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中国政法大学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中国政法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中国政法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中国政法大学网站网址:http://www.cupl.edu.cn/

中国政法大学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兼有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直属于国家教育部。学校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办学地址为当时的北大红楼。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文革中,学校被停办。文革结束后,学校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为中国政法大学。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新校址。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进修生院、研究生院三院办学格局。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该院复又合并于中国政法大学。

  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二十余万人,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理论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等领域的学术交流。

  学校现有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9000人,研究生6000人,留学生10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0人,教授、副教授500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70%,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教师达40%。

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
放大
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

中国政法大学院系设置 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社会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司法考试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19个教学院、部;设有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证据科学研究院、法治政府研究院、比较法研究所、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等10个校级科研机构。其中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证据科学研究院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英语、德语、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应用心理学等17个本科专业,拥有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法学系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78所大学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实施的学生海外学习计划,每年有数百名学生被派往海外学习。

中国政法大学的文化传统 编辑本段回目录

  五十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在中央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校训,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和法制昌明”、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理想,严谨治学,砥砺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法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学对外交流的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高素质政法人才的培养中心。五十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各界输送以政法专业人才为主的各类优秀毕业生 20万余人,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国家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及政府机关、经济实体的骨干力量和法学教学、科研的中坚。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重要的法学研究中心。自建校以来,学校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如新中国的第一个法律史专业、第一个民商法专业、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诉讼法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等都溯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新中国的第一批法律史学博士也在这里诞生。五十多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从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无不凝聚着法大人的心血。仅从1978年复办至今,学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目前,学校有诉讼法学研究院和法律史学研究院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法治政府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及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和比较法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与世界交流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世界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750余人。

  五十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巩固共和国的政权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共和国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社会进程中,中国政法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十年来,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创建时,中央就明确指示要“把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全国政法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1995年和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两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高度评价,称“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委员长分别为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祝贺。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出席了50周年庆典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0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等领导莅临我校视察工作,对我校给予了充分肯定。李铁映同志赞扬 “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人大最得力的助手”。

  进入21世纪,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根据“依法治国”方略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政法大学主动调整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定位和办学目标,提出“以教学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办学理念,规划 用 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现代化这三大历史任务,在建设法科强校的道路上振兴中国政法大学,把学校建设成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及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和国际法律文化交流中心。

  推动政治进步,法制昌明,社会繁荣:50多年的办学历史,从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成立之日起,一代又一代法大人用自己的热血传承着这一光荣的传统,传承着“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法大精神,将学校建设与发展融入到国家政治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不同寻常的关怀,得到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

  50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四方面的突出贡献:其一,培养了近二十万名校友,他们正以中坚和骨干的身份支撑着国家的政法事业。李岚清副总理视察法大时,称“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其二,参与了自52年起至今的几乎所有立法。从五四宪法起草时钱瑞升院长担任顾问开始,直至刚刚制定的物权法,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专家组组长都由政法大学教授担任。李铁映同志在视察政法大学工作后曾评价:“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人大最得力的工作助手。”其三,贡献学术思想与法律理念。从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及“法的本质”的再认识,再到“法治国家”的构成理论、“人权理论”、“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的判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法大人总是扮演着理论策源地和推动力的角色。由法大教师担任主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讲座,人大常委会讲座,国务院的讲座,以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各部委、各省几大班子讲座每年均在数十起之多。其四,对外传播着中华法律文化,成为国家对外法律交流的代表性窗口。世界上二十余个国家的七十余所学校与我校保持固定校际联系,我校独具特色的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已成为我校与英美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交流的两大管道,目前已开始产生国际影响。

  以50周年校庆为契机,学校确立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确立了“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治校理念。2007年,学校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2年远景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近期和中期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确定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

  第一步(2002-2009年):完成“四大任务”、实现“四大转变”。“四大任务”是:凝练先进的办学理念并导入学校的各项事业中,据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和文化;稳步拓展学科体系,优化多科性学科布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整体提高师资素质;规划校园建设,根本改善办学条件。“四大转变”是:实现从单科性办学向多科性办学转变;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对教师评价从以教学为主或以科研为主向教学与科研并重转变;从学校集中办学模式向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转变。

  第二步(2010-2016年):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巩固“四大中心”地位。以全力建设学术大师群体、教学名师群体和学术创新团队为保障,实现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招生比例大致持平,努力探索杰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巩固法大作为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和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的地位。

  第三步(2017-2022年):完成“5111工程”,实现“315”国际化计划。用6年时间全面完成“5111工程”任务,在此基础上,实现国际化办学的三个“15%”的指标:外国留学生数量占全校学生的15%;15%以上的教师有海外学历;15%的教师有国际合作的科研课题。 大楼虽少而大师云集,命运多舛而精神不改;校园虽小而理想远大,条件艰苦而人才辈出。50多年风雨历程,法大人与中国法治建设同行,虽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小而美的校园承载起不渝的法大精神,特而强的学科建设因应着时代的要求,法大人立志将自己的努力融入推动政治进步、法制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伟大历史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中国政法大学”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国政法大学 全球化 北京大学 发展战略 工商管理 市场经济 技术中心 法和经济学 法治经济 清华大学 物权法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