反馈信息、数据提供给领导层作为决策参考依据。至上沟通要求依据一定的组织原则和行政程序进行,实行逐级汇报制,避免破坏管理体系完整,影响企业综合控制能力;至下沟通是上级向下级采用发布消息、传达命令、颁布政策等方式进行的沟通。通过至下沟通可以让员工清楚组织的目的和意图,统一员工思想,确保文件精神和指示的全面贯彻,增强内部资源的调配能力。但至下沟通要求预防越级管理,避免打击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削弱组织调控能力。

  人文环境复杂多变,各组织应根据内部公共关系情况,合理选择沟通方式,力求信息通畅,配合默契,减少内部隔阂,缓和内部矛盾,营造融洽、和谐、高效的组织氛围。

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与企业内部公共关系[2]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企业活力

  整个国民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就象一个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生物体一样,它是由千千万万个各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活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的盛衰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细胞的活力,细胞作为生物体组织的基本单位,它本身就是有生命的,能够呼吸、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如果细胞的活力衰退了,生物体也就必然衰老以至死亡。

  为此,企业应具有以下几种能力:一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对外界刺激的自动反应能力;三是对自己的生存条件有适应和选择;四是具有抗干扰的自我组织能力

  (二)建立企业内部机制的公关对策

  1、运用公关手段,建立企业内部对市场的反应机制

  2、运用公关手段,建立企业内部活力的激励机制

  公共关系的物质激励作用,可以归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可为员工劳动所得合理化提供决策信息;可为员工福利待遇的改善提供建议;可为改善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劳动安全提出方案;可为解决企业内部物质利益矛盾和纠纷出谋划策。

  首先,充分利用人际传播媒介。通过定期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给平时分散的员工创造相聚的机会。

  其次,充分利用宣传性媒介,在企业内部造成表彰先进,鼓励杰出的强大舆论环境。

  再次,策划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根据时代特点、社会热点、员工的兴奋点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寻找新的激励点为目的,公关部门策划一些系列活动,使企业员工在一段时期沉浸在某种氛围之中。

  3、运用公关手段,建立企业内部行为的约束机制

  建立企业内部员工行为的约束机制,就是要建立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对企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决策者和执行者有关行为进行必要的控制、规范、引导、监督和调节的机能,使得不合理行为受到牵制和警示。一是需要建立对企业内部利益分配活动的监督体系。二是需要建立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决策活动的沟通网络。三是要建立对企业内部有人制度的平等竞争的环境。

相关条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赵东.企业内部公共关系建立与维护
  2. 2.0 2.1 2.2 2.3 公共关系学[M].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类型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内部公共关系”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内部公共关系 IBM公司 人际传播 人际关系 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 企业活力 企业经营决策 信息传递 公众心理 公共关系公众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