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系统管理学派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系统管理学派(System Management School)

  系统管理学派侧重以系统观点考察组织结构及管理基本职能,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理蒙特·卡斯特(F. E. Kast)、罗森茨威克(J. E. Rosenzweig)。

系统管理学派的产生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20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

  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当时,“系统科学”、“系统理论”、 “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等术语充斥于管理文献之中。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密切的关系。近代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概念的是亨德森,后来发展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1948年,诺伯特·威纳创立“控制论”。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又尝试把控制论信息论结合起来,并于1956年发表题为《一般系统论:一种科学的框架》的文章。1968年,路德维格·贝塔朗菲出版的《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更加全面地阐述了动态开放 系统的理论,被公认为一般系统论的经典著作。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一种稳定的状态。

管理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
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
新组织结构学派
知识管理理论流派
[编辑]

  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以后,西方有些学者把它应用于工商企业的管理,形成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的观点和主张编辑本段回目录

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一、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 二、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 三、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

  1. 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 ;
  2.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
  3. 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

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方面。

系统观点

  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观点来考察工商企业及其管理的。系统观点认为:整体是主要的,而其各个部分是次要的;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部分围绕着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发挥作用;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则受到整体的制约;整体是一种力的系统、结构或综合体,是作为一个单元来行事的;一切都应以整体作为前提条件,然后演变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通过新陈代谢而使自己不断 地更新: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而其组成部分则不断改变。

  从以上观点出发,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管理学派认为,工商企业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而共同工作的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以便达到一定的目标。工商企业是一个人造的系统,它同周围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内部的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 能够不断地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本身的需要。

系统分析

  所谓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方法,在确定条件与不确定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或者说,系统分析就是以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对系统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性分析过程,以便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优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系统分析要求有严格的逻辑性。也就是说,在拟定方案以前,先要确定方案的目的、实现的场所、人员和方法等,然后搜集资料,拟定对比方案,最后对于建立的各种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比较,选出可实施的方案。在进行系统分析时,应首先紧密围绕建立系统的目标;其次,应从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还要做到抓住关键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结合的 方法。

系统管理

  全面应用系统理论于企业组织管理实践的是开放组织系统理论,该理论特别强调开放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观念。其创始人卡斯特认为,企业是相对开放的系统,边界是可渗透的,可以有选择地输入和有选择地吸收,不仅要适应环境,还要影响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应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该理论后来发展成为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应有四个特点:一是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二是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子系统的最优化;第三,以责任为中心,分配给每个管理人员一定的任务,而且要能衡量其投入和产出;第四,以人为中心,每个员工都被安排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业绩支付报酬。同时,在系统管理中,有四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创建系统的决策、系统的设计、系统的运转和控制 以及系统运转结果的检查和评价。

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首先,这使得企业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也不至于忽略自己这个企业在更大的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的系统管理就是把信息、能源、材料和人员等没有联系的资源,结合成为一个达到一定目标的整体系统。按系统观点组织资源的企业,并不会消除企业的各项基本管理职能,但能把企业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有关部门的关系网络看得更清楚。计划、组织、控制和信息联系等基本职能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系统及其目标而发挥作用的。

  后来,福莱斯特等人创立的系统动态学是系统管理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把系统管理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系统动态学强调政策,而且通过计算,把政策和其他系统因素结合起来构成实际模型,并分析系统的管理过程,进而说明管理对于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但其与原来的系统管理学派已有所区别。

系统科学的发展 编辑本段回目录

  第一个阶段,是一般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理论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

  (1)一般系统论的发展。一般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 贝塔朗菲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的整体。由此他先建立了一种"机体系统论"。1948年将这种机体系统论发展成了"一般系统论" 的思想。

  (2) 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进行电话网络的设计中使用了一种方法,把每一项工程的进程划分为规划、研究、发展、发展期间研究和通用工程五个阶段,4O年代,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工程"。

  195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古德和麦克霍尔台著了《系统工程学》 综合论述了运筹学方法及其一些具体分支。

  1962年,霍尔写了《系统工程方法论》,把系统工程看作一个过程,一种解决问题的程序。并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模型,

  第二个阶段,是在4O-50年代系统技术理论的发展,这就是信息论、控制论和运筹学的形成与发展。

  (1)信息论的发展。1948年,由美国数学家、通讯工程师申农(1916-)和韦弗(1889-1970)建立了信息论。

  (2)控制论的发展。信息论发表的同一年,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1894-1964)出版了《控制论》一书。

