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自然率假说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概念编辑本段回目录

假说提出人:弗里德曼假说提出人:弗里德曼
  自然率假说(natural rate hypothesis):卢卡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论观点。自然率主要是指自然失业率。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它是货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新古典主要的重要基本假设。“自然率”的存在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才能奏效。“自然率假说”从理论上论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为理性预期学说确立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自然率假说-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劳动市场上的就业率。由于这一就业率与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而被冠以“自然率”名称。许多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都假定经济中存在着一个自然就业率,并运用各自的理论论证经济经常地处于这种状态。因而,自然率也被认为是一种假设。

  此为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竞争力能够使经济保持或趋于充分就业状态。
根据自然率假说,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固有特性。

  该假说还认为,经济活动偏离充分就业只是偶然的和暂时的,并且出现这种偶然情况的原因不在于市场与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干扰或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期出现误差。同时,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两者之间的差距。若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就大于自然率;反之亦然。当就业量处于自然率水平时,既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通货紧缩

自然率假说-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20世纪80年代,欧洲国家持续高涨的失业率使弗里德曼(1956)的自然率假说受到质疑。这一假说认为,长期内,自然失业率固定在一个不变的均衡水平上。新凯恩斯主义者则就此提出了失业回滞理论。失业回滞理论是用来解释既存失业情况如何再生出增加失业的因素,从而使自然失业率不断升高的理论(Blanchard and Summers,1986)。对于失业回滞现象的存在性,众多经济学家通过对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失业率的计量分析,已经给予了肯定。

  90年代中期以后,一方面,中国国有部门、社会福利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局面,城镇失业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失业与就业矛盾的凸显,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安徽作为中部省份,其劳动力市场结构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大,这是否造成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的弱化,是否存在所谓的回滞现象,宋旺、钟正生(2004)的分析表明,中国除内蒙古、吉林、上海、山西、西藏外,其他省的劳动力市场上均存在失业回滞现象。失业回滞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经济政策的应用,因为它很可能成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副产品。因此,借鉴失业回滞理论对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思路与政策启示,从一般的角度理解失业的周期性波动和长期变化趋势,从特殊的方面揭示失业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具有理论上和政策上的迫切性,对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的就业政策取向也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失业回滞的理论描述与经验检验 编辑本段回目录

  
  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滞胀缘于石油冲击以及其它世界性因素,但8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逐渐散去,欧洲国家的失业率却仍然持续高涨。此时,弗里德曼的自然率假说一如其曾经质疑凯恩斯主义那样,受到了质疑。这一假说认为从长期来看,失业率总是固定在一个唯一不变的均衡水平上,即自然失业率。对此,以费尔普斯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从失业率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出发,去解释失业率的高增长情况:普遍持续上升的失业率导致了市场总需求的下降,而总需求的下降又进一步使得失业率上升,从而表明失业率本身存在一种自相关机制,这就是所谓的失业回滞。该理论认为由于受前期失业率的影响,自然失业率将不断发生变化,即当实际失业率上升时,均衡的自然失业率就会靠拢于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失业不仅取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结构特征和不完善情况,也取决于过去的市场均衡即实际失业率的变化情况。

  失业回滞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使用以下简单模型来描述:①
  πt=απt-1+β(Ut-Ut*) (1)
  这里,π表示通货膨胀率,U表示失业率,U*表示自然失业率。在回滞的情况下,自然失业率是过去实际失业率的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Ut*=ηUt-1+γZt(2)
  把(2)代入(1),得
  πt=απt-1+β(1-η)Ut+βη△Ut-βγZt(3)

  其中,△Ut=Ut-Ut-1,Zt是传统的外生微观变量的集合。η=1时,存在充分回滞,即在包含单位根情况下,一旦发生扰动,失业率将发生波动,而不是回复到自然率水平。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单位根的假设过于严格,更为普遍的是0<η<1②的情况,这时经济系统存在弱回滞性,经济政策对失业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存续一段时间,而非永久性的,失业率存在回归均衡状态的趋势。如Lindbeck宣称“现实的失业理论迟早都必须包含使经济回到正常失业率的机制”(Lindbeck,1991)。Layard 和 Bean(1989)认为“存在一个系统最终会回归的长期自然失业率”。在短期,“失业”和“回滞”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能相互抵消,故不管经济是否以高于长期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运行,通胀率都将保持稳定。而在长期,“失业”效应主宰着长期NAIRU(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经济系统会向NAIRU长期收敛。

  上期的实际失业率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当期失业率呢,也即失业回滞的传导机制如何呢?费尔普斯(1972)提出了“工会制度”和“边干边学”两个传导机制。Lilien(1982)指出部门转换也会产生回滞。Blanchard 和 Summers(1986)则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内部人-外部人三方面归纳了失业回滞产生的原因。Lindbeck和Snower(1988b)扩展了Blanchard 和 Summers的关于内部人权力的来源,Layard和Nickell(1987)提出了外部人无效理论。Cross(1995)则着眼于企业雇佣解雇决策。

  对于失业回滞现象的存在性,众多经济学家通过对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失业率的计量分析,已经给予了肯定。如Blanchard & Summers(1986)用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对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1953-1984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检验,证实了前三国存在失业回滞现象,而在美国却存在稳定的失业率。Brunello(1990)对日本1955-1987的数据检验证明其也存在失业回滞现象,M.A.Leon-ledesma(2000)用IPS法对美国各州以及12个欧盟国家1985—1999年各季度的失业回滞进行了检验,证实了Blanchard & Summers提出的欧洲国家的失业率高于美国的说法。

自然率假说-挑战 编辑本段回目录

滞后性和对自然率假说的挑战

(1)自然率假说:总需求的波动只在短期中影响产出、就业与失业,而在长期中这些变量要回到古典模型所指出的水平。

(2)滞后性描述了历史对自然有长期持续影响,指出总需求甚至在长期中也能影响产业和就业而向自然率提出挑战,因为衰退会通过改变自然失业率而借许多机制给经济留下长期伤害。比如,衰退改变使失业时工人会失去有价值的工作技能,或改变了决定工资的过程。

自然率假说-应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货币主义根据他们的自然率假说和新货币数量论得出以下的基本观点和政策:

  1、货币供应量是名义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货币数量变化是货币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

  2、货币数量在短期可以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长期则不能影响这些实际变量,能影响的只是名义变量。长期的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总是趋向于自然率水平。

  3、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可以稳定经济,政府干预会造成经济波动。

  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论,尤其是反对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弗里德曼认为对经济进行微调会由于存在时滞而不仅不会熨平经济波动,反而使波动加剧。政府的作用在于为市场有效的运行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他们主张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来取代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谓单一规则是指使货币供应量按一个固定比率增长,比如说年增长率等于3%~5%,这个比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他们认为,一个国家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可以保证经济在物价水平稳定的环境中增长。
  货币主义这一主张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时,由调整和控制利息率为主,逐渐转向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为主;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注重控制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而不需政府干预;大多数经济波动是由政府过多干预和政策失误造成的。因此政府的经济政策应当是一些长期稳定的政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推行货币主义政策主张的结果是,虽然通货膨胀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通货膨胀率较低,但是失业、生产率下降和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等问题却加剧了。可见,货币主义开出的政策处方也不是灵丹妙药。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自然率假说”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