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世界经济模型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世界经济模型(World economic models)

世界经济模型概述 编辑本段回目录

  用定量方法构造的描述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发展状况的模型。世界经济模型可分为理论模型和应用模型两类。理论模型用于研究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形式和途径,如荷兰经济学家J.廷伯赫在50年代提出的关税同盟模型。应用模型用于预测世界经济变化和制定世界经济发展战略,如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捷夫L.R. 克莱因分别建立的世界经济模型。建立世界经济模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采用世界经济资料编制,如美国D.梅多斯建立的增长极限模型。这种模型较粗糙,用于研究长期趋势。另一种是将世界各国的经济模型用相关变量联结而成,如克莱因的世界经济模型。这种模型比较细致、准确,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进行短期预测,并为将来在世界各国间制定一种通用的标准模型创造了条件。

发展概况 编辑本段回目录

  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产生了调整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例如,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冲击使许多人认识到一国的经济发展直接依赖于国际经济波动的状况,必须把本国的宏观经济模型与世界经济模型连接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得到可信的结论。越是经济开放的国家越是如此。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模型的变量、参数和方程多达数千个,需要采用计算机存储和更新资料、求解和修正参数,并进行多方案比较和评估。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立世界经济模型提供了有效手段。80年代,不仅一些国际组织,而且有的政府、大学和私人企业都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建立和应用世界经济模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W.福雷斯特梅多斯分别于1971和1972年提出世界模型Ⅱ和世界模型Ⅲ。研究这两个模型的目的是探索下一个世纪危机的发展趋向。他们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结论是地球资源有限和人口日益增长的矛盾将在21世纪中叶导致全球性危机。他们提出全球平衡理论作为解决方案,要求停止人口增长,限制工业发展,把地球资源消耗降低到 1/8。

  1974年由M.梅萨罗维茨E.佩斯特领导的一个小组提出生存战略模型有机增长理论。同年由阿根廷的A.O.埃雷拉领导的小组提出巴里洛希模型。这个模型的任务是探索达到满意生活条件的若干途径。它把世界分成四个区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发达国家。他们认为,通过集中的资金再分配就有可能控制各个地区的发展,危机的发生并不在于非再生资源耗尽、环境污染和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而在于“错误的价值规律”和财富与权力分配不公平。他们还对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两个基本假设,并大致估计了达到满意生活条件的可能年限。与此同时,1973年日本东京大学贺屋教授指导下的一个小组提出发展新景界模型。这个模型把世界分成9个区域,目的是探求能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差距的途径,解决发展可控性问题。1976年J.廷伯赫领导完成了重建新秩序模型。这个模型的任务是提出在政治、经济、科技方面国际合作的新形式,以满足人类的需要。1973~1975年列昂捷夫领导下的一个小组对联合国制订今后30年(1970~1980,1980~1990,1990~2000)的国际发展战略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一个世界经济的数学模型。他把世界分成15个区域:8个发达区域和7个发展中区域。这些区域又分成43个小区,通过进出口贸易互相联系起来。1977年在美国经济学家E.拉斯洛主持下完成了研究人类发展目标的模型。

建模方法 编辑本段回目录

  编制世界经济模型的方法有投入产出法计量经济学线性规划系统动力学等方法。这些方法有时互相结合使用。列昂捷夫等人为联合国编制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对2000年前每10年的经济成长与发展环境、政策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研究,但不能评价生产活动和产量收入的组成等多种可相互替代的方案,也不能从中选取某种重要目标作为最佳方案。克莱因等人为联合国编制的用作短期预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可用以分析世界生产水平、贸易流量、价格形态以及国际经济传递机制联合国1970年采纳的全球计量经济学模型则是一种长期政策模型。联合国在80年代发展的动态线性规划模型,除能在空间上进行连接外,还能在时间上进行扩展的动态连接。这种模型能选取相互替代的方案,评价各种资源分配政策。福雷斯特和梅多斯等人用系统动力学建立的世界动态模型可模拟政策变化,分析世界人口、资源、生产和污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粗糙的、概括的经济增长模型

  世界经济模型一般具有层次结构。在描述较高层次的全球发展过程时,可把世界分为若干国家和地区,彼此通过世界市场、国际协定、国际计划以及对环境和气候等的各种影响而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的动态特性取决于文化、政治、经济、资源、人口和科学技术进步等各方面的因素,可借助能反映全球特定问题的种种假定加以描述。全球发展过程下一层次的描述属于区域内部或国家一级的描述。这一层次的因素是人口、工业生产、食物生产、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科学技术进步、社会进步、国家计划和管理体制等。

  全球发展过程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态过程,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精确的模型描述,因此在建模中需要将定量方法与运用人的经验的方法即定性方法相结合。一种可行的方案是将全球发展模型的计算机仿真看作人机系统,将人的经验通过人机交互引入仿真,而且使人起主导作用。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世界经济模型”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世界经济模型 L.R. 克莱因 W.列昂捷夫 世界市场 东京大学 价值规律 国际组织 国际经济传递机制 国际经济合作 定量方法 投入产出法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