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刘方棫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刘方棫:在求索中创新的经济学家

刘方棫教授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我国消费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创始人之一,国内消费经济学研究方向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消费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刘方棫教授在这些研究领域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优秀著作“奖等奖项;刘方棫教授为人谦和,学术造诣非凡,是无愧谦谦君子,一代宗师的经济学大家。

一、刘方棫学术经历

刘方棫教授祖籍山东蓬莱,1931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先在私立崇实中学读初中,后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接受更好的教育,考入北平市立第四中学读高中,高三时为加强文科课程学习,选择了将来能读大学文科的分班。1948年秋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经济系。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招收二年级的转学生。他凭辅仁大学一年级优异的肄业成绩和良好的素质,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插班生。大学四年级时,全国开展土改运动,作为北大学生成了广西柳州专署的一名土改队员。在近十个月的土改工作中经受了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教育和洗礼,荣获了广西土改委员会颁发的“土改模范”、“甲等功臣”等奖励。

毕业前夕,刘方棫教授加人中国共产党,后通过中央人事部分回北京大学留校任教;1952年冬北京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同燕京大学合并,任政治课助教;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被校党委选派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1954年秋结业回校,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先生亲自在家中设宴迎接;1956年被提升为经济系讲师,主讲经济系和文科的政治经济学课程;1958年,学校为加强政治课,调刘方棫教授到北大政治课大教研室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社教运动开始,重回北大经济系,一直到“文革”后期;1970年北大招收了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在即将下放中被留下来从事教学工作,与学员们一起“摸、爬、滚、打”;1973—1974年,被国家计委借调到三里河机关大楼,从事工资和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

“文革”结束后,教师职称评审开始恢复,刘方棫教授被提升为经济系副教授,1985年提升为教授。三年后经国家学位委审批,成为新一轮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正式指导和招收消费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直到2001年退休,刘方棫教授先后指导海内外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数十名,其中一些研究生目前已成为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在此期间,刘方棫教授有感于教学与实践发展的差距,开设了一些应用性强的新学科,讲授了《消费经济学》与《生产力经济学教程》等课程。

刘方棫教授笔耕不辍,先后出版《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合著,1984)、《消费经济学概论》(1984)、《生产力经济学教程》(1988)、《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合著,1989)、《九十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主编,1994)、《生产力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石》(主编,1998)和《支撑经济增长》(主编,2000)等著作和教材,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奖项,其中《消费经济学概论》是国内第一部独立著述的消费经济学教材,与杨圣明共同主编的《九十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一书获1995年度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著作”奖。从1978—1998年代表性的论文约百篇,其中60多篇收录于《刘方棫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1999—2004年论文30余篇,收录于第二部《刘方棫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除教学和著述外,刘方棫教授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曾任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会长、中国生产力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刘方棫教授长期担任《经济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历任编委、副主编与主编,审阅过数百万字的稿件。也兼任过《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等职,以及担任过多家单位的特约研究员和客座教授等职。

刘方棫教授口碑甚佳,为人谦和,不求名利,生性淡泊,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甘作人梯,为人师表,扶携后进,训教娓娓细语,受者如沐春风。桃李遍布海内外。

二、三大学术研究领域

刘方棫教授的研究领域大致可分为三块,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消费经济学与生产力经济学、当然这种划分是非常粗略的,其中相互之间也有交叉之处。

“文革”结束后,刘方棫教授首先作的主要是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针对当时学术界和理论界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剖析了政治和经济、计划和价格等的辩证关系,这些研究对于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错误观点的不利影响,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一直贯穿于刘方棫教授的研究实践中,后又对工业化、股份制、收入分配差距与小康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刘方棫教授在作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有关研究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在原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生产的过于强调和对消费的忽视,本来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和消费同一性的论断。但在计划经济下却没有发挥消费应有的作用,结果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为充分发挥消费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刘方棫教授针对实践中对消费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要的问题,对消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消费研究的理论体系,并于1984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独著的《消费经济学概论》,该书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和“北京市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在此基础上,刘方棫教授进一步加强了对消费的研究、并根据实践中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适时地对消费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这些研究工作奠定了刘方棫教授在我国消费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作为消费经济学的重要倡导者和创始人之一,刘方棫教授也是国内唯一的消费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深为遗憾的是,随着刘方棫教授在2001年退休,目前国内消费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已不复存在,不知何时国内才能重新出现消费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点。

