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苦难是金:从一贫如洗到亿万富豪》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苦难是金:从一贫如洗到亿万富豪
  • 作 者:单宝 何宗思  
  •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02-01
  • ISBN:7806880899

  他们,曾赤手空拳,一文不名。最终,却凭借自己的远见和胆识,登上了财富的巅峰!他们,是一群勇于向艰难困苦宣战的斗士,以竞争的心态参与市场的角逐。他们,靠主动进取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最终,成就了自己,造就了未来!现在,就让我们追寻这些大师的足迹,共创生命的奇迹!只要想出类拔萃,你就一..

引言编辑本段回目录

  财富究竟是什么?有人说,财富就是取之不尽的物质;有人说,财富就是用之不完的金钱;等等。这些说法都没错,但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财富是靠人们创造出来的。一位著名的百万富翁说得好极了: "任何人都与财富有缘,只是大多数的人没有自己创造财富而已。"

本书亿万富豪简历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姓名学历开始谋生年龄创业资本创业年龄
安德鲁·卡内基小学13岁200美元20岁
凯蒙斯·威尔逊中学6岁50美元17岁
拉里·埃里森大学肄业22岁1200美元33岁
皮尔·卡丹 小学14岁朋友助款28岁
格蕾特·拉赫纳初中15岁加盟丈夫企业31岁
松下幸之助小学9岁195.20日元23岁
本田宗一郎小学15岁<100日元22岁
郑周永小学16岁接手老板米店23岁

目录 编辑本段回目录

你也能成功--获取财富的八大要素 编辑本段回目录

  财富究竟是什么?有人说,财富就是取之不尽的物质;有人说,财富就是用之不完的金钱;等等。这些说法都没错,但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财富是靠人们创造出来的。一位著名的百万富翁说得好极了: "任何人都与财富有缘,只是大多数的人没有自己创造财富而已。"

  是的,你也能够成功致富,关键是:创造财富,一定要找到靠自己获取财富的途径。

  获取财富的要素之一:勇于创业

  世界上的确有一批幸运儿,他们毋须历经创业的磨难,轻而易举地获得大笔财富。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样不争的事实,财富使许多富家子弟越来越穷困。这是因为富家子弟只会守业而不善于创业,缺乏先辈的创业精神,并且常出现挥金如土的"二世祖",或许等不到先辈过世,其万贯家财便挥霍一空。更重要的是,不劳而获的财富,是最容易消磨一个人的意志、智慧和品质的。

  靠自己获取财富的首要途径,就必须勇于自己创业!

  创业的意义非同寻常。创业是拼搏精神的体现,与其一个人庸庸碌碌度过一生。倒不如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那么创业就是最好的选择:创业是经营才干的体现,纸上谈兵算不了好汉,只有真枪实弹地干才能分辨是驴是马;创业是知识价值的体现。知识创造财富,你拥有知识成果,千万不要贱卖,若想完全实现知识的价值,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创业。

  比如,安德鲁·卡内基在铁路行业正干得十分红火之际,却提出了辞职。他认为: "美洲大陆现在是铁路时代,钢铁时代!需要建造铁桥、火车头和铁轨,钢铁将是一本万利。"于是他创立了钢铁公司,并发展成为美国最大钢铁企业。没有拿过大学文凭的拉里·埃里森,以1200美元起家,创建了甲骨文公司。他从开发关系数据库的商用软件系统产品起步,20年后就成为硅谷首富,并成为世界首富的有力竞争者。 "香港首富"李嘉诚也是以7000元港币起家,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在经历了几乎是绝望的失利后,还是挺起腰杆顽强地走了过来,终于以塑胶花打开市场,被誉为"塑胶花大王"。20世纪60年代,李嘉诚转向投资房地产业,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发展商和物业拥有者。

  创业应该选择什么业种呢?选择业种必须遵循三大原则:第一。不熟不做。也就是应在自己所处的职业范围选择创业,因为你熟悉这个行业的经营方式,你在工作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样你创业时就可以少走弯路。在许多成功的创业者中,他们所选择的业种都是老行当或与所从事职业密切相关的行业。第二,选择有市场前景的行业。概括地说,就是选择朝阳行业,选择市场的空白点,以及在尚未饱和的行业选择创业。第三,不要脱离自身的条件。比如房地产开发,需要大资金运作;选择软件开发,需要较高的知识技术背景。如果脱离自身的条件进行创业,草率行事,那么等待你的很可能是失败。当然,条件不具备,并不等于你不能创业,你可以创造条件:积累资本、学习技术、掌握经验,准备越充分,你创业的胜数就越大。如何筹措创业资金呢?对创业者来说,要迈出创业第一步,最困难的莫过于筹措创业的资金。筹措创业资金的渠道有多种。一种是向银行融资。银行一般不会资助无产者白手起家创业的。 "空手套白狼"的戏法在银行家面前行不通。你必须先筹措一部分创业的启动资金,把企业的架子大致搭起来,比如租下厂房、店面或写字楼,把该买的设备先买一部分进来。这样银行就会认为你是动真格的,因为银行家总是喜欢实干家,而讨厌空谈家。一种是向亲戚朋友融资。一般来讲,向银行贷款是要创立较大的事业,如果是小本经营,一般不需要到银行去贷款。倘若你的资金仍然不够的话,你最好到亲戚朋友处去融资。亲戚朋友不比初次打交道的银行家,他们对你实在是太了解了,你肚子里有几条蛔虫他们都知道。所以说,讲信用的人比较容易借到钱,借钱还钱,再借不难。另一种是从企业家或投资家那里融资。如果你有专门技能或发明专利,那么你就可以从企业家或投资家那里融人风险资本,赚了钱大家都有份,亏了钱是亏风险投资家的。但这里要强调是,凡是需要他人提供风险资金的创业者,自己最好拿出少部分资金。这是因为,如果不拿出自己的钱来干,其认真程度就不同。由于是别人的钱,即使亏了也不心痛。

  创业启动后最渴求什么呢?那就是第一桶金。第一桶金是创业者的及时雨,有或无,早或迟,所产生的后果是大不同的。创业者与成就大事业的企业家不一样,这类企业家已经赢得巨大的财富,或许他们更看重荣誉。而这一笔在别人眼里或许不怎么起眼的第一桶金,对创业者来说意义非同小可,它可以有助于改善新创企业的财政状况,增强创业者的信心,还可以帮助创业者验证并确立经营模式,争取更大的成功。

  获取财富的要素之二:抓住机遇

  有人说: "机遇是上帝的别名。"那么,机遇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机遇是一种有利的环境因素,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无穷的作用,借此更有效地创造利益。具体地说,机遇就是指在特定的时空下,各方面因素配合恰当,产生有利的条件。谁能最先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运用手上的人力、物力,从事投资,谁就能更快、更容易地获得更大的成功,赚取更多的财富。

  机遇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体成功与发展的因素,有一种理论是这样解释的:任何系统的演化一方面取决于系统内部运动,同时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系统能不能达到目的,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或类似系统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绝然不同的演化方向,有的达到目的,有的没有达到目的,一个特别有利于达到目的的环境对于该系统来说,就是系统优化的一个机遇。

  首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是事业成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主观努力,二是客观机遇。因此,一个成功企业家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就是"是否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假日酒店的创始人凯蒙斯-威尔逊就是其中的一个。当初威尔逊身上没钱,却喜欢看电影。在看电影时,他发觉该剧院不出售供观众边看电影边消遣的食品,便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用来为自己开辟一个市场。于是,他说服剧院的经理和老板,让他在剧院门前放一台爆玉米花机。他开始出售爆玉米花,每周能够净赚四五十美元。威尔逊抓住了第一个机遇,获取了第一桶金。尽管赚到的钱不算太多,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1951年夏天威尔逊在进行了一次令人沮丧的全家度假后,却发现了一个最大的市场机会:我为什么不开个汽车旅馆呢?他想:在我开设的新型汽车旅馆里,要给旅客提供理想的住宿条件,旅客能够获得许多享受和乐趣;新型汽车旅馆里对孩子绝对不收另外的费用,还要为孩子提供游玩的地方;还可以把汽车旅馆办成连锁公司,到处都有自己的汽车旅馆......开设这种新型汽车旅馆肯定大受欢迎,这不是一条生财之道吗?于是,威尔逊抓住了最大的机遇,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连锁旅馆--假日酒店公司。

  怎么才能发现和抓住机遇呢?威尔逊说得好: "机遇是经常有的。对于机遇,只要你学会经常用耳去听,用眼去看,用手去摸,用脑去想,你就会感觉到它会来敲你的门。"为什么有的人机遇会在自己的手里白白溜走,而有的人机遇会在自己手里变成财富?这是因为,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有准备的人"是指什么人呢?就是像威尔逊这样的人。

  人们不仅要发现和抓住机遇,更需要千方百计驾驭机遇。机遇每个人都会碰到,但要把机遇转化为财富,关键在于行动,就是要及时把有利时机转化为行动,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威尔逊一旦发现机遇就敢做敢为,迅速采取行动,不怕千难万险,朝着自己的目标大踏步前进。他创办假日酒店之初,遇到了如何发展假日酒店连锁店的困难,他在合伙人华莱士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特许经营这个好办法。他们向人家出售假日酒店的特许权,代价是先付500美元,以后每间客房每个晚上付一个镍币的特许使用费。特许经营人建造假日酒店的费用由自己支付。他们在本行业率先采用了特许制度,有报纸刊登了长篇文章,分析假日酒店公司爆炸般发展的奥秘。该报说,对假日酒店特许经营权的需求是如此巨大,以致该公司不再像出售有关假日酒店怎样赚钱的知识那么多地出售其特许经营权。假日酒店公司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筛选,除掉一些缺乏发展前途的假日酒店。到威尔逊退休时,假日酒店的总数达1759家,分布在全美国50个州和全世界的50个国家,假日酒店终于发展成为世界历史上分布最广、最为庞大的旅馆。

  获取财富的要素之三:磨炼意志

  俗话说: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对投身创造财富活动的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不过, "有志"虽然可以转化为"事成",但是"有志"却不直接等于"事成"。若想成功还要看你有没有坚强的意志,能不能下决心一干到底, "有志者事竞成"指的正是这个意思,有志者的"志"就是要具备坚强不屈的意志。

  那么, "有志者事未成"时又怎么办呢?那就是不要害怕挫折和失败,不要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人运用意志去克服的困难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困难,另一种是人自身思想意识中出现的困难。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我们可以积极创造条件,所以有时成功的关键在于战胜自身思想意识中出现的困难。

  战场上没有常胜的将军,商场上也没有永远的赢家,失败是常有的事情。例如,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创业之初,生产出来的电灯插头卖不出去,与松下幸之助一起创业的两个伙伴森田延次郎和林伊三郎立即觉得前途渺茫,重新做公司雇员去了。而松下幸之助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终于柳暗花明,赚到了平生第一桶金,奠定了日后发展的基础。

  美国著名企业家亚科卡对待挫折、失败的态度,令人回味。1984年《亚科卡自传》的出版轰动美国和世界,再版16次。他在自传的序言中说:失败"把我刺激到要杀人", "我真的感到心烦意乱不能自制了"。那时亚科卡在为福特公司工作了38年后被解雇了,从一个年薪97万美元的高级雇员一下子成了一个失业者,他简直气疯了,差一点自杀,坚强的意志使他迅速地振作了起来。他东山再起,出任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却遇到经济危机,企业濒l临破产,然而由于他的挣扎、奋斗、拼搏,战胜险恶环境,使企业扭亏为盈,起死回生。这就是一个创造者的失败观:知耻而勇,知耻而胜。他说: "有时一个人的建树是在逆境中产生的。有时候,当你时乖运蹇,你不能听天由命,要振作起来,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在艰难困苦之时,最好是埋首工作,将怒火与精力变成积极的行动。"亚科卡这样说的时候显得似乎非常平淡,可是这样做的时候却并不轻松。在人的一生中,意志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就是在这些紧要关头决定了你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许多财富巨子的成功经验也一致表明:你之所以没有获得成功,恰是因为你失败得还不够。他们认为,失败只不过是寻求新的挑战所付出的代价而已。

  意志力是人独有的心理动力,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也是创造财富的力量源泉。拿破仑的体验是: "胜利,属于最坚强的人。"哥伦布的感悟是: "坚韧之心,是成功的根基。"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更是一语中的: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

  获取财富的要素之四:敢于冒险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风险意识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现代意识。只有敢于冒风险,乐于冒风险,才能开拓崭新的事业,创造出一番新天地,获取巨大的财富。

  李嘉诚是香港最强、最富、最光芒四射的人物,近几年来他在香港十大财团的排次中高居榜首,在香港经济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很大的成功者,是一位名扬四海的超级富豪。对于超人李嘉诚的成功,其意志的果断性起了重要作用。能进则进,不进则退。20世纪50年代,欧美兴起塑料花热,他迅速投资生产塑料花。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起飞,地价开始跃升,他迅速投资购买大量土地。70年代后期,香港股市热得烫手,他迅速投资人市炒作,毫不手软。就这样,李嘉诚的资产像吹气泡一样膨胀起来。但若遇到棘手的事,他又能果断地抽身而退,毫不拖泥带水。

  然而,冒风险并不等于蛮干,它是建立在正确的思考与对事物的理性分析之上的。克劳塞维茨说: "只有通过智力的这样一种活动,即认识到冒险的必要而决心去冒险,才能产生果断。"创业者在进行决策时,应依据所掌握的资料、信息,结合客观规律,扫除个人的情绪、偏见等主观因素,权衡利弊得失,估计其可行性,尽可能地进行理性分析与科学决策。须知,卓越的勇敢与智慧缺乏的勇敢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勇敢,前者叫勇敢。而后者被称为莽撞。

  美国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可能是世界电脑业中在进取精神、胆识魄力、坚强果断、高傲自信等方面,惟一能与比尔·盖茨媲美的企业家。两人都是白手起家,领导自己的公司不断扩展壮大;两人都以技术专家自居,但却以强硬的企业战略家闻名于世。埃里森这方面的特征,甚至从他的业余爱好中就可以断定:赛艇、飙车,还曾经自己开着一架战斗机在太平洋上空和别人进行模拟空战。他藐视传统,挑战权威,开发了关系数据库的商业价值。连IBM这样的业内巨头都认为商业前景暗淡的事,名不见经传的埃里森却敢大胆尝试,这或许就是他能够成功的最大秘诀。其实这是埃里森进行理性分析与科学决策的结果。现在他创建了一套以网络为依托、以团体机构和企业为顾客的应用软件,与其数据库软件结合,使信息处理更为简便。这将是一种难以匹敌的创造性的结合,甲骨文能够以此把它的竞争对手挤出市场。

  获取财富的要素之五:善于管理

  对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来说,赚取第一桶金也许不是难事,但是要把最初的成功拓展成大事业,就不那么容易了。有许多人很早就创业了,可就是做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善经营管理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在很长的时期内,人们普遍有这样一个错误观念:经营管理凭借经验就行,即所谓"做得多,经验就多"。经验固然重要,但仅仅凭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出色的经营管理。管理是生产力,它表现在通过经营管理者的预见性及合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可以完成散兵游勇所无法完成的生产作业,可以以较少的资源耗费,获取较多的物质财富。管理也是一个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的作用犹如组织的神经系统,众所周知,离开了神经系统的联络、指挥、控制,有机体便无法在复杂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如果没有管理,企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只念过4年小学,他在创业和经营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他创建的"事业部制"颇具特色,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大型企业分治与集中的矛盾。他提出的"自来水哲学"的经营理念极其深刻,即企业要实现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要使产品像自来水一样丰富廉价,从而实现企业服务社会的崇高使命。

  台湾塑胶公司创始人王永庆也只念过小学,他非常重视经营管理,被誉为中国"经营之神"。他不仅精心管理好自己的企业,而且于1985年在台塑集团总管理处下成立了一个辅导小组,组织下游中小企业负责人及主管人员成立培训班,以讲习方式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用电脑做好财务、生产、物料、采购等管理工作,使得这些中小企业的管理效益大幅度提高。

  客万乐邮购公司女老板格蕾特·拉赫纳提出了公司"管理哲学",即"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表示满意的老主顾,方法是只能以最好的质量和最便宜的价格向他们提供商品,并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此精辟论述,对今天的经营者也颇多启示。

  获取财富的要素之六:知人善任

  从传统企业发展到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如何认识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智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则是企业的第一资本、第一资源。那么,企业经营者如何用好人才呢?要用好人才,一定要坚持以下原则: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适用,人尽其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明责授权,赏罚分明;珍惜时机,合理流动。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在企业各种要素中,人是最可贵的。用人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效益。不会用人的企业家,不能算是一个好的企业家。卡内基不仅能发现和使用人才,而且能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在卡内基向钢铁业大规模进军的时候,他四处搜罗人才,终于找到了两位制造钢铁的奇才。一位是年仅30岁的亚历山大·霍利,有高超的制造钢铁技术,发明了酸性转炉炼钢法,这种方法是使设备和人员高效率运转以求得最大效益,而在设备过时之前就将它废弃,以便用新的技术水平更高的设备来取代;另一位是36岁的琼斯,是霍利的助手,光是钢铁生产技术方面的专利就有十几项,并一手筹建了位于布罗多克地区的钢铁厂,被卡内基破格任命为厂长,给了他和当时美国总统同样的年薪--25000美元。这两个人才对于卡内基钢铁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卡内基就是这样,有才能者必受重用,不会因为此人有弱点就弃而不用,而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一个人的长处,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工作。同时,这部分人因为得到信任,势必会加倍努力来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卡内基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们将是又一个钢铁大王。"

  创造"本田神话"的本田宗一郎极为注重招揽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这是本田公司始终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原因。他特别用心于发现、培养和使用年轻人才,甚至从年轻人身上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年轻人学习,即使这个年轻人比自己年轻得多。他风趣地说: "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我不用担心向别人讨教有失体面。"公司里设有研究所,每年支出大批经费让科研人员和设计人员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并鼓励公司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凡是被采纳的好建议,可视效益多少发给重奖。在这么一种人人动脑筋、出谋献策的工作气氛里,人才不断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生产和经营的发展。本田宗一郎还非常重视企业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和专业化,1973年他辞去了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董事长一职,就任公司最高顾问,把公司最高领导的宝座让给45岁的河岛喜好。他不把社长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甚至连他的弟弟也与他同时引退。这种做法,在日本的其他公司不要说找不到第二家,连美国的公司也是罕见。

