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货币局制度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

货币局制度编辑本段回目录

  货币局制度,(又译作:货币发行局制度、钞票局制度、货币发行板、货币发行局机制、货币局安排)是一种严格的汇率制度,在此制度下,一国将其货币的汇率牢牢钉住另一种货币,例如美元欧元。货币局制度保证该国的钞票和硬币能以某一固定的汇率完全兑换成被钉住的货币。由于有此保证,货币局制度不能发行超过与其外汇储备等值的钞票和硬币。因此,货币局制度的运作是被动和机械化的。这种制度可防止政府通过印钞票来为其活动融资,能避免因此而产生的通货膨胀香港的联系汇率即是货币局制度,港元的汇率以1美元兑7.8港元钉住美元。

  它有两项基本原则:一是本国货币汇率钉住一种作为基准的外国货币;二是所发行的货币保证完全以外汇储备作为后盾。

货币局制度的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传统的货币局制度起源于19世纪中期,是英、法等国海外殖民体系的货币发行方式,在本世纪初较为流行。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盛行,同时由于货币局带有明显的殖民时代经济色彩,原先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国家纷纷采取中央银行制度。  

  货币局制度近年来又有回潮的势头,1983年,港元贬值的波动,促使港英当局决定重建货币局制度,将港元和美元挂钩,1991年,阿根廷也建立了货币局制度,用以控制国内的高通货膨胀,稳定市值,恢复经济,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货币局制度来稳定经济和重建货币体系。   

货币局制度的基本要素编辑本段回目录

  货币局制度的基本要素是:首先,中央银行每发行本币要有相应的外汇储备作基础,本土货币发行额只与外汇储备额相关。其次,它具有自动兑换约束,即中央银行必须无条件地按照固定的汇率接受市场对所固定外汇的买卖要求。再次,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因应市场对本土货币需求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本国货币的供给,不能主动创造国内信贷,因而无法主动地去影响本土的经济发展。货币局制度一旦形成,不能轻易改变,往往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货币局制度与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区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货币局制度与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区别是:在严格的货币局制度下,货币发行完全受货币局的外汇储备限制;而在中央银行制度下,政府和商业银行都可通过向中央银行惜款发放货币,而不受外汇储备的限制。因此,可以说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信贷政策方面,自由度要比货币局大得多,如中央银行可以控制本国利率。可以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向政府提供贷款,而货币局却没有这些功能。   

  在货币局制度下,当国际收支出现持续逆差时,当局发行货币的外汇储备就会减少,国内货币供应量也将随之减少,利率就会偏高。这将有助于减少进口需求,减缓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国内工资、物价的下跌,也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同时,货币局制度相对稳定的汇率有助于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保持冈际贸易的稳定发展。   

货币局制度的缺陷编辑本段回目录

  货币局制度也有其自身的不足:

  ①政府不能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利率由基准货币发行国制定,货币总量取决于收支平衡,以及银行体系中的货币乘数;

  ②政府不能利用汇率来调整外来冈素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如进口价格的上涨、资本流通的转移等,而只能调整国内工资和商品价格;

  ③正统货币局制度不会像传统的中央银行那样,帮助周转困难的银行平息危机。香港实行的联系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货币局制度.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货币局制度”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货币局制度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基准货币 外汇储备 欧元 汇率 汇率制度 经济增长速度 美元 通货膨胀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