  (3)运筹学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军事领导机构组织了许多学科的科学技术专家研究和解决军事的攻防作战、后勤供给.武器布署、使用等问题。便出现了军事运筹学。

  战后,运筹学的科学家们把目标转向各种民事经济工程和企业管理问题,在许多企业和经济组织中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美国兰德公司倡导了"系统分析方法",运筹学逐渐形成了许多理论分支,如规划论对策论(博弈论)、排队论搜索论库存论决策论等等,使得运筹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系统技

  第三个阶段,是从60-80年代,一方面是基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是向更加广泛的实践领域的发展。

  (1)在基础理论方面,从动态的角度更深入研究一般系统概念、原理的自组织理论发展起来了。

  自组织理论运用了实验和数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系统的产生、进化、质变、发展以及自调节、自稳定、自复制和自评价选择等等问题。这就是

  • 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1917-)的"耗散结构理论",
  • 德国物理论学家哈肯(1927-)的"协同学",
  • 德国生物化学家艾根(1927-)的"超循环理论"等实验型自组织理论,以及突变论、混沌论、分形理论等有关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数学理论等等。

  (2)在技术和工程领域方面,系统工程快速地向社会实践领域中深入。在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方面,出现了像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理论和泛系统理论等一般系统工程方法。

  ①机械系统工程,包括工程系统工程、机械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工程等等。

  ②有机系统工程,包括生物系统工程、人曰发展科学、生态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等等。

  ③社会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领导科学.军事系统工程、企业系统工程等等。

  ④文化系统工程,包括科学研究与发展系统工程.教育系统工程、人才学、文化发展学等等。

  ⑤综合系统工程,包括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系统工程、国家发展工程、未来学、国际发展战略工程\空间科学系统工程等。

系统管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般系统理论

  1.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达朗菲

  奥地利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格·冯·贝达朗菲于 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德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最早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 的概念。

  194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195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的文章,阐述了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954年,美国成立了"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年鉴》。

  1968年,贝达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把"系统" 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

  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

  维纳少年时是一位天才的神童,他11岁上大学,学数学,但喜爱物理、无线电、生物和哲学,14岁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动物学,后又去学哲学,18岁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数理逻辑博士学位。1913年刚刚毕业的维纳又去欧洲向罗素和希尔伯特这些数学大师们学习数学。

  维纳在1919年研究勒贝格积分时,就从统计物理方面前发了控制论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美国研制防空火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提出了负反馈概念,应用了功能模拟法,对控制论的诞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3年维纳与别格罗和罗森勃吕特合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从反馈角度研究了目的性行为;找出了神经系统和自动机之间的一致性。这是第一篇关于控制论的论文。

  3.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香农C.E.Shannon),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

  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4.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里高津

  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土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耗散结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普里高津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于这一成就,普里高津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5.协同学的理论创始人哈肯(H.Haken)

  1973年以后,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管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Haken)通过非平衡相变与平衡相变以及非平衡相变之间的类比,得出了"协同"(Synergetics)的概念,

  并且进一步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志有多远,而在于只要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 定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

  6.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R.Thom)

  突变论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他于1972年发表的 《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阐述了突变理论,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一菲尔兹奖章。

  突变论的出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被称之为"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300年以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

  系统管理理论

  1.美国的理查德·约翰逊弗里蒙特·卡斯特

  理查德·约翰逊、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于1963年三人共同撰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管理的系统理论。

  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一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进一步充实了这一理论。

  2.米勒

  詹姆斯·格黑尔·米勒 (James Grier Miller)是实用系统理论的代表人;其生物学系统观一把系统及其部分划分为有机确定的子系统,被称为"生命系统论"。

  3.梅·萨洛维奇

  梅·萨洛维奇是数学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M·D·萨洛维奇;Y·塔卡哈拉和他们的同事发展了演绎法

对系统管理学派的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企业领导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论企图用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模式来解决如此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难以奏效的。他们认为,系统方法过于抽象,实用价值不大。结果,使曾经风行一时的“系统热”渐渐地冷落下去。就连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在他们的后期著作《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中,也把系统管理理论同权变管理理论结合起来。 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系统理论是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虽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系统理论对组织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理论并未能提出具体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职能,只是笼统的提出一些原理和观点,初学者在实践中会无所适从。因此,与其他管理理论相比较,它在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上的研究显得不足,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解决管理理论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系统管理学派”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系统管理学派 Claude Elwood Shannon C.E.Shannon Norbert Wiener 亨德森 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企业系统工程 信息编码 信息论 信息量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