  获取财富的要素之七:打造诚信

  西方发达国家流传着一句话: "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众多企业家和学者也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信用经济时代"诚信不仅是企业发展之本,更是企业在社会上树立信誉、展示形象的无形资产。企业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严格恪守诚信原则。诚信经营,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利益,也能给企业经营者带来利润和财富。

  韩国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非常重视信誉。他认为,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正是因为郑周永有着良好的信誉,高利贷商人可以不用任何抵押物借钱给他。正是因为郑周永注重信誉,郑周永的现代建设公司在伊拉克获得殊荣,以至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说: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战争爆发后仍留在伊拉克继续施工的那家外国公司。"最突出的是郑周永为了维护信誉,宁可自己亏损甚至卖房卖厂也要保证高灵桥工程按时完工的例子。1953年,郑周永获得了高灵桥工程的施工权,并签定了合同,规定工期为26个月,预算资金为5478万元。可是在施工期间由于通货膨胀,现代建设面临财政危机。许多人认为,郑周永这次一定栽了。他的竞争对手也在幸灾乐祸地等着他失败的消息。郑周永一直以"信誉就是财产"为座右铭,他宁可自己承担一切损失,也要在合同期内将工程完成。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卖房卖厂,筹措了必需的资金。1955年底,高灵桥工程如期完工,最后结算其赤字达 6500万元。高灵桥工程虽然使郑周永伤了元气,但是,郑周永也获得了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信誉。郑周永宁肯自己背上巨额赤字,也要使工程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对他的这种做法,韩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他及他的现代企业表示绝对的信任。这对郑周永以后承接政府的更多的项目起了很大的作用。

  温州正泰集团创始人南存辉对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更有深刻的体会。温州柳市镇曾是假冒伪劣低压电器的发源地,导致国人群起抵制柳市镇低压电器。当一批违法经营者或被依法取缔、或自行倒闭时,南存辉始终踏踏实实地狠抓质量,主动采用了国家标准生产,并拿出巨资450万元,引进国内外一流设备,建立了全国首家民营企业低压电器检测实验中心,全面控制、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不久,南存辉经营的企业便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如今,柳市镇已经成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南存辉功不可没!已退出舞台的一位"大业主"不无感慨: "当年产品好坏都有人要,我们只图眼前利益,没想到这是条末路。南存辉看得清,为了将来他拼命学习。他胜我衰,诚信是关键。"正泰集团在南存辉"不赚昧心钱,质量求生存"的经营理念下获得了企业初始创业的成功,形成了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提出了"宁可少赚亿元产值,不让一件不合格的产品出厂"的质量宣言。南存辉视诚信为生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营造出一支在电器行业攻无不克的"正泰"集团军。

  获取财富的要素之八:开拓创新

  在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兴起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经营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谁因循守旧,谁就会落伍;谁不创新,就意味着谁将衰亡。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王安电脑公司欣欣向荣、如日中天,谁会想到它会迅速走向衰退,直至最后破产呢?根子是王安先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办公电脑时代,没有看到个人电脑蓬勃发展的前景。公司没有推出创新产品,市场必然会对落伍实施无情的报复。与此同时,创新却使一些业界无名小卒如微软康柏苹果戴尔等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重新洗牌的过程中赢得头筹,最终成为Pc机软硬件领域的巨人。

  在创新领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专心致志和坚持不懈的人,才能克服在通往任何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危机和障碍。刮起"本田旋风"的本田宗一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修理汽车到生产摩托车,从生产摩托车到生产汽车,他一直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本田宗一郎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别人的智慧融合起来,从而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于1952年到世界各地参观考察、博采众长,回来后悉心对各国的先进样品钻研了两年,集中各种样品的优点,然后向全公司员工宣布: "本田要吸纳万国之长,不步他人后尘,要创世界第一技术水准。"全公司上下,为实现这一目标,致力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54年参加了世界摩托车T·T 大赛,这次大赛虽未夺取好成绩,但起到了火力侦察的试探作用。1959年本田公司再次参加T·T大赛,获得了第6名。到了1961年,本田公司的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当年的T·T竞赛中,在125CC级和250CC级的竞赛项目里,囊括了第1名至第5名,可说获得了全面大胜利。从此,本田摩托车名声大噪。本田宗一郎也因此被称之为"当代著名技术专家"、"日本摩托车之父"。

  必须强调的是,创新必须立足于市场,创新如果脱离市场,再好的创新产品。未必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企业的经营者与纯粹的科研人员不同,经营者如果赚不到钱,就意味着经营失败或受挫。经营要想成功,推出新产品是一条胜数较大的途径,而衡量新产品成功的标准,不是看产品的"创新成分"或"科技含量"有多大,而是看它是否迎合了市场。世界上最早采用机械化钻采技术打出第一油井的德雷克上校并没有由此成为富豪,石油业赚钱最多的是洛克菲勒。电影是9世纪末的重大发明,对电影技术作出杰出贡献的分别是美国的爱迪生和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他们都未能建立起成功的电影公司,也没有靠出售电影技术专利获得相应的财富。即使是在视创新为企业生命的高科技企业,成功人士大都不是技术上的顶尖人士,而是善于把科技成果市场化的人。为什么我们会发现在科技产业有许多黄金搭档呢? 如个人电脑的开创者乔布斯与沃滋、创建数据库软件霸主地位的埃里森与迈因纳、马赛克浏览器的开发者安德森与比纳等,每对黄金搭档的灵魂人物,不是他们中的技术尖子,而是富有商业头脑和经营理念的人如乔布斯、埃里森和安德森,世人把他们分别称之为"苹果之父"、"数据库大王"、"马赛克之父"。

安德鲁·卡内基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童工到美国钢铁大王

  一个饱受苦难的童工,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纺织工,移民美国的穷小子,一个善于抓住的小伙子,命运唯独青睐于他,几十年后成为美国钢铁大王,创造了美国钢铁时代的一个又一个神话,这就是安德鲁·卡内基。还记得卡内基说过的名言: "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人部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们将是一个钢铁大王。"这是何等的魄力!

  一、闯荡美国的穷孩子
  ☆降生在英国的苏格兰

  在北纬560和子午线附近,有一座名叫邓弗姆林的古城。这里地理上属于寒温带,遍地是粗硬的岩石,恶劣的气候条件容不得娇贵的阔叶乔木的生长,只有矮松和杉木从岸石缝隙里挣扎出来,抗拒着严寒。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是苏格兰人,如同矮松、杉木一样不惧风寒,顽强地生存着,不断地繁衍壮大,演绎着苏格兰人的古代文明。与邓弗姆林隔岸相对的是爱丁堡城,在它的北方一带是著名的产煤区,在南方一带是农场。南方的农产品和北方的煤为邓弗姆林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而这里成了苏格兰的古都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安德鲁·卡内基,叱咤风云、震惊寰宇的一代钢铁巨子就降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1836年,安德鲁·卡内基诞生在英国苏格兰邓弗姆林的一个贫民的家里。父亲威尔·卡内基不喜欢农事,加之邓弗姆林家庭纺织业时兴,故自己经营了家庭纺织厂,他设置几台纺织机,雇佣几名工人。当时正值政治与经济的转型期,新兴的机器纺织企业排挤家庭工厂,家庭作坊日渐衰落,工人陆续被解雇,大多数纺织业主都变卖纺织机,改行种田或者干起别的生意。但威尔·卡内基却固执地守着他那几台破机器,收入自然很微薄,难以支付全家人的生活开销。卡内基的母亲玛琪便以缝鞋为副业,帮助丈夫挣钱贴补家用。

  这种拮据、艰难的生活,一方面使卡内基从小就体会到世事、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和性格。卡内基的母亲玛琪,是一位杰出的苏格兰女性,她对卡内基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位五官扁平、喜欢穿一条细方格长裙的女性,处事果断干练,眼光实际而长远。与母亲相比,卡内基的父亲则显得谨慎有余,保守恋旧。家里的重大决策往往都是由母亲玛琪拍板敲定。卡内基自小就对母亲十分钦佩与崇拜,在不知不觉之中继承了母亲的性格和气质,这对于他日后成为声名赫赫的钢铁大王起着重要作用。

  ☆移居闯荡美国

  1492年哥伦布踏上美洲以前,印第安人部落宁静地生活在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上。1492年后,欧洲各国的探险家、殖民者纷至沓来,用屠刀打开了神秘大陆的大门。紧接着,欧洲的移民潮滚滚而来。

  1848年欧洲发生革命风暴,又掀起了一个移民高潮。仅这一年,单是苏格兰就有近20万人移民美国。这时候安德鲁·卡内基的其他亲戚相继离开了邓弗姆林移民美国,移居匹兹堡的安妮姑妈又来信告知: "现在似乎是空前的大好机会,这里的工作机会很多,大可一展宏图。"经过认真商量,卡内基的父母即决定离开久居的邓弗姆林,移居美国的匹兹堡。

  卡内基一家乘坐维斯卡塞特号帆船出航了。 "西方!西方!自由乐土在西方。气势雄浑的密苏里河滚滚流向加勒比海。纵然付出辛劳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在那里,贫穷的人至少可以摘取地上长出来的果实......"刚上船的旅客们精神抖擞,放声歌唱。卡内基和父亲站在船舷边,一句话也不讲,不时地回望驶离的方向。是啊!谁会忘记生他们养他们的地方。月是故乡明,人是同乡亲。此一别,何日是归期!告别了苏格兰,别了邓弗姆林,经过50天艰难的旅程,他们终于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再经过长途跋涉,从纽约到达了目的地匹兹堡。

  到了工业都市匹兹堡,卡内基一家暂时借住在舅父霍甘家里。卡内基的父亲为了养家糊El,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得干起了老本行,搭起织机织起布来,并挨家挨户去推销。母亲也以缝鞋为副业,而且经常缝到深更半夜。即使这样,家庭的窘况依然如此,没有改变。父亲开始发牢骚了: "早知如此,何必不远千里跑到这种地方来!"一旁的母亲装做没有听见,依然埋着头缝着鞋,其实她的心中何尝好受?卡内基和弟弟汤姆则呆在母亲旁边帮忙穿针引线,默默地工作。一家人每周只能挣到5块钱,这样的日子实在难熬。

  ☆热爱学习的童工

  移居美国那年,安德鲁·卡内基才13岁。他看到家境窘况,就开始为生计奔波。他和父亲一起在一家小纺织工厂找到一份工作。父亲讨厌机器,受雇后不久就辞职回家,又开始干起家中的手工纺织工作;卡内基则在阴暗狭窄的锅炉房里拼命工作,周薪从1.2美元调到2美元。

  有一天,雇主问卡内基: "你会写字吗?"于是,卡内基提起笔写给他看。 "挺好的,你愿意不愿意帮我记账?"雇主停顿了一会儿,又补充说: "管账的人辞职了,我又不擅长记账。"卡内基一直想离开锅炉房的工作岗位,他听到有这么好的事兴奋地说: "当然愿意,让我试试看。"虽然雇主对他所记的账已经很满意,然而他自己却并不满足这种简单记载收支情况的单式簿记。在一个小伙伴的鼓动下,他每天晚上都去夜校学习那种借贷与损益可一目了然的复式簿记

  卡内基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却没钱买书。听说詹姆斯·安德森上校的私人图书馆里有很多书,而且可免费借阅,他欣喜若狂,立即前往那里借书。除了读许多文艺书籍、历史和人物传记类书籍外,还借阅有关技术方面的书,特别是煤与钢的专门书籍,这对他以后的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卡内基后来回忆说: "这个图书馆,是我一生获益最多的地方。我当时就像一根长在贫瘠荒野里的小树,突然获得好的营养,否则,我只能做烧火的材料了。"

  卡内基在发达之后,十分感怀安德森图书馆对他的帮助,为此,他在该图书馆原址上出资盖了一个新的大型图书馆。在图书馆墙壁的铜制纪念碑上镌刻着: "献给西宾夕法尼亚免费图书馆的捐献者詹姆斯·安德森上校。他赐予众多青少年求知的机会。此一纪念馆,乃勤勉少年安德鲁·卡内基,为感怀其深恩大德而建。"

  ☆当上送电报的小信差

  安德鲁·卡内基在那家纺织厂工作几年了。一天,舅父霍甘带来了电报公司正在招收送电报信差的消息,卡内基决定去应聘。第二天一早,他穿着崭新的衣服,与父亲一同前往电报公司。到了电报公司门口,卡内基对父亲说 "我想一个人进去试试看!"他让父亲留在门,独自一个人走了进去。公司老板面试时并没有为难卡内基的年龄和体格,相反,卡内基的语言却赢得了老板的好感。老板问: "匹兹堡熟悉吗?"卡内基毫不胆怯,反应敏捷,语气诚恳: "不熟,但在一个星期内,我可以记熟,我会使劲强记。我个子虽小,但比别人跑得快,这一点请你相信。"于是老板录用了他,周薪2.5美元,卡内基就成了这家电报公司送电报的信差。

  电报业在当时是新兴的产业,卡内基谋到了送电报的信差工作,非常让人羡慕。卡内基对这一新工作也很卖力,他年龄小、体格小、个子矮,跑得却非常勤快,很快受到公司上下的好评。卡内基进电报公司一年后,就成为管理信差的监督者。按规定,每天早晨大家轮流提前一个钟头到公司打扫卫生,但卡内基每天都提前一个钟头到达公司,打扫完卫生之后,他就进人电报房偷偷地学习收发电报。

  一天早晨,像平常一样,卡内基一早到达公司,便走进电报房,只听见话筒里正呼叫道: "紧急电报!这里是费城电报公司,一位叫沙利邦的人去世了,谁能收下这份电报?"卡内基顾不得多想,即刻收报,并录在纸上,赶忙送到收报人家里。老板到了公司后,听到卡内基搔着头作的汇报,相当赞许。

  ☆敬业尽职总有厚报

  就在安德鲁·卡内基17岁那年,匹兹堡与费城之间的铁路通车了。铁路方面在匹兹堡设立西部管理局,其局长名叫斯考特。斯考特一上任就来拜访电报公司,还没到上班时间,正在扫地的卡内基放下手中的扫帚,一个人出来接待这位新来的贵宾。斯考特局长温文尔雅,英姿勃发,待人和气,一见到他,卡内基就有了好感。斯考特对卡内基说: "能不能帮我把这15封电报尽快拍发出去?"卡内基回答: "是,立刻照办。"卡内基立即拍发了这15封电报。"谢谢!安德鲁,我还会再麻烦你的!"第一次合作愉快顺利,斯考特再三致谢离去。后来,斯考特来电报公司发报,总要特别指明: "请安德鲁拍发!"

  卡内基一如既往地工作,斯考特也一如既往地进出电报公司。一天早上,斯考特和往常一样来到电报公司,与电报公司老板进行会谈。他们的谈话内容恰巧被卡内基在无意中听到--斯考特说: "乘客的数量直线上升,因此我想在阿勒格尼科坡地带铁路的山麓下单轨线路终点,与匹兹堡的管理局之间,架设专用的直通电报线。"

  电报公司老板愉快地回答: "没问题,我们当遵照办理。"

  "这条专线设备的特设费预算书,请天黑以前提出来,能行吗?"

  "是的,没问题。"

  "还有,专线的报务员人选,我想指定......""谁?"