生产力经济学是刘方棫教授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与消费经济学相同,刘方棫教授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迫切感到对生产力研究的滞后,约请多位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参与,率先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学开设了“生产力经济学讲座“。在此基础上,主编了《生产力经济学教程》,并获得了多项奖励,为生产力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消费经济学一样,刘方棫教授也是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倡导者和创建人之一。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思想

(一)对工业化问题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工业化的实质及实现标准的认识并不全面,刘方棫教授指出,工业化的过程必须是一个生产的现代化过程,而且工业化并不单是一个确立大机器工业体系的问题。还有对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的实现问题,特别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问题。总的来讲,工业化必须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相提并论,统一协调。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解决的历史课题,科学地认识工业化,对于顺利实现工业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实践意义。党中央在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后,刘方棫教授这些有关工业化的研究,对于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如何制定并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仍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刘方棫教授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我国消费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创始人之一,国内消费经济学研究方向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消费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刘方棫教授在这些研究领域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优秀著作“奖等奖项;刘方棫教授为人谦和,学术造诣非凡,是无愧谦谦君子,一代宗师的经济学大家。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思想

(一)对工业化问题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工业化的实质及实现标准的认识并不全面,刘方棫教授指出,工业化的过程必须是一个生产的现代化过程,而且工业化并不单是一个确立大机器工业体系的问题。还有对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的实现问题,特别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问题。总的来讲,工业化必须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相提并论,统一协调。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解决的历史课题,科学地认识工业化,对于顺利实现工业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实践意义。党中央在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后,刘方棫教授这些有关工业化的研究,对于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如何制定并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仍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对股份制问题的研究

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下,从企业资产管理和经济效益考察,保证公有制的主体性,有必要寻求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更大发展的组织制度和实现形式,在市场经济的实践已经证明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是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的创新形式的前提下,我国公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公司制度,是深化国企业改革的合乎逻辑的正确选择。刘方棫教授指出,在实施股份制的配套改革方面,首先要改制与加强管理;其次要大力倡导富有经济效益的企业文化;再次要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缓解股市供求矛盾和哄抬压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刘方棫教授有关股份制问题的研究,对于更好地促进股份制与公有制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探讨

刘方棫教授认为,拉开收入差距是必要的,但并非越大越好。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分配关系,防止两极分化,以优化改革发展的环境。防止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应建立并维护起点公平的竞争机制,构建以公平竞争为基础,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收入分配监督和约束机制。为此,第一要积极深化改革,第二要加强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第三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五要努力发展经济,促进公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在目前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的情况下,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切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积极意义。

(四)对小康社会的探讨

早在《九十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中刘方棫教授就针对小康社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近期刘方棫教授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又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方棫教授认为,小康社会是指在温饱基础上,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丰衣足食,温饱有余。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又体现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劳动者劳动条件,社会福利的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把我国目前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的小康。从根本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再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此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刘方棫教授有关小康社会的思想。对于在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统筹兼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消费经济思想

刘方棫教授在对消费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下面各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对消费力的研究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消费的有关问题。刘方棫教授首次提出了消费力的概念。研究消费问题,不能停滞在对消费关系的一般考察和论述上,必须联系和探讨消费力,正确运用消费力的机制并予以合理组织。

所谓消费力,就是一定条件下消费者对消费资料及消费服务的相互关系,体现为消费者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和能力。消费力是消费者同消费资料(包括劳务)两方面的统一和有机结合。与生产力具有的两重属性相同,消费力也具有自然(补偿人体生理上新陈代谢的“自然需要”)、社会(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条件具有不同的购买力,从而也具有不同的消费能力)两重属性。

消费力是由消费者的需要与社会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和消费服务两个方面构成的。消费力本身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其基本根源在于自身内部矛盾,即消费需求同消费供给和服务之间是否协调,消费力的矛盾运动过程,也就是消费力的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方式更趋于合理和协调的过程。

要提高消费力,必须做到消费资料的生产同消费者人的生产相适应,不仅要做到社会消费品总量的增长,而且还要做到人均占有量也增长。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对应,知识教育是第一消费力。从可转化意义上看,消费力也是生产力。教育知识的消费可能成长为第一消费力,消费力的实现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对消费力的研究,是刘方棫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根据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的创新,这对于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认识,并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对最佳消费率的研究

