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金融不稳定假说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金融不稳定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金融不稳定假说的概述 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经济学家海曼·P·明斯基(Hyman P.Minsky)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开了金融脆弱性理论研究的先河。明斯基是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他所坚持的“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对经济运行的危害难以避免。

  “金融不稳定假说”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的形成始于1963年明斯基在任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时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它”会再次发生吗?》(“它”指大危机)。以此文为出发点,明斯基在随后三十年中出版的各种论著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今天为众多文献广泛引用的“假说”。由于它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版本各异,甚至引喻失义的情况。鉴于此明斯基在1991年整理出一个逻辑完备的标准文本(Minskey,1991)。

金融不稳定假说的本质内容 编辑本段回目录

  该假说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相关的特征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即不稳定性是现代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Minskey 把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归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但其潜在和更重要的内涵在于表明金融危机是与金融自身内在的特征紧紧相关的,即金融的内在不稳定性使得金融本身也是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Minskey承认银行脆弱、银行危机经济周期发展的内生性,银行和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为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认为政府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银行脆弱性。案例研究方面,他的理论可以较好地描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情况,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泰国的情况。

  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第一定理,是经济在一些融资机制下是稳定的,在一些融资机制内是不稳定的。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第二定理,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繁荣,经济会从有助于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转向有助于不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

  金融不稳定假说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模型,并不依靠外生的冲击来产生剧烈程度不同的商业周期。这一假说主张历史商业周期被以下两个因素复杂化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动力,以及旨在令经济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的干预及监管制度。

  金融不稳定假说是一个关于债务对系统行为影响的理论,而且考虑到了债务成立的方式。与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相反,金融不稳定假说将银行业务视为寻求利润的行为。

金融不稳定假说的思想渊源 编辑本段回目录

  明斯基是凯恩斯传的作者,深受凯恩斯思想的影响。明斯基把金融不稳定假说看作“对凯恩斯‘通论’宗旨的一个解释”。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货币金融关系(即货币利润工资利息、资产价格、储蓄、消费、就业和产出的关系)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企业家的投资决策中,明斯基继承了凯恩斯的这一思想。在关于经济问题的认识上,明斯基与凯恩斯的观点一脉相承,认为资本扩张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明斯基“大政府”、“大银行”的概念是在继承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思想上提出来的。

  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海鸥吸收了熊彼特关于货币信用的观点。在熊彼特的非常信用理论中,银行信用分为“正常信用”与“非常信用”。前者是企业在生产并出售商品后,通过商业票据贴现而获得的银行信用,是对偶已经提供的服务和已经交付的货物的确认;后者没有生产服务基础,没有现实商品的对应,是对未来服务和计划生产货物的要求凭证。非常信用至关重要,因为正常信用只是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流通循环,而非常信用为企业家重新组合生产创造了新的购买力,扩大了市场需求,促进了经济繁荣。

金融不稳定假说思想与主流经济学思想的比较 编辑本段回目录

  明斯基是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或者更明确地说是后凯恩斯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三版)》一书中称他“在货币主义理论家中享有极度悲观的声誉”。后凯恩斯货币学派继承了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不认同处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侧重马歇尔短期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反对正统凯恩斯主义IS—LM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在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认识以及政府干预经济方面,明斯基同主流经济学家分歧巨大。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的核心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固有的不稳定性,经济周期源自内在波动;而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源自外部冲击,这当中,货币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是货币供给水平的波动所造成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技术的变动所造成的。为抑制经济不稳定,明斯基提出了“大政府”和“大银行”的概念,这在主流经济学中也是没有的。“大政府”指的是财政政策,主流经济学忽视财政政策也许是因为财政政策不像货币政策那样可以独立地做出,需要经过立法机关的批准,这样,财政政策就不像货币政策那样可以对经济下降作出快速反应。“大银行”指的是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行动,主流经济学不赞成实施最后贷款人的救援行动,其理由是最后贷款人行动会带来道德风险,但如果不实施最后贷款人的救援行动,经济将陷人大萧条的境地。

  在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方面,明斯基与主流经济学家有着明显的不同。正如Fazzari(1999)指出的,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金融起到了传播波动的作用,研究金融的作用是用以解释为什么波动是真实存在的。主流经济学一部分新的研究成果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资本市场不完善这一因素,加进新一代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在模型中放进金融部门是因为金融影响资本和投资的数量,进而影响经济的产出能力。另外,在关于货币的信贷渠道传导的研究中,金融部门在宏观经济中所起到的是“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也就是金融部门充当了冲击的传播机制的角色。但在明斯基的研究中,金融不仅传播经济波动,而且就是经济波动的源头。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金融不稳定假说 IS—LM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东南亚金融危机 中央银行 主流经济学 信息不对称 储蓄 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 利息 利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