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核心与边缘理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核心与边缘理论核心与边缘理论
简介
核心边缘理论也是一种关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 核心与边缘理论模型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核心与边缘理论-理论概述 编辑本段回目录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 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创新结构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核心与边缘理论-提出编辑本段回目录

心与边缘理论是1966年由弗里德曼(J.R.Fridemna)在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y)一书中,正式提出的。1969年他在《极化发展理论》中,又进一步将“核心一边缘”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归纳为一种普遍适用的主要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的理论模式。弗里德曼认为,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核心与边缘理论-阶段编辑本段回目录

该理论的核心强调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是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城镇等级系统不完整。

二是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一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区域内外的资源要素是由经济梯度较低的边缘区流向梯度较高的核心区。核心区域经济实力增大,必然导致政治力量集中,使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三是工业化成熟阶段: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在25%一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在工业化成熟期,核心区的资源要素开始回流到边缘区,边缘区工业产业群开始集聚。四是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依据这一理论,在工业化不同阶段武汉城市圈内核心与边缘地区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应该认识到不同发展等级的城市与核心城市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应该将其他八个城市分成不同的类别进行区域关系的论述。另外不同的城市要根据自身特点以及与核心城市之间的关系,找到正确的功能定位。

效应差异理论-区域空间扩散和相互作用的效应差异理论,一种是外围区域经济增长,吸引了本区域的资金劳力和原材料,削弱本区域的某些发展机会,从而对本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即回流效应;另一种是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促进了本地区产品及原料市场,增加技术改良,加快就业机会扩大,从而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有利的影响即扩散效应。

核心与边缘理论-论证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R.Nurkse)为代表。纳克斯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供给方面是由于低的储蓄能力,引起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下,导致供给水平低,进而又影响储蓄能力,引起资本不足……如此循环不断。在需求方面,由于购买力低,缺乏投资诱因,部分地造成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下,导致收入少,购买力低……如此循环不息。

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纳克斯主张均衡发展的策略。纳克斯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性循环的发生。如工农协调,社会基础设施配套,支持和鼓励多部门的发展,诱发许多关联性生产,使各产业间互相购买彼此的产品和劳务,并且在空间上建立许多据点,凭借便捷的交通联系,将其发展效果波及邻近地区,导致国家在空间上呈现活跃的景象。同样,纳克斯认为,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提高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生产。因而,他认为,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不均衡增长以赫希曼(A.O.Hirschman)为代表。他不同意仅靠增加资本就可打破恶性循环的说法。纳克斯认为,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与资本同等重要。有些落后国家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缺乏资源、生产因素和资本,而是因为富者奢侈浪费,加上错误的投资策略。纳克斯认为,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多部门的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国家缺乏资金。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在不均衡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干预,支持发展某些私人资本不愿意投资的薄弱部门。如果政府在不均衡发展过程中不能做到不断地产生诱发性的决策及行动去克服不断出现的在供求上的比例失调,那么,这个政府就无力采取一系列的均衡增长所要求的主动性的决策。

不发达国家的资金有限,如将有限的资金均匀分配于各个发展据点和发展部门,这样不仅效果小,而且还会互相抵消,正如把几块小石头均匀投入水面,引起的波纹小,且互相冲突,效果消失。因此,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横向水平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展和集中;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利用主导部门的产品发展再加工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诱发原材料生产,扩大经济效果。为了此策略的成功,就必须认真选择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

日本宫译建一曾根据下列公式选择战后开发日本北海道的主导部门:

式中k——为区域或城市经济增殖数;

a——为附加价值率=成品价格—中间产品价格/成品价格;

b——区域内所得比例,即总利润减去流出外地的利润;

C——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

m——区域内从外地购进物品的价值率;

r——原材料自给率。

k值越大的部门,投资效果越好。

核心与边缘理论-关系 编辑本段回目录


生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J·Boudeville)、汉森(M.Hanse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受到区域经济学家、区域规划师及决策者的普遍重视,不仅被认为是区域发展分析的理论基础,而且被认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根据普劳克斯的观点,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所谓发动型工业就是能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部门。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区,则该地区透过极化(Polarization)和扩散(Spread)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动型工业应该是产品增长率特别高,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特别密切,产品有全国性或世界性市场,产品增殖效果好,市场对该产品需求的弹性高,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

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随着发动型工业的生产发展和规模扩大,于是,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随之下降。由于发动型工业与其他产业关系密切,发动型工业的产品大部分用于发展与其有垂直关联的工业,因此当发动型工业成本下降时,关联工业成本也下降,加速了关联工业的发展。为了节省运费,关联工业必然向发动型工业所在地集中,以便获得空间集聚效益。通过上述过程,生长极逐渐形成和发展。

