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动性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货币流动性(Money Liquidity)
什么是货币流动性? 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都希望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
货币流动性过剩,指货币数量远远超出货币需求,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同时在货币数量剧增状况下,货币资金为追求高额利润必然脱离实际生产体系,疯狂操作大宗商品。
而对金融市场来说,流动性有更广阔的含义:对各国央行而言,它指对“基础货币”发行和市场流动量的管理,流动性过剩就是指基础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力;对商业银行来说,它是指存款大于贷款的比例,若是存款远远地大于贷款,就是流动性过剩;而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流动性是指帐面资产的变现能力,凡是容易变现的资产都属于流动性资产,而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是指可变现资产的过剩。
货币流动性的指标 编辑本段回目录
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是一个关于货币需求(或者说 货币供应量)的结构指标,其作用在于考察M1和M2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一结构指标近年来在我国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许多关于研究货币政策的研究报告中频频出现,成为反映货币流动性强弱的结构变化、分析社会即期资金状况、加强金融监测、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反映的是企业和居民货币需求的不同动机,与居民资产结构变化和经济市场化发展程度相适应,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的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在1978—1995年呈急剧下降,但是从1996年至今我国的M1/M2则基本保持平稳,这主要体现了这体现了1996年前后我国货币化速度和货币需求特征的差异。然而,伴随着货币流动性变动长期趋势的还有其周期性的波动,它主要受到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利率变动的影响。因为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货膨胀率升高,消费和投资支出相对比较旺盛,个人和企业对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的需 求就会升高,于是微观主体趋向于较多持有流动性强的货币,即M1,那么货币流动性指标M1/M2就升高;另外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当利率下降时,持有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将会导致居民和企业较多持有现金与活期存款,从而导致MI/M2升高。
M0、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货币流动性主要表现 编辑本段回目录
目前货币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一) 货币超额供给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 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效果远不尽如人意, 出现了“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 造成货币的长期超额供给。1998-2005 年间, 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
( 二) 银行业存贷差不断扩大
自2003年最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 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 而且二者的差距不断扩大, 出现明显背离。随着贷款余额增速的不断放缓, 金融机构的存差持续扩大, 贷存比大幅下降。2005 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 元存款, 大约只有53元转化为贷款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近一半的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
( 三) 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
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 银行业只能将过剩的流动性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 年均增长率高达32.9%。2005年3月, 人民银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0.63 个百分点, 但金融机构上存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是只升不降, 到9月末, 该数值高达12600多亿元。截至2005 年底, 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4.17%。
( 四) 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市场流动性出现过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2005年以来, 由于资金的充裕。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利率不断下行,市场收益率不断降低。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全球背景来说,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和日本央行持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资金出现了大规模跨境流动,大量资金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这是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外因;从中国经济运行的内部环境看,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又有着特殊的形成机理,与独特的金融制度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
外汇占款的增加
目前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出现“双顺差”,加上2002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引发大量境外套利资金内流,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将直接导致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扩大。
不合理的储蓄和投资结构
储蓄率高是我国一个非常明显的经济现象。企业和居民过高的储蓄率支持了高投资率的存在。另外,中国银行业整体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很不发达,大量货币以储蓄形式停留在银行体系中。与之相对应,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大量依赖于银行贷款,供求力量的互应与联动,最终表现为宏观流动性过剩,转化成信贷和投资的高增长。
有限的金融资产的供给
我国日前的流动性过剩有别于全球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金融资产的选择十分有限,供给严重不足,资金缺乏出路。
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编辑本段回目录
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解决流动性过剩的一个好的途径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基金等,提供大量优质的金融资产来满足资金出路的需求。在美国,基金所持有的资产已经超过了银行资产。这和我国目前的情况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宏观货币政策方面
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抑制投机压力。人民币汇率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抑制投机压力。因为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这会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从而抑制投机。
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长期以来“宽进严出”,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相应放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弱化了对外汇流入的监 控,并加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因此必须逐步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尤其是发挥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
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具体表现,因此还需要通过国际货币合作和协调机制的建立来完成。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因 此可以先在亚洲地区推进一定程度的汇率政策合作,建立不同经济体外汇市场的协调机制和各国货币之间的稳定机制。
从长远看应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降低汇率风险,扩大贸易和投资。人民币国际化可降低贸易的汇率风险,增加成员国之间贸易量以及国民收入;降低或取消货币兑换的交易成 本,使贸易与资本流动增加;人民币作为东亚地区的支点货币,将会在贸易对价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相当部分贸易可以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从而大大降低结算风险,扩 大国际贸易交易。
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节约我国外汇储备。货币国际化后,由于贸易结算都使用本国货币,不需要过多的外汇储备,而且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本国制定,更减少了需要应对贸易赤字、货币投机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猛,高国际储备对稳定人民币汇率,体现中国对 外清偿能力有很重要作用,但相应储备成本也很高。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清偿能力可以用人民币去实现,外汇储备将会大幅减少。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货币流动性 中央银行 亚洲金融危机 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 人民银行 债券 债券市场 利率 动机 双顺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