  "安德鲁·卡内基......"这是斯考特先生的声音。"要把他弄到铁路?"电报公司老板问。

  "是的。"

  "你想要挖电报公司的墙角?""是的。"

  接下来,是斯考特与电报公司老板关于卡内基去留的谈判。一个求贤若渴,一个视才如命。电报公司极力挽留卡内基,同意每月付薪33美元,但斯考特愿意给35美元。这位年轻的铁路管理局长意志坚决。

  浅水藏不住大鱼。卡内基就这样进入了铁路公司,他有了新天地,而且是与斯考特共事。卡内基在给堂弟的信中谈到了他的兴奋之情: "最新消息!我已经辞去电报公司的职务,转往宾夕法尼亚铁路。这是从大西洋延伸到大西部的三大铁路之一。斯考特先生非常好,我的月薪35美元。在铁路管理局的斯考特事务所内,不仅新设的电报收发装置全属于我所有,斯考特先生还授权给我监督公司内的会计。以前学的复式会计派上了用场,前途一片光明!斯考特先生在他自己房间隔壁的小屋内,给我弄了一间办公室。晚上也是6点钟下班,他鼓励我在工作之余多读些书,努力充实自己。"

  命运总是青睐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的人,卡内基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第一个好的回报。

  二、抓住机遇的小伙子
  ☆借鸡生蛋,赚得第一桶金

  安德鲁·卡内基进入铁路公司工作非常出色。有一天,他收到一封紧急电报: "货车在阿尔图那附近的铁路上被堵塞。"他拿着电报赶忙去找斯考特,可斯考特外出未归。卡内基迅速查看货车的配位图,马上看出了堵塞的原因。但是,对列车下达调度命令,除了局长斯考特以外,其他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被禁止的。谁若是违反了禁令,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将被立即革职。卡内基犹豫了,但禁不住内心的冲动,他轻叹了一口气,踌躇了两三分钟,然后毅然提起笔来,写了一个处理堵塞的电令,签上了斯考特的名字,发了出去。斯考特回来后,发现了桌上那封先前的电报,他立即写了电令,其内容与卡内基已经拍发的电报简直一模一样。这时候,卡内基只好把实情如实说出。斯考特没有责备,也不肯赞许,卡内基的越权行为实际上被默认了,这充分显示了他的非凡才干和应变能力。

  在铁路上工作的这段时间,卡内基开始动赚钱的脑筋。1856年,亚当斯捷运公司的一个股东要卖掉她的股份。当时由于父亲去世,卡内基在支付了昂贵的医药费和丧葬费后,家里的钱已所剩无几,他的全部储蓄加起来也不到50美元。但是,经营铁路运输的亚当斯捷运公司业务正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公司的股票升值在望。卡内基看准了这一点,毅然向人借了600美元,买下了这个股东的股份。股市的行情证明卡内基的抉择是正确的,时隔不久,600美元的股票就升值为数千美元。卡内基抓住了机遇,取得了第一次投资的成功,并从此走上了发达之路。

  ☆创建多家公司

  安德鲁·卡内基尊敬的斯考特先生步步攀升,1856年秋天,升任阿尔那图事业总部部长。卡内基跟随赴任,担任总部秘书,月薪55美元。

  有一天,一位名叫伍德拉夫的男子来找他。卡内基问: "你有什么事吗?"伍德拉夫从提袋中拿出一辆模型卧铺车说: "请你看看我发明的东西。今后铁路将迈人长途时代,不久铁路就将延伸到俄勒冈及加州,这种车可供旅客夜间之用,非常方便。"这辆模型车造得相当精致,车内两侧各有一组面对面的木制座位。伍德拉夫问卡内基:"有没有意思合伙做这笔生意?"卡内基立即同意了,他去匹兹堡银行缴纳了200美元申请贷款。这家卧铺车厢制造公司成立后,订单真是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红火。卡内基当初投资200美元,一年之内就赚取了5000美元的红利

  1859年,斯考特先生又升任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副董事长,卡内基则升任匹兹堡管理局长,年薪1500美元。

  1862年,美国的南北战争激战方酣,南军频频攻击北方的运输线--宾夕法尼亚铁路。由于当时的铁路架设的都是木桥,桥梁被烧毁的事件层出不穷。卡内基遂联合了弟弟汤姆及朋友比波、林维尔、席夫拉5个人,每人出资1250美元,创立了铁桥建设公司。卡内基还准备请铁路董事长汤姆逊和已经担任陆军部助理次长的斯考特参加,满怀希望把这家公司发展成为称霸全美的大企业。最初的订单是俄亥俄州的一家地方公司订下的。俄亥俄铁桥建成了,沉重的火车头拖着三节货车安全地通过了铁桥。这一成功,为其扩大了影响。不久订单大量涌来,这家铁桥建设公司也赚了大钱。

  ☆进军钢铁业

  正当安德鲁·卡内基在铁路行业干得十分红火之际,他却提出了辞职。他认为: "美洲大陆现在是铁路时代,钢铁时代!需要建造铁桥、火车头和铁轨,钢铁将是一本万利的。"

  铁路是赚钱的事业,也是需要钢铁最多的地方。铁路造得越多,对生产和经营钢铁者就越有利。但用什么方法来垄断用于铺设横贯美国的铁路的铁轨和铁桥呢? 带着这个问题,卡内基渡过大西洋,到欧洲作了长达280天的旅行和考察。此行,他取得了事业上的重大收获。在伦敦,他参观了钢铁研究所,买下了工程师道兹兄弟的钢铁制造法的专利。卡内基在给弟弟汤姆的信中写道: "这种新方法将会给今后的路轨制造带来革命。目前使用的这种铁轨,含有相当多的碳,缺乏弹性,极易产生裂纹。而伦敦所发明的这种钢铁,采用一种特殊方法,在炉中以低温还原矿石时,除去了碳和其他杂质,可以提高三分之一的纯度,大大延长铁轨的使用年限。"他说: "这项专利的价值至少值五千磅黄金。"同时,他还买下了焦碳洗涤还原法的专利。卡内基又一次抓住了机会。毫无疑问,由于运用了新技术,钢铁业的发展将一日千里。回国后,卡内基就像是重新上了发条的机械一样,迅速行动起来,向钢铁进军。1968年,卡内基建立了联合制铁厂,并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高 22.5米熔铁炉,并以弟弟汤姆的未婚妻露西的名字命名。

  在此之前,亨利·贝塞麦发明的转炉炼钢法,是炼钢技术发展的里程碑。贝塞麦在为铸造炮身进行的炼钢实验中发现,强化鼓风不仅可以提高炉温,而且可以减少铁水中的杂质和含碳量。他认为这是充分供应空气,使铁水中的碳和硅、磷、锰等杂质氧化,而氧化过程又放出热量之故。为使炼好的钢水易倒出,他又将炼钢炉改进成可转动的形式,所以叫"转炉"。贝塞麦这一发明,不仅大大提高了炼钢效率,而且把炼钢费用降低到革新前的十分之一。但是,贝塞麦发明的是酸性底吹转炉,转炉内部耐火材料是硅酸盐物质构成的,不能解决脱磷问题。而欧洲90%的铁矿都含磷,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解决。然而,卡内基还是不顾老上司斯考特和弟弟汤姆的反对,大胆决定引进这个新颖的转炉炼钢法。也许机遇总是伴随大胆的人吧,密西根,苏必略湖畔的矿山中发现了无磷的铁矿石。1872年,卡内基在匹兹堡的南面建起了一座贝塞麦法和道兹法并用的钢铁厂。

  三、名垂青史的钢铁大王
  ☆名副其实的钢铁大王

  1873开始的经济恐慌,对美国经济,尤其对刚刚开始兴起的钢铁业冲击很大。由于不少地方银行倒闭、证券交易所关门,各地的铁路工程支付款项中断,致使现场施工戛然而止,铁矿及煤矿相继停业。股票大幅度下跌,钢铁制造业破产倒闭时有所闻。但是,安德鲁·卡内基毫不动摇、雄心依旧,他断言: "在经济恐慌的不景气

  下,才能廉价买到钢铁厂的建材,工资也比较便宜。其他制铁公司相继倒闭,向钢铁挑战的东部企业家也不再插手,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了保住钢铁业,在猛烈袭来的大恐慌中站稳脚跟,实施上述理想,卡内基不得不忍痛卖掉卧铺车厢制造公司及铁桥建设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他又投资100万美元,建造了2座转地利用机会吞并别的企业。他曾经先后吞并了普尔曼皇宫车公司、霍姆斯特德钢铁公司、狄克仙钢铁公司等。卡内基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英国钢铁,积极向议会建议增加关税,从而使关税法通过。至此,卡内基的公司发展便更加兴旺发达起来。后来,卡内基把公司名称改为"卡内基钢铁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公司,他本人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王。

  ☆趁合并机会猛赚2亿美元

  就在安德鲁·卡内基在不断地利用机会吞并别的企业之际,号称"华尔街大佬"的金融大王摩根也想吞并卡内基的公司。于是,卡内基与摩根之间爆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钢铁大战"。

  摩根首先利用号称"百万赌徒"的盖茨,答应了他的融资请求,合并了美国中西部的一系列中小钢铁公司,成立了联邦钢铁公司,并拉拢国家钢管公司和美国钢圈公司人网。摩根野心勃勃,一心想主宰全美的钢铁工业。接着,联邦钢铁公司的关系企业及摩根控制的全部企业,一起停止对卡内基钢铁企业的订货。但是,卡内基胸有成竹,冷静地对待这一切。他很清楚自己的钢铁公司在美国所占的市场。这些市场如果没有卡内基钢铁公司的支持,势必会有许多相关企业因此而蒙受损失。所以,卡内基不愁他的钢铁没有出路,你不想要自有别人会要。面对摩根的进攻,他丝毫没有感到恐慌,他相信自己的实力。

  摩根很快发现事情不妙,立即转变方式,采取了第二个步骤,即谈判合并。在分析了形势,权衡了利弊之后,卡内基终于作出如下决定: "告诉摩根,大合并相当有趣,不妨参加。"他提出的条件是:"对于卡内基钢铁资产的时价评估额,要以1元对l元5角的公司债。"这就是说,股票要以时价卖掉,他不要合并后的联邦钢铁公司的股票,而要具有黄金保障的公司债,并且要以1:1.5的比率兑换。对于卡内基来说,这决不是吃亏的交易。问题是摩根会接受这苛刻的条件吗?

  经过斗智斗勇,双方谈判达成了协议,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归了摩根,卡内基从新公司那里获得3.5亿至4亿美元,超过了当时美国的国防预算。卡内基看到了摩根的弱点,同时抓住了摩根的心理,并根据钢铁业的发展趋势,以1:1.5的比率兑换了卡内基钢铁公司资产的时价额,使他的资产从2亿多美元一下子飞跃到近4亿美元,又翻了一番。

  卡内基钢铁公司和摩根财团的联邦钢铁公司合并后,于1901年组成了美国钢铁公司,形成了当时全球最大的钢铁托拉斯

  ☆捐巨资赞助公共图书馆

  作为一个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不仅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也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他自己一生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安德森上校的私人图书馆。为此,他通过大量的捐款,对发展自己的第一故乡英国、第二故乡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做出了巨大贡献。

  1874年,卡内基和母亲来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邓弗姆林,他捐款8000万英镑建立了一座宏伟的公共图书馆。随后,他又陆续向苏格兰、英格兰和爱尔兰许多当局提供资助。他原则上只负责馆舍的建设,而把藏书建设和工作人员的配备留给地方当局去完成。实际上,他是以地方当局采纳"图书馆法"作为捐款条件的。他认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应是勤勉而有雄心的自尊自爱者。而不包括酗酒、懒汉和可悲的裹足不前者。卡内基在建立"卡内基联合王国基金会"以前,就已向英国和爱尔兰的地方当局捐款兴建了大约260个馆舍。同时,他还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提供了同样的大量捐款。

  1913年,80高龄的卡内基退出了企业界,设立了拥有2000万英镑金额的"卡内基联合王国基金会",专门用于改善公共福利事业,以捐款为起点,鼓励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他一生共出资兴建了2811座图书馆,其中英国和爱尔兰就有660座,总共耗费5000多万美元。有人批评他没有同时为这些新馆购置图书,其实这正是他的聪明所在。因为尽管他拥有巨额资产,但若为每个图书馆提供书籍和人员,则只有减少兴建图书馆的数量。因为他深知,只要把图书馆的馆舍建起来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就不难解决购置图书的经费。实践也证明卡内基的设想和做法是正确的。

  ☆花钱比赚钱更不容易

  晚年的安德鲁·卡内基将主要精力转向著书立说,成果丰厚。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财富看得很淡。他曾经在给一位好友的信中说: "人死而富乃是最大的耻辱。"1889年,卡内基出版了《富豪的福音》一书,对他关于财富的认识作了系统的阐述。在该书中,提到他对财富的两种假定的分配方法:一是将遗产分赠亲戚,这是一般人最常选择的方法;二是依照遗言,捐赠社会。卡内基死后,其遗产基本按这两种方法分配。其中,卡内基基金会占绝大部分 (美国2.88亿美元,英国6200万美元);卡内基公司(残余财产管理法人)拥有2000万美元;剩下的的1000万美元作为给家乡邓弗姆林的亲戚、友人每年1万美元的年基金,以及给原美国总统塔夫脱、原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的年金各1万美元的基金;剩余的小额金钱作为佣人的年金。 +

  1919年8月11日,一生轰轰烈烈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于马萨诸塞州的"夏之家"逝世,终年84岁。过了一辈子多彩多姿的生活,卡内基临死时仍有两件最大的憾事:一是他没有买到世界永久和平,二是他临死时并没有如他想像的那样穷。 "在我的感觉里,花钱比赚钱要困难得多!"这是这位钢铁大王留给世人的最后遗言。安德鲁·卡内基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凭借着他那聪明的才智,敏锐的目光和远见卓识,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最终铸就了钢铁王国,从而在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安德鲁·卡内基获得成功的法宝

  有人称安德鲁·卡内基是企业界的怪杰,的确是很有道理。因为他的一生,充满了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做生意方面,他不仅眼光远大,思维敏捷,而且在同业中,他始终想站在第一名,不肯屈居人下;在生活方面,他在变成大富翁之后,在享受上极尽奢侈之能事,在同时代中,没有人能和他比拟;在思想方面,他突发奇想,要由世界上的最大富翁之一,变成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不可否认的是,卡内基创业成功了,卡内基发迹了,成为一个钢铁大王,成为一个亿万富豪,也成为一个大慈善家。总结卡内基的成功经验,主要是他掌握了以下几个法宝。

  第一个法宝:善于抓住机遇

  机遇往往就是这样:如果你善于捕捉,就会获得很大的收益,但一旦错过,那么就很难再追回来。卡内基取得创业的巨大成功,是因为他善于抓住机遇。

  1856年亚当斯捷运公司的一个股东要卖掉股份,卡内基就抓住这个机会,毅然向人借了600美元,买下了这个股东的股份。时隔不久,600美元的股票就飙升至数千美元,取得了第一次投资的成功,并从此走上了发达之路。接下来,一位发明了新型火车车厢的伍德拉夫的男子来找他,与他合伙做生意,他又抓住了这个机会。这家卧铺车厢制造公司成立后,生意十分红火。卡内基当初投资200美元,一年之内就赚取了5000美元的红利。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争的发生,铁路桥梁屡屡被毁,卡内基与其他人一起成立铁桥建设公司,赚了大钱。

  卡内基29岁那年,在他面前出现了空前的良机。此时美国南北战争尚未结束,战争给他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正值青春年华的卡内基,巧妙地抓住了这一大好机会。他果断地辞去了在铁路公司供职的高级职位,准确抓住发展铁路时期的重大机遇。他发现铁路又是耗费钢铁最多的地方,他立即在钢铁领域学习新技术和购买新专利,进军钢铁业。卡内基不断扩大投资,不断战胜竞争对手,没有多长时间资产就翻了好几番,他的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的钢铁市场,最终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他也一下子成为美国最有钱的富豪之一。

第二个法宝:密切关注成本

抓住了机会并不等于抓住了成功。如果仅仅满足于对机会的把握,而不去把它运用于实践中,机会依然是没有用的。卡内基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既能抓住机遇,又善于付诸实践,还得益于他那行之有效的竞争要诀--密切关注成本。

  当时,在美国钢铁工业中成本会计还根本没有市场,人们采用的依然是复式簿记。有些工厂只是按总产量来分摊全部费用开支,以决定利润的多少。这样做的弊端是没有说明特定工序、设备或人员方面的成本,因而经营管理的改进就无从人手。然而,在卡内基的钢铁厂内,却采用成本会计制度,使生产者知道工序的成本,以取得最大的利润。1875年其他钢铁公司生产1吨钢轨的平均成本约110美元;而卡内基的工厂生产1吨钢轨需要的原料费为40.86美元,石灰石和燃料费等6.13美元,劳务费8.26美元,专利费1.17美元,合计总成本只有56.6美元。

  19世纪末年,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卡内基购进了采石场和铁矿,以保证原料的稳定供应。他既采用转炉炼钢法,又采用比早期的转炉炼钢法更经济、可以用大量废钢铁和劣质煤作原料的平炉炼钢法。他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大销售渠道--满足当时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耸立起来的摩天大楼和大批桥梁所用的钢材。生产技术的改良、设备的更新和经营管理的有效改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卡内基钢铁厂的生产经营效益大大提高,卡内基在钢铁市场竞争中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增强。他不无自信地对一些同行说: "我能使我的钢的售价比你们任何一家的都低,用低价出售来抢掉你们的生意。什么时候我需要市场,市场就是我的。"

  这一切都与卡内基那"密切关注成本,就不用担心利润"的竞争要诀有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成本低了,利润就自然上来了,这是一条永恒的经济学规律。卡内基正是掌握了这一规律,才超过了众多的同行,发展了他的钢铁事业。

  第三个法宝:惟才是用

  作为一个杰出的创业者,卡内基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在企业各种要素中,人是最可贵的。用人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效益。不会用人的企业家,不能算是一个好的企业家。卡内基不仅能发现和使用人才,而且能千方百计留住人才。

  在卡内基向钢铁业大规模进军的时候,他四处搜罗人才,终于找到了两位制造钢铁的奇才。一位是年仅30岁的亚历山大·霍利,有高超的制造钢铁技术,发明了酸性转炉炼钢法,这种方法是使设备和人员高效率运转以求得最大效益,而在设备过时之前就将它废弃,以便用新的技术水平更高的设备来取代;另一位是36岁的琼斯,是霍利的助手,光是钢铁生产技术方面的专利就有十几项,并一手筹建了位于布罗多克地区的钢铁厂,被卡内基破格任命为厂长,给了他和当时美国总统同样的年薪--25000美元。这两个人才对于卡内基钢铁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卡内基对于年轻的后起之秀,也是不遗余力地培养和提拔。一位年仅18岁的许瓦布才华横溢,在受雇6个月之后就担任了副厂长。后来,卡内基钢铁公司的董事长辞职,卡内基又提升他为公司的董事长。佛里克在39岁时被提任为公司董事长,他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行家,在就任董事长的第二年,公司纯利即达350 万美元,第三年就升到535万美元。

  卡内基就是这样,有才能者必受重用,不会因为此人有弱点就弃而不用,而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一个人的长处,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工作。同时,这部分人因为得到信任,势必会加倍努力来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卡内基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们又将是一个钢铁大王。"

卡内基谈商战成功的秘诀

  ☆加倍付出。工作超能力地发挥

  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们成功的诀窍。关键只有一点,不要问这样的问题: "我能够为我的老板做什么?"而是要问, "我能够做什么?"能够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完成交给你的任务当然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所得到的评价仅仅是当前的任务完成得非常不错、尽善尽美,所以你最好一直这么做下去。可是,年轻人,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未来的合伙人而言,你仅仅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绝对行不通的。你的能力必须能够远远超出这些。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职员,有书店管理员,有出纳员,有工人,但是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呆在自己的岗位上,自始至终兢兢业业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没有任何改变。☆ 力争上游,兴趣超专业地关注

  然而力争上游的人必须干出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来,而且要超出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他必须想方设法引起别人的注意。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对于一个运输公司的职员来说,可能他会在一张与他没有任何瓜葛的发票上发现有差错;而对于一个主管过磅称重的小职员而言,也许他会因为怀疑计量工具的准确性而提出质疑并进行修正,从而为公司挽回巨额的损失,尽管计量工具的准确性属于总机械师的职责范围。对于一个送信的小伙子来说,他可能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让他的客户满意而做一些远远超出他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但这也许会为他未来能够得到提拔与晋升撒下希望种子。社会服务的职位不分高低,无论你身处哪一行哪一业,都不要因为自己的职位低微卑贱抑或是自己身居高位而放弃追求前进。任何有能力有抱负的青年都应当时刻准备着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是值得肩负更大使命的。

  ☆全心全意,寻找机会出人头地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要显示出你坚定的决心,决心力争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如果有一天在你自己的部门之内,你的上司吩咐你去完成一项任务或是让你传达某些命令和指示,而你却发现这样做会大大不利于公司的利益,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说出你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并将你的道理和原因头头是道地分析出来,让你的上司明A,当他的意志与命令在其他事情上畅通无阻之时,在他以为你们在刻板地执行他的命令、昏昏欲睡之时,你一直都在斟酌考虑,考虑怎样做才能够更好地维护公司的利益,维护他的利益。你的道理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无论对与错,你已经赢得通向成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因为你已经引起你的上司的注意。你的上司就会意识到,这个人不是一个单纯为了薪水而兢兢业业劳作的机器,而是一个能动的人;他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雇员,仅仅满足于付出大把的劳动时间又因此而拿到高额的薪水回报,而是一个乐于工作之外也处处留心,不停地钻研自己业务的人。像这样的一个职员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上司的青睐,上司会留心观察你,对你的表现颔首称赞。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上司对你的职责范围内的业务征求你的意见和建议,而你给出的建议如果十分合理可行的话,上司可能就一些超出你职责范围之外的问题征求你的建议,这就意味着一种合作关系正在逐渐形成。即便这种合作关系不是与你的上司之间,也会是在你与其他的人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一只脚已经踏上了向上攀登的梯子的第一级,你是否能够沿着梯子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就全在于你自己了。

  ☆打破常规。敢于违背上司的指挥

  你可能经常会听到一句常说的道理: "如果你没有完成上司的任务,最好的办法是循规蹈矩,乖乖听从他的命令。"我要告诉你的是,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和做法。在你前进的路上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没有必须遵守的规则不可打破。要维护上司利益而勇于不断地违背上司命令。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勇于时时打破原有 .