消费率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满足社会成员个人物质和文化生产需要和共同需要的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额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实现最佳消费率,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问题。

刘方棫教授认为,最佳消费率要在兼顾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基础上,确定—个积累和消费比率的高低界限。消费率并不是永远固定的,可以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最佳消费率并不是一个数量上同积累的比例问题,还有一个质的规定,即两者的各自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问题。耍适度提高消费率,降低积累率。提高基建和投资效果,同时使积累基金构成走向合理化,努力减少物资的积压和浪费,使消费率成为产生良好效果的最佳消费率。

消费率过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隐患,刘方棫教授关于最佳消费率的研究对于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对消费水平的研究

消费水平从宏观角度看,是社会提供给广大消费者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品和劳动的数量与质量;从微观角度看,是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生活消费的消费品和劳务的数量与质量。对消费水平的衡量,可以衡量价值消费量、实物消费量和劳务消费量,此外也可以从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向上加以衡量。

刘方棫教授认为,衡量消费水平是否适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衡量消费者的承受系数;即消费者所采购的消费品价格上涨率同居民收入增长率之比;二是衡量消费强度系数,即居民的实际支出除以居民的实际收入;三是要衡量消费者的消费序度系数,即消费的层次序列是否合理;四是衡量消费者消费规模系数,即当年消费支出除以上年消费支出。

对于消费水平的研究,既有其宏观意义也有其微观意义。从宏观上讲,我国总体消费水平过低导致消费率过低,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进程。从微观上讲,消费水平过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对消费水平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认识发展消费,提升我国宏观与微观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消费结构的研究

刘方棫教授认为,合理的消费结构第一要与该国社会的人口构成、需求构成相适应,使消费需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第二,要充分借助消费对生产的反馈作用,使供给结构同内容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结构更加吻合;第三,要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相适应;第四,既要反映出需求的多样性的物质文明,也要体现出需求的高尚性的精神文明;第五,消费结构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需求供的矛盾运动也不断变动。刘方棫教授的这些见解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对投资和消费双拉动启动内需的研究

当宏现经济状况由需求膨胀转为通货紧缩时,需求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花大力气启动消费。刘方棫教授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居民消费对产品的选择性越来越强。在启动内需的过程中,必须促使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实现内需扩大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投资过热而消费不足的状况,如此发展下去肯定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在此,以刘方棫教授关于投资和消费双拉动的观点,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拉动的关系,加强消费拉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六)对教育消费的研究

教育消费是家庭或消费者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教育消费是现代社会培养人才增进社会文明所必需的一种特殊消费活动,是满足人们对成才需要的消费,能增进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整体效益。教育消费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知识的优化和结构的转移能力,使资源配置和人才结构优化,具有发展的战略意义,是生产力进步的决定因素。教育消费具有资源优化配置、继承传播、收入分配、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等效应。

教育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教育消费水平随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教育消费水平增长的速度大于收入水平增长的速度,但这种增长速度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家庭教育消费支出负担与收入水平呈反比,即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占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就越高;反之,则相反。深刻加强对教育消费的研究,对于启动内需和实现科教兴国,以及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均有重要作用。 此外,刘方棫教授还从总体上对市场消费战略进行了研究。

五、生产力经济思想

一般认为,由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孙尚清先生首先提出的生产力经济学新学科,是由知名经济学家熊映梧、薛永应、刘方棫等完成学科理论体系创建的。刘方棫教授作为我国生产力经济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对生产力经济学这门新学科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观点和独到的理论见解。如对建立和研究生产力经济学的必要性、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地位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关,生产力运动规律、生产力结构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我国发展生产力面临的难点与对策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生产力经济学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六、继续与时俱进

从对刘方棫教授的学术思想考察可以看出,刘方棫教授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紧紧抓住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倡导和创立了消费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以及经济理论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研究刘方棫教授的学术思想时,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经济条件研究,不能以我们现在所处的经济环境来看待刘方棫教授当时所作的研究。值得后来者学习的是,刘方棫教授虽然已过“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但笔耕不辍,仍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不断有力作问世,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刘方棫”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