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劳动关系法治化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首先体现为法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 管理方面自主权的确认,其次体现为法律在平衡企业、员工以及 相关者等多方利益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做的限制。从 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是指国家利用法律手 段来强制性地规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使其逐步走向法治 状态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它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 动符合法律的要求。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实现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法治化意义十分重大。
一、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是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涉及到三类不同的利益主体和两个层面的管理活动。在微观层面 上,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个人按照特定的资源配置方式进入到不 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形成了组织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 宏观层面上,国家站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立场,按照效 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通过多种类型的干预行为,协调和平衡组 织与个人之间利益关系。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实践表明, 无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在宏观层面,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 其行为都必须符合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都必须限于法律所规定 的范围。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实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 内在要求和基本目标。中国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 济,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也正在经历根本性变革:人才由政 府统分统配的做法已经为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所代替;用 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日趋完善;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体系已经初 步建立起来。伴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建 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何有效保护和协调国
家、企业和员工三者的利益,将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关 键环节,也将成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思考和关注的焦点。
二、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基本发 展趋势
      自20 世纪90 年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进入中国以来,一 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新旧体制更替过程中相继出现,成为政府、 企业以及个人共同面对的难题。人才流动问题就是其中的典型个 案。在个体层面上,每个人才都希望能够按照市场机制,自由流 动;在组织层面上,流出组织往往认为人才难得且具有高额的培 养成本,所以总会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如高额赔偿来限制人才的流 动,流入组织则为了获得人才,往往不计成本,甚至不顾相关制 度规定,吸引人才;在区域层面上,流出地区从自身利益出发, 或者制订专门制度,或者利用特殊的程序和手续,阻止人才外流。 诸如此类的新问题在当今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不胜枚举, 比比皆是。虽然类似问题的妥善解决办法并不少见,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类似问题,还必须依赖相关法规的制订与完善,依赖各级政府和组织在人才利用与开发中坚持依法管理原则。从这一 角度看,积极研究和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也是我国人力资源 管理实践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是我国适应加入WTO 后经济社会发 展新形势的要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经济社会 全球化发展需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全方位开放的步 伐进一步加快,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经营的趋势已经无可阻挡。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人员进入中国,开展经营管理活 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人员也走出国门,到境外 从事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不同民族、种族、文化背景的员工同 在一家企业工作的现象已经十分常见并将继续扩大。无论是中资 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在中国国境内,都属于中国法律管辖的 范围,都必须依照中国法律实施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我国现有的 人力资源法律还远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所以,建立健全我国的 人力资源法律体系,积极推进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类组织对人力资 源依法管理,也是我国政府履行加入WTO 的承诺,适应经济全球 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
四、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是协调劳资双方利益,促进劳资双 方合作共赢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和劳动者作为各自独立的 利益主体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已基本形成。在这种新的劳动关系系 统中,作为劳动力的使用者的企业与作为劳动力提供者的员工, 各自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来作为,必然导致劳动关系呈现出 诸多不协调。有学者统计,1992 年~2004 年我国劳动争议每年以 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长率高达34.66%(林永基,何燕珍,2005)。 劳资关系的不协调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讼累,更阻碍了人力资源管 理目标和组织战略的实现,也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实现。而人力 资源管理法治化,首先体现为人力资源的法制化,即与人力资源 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而这些法律制度将企业的人 力资源管理活动纳入法律控制之后,不仅为劳资双方的利益提供 了确认机制,还为劳资双方的利益提供了保障机制,从而在很大 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理性化和员工行为的理 性化,进而有利于劳资双方的合作共赢。 遗憾的是,对我国学者或实际工作者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法 治化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关于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也几乎 没有。但在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问题的研究几乎与人力资 源管理学科的产生同时出现,同步发展。目前,国外这方面的研 究成果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这一类论著主要研究政府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则和制度,例如 J.Ledvinka 和 V. G. Scarpello 两人在1990年编撰出版的Federal Regulation of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nded)一书就比较系统地 介绍了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关的系列法规的内容。
2.关于企业组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遵照和适用相关法律 的规定。例如,如Anne Covey在2000年撰写出版的The Workplace Law Advisor 就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以及处理办法。
3 .针对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和法律之间交叉问题的个案研究, 如平等就业机会、公平待遇、性骚扰等。这一类问题研究的重点 是为政府法规调整和企业对策制定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发达国家 在这些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已经写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类教 材,成为学生和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知识。正如一位加拿大的人力 资源专家所说:“法律问题已经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 从应聘者的初次招聘、挑选到员工的解聘、退休和离岗。因为法 律问题如此普遍和复杂,所以,无论直线经理还是人力资源的专 职人员,都会经常面对法律问题⋯⋯他们必须清楚地理解各种各 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法律。” 所以,无论是从符合国内实际需要出发,还是从与国际研究接 轨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当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这一课题的 研究。虽然,这一问题还是国内学术研究的一块处女地,甚至“人 力资源管理法治化”这一概念对我们来说都还十分陌生。但现有的 研究成果,已经为这项研究的深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首先,国外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我们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尽管由于国情各异,法律制度也大相径庭, 我们不能直接援用,但在对组织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分析, 在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方面都为我们立足国内人力资 源管理的法治环境和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情来展开研究 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其次,虽然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的直接的研究成果 缺失,但与此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少见。一是关于劳动法的 研究成果。这类成果主要关注劳动法的立法基础、劳动争议的界 定、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事实劳动关系的确认、劳动合同的违 约责任、罢工权利、劳动保障立法、弱势群体保护以及现行劳动 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其中不少问题都属于人力资 源法治化的范畴。二是关于法治化问题的研究。这一类成果主要 涉及到法治化的价值取向、法治化的道路选择、法治化进程中面 临的主要矛盾、党的执政方式的法治化、企业管理法治化、宏观 经济管理的法治化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的框架设计和研 究思路的确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问 题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和阐述,如人才流失、人才激励、业绩管理、培训与开发等;研 究的视角基本选择了微观研究。这些成果对于正确认识本课题的 研究对象、选择恰当的研究重点有很大帮助。

总之,虽然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开始直接研究人才管理法治化 的问题,但是,我们具有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 人力资源管理在法治化的道路上也还有十分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要 走。对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法治化的研究也任重而道远,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注。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劳动关系法治化”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