  的陈规旧俗和条条框框,勇于制定新的规则,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非凡的人。固有的规则与条条框框只适合那些没有远大志向的庸人。你要时刻记得你是注定要成为别人上司的人,你注定要成为一个发出命令的人,成为一个不遵循别人指定的规则、不遵守别人命令的人。一旦你确信你所做的决定就将有利于维护你公司的利益和你的老板的利益,确信你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确信你会勇于也乐于承担责任的话,你就不要犹豫彷徨,徘徊不定,放手去做吧。只有你确信你所在部门的业务比你老板所经营的要远远好得多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一旦你有机会单独采取独立行动,就要积极地、不遗余力地向他展示出你的才华与能力将会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与好处,并且要告诉你的上司,你早就预料到了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向他证明他发出的指示与命令是多么的愚蠢和错误。尽你最大所能超越你的上司,而且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如果他是一个合格的上司的话,他就不会讨厌或是反对你的做法;如果他阻挠你这么做的话,他就不值得你再为他效劳--尽早离开他,哪怕会有一点暂时的牺牲和损失也在所不惜。然后去寻找一个真正能够欣赏你的才华的上司。在卡内基公司里,我们年轻的合作伙伴们就是这样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赢得自己前进的动力的。他们向我们展示出的比我们对于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和所要求的结果所知晓的,几乎要多出一半。他们其中有些人在某些情况下的做法是如此的果断和勇敢,看起来似乎不是我而是他们拥有这家公司,而我则像一个愚昧无知、傲慢十足的纽约人一样对着自己其实一窍不通的事情指手画脚。当然了,,他们现在就不会像原来那样手脚受到很大束缚了,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了真正的老板和上司,因为他们正是我们公司需求的那一类人才。

  ☆积蓄本钱,看准项目以一博十

  未来的合作伙伴,未来的百万富翁脸上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也没有什么能够显示他们将来一定是高人一等的人。但是,这些人一定是那些进项与收入永远大于消费与支出的人。这样的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积蓄自己的钱,可以说,在他刚刚开始赚第一分钱的时候他就开始存钱了。无论你能够存起的钱有多么的少,也要坚持把它存起来-然后开始谨慎地进行投资。你不一定非得把这些钱投资到证券上,但是你所投资的方面必须是你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你这笔钱在此所进行的投资是有极好回报的。要记住,永远不要冒险把钱当作赌注一样压在赌博上。终会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样你就可以大胆地进行投资了。你积蓄的那一丁点钱可能由此为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所带来的回报甚至会让你大吃一惊。商业投资者一般都十分信任能够节约自己每一分钱的年轻人。因为你一点一滴的积蓄司能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你会赢得100美元,而有了这100美元。冥冥之中那点石成金的迈达斯国王就会帮助你赚得1000美元,而你的这1000美元就会又生成5000美元,你最初那少得可怜的资本就这样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你的上司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你为他赚取的邢毡有限的资本财富,而是一个像你这样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商业潜质的人,因为你有创造资本财富的习惯。而以各种可能创造资本财富的最佳方式里面,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调整你的这种习惯适应他的方式。先生们,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于你所积蓄的第一个100美元而产生的。所以,现在就行动起来。积蓄点什么吧。未来的百万富翁是那些能够像蜜蜂一样善于从不同的花朵上采集花粉来酿造蜂蜜的人。当然,我们还要看到,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积蓄钱财和资本。我们应当有比这更高更远大的目标。将单纯地获取财富和资本作为最终的目标是极端可耻的。让我们这样来想吧,你不停地积蓄自己的财富和资本。不停地渴求更多的财富,这只能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目的。你可以通过这种手段和方式来积蓄财富,从而为你同时代的同胞们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但有一条规则要时刻牢记,时刻遵循,那就是,永远不要让你的支出大于你的收入。

  ☆积极乐观。人生遍布成功机会

  你可能年复一年地在一个低等的职位上徘徊,于是你就开始变得不耐烦起来,或者变得消沉低落,感觉倍受冷落打击。毋庸置疑,在目前这样一个商业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注意的社会环境里,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货币资本的年轻人来说,要开创他自己的事业是极其艰难的,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必须有巨额资本才能够立足的大都市里,其困难程度就又加深了一步。然而,我仍然想告诉你们,有一点你们会感到振奋鼓舞,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美国一样能够让所有精力充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有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奋力向上攀登,也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够像美国的城市一样给雄心勃勃的青年在最高层留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可以这么说,即使市场的需求只是精明强干的一流书店管理员,这也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在此请大家注意我所使用的形容词)这里的供求关系从来就没有平衡过。年轻人总是在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在不停地抱怨说,他们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情况十分地特别,在那种情况下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可能的。甚至根据一些人的说法,他们从来都没有碰到过一个机会。可是,我要说,这纯粹是一派胡言。从来不可能有这样的年轻人,只要他曾经有过工作的经历,曾经受雇于某一家公司的话,在他的生活中就不可能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丁点的机会。也不可能从来就没有碰到过一个极好的时机。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在他踏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在他的顶头上司头脑中留下了一个印象,上司就会对他进行评价。等过一段时间,如果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的话,公司的董事会就会对他进行全面的评估,反复地权衡分析他是否有能力,是否诚实可靠。他的习惯、他的关系、他的品行以及他的性格脾气都会在评估分析的范围之内。如果说这个年轻人从来就没有过任何的机会,那只能说明经过他的上司与老板一再地分析与评价,发现他缺乏必要的素质与能力,认为他不值得公司与他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们通过这个年轻人的一些令人讨厌的行为举止、习惯和社会关系看出了这一点,而这个年轻人却以为自己的上司非常的愚蠢,没有看到这些。

  ☆显现智慧,天生我才必有大用

  还有一类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自己的上司总是提拔那些他偏爱的人或者是与他有关系的人。他们还振振有辞地说自己的上司不喜欢比自己更聪明更能干更有能力的人,他们总是设法挫败那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的锐气,看到这些年轻人在自己的手下乖乖听命时便洋洋得意。其实根本不会存在这样的事情。事实正相反,再没有比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填补职位空缺更让人心焦的事情了,也没有人会比老板更加渴望能够找到这样的人了。目前在匹兹堡没有一家公司不是在到处不停地寻求商业奇才,他们会告诉你说目前市场上始终都最为缺乏的商品就是这样的人力资源。智慧与才华永远都是大受欢迎的,你要埋下这样的种子等待它生根发芽,不断地成长。因为这样的一种商品无论你积蓄多少,在这儿都会有最好的市场。不要将你的智慧与才华这些商品囤积起来,你能够卖出的智慧与才华越多,你能够索要的价格就会越高。与种植燕麦相比,它们可能不会像燕麦一样,永远都会保证你大丰收,但是它们比起种植燕麦的优点来就是你永远都不用为找不到市场而发愁。在碰到任何生意时,只要是合法的,你都要毫不犹豫地放手去做,因为当时在美国没有什么生意可做。不要考虑结果是什么,也许你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而这样的生意结果也许是这个勤勉能干的人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资本都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的萧条时期,都会有特定的衰落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制造商贸易商都会经受严峻的考验。在这个时期内,工厂要照常运转,即使不能赢利,甚至是在亏损生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整个公司和工厂的员工得以保住工作,使他们能够齐心协力,让自己的产品始终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另一方面说,任何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制造业和贸易最终也应该是赢利的,前提是你能够合理经营。

  ☆目标专一,三心二意难有收获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了,这是最大的秘密所在:将你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思想、还有所有的资金都集中投入到你所从事的一件事情上去。你开始在某一个行业中起步,慢慢地努力在这一行业中站稳脚跟,然后奋力向前,争取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你要听取并接受每一种可能有利于改进自己完善自己的方法,使用最先进的机器,尽你最大的可能了解你所从事的这一行业,争取做到了如指掌。

  有些人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分散了自己的资金,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同时也分散了自己的精力。他们将自己的资金或是投资在这里或是投资在那里,要么投资在这一方面,要么投资在那一方面,将自己的投资搞得到处都是。人们常说"不要把你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完全不对。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要把你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且要紧紧地盯住这个篮子。要四处看一看,不时地保持警惕。这样做的人很少会失败,因为要看住一个篮子或者是挎着一个篮子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实际上,人们却经常是尽力挎着几个篮子,结果却打碎了大部分的鸡蛋。想一想吧,如果一个人要挎三个盛鸡蛋的篮子的话,他就得把一个篮子放在头上,而这个篮子在头顶上会很容易摇摇晃晃,他走起路来就极有可能摔跤。现在许多商业界人士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们没有将自己的精力与资金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

  ☆苦难是金。自古纨绔少伟男

  对于那些生来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我想向他们表示祝贺。因为他们出生在一个令人荣耀的境地,这种环境注定了他们必须孜孜以求、不懈努力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才能出人头地。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他要挎的最重的篮子莫过于一个盛满了各种证券的篮子。他通常会让这个篮子压得摇摇晃晃、站立不稳。在我们的这个城市里有无数的青年,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拼搏,站在了最优秀的人群的前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他们无愧于授予他们的所有荣誉。而大部分富豪的子孙们却难以抵制住先辈们留给他们的一大笔财富的诱惑,沦落为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寄生虫。如果我能够选择的话。我宁愿给一个年轻人留下一些磨难让他去承受、去磨砺,而不是留给他万能的金钱,让金钱成为他的负担和重压。值得你们害怕的竞争对手不是来自这个富有的阶层,不是你的那些富有的合作伙伴的后代子孙们,你要时刻警惕的竞争对手是那些来自贫穷家庭的青年们。那些比你还要贫穷的青年人,他们的父母甚至没有能力负担他们在这个学院里上一门课的费用,而你们却拥有这个能够让你们在自己的同类中有了立于前排的决定性优势。你们要重视这些看来不可能在你这一个职位上向你挑战或是超越你的年轻人。不要轻视那些从普通的学校里走出来,一头扎进工作中的年轻人,也不要轻视那些在办公室里干诸如端茶扫地一类最低等的活的年轻人,他很可能就是一匹黑马,你最好还是密切注意他,终有一天他会向你挑战的。

  我再总结一下我刚才所讲到的几点: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向着最高处攀登;一定不要去酒吧喝酒;不要去沾烈性酒,如果非要喝的话那只能是在你吃饭的时候;永远不要投机;不要批准使用超过你现金余额的钱;把公司的利益看作是你的利益;要维护上司利益勇于不断地违背上司命令;集中所有的精力与资金干好一件事情;将你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并且要紧紧盯住它;让你的消费与支出永远低于你的进项与收入;最后一点,要有耐心,不要迫不及待,不要焦躁不安,因为正如爱默生所说的那样: "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够欺骗你,将你阻挡在成功之外。"

凯蒙斯·威尔逊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穷小子到假日酒店大老板

  自1952年创建第一个假日酒店,不到20年间,他就把假日酒店开到了1000家,遍布全美国高速公路可以通过的地方,并走向全世界,从而使假日酒店集团成为第一家达到10亿美元规模的酒店集团。回想假日酒店创建及扩张的历程,令人激荡不已。

  尽管取得了如此骄入的成就,凯蒙斯·威尔逊仍孜孜不倦,不断改进,永不满足。正如他的好友所说:"他到了哪里哪里就会有发现。"

  一、贫困的家庭
  ☆刚出生不久便成了孤儿

  1913年1月5日,凯蒙斯·威尔逊诞生于美国南方孟菲斯市西北的奥西奥拉小城镇。他的父亲查尔斯·凯蒙斯·威尔逊曾在海军服役,当一名司炉工和办事员,后来离开了海军,在国民人寿和意外事故保险公司工作,推销保险。由于工作出色,于1912年接受公司的委派,前往奥西奥拉,在那里开设一个办事处。他的母亲多尔·威尔逊出生在孟菲斯市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她10多岁时就去当卖杂货的营业员。他们的小男孩出生了,这时对于这位年纪轻轻又有雄心壮志的保险代理人及其新娘来说,前途看来一片灿烂光明。他们给儿子取名为小查尔斯·凯蒙斯·威尔逊。

  可是,仅仅9个月后,悲剧突然袭来。

  29岁的老凯蒙斯患了重病,是得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不治之症,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出现病变衰退,非常痛苦。1913年10月4日,他还来不及看到自己的儿子过1周岁生日便去世,并留下多尔--年方18岁就成了寡妇和单身母亲。

  老凯蒙斯有预见,生前买了一份保价为2000美元的保险单,死后赔款付给多尔。这笔钱在1913年时是一笔可观的金额。可是.一名没有道德的丧葬用品销售商在同多尔打交道时,利用了年轻寡妇的悲痛心情,劝说她给亡夫大办丧事,从而把根据保险单得到的全部款项耗用殆尽。老凯蒙斯的墓葬颇有气魄,但丧事过后,多尔几乎分文不剩。

  正是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一个年方18岁的寡妇几乎身无分文,却下定主意: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住自己抚养儿子,并把他培养成将来在世界上有所建树、留下印记的人。

  多尔带了她的婴儿回到了孟菲斯市,迁往沃特金斯北街336号自己的母亲处居住。在取得政府补助之前的那段日子里,多尔别无选择,只有走出家门去工作,以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儿子。威尔逊后来回忆说: "我的母亲找到了一份工作,给一位牙医当助手,每周工资11美元。后来,她当上了一名簿记员。可是,她一个月的收入从来没有超过125美元。此情此景,你能想像得出吗?回首当年,那是何等艰难的岁月,真是度日如年啊!"

  ☆小小年纪就开始干活挣钱

  正当凯蒙斯·威尔逊逐渐成长之时,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时期之一达到其艰难困苦的顶点。虽然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股市的突然崩溃标志着大萧条的开始,但艰难的时期实际上在此多年之前就已开始露出端倪。早在1923年,美国平均一天就有两家银行倒闭。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那几年,全国有三分之一的职工找不到工作。在孟菲斯和全国其他的大小城市中,常见到人们排长队、等候领取救济食品的情景。

  威尔逊在年幼时就开始干活挣钱了。他的第一次工作是给"奶油面包房"做广告,挣了5美元。他6岁时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就是卖《星期六邮报》,每份售价5美分。没几个月,他发觉《妇女家庭杂志》每份售价为10美分,而且还可以让他当该报的地区经营人,雇佣别的孩子替自己代卖。威尔逊很快从其住处的邻近地区中找到十几个孩子替他卖杂志。该杂志每售出一份就能获利3美分,其中替他卖杂志的人得2美分,他得1美分。他在这么小小的年龄就能盘算、计划,并能鼓动别人为之工作。

  后来,威尔逊又找到一些挣钱活,如利用晚上时间在一位大伯家的地下室里制作摇椅、帮食品杂货店把食品装袋的工作等。他自己说: "凡是你能想到的种种临时工作,我都干过。我是世界上最差的学生,因为我一有时间便工作,从而总是感到疲劳。我一到学校,便昏昏欲睡。"

  ☆送货途中不幸遭遇车祸

  凯蒙斯'威尔逊14岁时,在麦迪逊大街和贝尔维德尔大街的弯角处的瓦格纳杂货店找到了一份工作,当一名送货郎兼冷饮柜售货员。这项工作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自己想吃多少就能吃多少冰淇淋。一天晚上,他正在这家杂货店工作时,接到指示,要送货到纽约巨人的第一守垒员、杰出的棒球明星比尔·特里处。特里住在威利特大街,在这家杂货店之南,隔了几个街区。他跳上自行车,骑向目的地。威尔逊刚刚骑到贝尔维德尔大街和联合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就感到有一股力量向他猛烈撞来,把他击倒在大街中央。威尔逊躺在地上,茫然不知所措。他的左腿受了重伤,有5处骨折。第一次看到他的医生都说他以后再也不会行走了。但后来,一位很高明的矫形外科医生威利斯·坎贝尔博士给他作了检查,然后说: "凯蒙斯,我将使你能重新行走。"果然,这位医生不虚此言,说的话兑现了。

