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值选民定理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定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都想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
规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中值选民定理的一个含义是,如果两个政党各自努力使自己当选的机会最大化,他们就要使自己的立场接近中值选民。另一种含义是少数人的观点不会被过多重视。这是民主的逻辑。多数规则并不是达到考虑到每个人偏好的一种综合,而是只注意正好在分布中间的人!
中值选民定理-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假设选民有100人,现在要确定政府的年度预算。这100人里,不同人群的偏好预算如下:
预算额度:0亿元 5亿元 10亿元 15亿元 20亿元
对应人数: 25人 15人 20人 35人 5人 共:100人
也就是说,支持0亿元预算的有25人,支持5亿元预算的有15人,支持10亿元预算的有20人,支持15亿元预算的有35人,支持20亿元预算的有5人。
按照中值定理的定义,中值的那个选民位于支持10亿元的20人里。因为从左向右(小预算到大预算)数50人,或是从右向左(从大预算到小预算)数50人,那个第50人都在支持10亿元的20人里。
现在来投票,假设民主党主张15亿元的预算,而共和党主张10亿元的预算。如果从15亿元的支持者(35人,是最多的一个群体)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选择的意义上说,民主党的立场更受欢迎。然而,共和党将赢得50%以上的选票:它们吸引了20位想要10亿元的选民,15位想要5亿元的选民,以及25位想要零预算的选民。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选举的结果只取决于最中间的那个选民的态度,而与这个选民所在的群体是否多数无关,在这个例子里,最大的群体是支持15亿元预算的35人,但他们的意见没能胜出。
如果民主党想获胜,也要使其立场向中值选民靠近。因此,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两党制下各党是相互类似的,它们都向中值选民接近。中国大陆的中学政治课本批判美国式的民主是轮流执政,是假民主,换汤不换药。从美国总统普选的角度上看,确实如此,因为两党的政治纲领都是,也只能是向中值选民的态度接近(当然,当选后是否执行选举时提出的施政目标就不一定了。但一般不会远离中值选民的价值取向太远),如果不这样,就必然丢掉大选。这其实不是换汤不换药,而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获得选举,必须执行中值选民的决定,尊重中值选民的价值取向。
再具体一点说。美国的共和党倾向保守,民主党倾向自由。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在初选(党内推选总统候选人)中比在普选中更为保守,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初选中比在普选中更为自由化。原因就在于,每个候选人都必须首先通过初选赢得入选资格。为了这样,他们必须获得他们各自党内的中值选民——共和党的保守和民主党的自由。在初选之后,他们必须获得整体(全国而不是党内)的中值选民,这就要求每个候选人向中心移动——共和党变得更自由,而民主党变得更保守。初选时和普选的选举策略是不同的。
中值选民定理-分析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值选民定理的另一种含义是,离中值选民越远的,越不会被重视,尤其是远离中值选民的少数人。说到这里,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狭义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站在中间位置,任何站在或左或右两端的偏激观点,都不会被中庸之道所采纳。而中庸之道的数学原理,正是中值选民定理,因为中值选民的这一点,是胜算最大的,也是最为稳定的一点。中庸之道虽为中国人所创,但西方人用起来却毫不逊色,反而比执行得更为彻底。
中庸之道还包含“有经有权”之义,这是另一篇文字的内容了。
中值选民定理是有条件的。还是刚才那个学生—教员比率的例子,如果此时不是两个候选校长,而是三个候选校长提出三个不同的比率,这种情况下,最后的结果会是12:1,此时最大群体的意见(40%的选民想要的比率12:1)得到体现。
台湾的情形,可以简单地分配如下:40%的绿,45%的国民党蓝,25%的亲民党蓝。不论是国民党的蓝在中间,还是亲民党的蓝在中间,根据中值选民定理,都将是蓝胜出,因为中值选民是蓝色的。可是为什么在2000、2004年的台湾选举中,却是绿营胜出,根本原因就在于,台湾和美国不同,台湾是多党制,而美国是两党制,和前面举的学生—教员比率有点类似,两个候选校长和三个候选校长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台湾的多党制,实际上大的党有三个,蓝营两个,绿营一个(李登辉的台联党实在太小),绿营的票数相对集中,而蓝营的票数在两个政党的瓜分中被分散了,即使蓝营的选民在台湾占了多数,选举也无法取得胜利。
如果台湾地区实行了两党制,会更有利于两岸稳定。因为,在台湾,急独的势力毕竟不占多数,中值选民即使不是蓝色,也会是无色的或弱色的,也就是维持现状,根据中值选民定理,为了获得选举,两个政党的党纲都将向中值选民接近,既不急于统一,也不急于独立,结果是两个政党的颜色都会有所淡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亲民党的泡沫化有利于蓝营。当然,如果国亲两党能精诚合作,结果也是一样的,但精诚合作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台湾政治精算师李登辉最近出手欲与民进党切割(体现在倒阁之时),在于看到了民进党的败相,图谋在绿营内由台联党取代民进党获得绿营的旗手地位,可谓老谋深算。绿营内急独的台联党上升,民进党下降,绿营内部势力的均匀化,是有利于蓝营的,因为这分散了绿营的力量。无论在蓝营,还是绿营内部,哪个形成一党独大的局面,都会对本营有利。
如果蓝营和绿营内部都形成了一党独大的局面,那么结果就和两党制很相似(即使还有其它很多小党,但力量微不足道了),会出现两党的颜色都变淡的可能,政治向中间靠拢。如果绿营内部一党独大(民进党),而蓝营内有两个大党(国民党和亲民党),就是目前台湾现状,那么结果就是政治向绿色(台独)靠拢。情况反过来。如果蓝营内部一党独大(国民党),而绿营内有两个大党(民进党和台联党),可能是台湾未来中期现状,那么结果就是政治向蓝色靠拢。最后再说一下马英九。马英九走的是温和路线,或者说是中间路线。有些人因此说马英九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是不十分正确的,因为从长远看,台湾政治更有可能向两党制发展,而根据上面的分析,两党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中值选民定理,也就是中间路线,可以说马英九走得超前了一点。在此次倒扁中,马英九曾一度向深蓝倾斜,当然也是受宋楚瑜的影响。但与宋楚瑜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忽视吸纳浅绿民众,而不走陈水扁希望看到的蓝绿对决,当然最后还是被陈水扁引到蓝绿对决上去了。马英九后来回归了中间路线,中间路线应该是国民党的长期路线,如果台湾未来是两党制的话。
台湾还不会很快的发展到两党制,那么中间路线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中间路线依然有其意义。因为,民进党的势力下降不可避免,绿营的分散也就是必然的,而蓝营内只要能进一步整合(整合方法有二,一是团结或合并国民党和亲民党,二是泡沫化亲民党。泡沫化国民党不大可能,毕竟国民党比亲民党大很多,而且国民党也没有出现分裂或大的决策失误),并通过中间路线吸引浅绿选民,前景就是一片光明的。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 chineseginger li>
- smsqm li>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中值选民定理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