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

兰州大学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lzu.edu.cn/ (中英文)

兰州大学概况 编辑本段回目录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3年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6年首批通过 “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新的世纪,兰州大学将继续弘扬传统,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加快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尽快实现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学校环境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3828亩,有盘旋路校区、榆中校区、医学校区、一分部、二分部、草业学院、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等8个校区,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口腔医院、校医院4所直属医院。盘旋路校区面积684亩,地处市区繁华地带,功能以科研、研究生教育和 继续教育为主;榆中校区于2001年9月投入使用,面积2353亩,距市区42公里,处于规划中的甘肃大学城和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陇海铁路和巉兰高速公路都从旁边经过,交通便利,环境清新,其功能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以部分专业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补充。医学校区面积583亩(包括第一医院、第二 医院),与盘旋路校区毗邻,目前主要功能是医学教育。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通信网络中心(同时也是甘肃省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图书馆面积63495多平方米,藏书258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期刊4000多种,有音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39万余册。榆中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648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7.5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8亿元。学校大学科技园于2002年启动建设,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 面初见成效,已于2004年9月顺利通过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评估验收。

办学条件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现有30个学院,76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44个。有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生命科学与技术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 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87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 民族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10个博 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6个国家重点学科,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有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和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重点 实验室,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有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西部资源环境、现代农业、核科学与核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

  兰州大学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3756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19847人(本科生19293人),研究生8054人(博士生1377人)。 在职教职工4134人(不包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1637人,其中教授等高职365人、副教授等副高职共762人,研究生导师879人(博士生导师 218人),两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

办学特色与成就

  兰州大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充实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和“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培养出的学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后劲足而深受社会的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就卓著,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及优秀的管理人才。中国徒步横跨南极第一人、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暨南大学教授、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1年)乌力吉,“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等就是由兰州大学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中的优秀代表。中科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 )进行科学考察成为学术界的佳话。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佳绩(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我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我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我校校友有4 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我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兰州大学在保持和发展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包括化学化工、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核物理与技术、干旱农业生态、草业科学、药材开发、生态保护、环境评价、地质工程、矿产开发、冰川、高原大气、敦煌学、中亚问题、城市规划、以及西北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应用科学研究。例如,针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开展集水节水农业研究;积极开展草地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促进草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 整;加强校企联合,开发西部矿产资源(纳米镍粉材料,中子在线测水仪等);利用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新药品(大蒜素片、美多酚);发挥传统科 研优势,开发具有兰大特色的核仪器仪表(中子治疗机等);积极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环境治理与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水土保持、沙尘暴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为政府部门提高管理绩效、加强环境治理、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应用研究,立足西北,独具特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学 校为地方服务的能力,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外交流及办学理念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协作与交流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开展科研合作等。近年来,先后有中青年教师500多人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世界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学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设立了“君政奖学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兰州大学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确立了“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进入“211工程”、 “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以来,学校确定了“十五”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不可或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和探索解决人类发展中面临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基地。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加强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一系列探索和改革。科学定位本科教育──“上中材质,精英教育;全面发展,质量一流”, 构建理念先进、组织合理、管理科学、质量优良的本科教育新体系;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注重教育和培养质量;加强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为实现教授治学、实 施精英教育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构建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新型的校、院、所管理体制;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与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精英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和师资队伍支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留学生教育,着力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和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

兰州大学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回目录

建校初期

  清末,时任甘陕总督的湘军名将左宗棠在兰州萃英门设立甘肃贡院举办乡试。清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贡院更名为甘肃法政学堂,这就是兰州大学的前身,它是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1913年,在甘肃法政学堂改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8年,学校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此后的一段时期在兰州大学的发展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而这段时期的发展是与一个人密不可分的,他就是曾执掌兰大8年之久的邓春膏。

  邓春膏(1900年—1976年),字泽民,甘肃省循化县(今属青海省)人。1917年,邓春膏考入北京大学,并在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7月,邓春膏从北京大学毕业。由于深感家乡甘肃受经济落后的制约而无力兴办高等教育,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它更加贫穷落后,于是,抱着教育救国的愿望,邓春膏于次年考取了留美官费生,前往斯丹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他又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2月,邓春膏应甘肃省政府之请担任兰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7月又改任校长。1930年兰州中山大学改名为甘肃大学,1931年又改为省立甘肃学院,邓春膏一直担任校长、院长至1936年5月。这8年也是兰州大学从草创走向发展的8年。