  当时,威尔逊感到很害怕。不过,坎贝尔医生满怀信心,使他克制了恐惧心理。他在医院住了4个月,身体上的石膏敷了11个月。母亲多尔利用在肉类包装厂工作期间的休息时间前往医院,到儿子的病房内,照顾儿子,辅导功课。在她充满了爱心的关注和真诚的祈祷之下,在坎贝尔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威尔逊终于能重新行走了。虽然他的一条腿在治愈后仍比另一条腿短2英寸,但车祸后只过了一年名威尔逊认为,经过这次艰难的磨炼而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这对自己今后的一生有重要意义,也大大锻炼了自己,以致后来当经济大萧条的艰难岁月使无数美国人恐慌时,他不仅能经受得住,而且还显示出一名天生的企业家应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不屈不挠的奉献于事业的精神。

  二、创业的艰辛
  ☆17岁开始经营爆玉米花与弹球机

  凯蒙斯同他当初赊购的那台售价为50美元的爆玉米花机。他着手创业时的全部资产仅此而已。

  1930年头几个月,经济危机的灾难很快遍及全美国。多尔·威尔逊也加入不断扩大的失业大军。当时,凯蒙斯·威尔逊在中央中学读最后一年,他作出决定:现在应该由自己去找工作挣钱,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了。就这样,17岁的他下定决心,要摆脱贫困。"我不知道我要去干什么工作,我只知道我要摆脱贫困。我知道我必须设法挣钱。"

  威尔逊离开学校后,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经纪公司内把股票的最新价格写在木板上,每周工资12美元。不久当上了簿记员,每周得到的报酬仍然是12美元,而其他簿记员每周工资为35美元。他要求加工资,但给他一星期只增加3美元。于是,他便离职而去。威尔逊说: "我为别人干全日制工作,这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年轻的威尔逊不打算为别人工作,他就不得不开动脑筋想办法。他一直喜欢看电影,常常去孟菲斯剧院干一些杂活,这样可以免费看故事片。有一天,一个念头出现在脑海,他发觉该剧院不出售供观众边看电影边消遣的小吃,便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用来为自己开辟一个市场。于是,他去找孟菲斯剧院的经理谈,经理又去跟他的老板谈,他们最后决定让他在剧院门前放一台爆玉米花机。威尔逊用分期付款的方法,花50美元购买了一台爆玉米花机。他开始出售爆玉米花,每袋卖一个镍币,生意非常红火,每周能够净赚四五十美元。孟菲斯剧院的经理每周只挣25美元,经理前来计算出售爆玉米花的数量,他眼红了,他觉得自己吃亏了,他要威尔逊让出这个场地,他要自己干。威尔逊不得不离开,心里愤愤不平: "我要自己开一家电影院,这样,就再也不会有人把我的爆玉米花机撵走了。"几年后,威尔逊果真做到了这一点。

  威尔逊在放弃爆玉米花之后,首先搞的是经营弹球机。他被迫把爆玉米花机卖给该剧院经理后,便用这笔钱买了5台已经使用过的弹球机,每台的价格是10美元。他把这些弹球机分别安置在杂货店、旅馆的休息厅等热闹的地方。威尔逊不停地忙碌着,他一旦积满了10美元,就去再买一台弹球机,再找一个安置弹球机的场所。他曾说: "我自己并不喜欢玩弹球机,我喜欢的只是弹球机赚的钱。"这里介绍一个小插曲。威尔逊有一台弹球机安置在威廉·莱恩旅馆,他一个星期大约来这里两次,查看弹球机,收取货款。一天,威尔逊又来了。在那里有一位摆香烟摊的名叫萨拉·博斯韦尔的年轻妇女对他说: "凯蒙斯,我知道你过得不那么富裕,不过,假如你愿意再花一个镍币,我将给你介绍一位女孩子,她定将是你见过的最伶俐聪明的女孩子。"威尔逊便说: "好,我愿意花这一个镍币。"于是,她为威尔逊介绍给多萝西·李,这位女孩子后来成了威尔逊相亲相爱的妻子。

  ☆经营电影院

  凯蒙斯·威尔逊一直想自己办个电影院。他获悉有一家电影院正待出售,就发挥了其迅速成长的创造能力和能言善辩的口才,筹措到了必需的资金,终于办起了属于自己的电影院。这家电影院坐落在孟菲斯市郊区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社区内,它叫德索托电影院,已关闭了多年。威尔逊前往观察后,就去找该电影院的业主。业主要价2000美元,威尔逊认为可以接受此价,条件是在他将电影院重新开张后才能付款,每周付25美元,直至2000美元付清。该电影院业主表示同意。

  紧接着,威尔逊前往全国剧院供应公司,该公司的经营者是鲍勃·博斯蒂克,在威尔逊经营电影院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帮助。那一天,博斯蒂克向威尔逊出售了价值4000美元的设备,全部赊销。就这样,威尔逊又一次在没有做出什么初次付款的情况下,搞起了一项新的经营。

  威尔逊经营的第一家电影院,由于管理得当,营业相当红火。于是,他在博斯蒂克的大力资助下,在孟菲斯市通往机场和拉马尔大道的弯角处建造了一家崭新的电影院,这家电影院又获得了成功。此后,威尔逊开出了一家又一家电影院,几年里一共开办了11家电影院。

  这个时期,威尔逊一天工作至少15个小时,经营爆玉米花,经营弹球机,经营电影院。另外,他又搞起了其他多种早期经营最赢利的生意,一是经销西伯格牌留声机和沃利策牌留声机,二是经营香烟机出售香烟。威尔逊后来回忆说: "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事莫过于创业。奠定基础,再在上面建造大楼。"

  ☆20岁涉足房地产

  凯蒙斯·威尔逊的母亲一直对他说,她多么向往有一幢自己的房屋。到1933年威尔逊20岁时,他积蓄的钱已足够给母亲造一幢房屋。于是,威尔逊付出 1000美元在波普拉大街买了一块地,又花了1700美元造了一幢房屋,一共花去2700美元。那个地方当时还未开发,实际上还是农村,可后来该地区已经成为孟菲斯市最繁忙、最稠密的商业地带之一。他曾用这幢房屋作抵押,得到6500美元贷款。这件事给威尔逊很大启示,房产行业蕴藏着无限商机。他说: "如果说,能以1000美元买一块地,以1700美元造一幢房屋,然后以此作抵押借到6500美元,那正是我所向往的经营。"于是,那一天开始,威尔逊当上了一名房地产商。

  威尔逊对这样建造住宅,几乎一窍不通,但他对此没有发愁过。他说得好: "只要你善于找到别人为你办事,那就没有什么太难的工作。你找一个能造房的人。找另一个能铺设管道的人。你要做的,只要把每一件事包出去。"

  虽然威尔逊不是住宅建造专家,但他不久的发现使他多年来在住宅建筑业中占据稳固的优势。这个发现就是:几乎在任何地方,房屋所围绕的中央空间并不像房屋外的空间那样贵,可以利用中央空间来扩大房屋的面积,使增加的面积的平均每平方英尺的造价下降到约2美元。既然要造1000平方英尺的房屋,单是使所有的房间扩大些,就有可能使该房屋达到1500平方英尺,而铺设管道、安装电线与门窗等费用几乎没有什么变动,增加的每平方英尺的房屋造价之所以比较低,其原因就在于此。

  威尔逊的这个发现,还导致他一看到某个房地产是一笔好交易,就赶紧把它全部买下。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机遇是很多的,遍地皆是。到了30年代末,威尔逊先后购买坐落在孟菲斯市的房地产,总值达400多万美元。他已不再是只有一台爆玉米花机的穷小子了。☆28岁婚后应召入伍

  凯蒙斯·威尔逊在而立之年以前,已经创下庞大的事业,其中包括经营房地产,经营电影院,经营弹球机、香烟机,经销留声机,等等。他已经成为孟菲斯市最坚定不移、蒸蒸日上的青年企业家之一。他为了照料各个企业,驾驶一辆雪佛莱牌小卡车,无论白天或晚上,在该市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成为当时孟菲斯市的一道风景线。

  1941年12月2日,威尔逊与年轻的姑娘多萝西正式举行了婚礼。婚礼后,两人前往皮博迪,举行一个晚会,直到当天晚上约11点。随后,他们启程前往奥尔良,去参加沃利策牌留声机会议,一边度蜜月,一边仍在工作。

  威尔逊新婚没几天,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威尔逊知道自己将会应召服兵役,他会开飞机,因此希望参加空军,当一名飞行员。后来他的愿望实现,经过考核,成为美国空运指挥部的一名飞行官。威尔逊呆在孟菲斯市的第四空运大队约有两三年。在这期间,他驾驶过各种不同类型的飞机,飞临过美国本土各地。

  1944年,美国空军派威尔逊飞越半个地球,前往那里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艰巨的空运。这场空运被称为"飞越驼峰空运",其目的是使中国在大战中继续站在美国及其盟国一边,同日本作战。然而,日本占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实际上控制了几乎所有的进入中国的通道。能够进入中国的惟一途径是驾驶飞机,从英属印度的上阿萨姆地区起飞,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跨过缅甸的热带丛林,进入中国的西南部。这条空中走廊后来被称为"驼峰",是非常危险的航线。威尔逊是飞越驼峰飞行员中的一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飞越驼峰中,总共有600多架运输机坠毁,1000名飞行员丧生。威尔逊在飞越驼峰中幸运地挺了过来,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意志也更坚强了。

  三、抓住了机遇
  ☆一次不愉快的度假,抓住一个异想天开的契机

  战后,凯蒙斯·威尔逊继续经营房地产、电影院等诸多产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1951年夏天的一天,威尔逊带着母亲、妻子和5个孩子,驾驶着汽车,兴致勃勃前往华盛顿特区,打算在那里过一个愉快的假日。他们一行进入一家汽车旅馆,旅馆破旧简陋,不堪人目,没有洗澡地方,没有娱乐场所,租金却贵得惊人。而且,每到一家汽车旅馆,旅馆对同大人合住一间客房的每一个孩子总是要额外收费,每个孩子加收2美元。当时,一间客房的宿费大约是6至8美元,威尔逊有5 个孩子,这样一来,他住8美元的客房变成了要付18美元。威尔逊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旅途中的种种遭遇,使愉快的度假变成不愉快了,因此未等假期届满,威尔逊一家就打道回府。在回家的路上,商人的本能使他的思绪像飞转的车轮那样,转个不停。他想:我为什么不开个汽车旅馆呢?

  威尔逊想的是要开一个最好的汽车旅馆,这一追求使他突破了原来那些汽车旅馆老板的思想障碍,想像力简直是长了翅膀。他想:在我开设的汽车旅馆里,不但要给旅客提供理想的住宿条件,而且还要成为旅客获得许多享受和乐趣的场所。还有,在我开设的旅馆里对孩子绝对不收另外的费用,还要为孩子提供游玩的地方......汽车在继续向前奔驰,威尔逊也继续在想。他想,现在乘坐火车外出的人越来越少,而驾驶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何不开个汽车旅馆连锁公司,专门经营汽车旅馆,为那些喜欢沿着公路观赏风景、消磨时光的旅客提供食宿方便?开设这种旅馆肯定大受欢迎,这不是一条生财之道吗?......威尔逊越想越多,越设计越得意。

  这一次不愉快的度假,竟成为威尔逊开创新事业的契机。

  威尔逊在构思其理想的汽车旅馆的过程中,还做了大量的测量工作。早在许多年前,他就开始养成一种终生的习惯,出门无论到什么地方,总是随身带着一把卷尺。因此,他在那次度假旅游开始后,每到一家汽车旅馆,总是对自己住宿的每一问房问的每一个角落进行认真的丈量。经过无数次测量,他已确切地测出,要使客房既能达到高效率使用,又能符合舒适的要求,其理想的面积应该是多少。他得出的结论是,汽车旅馆的理想的客房面积(不包括盥洗室)应该是18英尺长、12 英尺宽。这样的面积可供摆两张双人床、椅子和一些别的家具,余下的空间仍可供人在房间内方便地走动。他由此而得出的房间公式,在5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被旅馆业引用得最广泛的公式。

  威尔逊很快画出了汽车旅馆的草图,接着请求他的一位专业制图的朋友埃迪·布卢斯坦,为他建造汽车旅馆画出工程图纸。一天晚上,大概在上述图纸即将完成之时,布卢斯坦观看电视,恰巧看到电视在播放《假日酒店》。这是一部老影片,由平·克罗斯比和弗雷德·阿斯泰山尔主演。布卢斯坦一时心血来潮,就在其图纸上潦草地写了几个字: "假日酒店"。威尔逊看到这个很有吸引力的店名后说: "这个名称好极了。我们就用它!"

  ☆第一家假日酒店开张

  至于说到第一家假日酒店建在何处,凯蒙斯·威尔逊决定把它建立在孟菲斯市萨默大街4941号,他所拥有的贮木场前面的那块土地上。今天,萨默大街的一条延伸线是一条6车道的大道,穿越繁忙的商业区。但在1952年,当威尔逊在那里开办第一家汽车旅馆时,它还只是一条两车道的高速公路。

  在兴办第一家假日酒店时,威尔逊首次采用了一种筹集资金的方法,叫做"取得承诺"。协助威尔逊筹集资金的是孟菲斯的一名经纪人,姓名叫杜克·波因德克斯特。他带着威尔逊的计划,找到国民通用人寿保险公司,这家保险公司同意:在威尔逊的汽车旅馆建成时,该公司贷款给威尔逊32.5万美元。这就是所谓的从他们那里"取得承诺"。威尔逊"取得承诺"后,向第一田纳西银行借32.5万美元。j陔银行知道能收回贷款,因为他已"取得承诺",就同意贷款。尽管建造第一家假H酒店借了32.5万美元,但他只花了28万美元就把它建成了。 。

  在建造第一家假日酒店的过程中,竖立在屋外的招牌如同假日酒店的其他任何一种要素那样,也许对威尔逊有着重大的意义。他从经营电影院时起,就懂得招牌的价值,懂得招牌要引人注目,要能亮出一个品牌。他希望假日酒店的招牌能达到: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无论朝哪个方向行驶,即使相距较远,也能看到假日酒店的招牌。于是,威尔逊花了1.3万美元搞了一块大招牌,高50英尺,招牌上的字母能变动,以便欢迎各种人、各个集团来住宿旅馆。这第一块招牌上写着"假日酒店汽车旅馆",没过几年,招牌名称改为"美国假日酒店"。随着假日酒店一家家开起来,这块招牌成了美国最著名的标志之一。凡是驾驶机动车的人,在很远处就能一眼望到它。即使是不识字的小孩子看到了这块招牌,就会联想到这是一个有趣的逗留地方。对小伙子来说,这黄绿两色的大招牌的延伸意义是:一个游泳池,种种售货机,一台免费取用的制冰机,餐厅有专为儿童设计的菜单,房间宽敞可以跑来跑去。对此,威尔逊的孩子们甚至哼起自己创作的歌曲: "我看到了招牌,招牌看到了我。上帝保佑招牌,上帝也保佑我。"假日酒店的标志在汽车旅馆内像那块大招牌那样众所周知,它的形象复制在假日酒店的餐巾、杯子、酒瓶、托盘、火柴盒、塑料袋、明信片、钟等上面。

  威尔逊聘请赫尔穆特·沃格尔担任第一家假日酒店的经理。沃格尔14年前从德国移居到美国,在欧洲学过糕点手艺,曾在皮博迪宾馆受重用。他在得知威尔逊兴办假日酒店的计划后,对此极感兴趣,以致辞别皮博迪宾馆去假日酒店工作。这个小伙子干得非常出色,他的工作成绩给假日酒店未来的经理们树立了标准。

  1952年8月1日,威尔逊的第一家假日酒店正式开张了。这一天给威尔逊的幼子凯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 "我当时只有6岁,但记得大家都穿戴得整整齐齐,可是并不充分理解那天像过节日那样热闹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还记得这家汽车旅馆同我们以前曾经住过的那些汽车旅馆相比,看上去像个巨人。我确实清清楚楚地记得他们关照过我,我要在别人念一、二、三念到'三'时剪彩,但当念到'二'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提前剪彩了。"

  这家新的汽车旅馆的大厅四周的墙为深绿色,配上淡黄绿色的帷幕和橙红色的家具。客房总共用了约30种不同的色彩图案,也就意味着,至少在四五间客房的范围内,看不到重复的色彩图案。

  假日酒店开张后,住宿费价格最初定为:单人房一天4美元,双人房一天6美元。而且,正如威尔逊所承诺的,跟父母同住一室的孩子不额外收费。威尔逊说: "要是说我从未在世界上做过其他事情的话,那么,我在这方面使人们作了改变。今天,每一家汽车旅馆对跟父母同住的孩子都是不收费的。"

  在威尔逊那次去华盛顿旅游度假后仅仅一年,第一个假日旅馆就诞生了。自那以后,这个旅馆网已经发展到美国50个州以及全世界各个地方,拥有1750个假日酒店。威尔逊从不满引发的想像力,为他带来了37亿美元的财富

  ☆假日酒店遍地开花

  第一家假日酒店刚开张营业不久,凯蒙斯·威尔逊便着手建造更多的假日酒店。1952年9月,他在报纸上刊登整版广告,宣布第一家假日酒店已开张营业,同时列举了接着将开张的三家假日酒店及其地址:一家定于下月开张,地址在第51南高速公路,另外两家都定在1953年开张,分别位于第61南高速公路和第 51北高速公路。威尔逊提出了一家家假日酒店开张的时间表,结果表明其雄心壮志多少有些过分,但并不严重。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孟菲斯一地建成、投入营业的客房共计448间,从而使他在当地的旅馆业市场上成为一名主要的经营者。当他的第三家假日酒店开张时,孟菲斯的一家日报《商业呼声报》利用这个机会,出版了一份共l6页的专刊。封面是一张梦幻般的栩栩如生的图像,描绘在孟菲斯上空的云中隐约可见假日酒店的一块巨大的招牌。专刊内十几页的内容尽是介绍新开张的假日酒店的材料,以及各行各业的一些公司为祝贺假日酒店开张或为促进同假日酒店的业务联系而刊登的广告。

  威尔逊在经营上有三大爱好。第一个爱好是购买土地,并发挥想像力,设想买来的土地派什么用场;第二个爱好是开发并建造跟别人不同的建筑物;第三个爱好是买东西买得比别人便宜。