普劳克斯含糊地提到生长极的空间集聚,但没有重视生长极的空间度量。后来赫希曼首先将空间度量引进到生长极的概念中。他指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每一地区,但是,一旦经济在某一地区得到发展,产生了主导工业(Master Industry)或发动型工业时,则该地区就必然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经济发展进一步集中在该地区,该地区必然成为一种核心区域(Core Region),而每一核心区均有一影响区(Zone of Influence)。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称这种影响区为边缘区(Peripheral Region)。

许多学者认为,核心与边缘的关系是一种控制和依赖的关系。初期是核心区的主要机构对边缘的组织有实质性控制,是有组织的依赖。然后是依赖的强化,核心区通过控制效应、咨询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关联效应以及生产效应等强化对边缘的控制。第三是边缘获得效果的阶段,革新由核心区传播到边缘,核心与边缘间的交易、咨询、知识等交流增加,促进边缘发展。随着扩散作用加强,边缘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较高层次的核心,甚至可能取代核心区。

核心与边缘间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者主要是核心向更高层次核心的联系和从边缘区得到原料等。后者是核心向边缘提供商品、信息、技术等。通过两种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核心对边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一种是负效果,由于核心自身的利益,使边缘的劳动力、资金等流入核心区,剥夺了边缘某些发展机会,这时以前向联系为主,是极化作用的结果。第二种为正效果,核心发展所得利益扩散到边缘,使边缘农产品及原料的销售量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次极核心发展等。这时后向联系明显,是扩散作用的结果。

核心与边缘理论-结构 编辑本段回目录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这个模式经过了高度的提炼概括而显得很简单。但实际上,一个国家有多个核心和由依赖关系的类型所决定的边缘网络。核心和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是模式的基础,是内部(空间的)发展变化的根源。由于在边缘区可出现城市型聚落,在核心区也会有农村型聚落,因此,边缘区也可能变成城市化地区,不过并没有改变其对核心区的依赖地位。

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产生大量革新(材料、技术、精神、体制等),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因此,连续不断地产生的革新,通过成功的结构转换而作用于整个空间系统,促进国家发展。

除了产生革新外,此模式还包括了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联系空间系统中的核心区和边缘区:革新的扩散、决策、移民和投资。用宽窄不同的箭头表明作用力的大小。从核心向边缘和从边缘向核心的动态过程的作用力是不对称的,说明核心与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不平等。这种不对称,在空间系统的组织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均衡。从核心作出的决策控制边缘区的多,由边缘产生的决策对核心区影响少。大量的资本由边缘流入核心,而边缘区的人口也同时涌进核心。此外,革新不断地从核心扩散到边缘,不断加深了边缘对核心的依赖关系。

这四种不均衡的过程可能产生来自边缘区的社会政治压力,如果压力受到控制和失败,不均衡状态就会维持下去,否则,空间系统的发展将停滞或完全被打乱。

每一个动态过程都会影响整个空间系统中的次系统:革新扩散改变了核心和边缘区的空间系统的社会文化类型;决策过程产生了核心和边缘区的权力关系类型;人口迁移导致了核心和边缘区的聚落类型的变化;投资过程影响到核心和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类型。

各种空间类型又是相互关联的。权力和社会文化类型的结合可形成为现代化的空间组织,而经济活动和聚落类型的结合又产生了特有的经济空间组织。最后,这两个次一级的空间组织的结合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不论哪个层次,都不可能不受外部影响。因此,模式还考虑了外生核心区对空间动态过程和空间类型的影响。所研究的整个空间系统,一方面是更高层次的外生核心区的边缘,处于依赖(或部分依赖)地位;另方面又是较低层次的边缘区的核心区,处于控制(或部分控制)地位。

相信,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发展时,这个模式是有用的。一般来说,如果这四个基本过程取得成功,国家就能通过一系列的结构转换,达到高水平的空间结合。国家地域的结合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所谓空间结合可以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由于城市和区域相互交换的数量增加,而形成一种复杂的有机结合的劳动地域分工。第二个意思是,在一定地域内有日益广泛的共同的社会生活基础,或者更准确地说,形成了一种全社会共享的社会文化结构,这里包括语言、文化价值、政治立法、政治制度以及市场经济等。第二个意思可以当作第一个意思的前提条件。

在核心-边缘模式中,共同分享的社会文化在图的右边,以现代化空间组织表示;不断加深的劳动地域分工在图的左边,以经济空间组织表示。两者的结合,将使国家有可能成为一种在空间上有组织的社会系统。

核心与边缘理论-区域划分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2.下过渡区域,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核心与边缘理论-规划应用 编辑本段回目录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核心与边缘理论”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核心-边缘理论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