  邓春膏初掌兰州中山大学时,面对的是经费紧缺、师资匮乏,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将学校建成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无异于白手起家。甘肃原本就是一个地瘠民贫的省份,自然灾害又多,所以经济落后、国库空虚。甘肃学院堪称是全国经费最少的一所高等学校。邓春膏立足实际,一方面多方催要经费,一方面开源节流,使甘肃学院在求生存中获得稳步发展。通过对经费、师资与学生出路情况的仔细分析,邓春膏多次调整系科设置,到1931年 设文学系、法律系、教育系与国文、艺术两个专修科,后又增设文史系、政治经济系、银行会计系与医学(以后演变为兰州医学院,这也是甘肃自己培养医学人才的开始)、农学、人事管理等专修科。在邓春膏的苦心经营下,学校逐年增加了礼堂、教室、办公室、师生宿舍、实验室、解剖室等基础设施;还将衡鉴堂改建为图书 馆,其规模之宏伟“冠兰州各校”,藏书也从接收法政专门学校时的4000多册增至1935年时的16000多册,价值14000多元;购置了价值9000多元的各种仪器、标本、模型;设立出版课(即校印刷厂),从上海购置铅印机1架,专门印刷讲义、书籍与校刊。这些设施为甘肃学院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

  为解决师资问题,邓春膏也是用心良苦:用优厚的待遇延聘甘肃籍大学毕业生与留学生。如聘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天水人赵宗晋教法律哲学、英文,聘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士、皋兰人杨清汉为教务长,聘日本早稻田大学文科毕业生、会宁人王维屏教日语,聘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生、榆中人谢斌教社会学纲要等;聘请各机关的大学生与留学生做兼职教员,如聘请省高等法院院长冯致祥为法律系授课;聘请学有专长的地方人士任教,如聘镇原举人慕少堂为文史系教授,讲授经学概论和音韵学,聘榆中进士杨巨川为教授,讲诗学,聘永登举人周应沣讲国文诗词,聘兰州国画家曹蓉江教国画花卉,聘富有音乐才能的临洮孙培珍任艺术科音乐教师,聘武威李鼎超讲授文字学;选拔甘肃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如榆中的杨晓舟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甘肃学院的专职教员从1934年的18人很快升至1935年的39人,其中包括留学生11人,获博士学位的5人,基本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

  邓春膏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专款,先后创办了《兰州中山大学月刊》、《甘肃大学季刊》、《甘肃大学半月刊》、《甘肃学院季刊》等学术刊物,刊载了许多重要论著;邓春膏还特别重视甘肃学院的体育事业:他每年都派人购置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及田径器械等,聘请兰州体坛名将段焯训练学院的篮球队,规定学生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都要上操场锻炼,甘肃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全院师生运动会,邓春膏本人也天天坚持打网球,以示倡导。

  1936年,由于教育部对甘肃学院系科设置的不合理撤并,邓春膏愤而辞职。但是他对兰州大学的贡献却是永载史册的。

  1946年,教育部委派辛树帜在甘肃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兰州大学,并担任该校第一任校长,此人对兰大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辛树帜(1894年—1977年),湖南临澧人,生物学家、农史学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武昌高师(武汉大学前身)生物系,后赴欧洲,先后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1927年回国后,担任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1936年,他不顾西北条件的落后和创业的艰难,毅然辞去条件优厚的国立编译馆馆长职务,担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改为西北农学院)的第一任校长。从此,他就把主要精力贡献给了西北高等教育事业。辛树帜接任国立兰州大学后,在兰州大学设立兽医学校,下设解剖、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细菌学、病理学、寄生虫内科学、 外科学(包括产科)、卫生学和畜牧学等11个专业,又在文学院内设立边疆语文系,包括蒙文、藏文、维文三个组。在他的支持下,学校大力延揽人才,从京沪等地延聘了大批专家学者,兰州大学一时学者云集,声誉日隆,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和传播进步思想、发展文化教育的基地,许多省份的学子纷纷慕名报考。辛树帜还大量购置图书仪器设备, 搜集到了十余万册古今图书,其中尤以文史类书刊最为丰富,被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赞誉为“卓然为西北巨藏矣”。兰州解放前夕,辛树帜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利诱,毅然留校和全体师生一起开展护校斗争。