  1953年,威尔逊与住宅营造商全国联合会副主席华莱士·约翰逊成为合作伙伴,共同经营假日酒店。威尔逊把这一点看作是向全国铺开假日酒店的一条途径。他们商量决定:迅速同成百上千家已经在营业的旅馆取得联系,使假日酒店当时就能采用各家旅馆已经实行的预订制度和营销计划;通过向其他的住宅营造商兜售建造假日酒店的计划和许可证,他们在本行业率先采用了特许制度,把它推向了全国。

  过了一年多,1954年6月14日,第一家特许经营的假日酒店在密西西比州克拉克斯代尔市开张了。它是由该市的威廉·霍尔库姆建造的。同年8月12 日,假日酒店公司收到了霍尔库姆寄来的一张115.6美元的支票,作为第一笔特许使用费。这是一个新的开端,到1954年底,已经有了11家特许经营的假日酒店,分别位于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俄克拉何马州的俄克拉何马城、得克萨斯州的阿比林和阿马里洛,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等等。大多数的假日酒店一开张,几乎马上就生意兴旺。

  随着经营假日酒店的特许经营人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人的能力又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假日酒店公司对他们进行质量监督。公司为了经常要对假日酒店进行突击性的明查暗访,还成立了调查组,'对每一家假酒店一年至少要检查4次,对于检查不合格而不纠正问题的假E1酒店,可以辞退其管理人员,情况严重者,可以撤消该假日酒店的特许经营权

  1954年,威尔逊当选为孟菲斯市住宅营造商联合会主席。1955年,威尔逊聘请一名有成就的律师比尔·沃尔顿出任假日酒店的首席执行官。为了使假日酒店的牌号和它所代表的独特的服务项目进一步制度化,黄绿两色的大招牌和"全国旅馆大王"之类的口号也获得了专利权的保护。假日酒店特许经营权的合同文本写得非常严密,不容对最根本的服务项目和具体规定作任何的偏离,从而使假日酒店成为"一个令人信得过的品牌名称"。沃尔顿拟订了一份操作手册,具体规定了每一位假日酒店特许经营人所必须满足的种种要求,他还拟订了一份培训计划,让特许经营人接受培训,以便按照被称为"假日酒店发展的道路"的方式方法来运作。

  从1954年起,假日酒店的招牌名称改为美国假日酒店旅馆。到1957年,其招牌名称简称为美国假日酒店。

  ☆假日酒店的股票一路飞升

  1957年,假日酒店公司的股票第一次在证券交易所场外市场亮相并交易。第一天,上市12万股,每股9.75美元,上市不久,全部被买方争购一空。这就给假日酒店公司提供了一百多万美元的现金

  假日酒店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的场外市场交易后,发展一年比一年快,建造速度之快达到惊人的程度。1958年,第50家假日酒店在田纳西州的戴尔斯堡开张。1959年,第100家假日酒店在佛罗里达州的塔拉哈西市开张。1961年,第200家假日酒店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棕榈泉开张。1960年,就全公司而言,平均每个星期有一家新的假日酒店开张,而到1962年,新开张的假日酒店平均一个星期达两家。

  1962年2月,第400家假日酒店在印第安纳州的温森斯开张。凯蒙斯·威尔逊曾向妻子多萝西作出要开办400家假日酒店的预言之后,仅仅过了10年就实现了预言。 "好啦,把第400家假日酒店开张之事告诉给多萝西,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吧。"

  假日酒店经过60年代的飞跃发展,成了美国华尔街的宠儿,它的股票于1963年9月30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开盘价24.5美元。这一天,威尔逊带了母亲多尔和妻子多萝西一起去纽约,祝贺假日酒店股票正式上市。多尔还做了该股票的头笔交易,买了100股假日酒店股票。

  首席执行官比尔·沃尔顿这样叙述假日酒店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情况: "我们的股票在开始时是不通过交易所进行的,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股票要经过十年八载,当其交易量达到足以表明能列入纽约证券交易所时,才被获准上市交易。可是,凯蒙斯一旦有了一种想法,就会像一条斗牛狗一样。他本意就是要使本公司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当然啦,假日酒店的股票获准在该交易所上市,比一般的股票花的时间缩短了约三四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假Et酒店股票成了纽约证券交易所最热门、最活跃的股票。

  1964年,计算机刚刚进人企业界,是市场上的一种新技术、新产品。当时,威尔逊就有一种预感:计算机会给假日酒店带来很大的好处。于是,他就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公司)达成协议:由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给假日酒店设计、安装一套计算机系统,可以为旅客即时找出或预订在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家假日酒店的可供投宿的客房。这种计算机新技术为假日酒店的起飞,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到了1970年,假El酒店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营业额达10亿美元的提供膳宿服务的连锁旅馆。1971年,随着一家新的假日酒店在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开张,假日酒店公司又成了全美国第一个在50个州都有提供膳宿服务设施的连锁旅馆。1972年6月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威尔逊的照片,蓝色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在他的身后显出一块假日酒店的招牌,封面上方的标题写着: "这是一位拥有30万张床位的人。"封面上的背景是一名艺术家画的一条高速公路,它似乎延伸到无限的地方。《时代》杂志估计,当时威尔逊拥有的财富已超过2亿美元。

  威尔逊虽然发了财,但在物质生活上的要求依然那样令人惊奇地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他住的依然是他开始创办假日酒店时的那幢老房子。他坐的是款式过时的水星牌汽车,舒适而一点也不豪华。威尔逊制图公司总裁比尔·霍尔库姆说,威尔逊甚至连自己究竟拥有多少财富,也并不清楚。威尔逊自己说: "在你所知道的拥有像我这么多钱的人中,我的生活大概是最简单的。我一点也不关心昂贵的东西。我的5个儿女,每个人拥有的住房比我好得多,乘坐的汽车也比我高级得多。"

  四、事业的顶峰
  ☆把假日酒店开办到世界各地

  黛娜'肖尔向凯蒙斯赠送《财富》杂志,其中有文介绍获得荣誉奖的全国杰出企业的新秀。

  凯蒙斯·威尔逊在美国取得骄人的业绩后,就把视野投向全世界了。他开始经常飞往国外,把假日酒店开办到世界各地。1960年,假日酒店公司在美国国外的第一家假日酒店,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开张了,迈出跨国经营的第一步。1963年,在波多黎各开设了美洲大陆以外的第一家假日酒店。1968年,在荷兰的莱顿建造了欧洲第一家假日酒店。第二年,假日酒店公司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设立了欧洲办事处。在以后的几年中,在比利时、英国、奥地利、意大利、德国、葡萄牙、希腊和卢森堡也开设了假13酒店。不久,有更多的假日酒店分布在欧洲的景点上。也就是在1968年,假日酒店公司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和南美洲开设假日酒店。1969年,非洲第一家假日酒店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开张。1970年,在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建成了第一家假日酒店,这家旅馆是28层圆形建筑,气势宏伟。不久,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萨摩亚、斐济群岛、印度尼西亚、泰国、香港、印度、塔希提岛、黎巴嫩和以色列也出现了假日酒店。在70年代,假日酒店在亚洲开设了分布最广的连锁酒店,其中包括在日本、新加坡、泰国、香港、柬埔寨、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塔西提岛等地。

  1969年,公司名称从美国假日酒店公司改为假日酒店公司,公司的国际身份得到越来越多的正式认可。"全国的旅馆业泰斗"的口号也被"世界的旅馆业泰斗"所取代。

  到1970年,除南极洲外,威尔逊已访问过世界各大洲。他会晤过的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中包括:教皇保罗六世、摩纳哥兰尼埃大公、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伊朗国王以及多位世界各国首脑。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更欢迎把假日酒店办到那里去,这样可以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发展。威尔逊说: "由于他们希望在自己的国内也有假日酒店,因此;我免费得到了土地。我在欧洲免费得到的土地至少有十几处。这些地块可能很值钱。欧洲的地价比美国高。"

  1972年,假日酒店公司在各地开设的假日酒店共有1405家,分布在美国的50个州以及20个国家和地区,一年服务的旅客达7200万人。假日酒店供应的膳宿超过了除美国陆军之外的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组织。威尔逊的观点是将汽车旅馆办成为大众服务。他已经把这个观点转变成普遍存在的现实。假日酒店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历史上分布最广,从而也就是最为庞大的旅馆。

  ☆愿意尝试任何行业

  凯蒙斯·威尔逊生涯中最一贯的主题就是,他在任何时候对任何行业任何经营都愿意试试。他自己说: "世界上的各行各业,我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几乎都参与过。我喜欢看看我自己能否比别人干得更好些。"

  威尔逊在经营假日酒店期间,一直坚持他的房地产业、建筑业、保险等的经营。他在孟菲斯、达拉斯、辛辛那提、堪萨斯城等城市建造了住宅小区、公寓大楼、分套购置的公寓、购物中心仓库、办公楼和其他建筑物。他在这个时期从事的行业还有:一家制造自来水笔的公司,几家生产塑料制品的公司,一个高尔夫练球场,一个商业性的鲇鱼和牛蛙养殖场,几家电台,一家活动房屋制造厂以及一家煤、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等等。

  多萝西有一次对威尔逊开玩笑: "你要是死了,你的合伙人来参加葬礼,不可能都到全。"

  以假日酒店而言,在威尔逊的推动下,增设了许多分支机构子公司,从事运输业、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建筑业、金融业、保险业和服务业。搞这种种经营的首要目的,是向母公司和假日酒店特许经营人提供他们可能需要的任何一种东西,而且,由于是大批量购进的缘故,也就能以较低的价格向他们供应,此外还能向他们提供专门技术。不过,这些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同时也向其他的企业和个人出售商品、提供服务。威尔逊说: "有一个时期,几乎各行各业都有我们的经营。我们几乎是应有尽有,自给自足。"

  1974年,威尔逊更新了假日酒店公司的管理层,但自己仍担任董事长,一直担任到五年后退休为止。

  ☆闲不着的"老爹"

  1979年春,凯蒙斯·威尔逊打算退休时,假日酒店公司的年收入达到了高峰,全年为10亿美元。整个公司总共有1759家假日酒店,遍及五十多个国家,拥有的客房总数比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多一倍。

  这一年的5月16日,在假日酒店公司召开的股东大会年会上,威尔逊正式宣布退休,并从同年6月30日起生效,时年66岁。他感到可以在28年来第一次从假日酒店工作中摆脱出来,自由行动,休息休息。可是,他和他的家人马上意识到,退休对威尔逊来说,其意义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他的儿子鲍勃说: "我认为他真正过退休生活,只有半天左右,事情确是这样。"

  威尔逊辞去假日酒店公司的职务后不久,前往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在那里有他一家公司,多年来一直在建造住宅。他在那里还有一位多年之交的伙伴比利·斯普林杰。威尔逊在斯普林杰的陪同下到附近的萨尼伯尔岛风景区游玩,斯普林杰在不久前按照分时购买法,花了1万美元购买了一年有两个星期在该风景区一幢两卧室住房的居住权。威尔逊第一次听到分时购买法,他突然惊奇地感到有一种启迪:"我们有了一种新的经营。"

  于是,威尔逊在附近有迪斯尼乐园的奥兰多购买了357英亩土地,开始在那里建造住宅--橘湖乡村俱乐部,1982年正式开张。它在经营上的主要特色是,在那里建成1100多幢别墅后,以分时出售的方式卖给了4.5万名买主。橘湖还包括:一幢价值650万美元的俱乐部建筑,一个有27孔的可供比赛的高尔夫球场,11个网球场,一个小高尔夫球场,一个80英亩的湖及湖滨区,多个游泳池等。橘湖别墅在上市后的第一年,按照分时购买法,卖了约2800万美元。买主遍及全美50个州,以及世界上81个国家。威尔逊认为,橘湖是他开发不动产项目中最出色的一个项目。

  威尔逊在离开假日酒店后,还搞了其他一些经营,主要有:他在离迪斯尼乐园大门仅一英里的地方开办了一家旅馆,取名"威尔逊世界";他在孟菲斯市外的正东面建造了一家工厂直销商场,商场生意非常兴隆;他还经营"老爹"牌辣味玉米饼加沙司,没有几年,最初10万美元的投资发展成为全年1200万美元的营业额,后来在1987年把它出让了,卖了950万美元,等等。

  1982年春,在匹兹堡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威尔逊接受了发给他的奖状,这令人回想起当年假日酒店那光荣的岁月。黛娜-肖尔授予他最近成就奖,对威尔逊的祝贺词是这样写的: "他白手起家,开始搞几分钱买卖的爆玉米花,在种种行业办起了一家家企业,飞黄腾达,以极其卓越辉煌的业绩,载入美国企业的史册。" 《财富》杂志祝贺他的姓名放进美国企业界巨头的名人厅。《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扼要述评了威尔逊和其他几位在当年其姓名放进名人厅的企业家。这篇文章写道: "在别人看不到机遇的场合,有些企业家无论年老年少,却能认出存在着一生中的机遇。不管别人怎样说,说他们是不合常规的人、投机商人也罢,或者说他们是有眼力的人或天才也罢,严峻的事实是,这种人太少了。"文章还说,凯蒙斯。威尔逊和华莱士.约翰逊以其合办的假13酒店, "在竞争中获胜,改变了本行业,建立起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连锁旅馆"。

  著名的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把凯蒙斯·威尔逊列入"20世纪1000位创业者之一"。该报的这一选择,便把威尔逊纳入了温斯顿'丘吉尔、富兰克林·罗斯福、威廉·福克纳等这样一些人物的行列。该报写道:"汽车旅馆发展成为假13酒店,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假日酒店尽管在1989年出售给英国的一家大企业--巴斯PLC公司,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锁旅馆。假日酒店的创办人威尔逊在年逾八旬之后,也就是从假日酒店正式退休了约20年之后,他用来消磨岁月的,仍然只是工作,舍此以外,别无他事。

机遇就是财富

  凯蒙斯·威尔逊从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假日酒店的大老板,他的坎坷经历令人感叹,他的奋斗精神令人钦佩。那么,威尔逊取得伟大成就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机遇!机遇就是财富!

  一、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

  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人的成功与发展同机遇有密切关系。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是事业成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主观努力,二是客观机遇。因此,一个成功企业家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就是"是否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威尔逊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初威尔逊身上没钱,却喜欢看电影。因此常常去孟菲斯剧院干一些杂活,这样可以免费看故事片。在看电影时,他发觉该剧院不出售供观众边看电影边消遣的食品,便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用来为自己开辟一个市场。于是,他说服剧院的经理和老板,让他在剧院门前放一台爆玉米花机。他开始出售爆玉米花,每周能够净赚四五十美元。威尔逊抓住了第一个机遇,获取了第一桶金。尽管赚到的钱不算太多,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1年夏天威尔逊在进行了一次令人沮丧的全家度假后,却发现了一个最大的市场机会:我为什么不开个汽车旅馆呢?他想:在我开设的新型汽车旅馆里,要给旅客提供理想的住宿条件,旅客能够获得许多享受和乐趣;新型汽车旅馆里对孩子绝对不收另外的费用,还要为孩子提供游玩的地方;还可以把汽车旅馆办成连锁公司,到处都有自己的汽车旅馆......开设这种新型汽车旅馆肯定大受欢迎,这不是一条生财之道吗?于是,威尔逊抓住了最大的机遇,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连锁旅馆--假日酒店公司。

  威尔逊说得好: "机遇是经常有的。对于机遇,只要你学会经常用耳去听,用眼去看,用手去摸,用脑去想,你就会感觉到它会来敲你的门。"

  二、及时把机遇转化为行动

  机遇每个人都会碰到,但要把机遇转化为财富,关键在于行动,就是要及时把有利时机转化为行动,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威尔逊一旦发现机遇就敢做敢为,迅速采取行动,不怕千难万险,朝着自己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创业首先是遇到资金的困难,威尔逊获取的第一桶金是爆玉米花,一台爆玉米花机就是用分期付款的方法,花50美元购买的。他创办自己的电影院,需要 2000美元,也采用分期付款的方法,每周付25美元,直至2000美元全部付清。威尔逊曾用一幢房屋作抵押,得到6500美元贷款。这件事给威尔逊很大启示: "如果说,能以1000美元买一块地,以1700美元造一幢房屋,然后以此作抵押借到6500美元,那正是我所向往的经营。"威尔逊知道自己已经发现了一个公式,无论一笔交易的金额多大,几乎都可以运用这个公式来筹措资金。只要充分利用负债这个杠杆,就能使每一个美元发挥10美元的作用。威尔逊解释道: "杠杆就是一切。只要善于利用别人的钱。就能赚钱。你始终不必对负债担心害怕。"后来,威尔逊又采用了一种"取得承诺"的筹资方法。他先找到一家保险公司,取得这家保险公司同意:在汽车旅馆建成时,该公司贷款给威尔逊一笔钱,这就是所谓的从他们那里"取得承诺"。威尔逊"取得承诺"后,向其他银行借款。该银行知道能收回贷款,因为他已"取得承诺",就意贷款。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一再利用这种方法,其次数之多无法计数。

  威尔逊创办假日酒店之初,遇到了如何发展假日酒店连锁店的困难,他在合伙人华莱士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特许经营这个好办法。他们向人家出售假日酒店的特许权,代价是先付500美元,以后每间客房每个晚上付一个镍币的特许使用费。特许经营人建造假日酒店的费用由自己支付。他们为在本行业率先采用了特许制度而刊登了长篇文章,分析假日酒店公司爆炸般发展的奥秘。该文说,对假日酒店特许经营权的需求是如此巨大,以致该公司不再像出售有关假日酒店怎样赚钱的知识那么多地出售其特许经营权。假日酒店公司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筛选,除掉一些缺乏发展前途的假日酒店。到威尔逊退休时,假日酒店的总数达1759家,分布的在全美国50个州和全世界的50个国家,假日酒店终于发展成为世界历史上分布最广、最为庞大的旅馆。

  三、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为什么有的人机遇会在自己的手里白白溜走,而有的人机遇会在自己手里变成财富?这是因为,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有准备的人"是指什么呢?就是像威尔逊这样的人。

  美国有一档赛伯系列电视节目叫《成功人士简介》,曾经剖析了威尔逊的成功"要素"。 "简介"的结论是,威尔逊是大家都能向他学得到的一位在事业上成功的典型人物,理由是:

  --威尔逊从幼年起就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立志要摆脱贫困。不再挨饿。这就促使他一生努力工作。他当企业的领导,不是为了要去指挥别人,而是把它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去实现自己的志向。

  --另一个要素是他坚持不懈。他从年轻时最初兜售《星期六晚邮报》之日起,经过创办假日酒店,一直到建立威尔逊世界和橘湖,始终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使到了今天,威尔逊仍在实现自己的梦想。

  --了解自己长处和短处的自知之明是威尔逊最大的特点之一。他坦然承认自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弥补了这一短处,办法是任用恰当的人为他工作。威尔逊说,善于发现这些关键人物是他事业成功的一大要素。

  --威尔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的工作方式方法怀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他把自己的一些最好的和最有价值的想法归因于这种好奇心。

  --首要的是,威尔逊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他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很快提醒我们,说如果你是在做你喜欢做的事情,那么,做这种事情确实一点也不感到是在干活。

  --威尔逊有一种天赋的才能,能通过发挥领导气质(如果说不是一种权力的话),去吸引人,鼓动人,团结人,同他一起迈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他早在童年时期,就很快召集到10名男孩为他售报。而且到今天,他满腔热情地给大家鼓干劲,使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是整个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

  --威尔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同别人交往的能力,他的知人善任。他认为领导是人的一种技能。他能同人们打成一片,共享同乐。--当面临风险,需要作出抉择之时,威尔逊是一名敢于下大赌注的人。例如,当初,当假El酒店设法为购置一套电脑订房设备而筹措资金时,威尔逊为了得到800万美元的贷款,签字同意以个人财产作担保。他知道,就他对旅馆业发展前途的看法来说,这套电脑设备至关重要。他说,他有可能倾家荡产,丧失一切,但他并不害怕。威尔逊在回顾当年时,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假日酒店掌握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威尔逊之所以能敢于冒风险,是由于他对待成败的态度。他对待暂时的挫折,不是把它看作为错误,而是把它看作为长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一种经验。事实上,威尔逊无论在工作或游戏中都不会认输。

  --威尔逊的取胜之道,除了上述能力外,还有能认识到社会需要并想方设法赚钱。回顾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建造全国性的高速公路系统时,威尔逊就认识到全家外出旅游度假时,需要有一种旅馆,一眼看到其招牌,便能相信其质量,并相信住得起。

  --在促成威尔逊作出种种创造的潜在要素中,还有他的常识极为丰富。他能很快把自己的经验同别人的经验相比较,并对因接触和对付正在变化中的环境而得到的种种信息进行比较,予以评估。

  --至于说到生活的意义时,那么,家庭就是威尔逊生活的中心。他是一个拥有26名成员的大家庭之长,同家庭成员密切交往,衷心感受到越来越兴旺的大家庭中温暖和持久的人际关系所给予的回报。

  根据赛伯电视节目的说法,威尔逊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成就,是由于他具备了所谓的力量的四要素,即:第一,有预见性。威尔逊在进行了一次令人沮丧的全家度假旅游后,就预见到要为一个正在变化中的世界建造一种连锁旅馆,使其不再向与家长同住一室的儿童额外收宿费,而且还要竖立起一种招牌名称,能使旅客一看就信得过。第二,信息交流。威尔逊必须把自己的预见传播出去,让别人知道,成为别人也能相信的一个目标,并通过交换意见而予以改进。第三。正确定位。威尔逊为了促使自己的预见得到实现而创造一种环境。他把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首先,他确定质量要高标准,还确定了要努力工作。其次,他为自己公司争取成功而作出定位,如:对每一家假日酒店实行特许经营制,要按照相隔一天的汽车路程的距离来设置假日酒店,为连锁旅馆的未来发展而制定一项易懂的规划。第四,自我管理。威尔逊对待生活非常积极乐观。他能把这种乐观带进他的公司,创造一种氛围,使人人都希望作出最大的努力。

威尔逊谈"事业成功的20点心得体会"

  1.只工作半天,无论是前12小时或者后12小时工作,都一样。

  2.工作是一把关键的钥匙,它可以打开一切机遇的大门。

  3.对一个人的成败来说,精神状态远比智力更重要。

  4.要记住:我们大家都是一步一步爬上成功之梯的。

  5.登上橡树之顶有两种办法:一是坐在橡树的果实上等待机会;二是爬上去。

  6.不要害怕去抓机遇。要记住:一只坏表的指针所指的时间在每24小时内,至少有两次是准确的。

  7.幸福的奥秘并不在于喜欢什么就干什么,而在于干什么就喜欢什么。

  8.应从你的用语中去掉以下的话: "我想我不行",而代之以"我知道我行"。

  9.在估计一项事业的前途时,首先要考虑利用机遇,然后再考虑稳妥可靠。

  10.要记住:成功一半靠运气,一半靠动脑子。

  11.一个人要有成就,就得敢于冒风险。

  12.那些尽量只愿按酬付劳,从来不愿多做工作的人,除了工作报酬外,永远也得不到一点别的报酬。

  13.只要你独具慧眼,能物色到人为你工作,那么,世上就无难事。

  14.机遇是经常有的。对于机遇,只要你学会经常用耳去听,用眼去看,用手去摸,用脑去想,你就会感觉到它会来敲你的门。

  15.切莫拖拖拉拉,否则,只消拖两天,明天就将成为昨天。

  16.卖掉你的手表,买一只闹钟。

  17.一个成功的人认识到个人负有自我奋发的责任。他之所以能启动自己,是因为自己的去向和前途的关键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8.莫发愁。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无法改变,而对未来发愁,肯定会对现在不利。要记住:我们担忧的未来之事,其中半数是始终不会发生的,另有半数无论如何是会发生的。因此,有什么可愁?

  19.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享有多少乐趣。

  20.相信上帝,恪守十诫。

品茶谈富豪

  当凯蒙斯建造第一家假日酒店时,人们说他发疯了,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在这里开办过一家汽车旅馆是拥有120间客房的。然而,我知道他无论想做什么,都能做成。

  --凯蒙斯·威尔逊的母亲 多尔·威尔逊开始时,这条路不是用黄金铺的。但凯蒙斯用黄金那样宝贵的个人天赋、坚持不懈的毅力和不顾疲劳的工作来铺路。我从未看到过像他那样有干劲的人。他有这种能力,整天只是工作而又是一直自得其乐。

  但是,凯蒙斯·威尔逊的动力并不是万能的金钱。不错,他必须有本钱去赚钱。可是,他的本性中还有某种东西,像一名恪守本职的化学家所说: "我作为一个人来到这里,我要有所发现。"这正是凯蒙斯其人。他孜孜不倦,不断进取,永不满足。我曾同许多人打过交道,他是我一生中看到过的最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的人之一。--凯蒙斯·威尔逊的老朋友萨姆·菲利普斯工作就是凯蒙斯。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喜欢工作,就像别人喜欢玩高尔夫球或钓鱼一样。

  --凯蒙斯·威尔逊的老同事查尔斯·库尼奥这个人在开始时只有几美元和一些想法,仅此而已,他需要以此在经营上创造出一系列惊人的成就。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国际范围内建立了称为假日酒店的连锁汽车旅馆。这种成就表明了像他那样靠自己奋斗的人,即使在当前这种复杂的经济中,也能白手起家,积累起巨大的财富。

  --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默夫·格里芬我很钦佩凯蒙斯·威尔逊。我们使这家公司取得很多成就。但,凯蒙斯·威尔逊是这样一种企业家:白手起家,办起一家公司并把它发展成世界上这一行业中最大的公司。世界上像他这样的人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假日酒店公司总裁 罗斯成堆的研究材料表明,凯蒙斯·威尔逊此人正在飞黄腾达,他是体现从一个穷小子如何成为一名富翁这种发展过程的典型人物,因此,我们必须把所有的介绍内容围绕这一点,突出这一点。

  --美国《展望》杂志总编比尔·阿瑟这是因为现代的汽车旅馆业实际上是他开创的。他将路旁简陋的小客栈改变为受大众欢迎的离家后的又一个家。......威尔逊是战后美国最有远见卓识的人之一,他预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个人收入的迅速增长将导致经商出差旅游和休闲旅游这两者的迅速上升。他还预感到离家外出的人在下榻时,将优先选择这样的旅馆:它向旅客提供的客房又整洁又舒适,提供的食品达到标准化的水平,客房和食品的价格适中,此外,还设有停车场,方便旅客停车。

  --美国《时代》杂志在竞争中取胜,改变了本行业,建立起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连锁旅馆。

  --美国《福布斯》杂志

拉里·埃里森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弃儿到世界首富的有力竞争者

  在界,埃里森以个性张扬、桀傲不驯而著称,批评竞争对手毫不留情。在硅谷,人们这样形容:"他的每一句话都让对手和新闻界目瞪口呆。"

  埃里森生就一副斗士模样,事实上,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IT领域勇于向业界老大挑战的斗士之一。在甲骨文公司发布的第一个广告的画面上,画了两架飞机,一架是标有"IBM"字样的双翼飞机. 后面是一架写着"Oracle"的喷气式飞机在积极追赶。 "罗马帝国都会垮掉,凭什么微软不会?"这就是埃里森的"惊世宣言"。而在2001年,埃里森曾一度取代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一、独来独往的孤僻弃儿
  ☆一出生就被抛弃了

  作为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后裔,拉里·埃里森194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他的母亲当时只有19岁,没结婚就当了妈妈,而他的亲生父亲则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出生仅9个月时埃里森得了肺炎,这几乎要了他的命。年轻的母亲知道自己照顾不了孩子,把他托付给舅舅。舅舅正式收养了他,并给他起了名字。埃里森在芝加哥西南部的街区中一座没有电梯的公寓中长大。养父路易·埃里森本来在房地产业中干得相当出色,可是经济大萧条使他一贫如洗。埃里森太早品尝到生命的苦果,孤僻高傲、桀骜不驯的个性在幼年时就初露端倪。他的一位童年伙伴回忆说: "埃里森从小就是爱顶嘴、个性固执的家伙。"

  到了12岁时,埃里森才知道自己的身世,感到十分悲伤,他说:"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一出生就被抛弃了。"这大概也是他性格非常独立的原因。埃里森与养父关系不太好,他认为养父"几乎是一位绝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长者,认为政府说的事总是对的"。而且,养父不会放过任何机会来奚落他,说他这一辈子必将一事无成。埃里森说: "天哪!那对我真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我想,我父亲对我有一种奇妙的影响力。......我并不想建议每个父母都以这种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应该有更好的办法,但这么做肯定行。"

  埃里森童年时受美国梦的影响很深,那时人们的信念是: "你可以做任何事,去任何地方。只要你想得到,机会就在那里等着你;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做成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埃里森也有自己的梦,就是想做一个建筑师,因为他特别喜欢造东西。

  在青少年时代,埃里森没有显示出特别优秀的素质,学习成绩一贯不好。在学校里他显得有些孤僻,喜欢独来独往,既没有什么特长,也没有得过什么奖。埃里森中学同学希拉·梅黛·格特曼后来回忆说:"那时,班里哪个同学从哪里来,一目了然,但是埃里森似乎与世隔绝一样,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是哪类人。他那时个子很高,有着橄榄色皮肤,经常会有几颗青春痘,大家对他并不友善。"埃里森喜欢读书,但读的多数不是老师指定的书,他说: "我从来不接受传统的智慧,这给我带来不少麻烦,虽然这毕竟使我一生受益不少。"除此以外,他还喜欢带着一伙追随者东游西逛,干一些恶作剧。埃里森经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10岁时起,他就是一个故事大王,他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一边讲,一边还编出一些逗乐的情节,常常让小朋友大笑不止。

  埃里森读书时经常逃课,被罚留校,大部分老师都不太喜欢他。到现在,埃里森还不时地把老师和自己的养父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阻碍了他的成功,他说: "老师们只要求你按他们的意志行事,只有这样你才会讨老师的欢心,但是墨守成规的结果是你永远不会在生意场有所作为。"

  埃里森与女友卡伦·卢卡奇的交往是他青少年时代最难忘怀的一段感情。埃里森15岁就认识她,但卢卡奇的父母一直不喜欢他,埃里森为此消沉。在他们相处的5年中,卢卡奇两次拒绝了埃里森的求婚。后来卢卡奇回忆说: "埃里森曾经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他不止一次对我说谎,我不能像侦探一样,分析他说的每句话。"☆读了三所大学却未得到一张学位文凭

  1962年,拉里·埃里森高中毕业后,进入伊利诺斯大学就读。他还是和高中一样,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非常刻苦,不喜欢的课程则置之不理。大学期间他有一项壮举,在一次"捣车"比赛中,身强力壮的他,用一把大木锤把一辆车砸得粉身碎骨。大二临近结束的时候,养母莉莲·埃里森患肾病去世,这对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养母莉莲·埃里森是他最亲爱的人,是他惟一的精神支柱。在极度的失落中,埃里森离开了伊利诺斯大学,从此再没有回去。

  过了一个夏天,埃里森进入芝加哥大学,同时还在西北大学选修一些课程,但一学期未满,他再次退学,并且永远离开了这座对他来说不再有什么意义的城市。

  就这样,拉里·埃里森虽然经历了3个大学,但很遗憾,最终他没有得到一个学位文凭。埃里森这样说: "大学学位是有用的,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去获得一个或者更多,但我在大学没有得到学位。"值得一点的是,在大学时埃里森在电脑编程上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才能。

  ☆32岁了还一事无成

  离开校园后,拉里·埃里森利用多年的积蓄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始了独自闯荡天涯的流浪生活。他开着这辆车到加利福尼亚的时候,

  兜里剩下的钱只够给汽车加油和买快餐了。不过加利福尼亚硅谷自由、开放、向上的气氛一下子将他吸引住了。埃里森决定到加州的伯克莱大学,准备就读研究生,同时开始工作赚钱。埃里森先在旧金山一家银行谋到一份管理计算机的工作,后来他不停地更换工作,一连换了十几家公司。比如,在一家保险公司管理计算机,在一家银行训练技术人员,但时间不长都被炒了鱿鱼,老板们对他的评价如出一辙:"同环境格格不入,经常口出狂言,爱发表耸人听闻的高论。"

  埃里森甚至飘洋过海,到日本京都呆过一段时间。他喜欢说话,与每个人似乎都谈得来。但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程序员,不愿意整天呆在机器旁边,忍受不了程序员的那种苦行僧似的生活,尽管别人都认为他有编程的天赋。最后,埃里森终于落脚在一家公司,开始从事比较原始的大型计算机数据库工作。

  埃里森挣钱不多,花钱却很大方,甚至借了3000美元购买一条34英寸的帆船,同时还在分期付款购买另一条小帆船。埃里森与一个名叫爱塔·昆妮的姑娘结婚了,后来又离婚了,分手的理由是妻子无法容忍埃里森的一事无成。那年埃里森已经32岁了,在穷愁困顿之中,他常常自问:"我的未来将会如何?"

  二、我行我素的勇敢创业者
  ☆把握住机遇

  成功需要机遇,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许多人常常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运气不好。其实更多的情况是当机遇降临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未能及时把握住,而让机遇悄悄地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了。

  拉里·埃里森在一家公司的工作,主要是为IBM大型电脑开发软件,他并不想投身高科技,只不过想赚点生活费而已。可就在这时,他偶然读到的一篇文章,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1976年,IBM公司的研究人员特德·科特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埃里森非常仔细地阅读了这篇文章,并为之震动,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全面一致的方案管理数据信息。埃里森看完后,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商用软件系统。IBM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学者出身,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不是市场,这让埃里森捡了一个大便宜。

  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有民航、剧院的预订、售票等工作由电脑来完成。70年代,数据库技术广泛应用于商场,成千上万种商品的品牌、价格、生产日期等复杂信息都通过数据库存人电脑,每一种商品都被编码标号,出纳员只要用扫描机识别这一号码,就可以快速打印出商品的名称、数量、价格等信息,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正是数据库技术使超级市场变成了今天的模样。数据库的核心是软件,科特的论文更是提出了有关检索工具的问题。但由于当时电脑速度较慢、内存容量等限制因素,科特的研究成果并未引起IBM公司的重视,更没有作为产业开发。那时大多数人认为关系数据库不会有商业价值,因为速度太慢,不可能满足处理大规模数据或者大量用户存取数据。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当年引发个人电脑革命的斯坦夫·乔布斯不就是一位长发披肩、喜欢摇滚乐、骨子里充满反叛精神的"嬉皮士"青年吗?乔布斯的志向就是彻底打破计算机被少数专业人员所垄断,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而同是弃儿出身的埃里森虽然在年龄上比乔布斯大了许多,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相通的,那就是藐视传统,挑战权威。连IBM这样的业内巨头都认为商业前景暗淡的事,名不见经传的埃里森却敢大胆尝试,这或许就是他能够成功的最大秘诀。埃里森曾说: "虽然这种自信在外人看来也许毫无根据,但这一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977年6月,埃里森与两位合伙人鲍勃·迈纳、爱德华·奥茨出资2000美元成立了软件开发咨询公司,他一个人出资1200美元,拥有60%的股份,占的股份最大。公司完全是由于埃里森的鼓动成立的,目标是在R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开发通用商用关系数据库系统--甲骨文公司,这个名字来源于他曾给中央情报局做过一个项目的代号名。埃里森为新公司取名为"奥克拉"(Oracle),在英文里是"智慧、圣贤"的意思,或者是"用来占卜的甲骨文"的意思。因此,甲骨文公司就是Oracle的别称。IBM虽然发表了R系统论文,却没有很快推出关系数据库产品,这个失误不但成就了甲骨文公司,也造成了Et后上千亿美元财富的流失。

  ☆在艰难创业的日子里

  拉里·埃里森的甲骨文公司成立几个月后,就开发出了,但这只不过是个玩具,除了完成简单关系查询,不能做任何事情。早期的0raclel版无法正常工作,程序充满了错误,用户抱怨不断,新公司面临着诸多困难,承受着很大压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埃里森获知美国情报局需要一个情报管理系统。他立刻往返奔波于中央情报局官员的府上,向他们介绍0racle软件的种种优点。中央情报局的计算机系统都是由IBM公司提供的,这些官员根本不相信埃里森的小公司能做IBM都做不了的事。不过埃里森的执着和自信最终还是打动了他们,他们同意让埃里森试试,和他草签了合同。但是由于抱着怀疑的态度,中央情报局并没有按照惯例预先支付研制费用,而且是否购买还要等产品出来后再说。