解放后的发展

  新中国的诞生为兰州大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政府做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决定,随即把兰州大学确定为布局在祖国西北地区的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并陆续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调来了一批著名教授,还有许多从海外归来的教授、专家不惧西北的艰苦条件支援兰州大学的建设,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的毕业生也响应国家号召 相继来校工作,使兰大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得到加强,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兰州大学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59年,江隆基调任兰州大学校长。在他的带领下,兰大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增强,兰州大学初步建成了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一批有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兰大的影响也更一步扩大。

  20世纪80年代初,李政道在国内招物理学研究生,兰大好几次压倒北京大学,居国内首位;199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亚洲高等教育研讨会上共评出了100所著名大学,26所中国大学入选,兰州大学位居第六;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也位居第六;牛津词典也将兰州大学列为世界主要大学之一。1996年,兰州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200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2004年11月,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组建成新的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正因为兰州大学在西北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认为兰州大学是“兰州形象”的最好代表。

黄金时代

  说到兰州大学,就不能不说起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是与兰州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就是创造了兰大“黄金时代”的老校长——江隆基。

  江隆基(1905年—1966年),陕西西乡县人,北京大学毕业后曾留学日本、德国,先后担任过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延安大学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副厅长等职。解放后又担任过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等职。1959年,江隆基从北大调任兰州大学校长之时,正是兰大遭受1958年以来“左”倾错误严重破坏的危急关头。此时的兰州大学正常教学秩序已被完全打乱,教学质量明显下降。面对这种状况,江隆基开展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全面整顿工作,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迅速恢复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江隆基认为教育必须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出发点,以教学为中心,而重视教育质量则是重中之 重。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学与政治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生产劳动的关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同时注意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这些为兰州大学形成重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隆基还十分重视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使兰大的学术气氛异常活跃,科学研究蔚然成风。

  江隆基对人才的尊重也是值得一提的。他一直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改善他们的处境,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展所长。特别是在“反右”和 “文革”初期,尽管自己的处境也很危险,江隆基仍然努力排除“左”的干扰,保护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使得兰州大学得以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1966年6月初,兰大爆发了“六七事件”,江隆基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制止了这场学生斗学生的混战。虽然他最终遭“四人帮”残酷迫害而含冤致死,但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使 兰州大学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那些凝聚着他教育思想的理念至今仍然在影响着兰州大学。

编年纪事

  • 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
  • 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 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
  • 1950年国立兰州大学更名为兰州大学
  • 1950年西北农业专科学校(部分系科)并入兰州大学
  • 1952年西北大学(经济、银行、会计系)并入兰州大学
  • 1953年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 1954年兰州大学(医学院)升格为兰州医学院
  • 1958年兰州大学(中文系部分和历史系)并入西北师范学院
  • 1958年西北师范学院更名为甘肃师范大学
  • 1958年兰州大学(中文系部分)、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合并升格为兰州艺术学院
  • 1961年南开大学(物理二系)并入兰州大学
  • 1961年甘肃师范大学(原兰州大学中文系部分和历史系)并入兰州大学
  • 1962年兰州艺术学院(原兰州大学中文系部分)并入兰州大学
  • 1962年兰州艺术学院撤消
  • 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
  • 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
  •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
  • 2004年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校训、校徽 编辑本段回目录

  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  

  校徽:
校徽:
放大
校徽:

  一、标志形状

  • 1、由同心两个圆构成。
  • 2、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
  •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毛体“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

  二、标志释义

  • 1、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
  • 2、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宽厚的基础;塔楼挺拔峻峭,象征兰州大学不 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向上、奋进的力量;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 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
  •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三、将图书馆作为标志的主体有以下考虑:

  • 1、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图书馆是汲取知识的源泉,知识创新的殿堂。
  • 2、兰州大学图书馆是兰州地区原有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余三个为兰州白塔、黄河铁桥、兰州饭店)。
  • 3、兰州大学图书馆造型庄重、典雅、优美,其塔楼的挺拔之姿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
  • 4、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形状已被历代兰大人所认同,且作为兰州大学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品。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兰州大学”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兰州大学 中国科学院 中央电视台 中山大学 企业家 伦敦大学 公共管理硕士 北京大学 北大 区域经济学 南京大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