  依照合同书中的要求,埃里森和同伴通宵达旦地工作,很快编写完成了Oracle3.0版软件,并把完成的软件送到了中央情报局。中央情报局答应购买,但采购程序实在拖得太长,他们等了一月又一月,手头的钱都快花光了,最后埃里森甚至将准备购买房子的钱都拿出来了。就在快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中央情报局的货款总算到了,埃里森迈出了艰难的一大步。

  同中央情报局的合作,为埃里森赢得了小小的名声。不久,他又争取到了海军情报所的一个项目。这次埃里森感觉轻松许多,因为产品是现成的--为中央情报局开发的那套软件稍作修改就可以卖给海军。可是当正式签约时,埃里森大吃一惊。原来美国中央情报局和海军情报所各自使用完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中央情报局用的是IBM大型机,海军情报所则用的是DEC制造的VAX小型机。这意味着卖给中央情报局的那套软件在海军情报所的机器上根本不能用,必须重新开发,更要命的是交货时间是按照当初仅仅修改软件所需的时间制定的。那时甲骨文公司仍在初创阶段,资金和人力资源都十分紧张,而要在这么短的时问内拿出一套新产品来,困难可想而知。但埃里森还是作出了重要而关键的决定:将0racle3.0全部用C语言改写,因为C语言是所有机器支持的。

  "我们几个人躲在一间小房子里,几个星期没日没夜地苦干,成天对着电脑,脸色发青,眼睛红得像兔子。在写完了成千上万行代码后,最后是像鼹鼠般从房子里钻出来......"尽管后来埃里森和公司的员工回忆起这段日子仍觉苦不堪言,但也正是从这时起,甲骨文公司开始崭露头角,作为软件业的一支新生力量而为业界所瞩目。

  ☆甲骨文股票上市

  甲骨文公司开发的0racle软件逐渐流行起来,各种订单雪片般飞来,销量开始稳步上升。但它真正的风行,还是在拉里·埃里森决定将其核心部分重新编写,以使之兼容于所有主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之后。他不失时机地雇用了一大批充满活力、富有开拓精神的年轻人做销售。此后的5年问,甲骨文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1270万美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Oracle成为硅谷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数据库软件之一,特别是1986年推出的0racle3.0版,成为关系数据库里程碑式的产品。甲骨文公司一支独秀,傲视群雄,开始独霸全球数据库软件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1986年3月12日,甲骨文公司股票上市,开盘价为15美元,当天的收盘价就达到20.75美元。埃里森在公司持有的34%的股份升值到9300万美元。就在第二天,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开盘价为21美元,收盘价为28美元,比尔·盖茨所持股份上升到3亿美元。埃里森这时发现了他一生中最强的竞争对手。

  1985年,IBM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采用了数据查询语言SQL,SQL在1986年成为正式工业标准。 "跟着蓝色巨人,永远不会错",拉里·埃里森抓住了这个市场机会,到处宣传甲骨文和IBM的兼容性,结果从1985年到1990年甲骨文公司每年增长率超过100%。

  1989年,甲骨文公司的员工达到了4000人,它的总部也搬到了旧金山以南25英里的一座圆柱形玻璃建筑里,楼外还点缀着水池,在硅谷千篇一律的米色写字楼中,埃里森的公司被称为"绿宝石城",也叫"拉利园"。公司停车场里有奔驰宝马,甚至还有劳斯莱斯轿车,埃里森则开一辆法拉利车。

  ☆安然渡过了危机

  从1990年起,甲骨文公司开始大力增加支付给销售人员的佣金,只有处于鼎盛时期的公司才会采取这种高成本运作的举措。由于制定优惠的销售价格以及宽松的审计政策,甲骨文公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收益额。1990年,拉里·埃里森的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9.7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一些计划外的订单。1990 年,甲骨文公司被命令重新申报收益,之前的10年公司每年的销售额都翻番,但1991年公司却出现了亏损,亏损了0.12亿美元。埃里森解雇了好几个项目经理,还有几个高层经理和执行官被迫辞职。甲骨文公司的市值从38亿美元跌到了7亿美元。1991年11月公司的股价跌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4.88美元,埃里森在公司的股票值也从前一年初的10亿美元降到了1.64亿美元。

  当时隋况很糟糕,有一次甲骨文公司的总会计师史蒂夫·英伯乐到埃里森的办公室,告诉他公司很快就无法运营下去了,公司很可能会破产,而且只能按拍卖方式卖出公司。幸运的是,史蒂夫·英伯乐的结论是错误的。这是埃里森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他说:"当时我很沮丧,因为我让每个人都失望了。"

  埃里森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他没有卖掉自己的股票。甲骨文公司发生的问题并不严重,以往埃里森在技术问题上花费很多精力,而忽视了公司的财务和日常运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后,埃里森决定对公司进行重组,辞掉了3500名员工,改进了销售和财务的管理,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量,销售合同必须得到确认,等等。1992年,埃里森任命雷·莱恩等资深执行官来监管他公司的业务,在莱恩和新的财务主管杰夫·亨利共同努力下,甲骨文公司终于回到了健康的轨道上。就在当年,公司销售额就增长了15%。另外,埃里森经过精心准备,于1992年推出了技术先进的Oracle7.0,取得极大的成功,销售额从1992年的 15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45亿美元。埃里森安然渡过了这次危机。

  三、自高自大的硅谷首富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

  拉里·埃里森和比尔·盖茨一样看到了Pc机上的巨大潜力,甲骨文公司很快就有了一个PC机上的廉价版本,虽然它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可是埃里森和他的销售人员却有了有力的宣传武器:0racle能运行在PC机上。

  1997年6月25日,甲骨文公司通过27个卫星频道向全球直播了Oracle8.0发布会的盛况。而在此之前于1992年7月推出的 0ra.cle7.0版,则是甲骨文公司酝酿多年重拳出击的产品,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0racle的产品在商场、银行、政府部门等各个领域遍地开花,销售额成倍增长。到1999年甲骨文公司22岁生日时,营业额达到88亿美元,2000年甲骨文的年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其中营业利润为3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40%。甲骨文的股票也成为热销品,2000年股市收入为70亿美元,股价从1998年9月以来已经上涨了10倍,公司市场价值高达 1890亿美元。甲骨文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也成为仅次于微软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与英特尔惠普思科太阳微电子公司一起成为信息产业的巨头。当你从自动提款机卜-取钱.或者在航率公司预定航班.或者在家中将电脑连上Internet,你就是在和0racle打交道。0racle的客户大多是赫赫有名、名列《财富》500强的大型公司。

  埃里森2000年11月13日在拉斯维加劳动保护Comdex会议上致辞埃里森在1995年巴黎举行的欧洲信息技术论坛会议上,介绍了网络计算机 (NC)的观念,挑起了一场网络风暴。所谓NC指的是配置简单却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低价电脑,不需要不断更新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没有软盘和硬盘,只要打开电源用浏览器连上网络,就可以获得信息和存储文件,售价不高于500美元。埃里森四处点火他的"NC"新概念,听众从普通百姓直到美国总统。在他的竭力鼓吹下, "NC电脑"的确红火了好一阵。

  2001年,甲骨文公司的Et子非常艰难,首先是低迷的经济环境和不景气的IT产业,在经受了"9·11"恐怖袭击后,各大公司纷纷削减了技术方面的预算。根据美林公司2002年1月份公布的报告,欧美公司的信息技术支出额在2001年下降了1.1%,而2002年也没有起色,这直接影响了甲骨文公司的销售业绩。不过无法否认的一点是,甲骨文公司在2002财年(从2001年6月1 至2002年5月31日)总收入为97亿美元,利润为23亿美元,年度运营利润达到37%,而此前甲骨文公司这一指标的最高纪录是35%。在美国《商业周刊》评出的"2002年全球信息技术百强"企业中,甲骨文公司排在了第53位--前一年是66位。公司的账簿上还有56亿美元现金,足以支撑其度过目前的经济低谷。在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纷纷离职的情况下,这家数据库软件的巨人能取得如此成就决非易事。

  2002年3月,埃里森公布了增加收入的下一步计划:客户应该停止为购买新的应用软件所需的昂贵费用而争论,取而代之的办法是将他们的数据中心交给甲骨文管理并每月付费。埃里森信誓旦旦地对客户保证: "你们将不再为另一次升级付钱,不再为另外的软件、另外的硬件付钱。"他估计客户将节省一半的费用,而在未来的几年中,这项业务将可能给甲骨文带来10亿美元的收入。

  ☆世界首富的最有力竞争者

  如果有人问这世界上谁对世界首富的宝座觊觎得最久?那么这些垂涎者排起来会绕地球好几圈。然而站在最前面的那位,一定是拉里·埃里森。

  埃里森十分奇特的个人经历为电脑界自学成才树立了榜样。他以1200美元起家创办企业,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终于跻身著名软件专家和顶级企业家行列。美国《财富》杂志将埃里森的大幅照片作为封面,人们已经在谈论他何时能够问鼎世界首富的宝座, "拉里能否击败比尔?"的句子被印在美国《商业周刊》封面,一时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2000年4月28日,对比尔·盖茨来说无疑是黑色的一天,不仅美国司法部提出了分解微软的详细方案,而且根据来自股市的消息,盖茨也不再是世界首富,他的头把交椅被甲骨文公司的拉里·埃里森抢走。当天美国股市的收盘价,微软股票的价格跌至每股69.75美元,这样盖茨持有7.4亿股微软的股票,总价值为517亿美元;而埃里森持有的甲骨文公司股票上涨至每股79.94美元,他拥有公司的6.6亿股股票,总价值为530亿美元,因此世界首富的头衔第一次落到埃里森的头上。

  比尔·盖茨与拉里·埃里森的世界首富之争最近一直十分激烈。两人的私人关系不是很好,盖茨住在西雅图,而埃里森在硅谷创业,他十分支持对微软的肢解,他还把比尔·盖茨称作"Pc教皇",意思是由于他在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直接影响了Pc机的生产必须参照视窗操作系统进行设计。美国媒体一直关注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涨跌情况,希望有一位新的世界首富诞生。而根据2000年10月号的美国《福布斯》杂志,盖茨不仅是世界首富,而且个人财产高达850亿美元,当时埃里森的财产只有130亿美元,远远不能与盖茨相提并论。但2001年由于情况发生巨变,受反垄断案的影响,微软股票大幅缩水,直接影响了盖茨的个人财产,而埃里森的个人财产却急剧膨胀,一度成为世界首富。

  在此过程中,拉里·埃里森获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殊荣,包括世界最著名的哈佛商学院授予的"年度企业家"称号,并多次成为美国《商业周刊》、《财富》杂志封面人物。埃里森以强硬著称,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他狂

  妄地说: "我需要的不仅仅是成功,所有其他人都必须失败。"☆美国硅谷最有名的花花公子

  拉里·埃里森是美国硅谷最有名的花花公子。他精力充沛,作风强硬,一张极具魅力和侵略性的脸上总是一副傲慢的神情。他靠1200美元起家,在二十余年里财富积累速度令常人难以想像。埃里森不是那种富了就把钱埋在地下藏起来的人,在他成为亿万富豪后,就打定主意要享受。凭什么要听别人指指点点?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他说: "那些举动都是徒劳的。我观察,我计划,我思考。我决策。"他随心所欲,能够想上哪儿就上哪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埃里森喜欢航海,1998年他一次出海时几乎丧命。那次,他驾驶爱艇"莎扬那拉"号参加悉尼帆船比赛,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使他夺冠的梦想成为泡影,其中有6名水手丧生。埃里森回忆风暴过后清早见到日出的情形时说: "天空呈琥珀色,那是一种蓝、黄、绿色的一种混合色,船在忧郁的风笛声中摇摆着,甲板上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仰望着天空,为自己能够得以生还感到惊讶。" 到现在都留着纪念以前航海三天三夜获胜的落腮胡。他带领甲骨文公司就像驾驭爱艇"莎扬那拉"号,充满强烈的战斗意志。

  除了赛艇、飙车,埃里森还开着一架意大利产战斗机在太平洋上空和别人进行模拟空战。他身上穿的是无可挑剔、价格高昂的意大利名牌定制西服,因此上了《花花公子》杂志。埃里森拥有一架价值3800万美元"湾流V"型喷气机,硅谷机场曾控告他经常违反宵禁规定,在半夜起降这架飞机,打扰了附近的居民。他还有一支豪华昂贵的车队,车型有劳斯莱斯、本特利、奔驰等。埃里森在本订造了一所价值4000万美元的豪宅,在旧金山南边另有一个占地23英亩的庄园。这个离过三次婚的富有的单身汉,与年轻漂亮的女人出现在社交杂志上的机会,几乎同他的超常经营行为在《华尔街日报》上曝光的次数一样多。他风流倜傥,身边总是有美女陪伴左右,并以一出手就送给相好女伴一辆本田名车而闻名。

  不久前有人问埃里森: "有了那么多钱,有了那么多事情可做,干嘛还要继续执掌甲骨文呢?"他回答: "因为甲骨文正在参加的这场比赛更加刺激、规模更大,它比悉尼--霍巴特帆船赛更让人兴奋。互联网计算这场大赛比我做过的任何事情都要激动人心。"

  今天,风流潇洒了大半辈子的埃里森"改邪归正"要做善事了,他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促进治疗癌症等疾病的研究。埃里森的生母死于白血病,养母死于胃癌,悲惨的家事让他猛醒,他说: "任何人,只要他的家人或亲密的朋友有死于癌症的,都会理解我要攻克这个疾病的决心。"可以想像,如果埃里森的这一心愿得以实现,他将会因此流芳百世。

  ☆万里寻母

  在所有这些成功之后,拉里·埃里森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一个始终困扰他的问题是,当年自己的生母为什么要抛弃他?他说: "我常常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我究竟是谁?我的亲人又是谁?"1991年,埃里森雇了一个私人侦探去寻找自己的母亲。两个月后,侦探回来了,告诉埃里森他的母亲还活着,住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名字叫弗洛伦斯·斯佩尔曼。埃里森在打电话之前,盯着那个电话号码足足看了两周。后来他终于拨通了电话,话筒里传出了一个老妇人的声音。埃里森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他们谈了不到5分钟。埃里森最后说,任何人在这5分钟后都需要休息一下。

  不久以后,埃里森飞往纽黑文看望生母。他们谈了一个小时,但他关心的问题一个都没谈到,比如他是因为什么被抛弃的?他的父亲是谁?等等。他发现面谈这些问题很困难,有些事只好在通信中说。他生母写信给他,信里充满了负罪感,那是每个亲手遗弃自己骨肉的母亲都会有的。后来埃里森得知,他生母把他养到9个月大,那时候他得了肺炎,奄奄一息,迫不得已才送了人。他谅解生母遗弃他的行为: "她那时很年轻,而且还没有结婚,即使她想照料小拉里,这对她而言也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之后,埃里森为生母在加州买了一套房子,还供给她的女儿上大学的学费。他们一直联络,直到生母斯佩尔曼1999年去世。

  四、大摇大摆的中国之行
  ☆"我有一个'金色中国'之梦"

  2002年6月11日至14日举行的首届甲骨文全球电子商务和新技术大会(OracleWorld北京)盛大而隆重,拉里:埃里森激情"布道"中国,一时间引得无数工商界领袖、IT经理们"朝圣"一般汇聚北京嘉里中心。埃里森为什么要到中国?他自己说: "IBM是昨天,微软是今天,0racle是明天,0racle的希望在中国,5年之后中国要替代日本成为0racle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6月13日,埃里森走进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他要在这里建设Or-acle的中国研发中心,这将是继深圳(2002年6月1日)之后0racle在中国的第二个研发中心。"我们可能没有微软那样著名,但我们比他们更受欢迎。因为早在13年前的1989年,0racle就已经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了,我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世界软件巨头。用你们的话说拉里是'吃螃蟹的人'。"但埃里森以这样的开场白面对中国记者的时候,他其实又在不厌其烦地描画着他心中的"金色中国"之梦了l1989年,当埃里森决定进军中国时,他对中国市场以及古老的东方文化心仪已久。1997年,埃里森来到中国,他站在万里长城上指点"IT 江山",与东方文化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直接对话。从此,埃里森有了一个萦绕心头的"中国结"。

  ☆埃里森的"中国结"

  在主旨演讲中,拉里·埃里森反复强调甲骨文产品的好处以及近年对中国持续不断的大力投人,他说: "甲骨文公司将其全球电子商务大会搬到中国北京来开,这样的实际行动,可以说是专门为了满足亚洲企业的商业需求,以及0racle在中国11年的直接运营经验和它对亚太地区坚定的承诺。" "过去5年里我3次到访中国,每一次的北京之行总是让我惊讶,为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惊讶。我们早已把目光盯准了中国北京,我们为自己的明智选择感到得意,这一次是我们进入中国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素以狂放面目示人的埃里森这一次非常难得地和记者一道回想往事:1989年,甲骨文进入中国,甲骨文以其敏感的触觉在太平洋彼岸感知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变化,把它的关系型数据库带到了中国市场,直接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虽然在此之前,甲骨文关系数据库软件已经得到了一些中国用户的认识和青睐,早在 1986年,甲骨文公司便签订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第一个合同,但甲骨文当初在中国投资对国外企业来说实属"开先河"。时至今日,虽已是司空见惯之事,但对那第一批人来说,则是勇气和胆识的最佳体现。埃里森表示:

  "Oracle希望通过进驻中国发展最快的经济贸易区,建立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以及深圳市高新区的密切合作,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过去 10年,0racle在中国的业务得到了不断发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0racle以及其他先进系统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全力支持。"

拉里·埃里森暴富之谜

  Oracle(甲骨文)的董事长兼CE0拉里·埃里森,来自社会底层,出身低微,32岁前还一无所有,20年后却成为硅谷首富、世界首富的最有力竞争者。他孤僻高傲,独来独往,从不接受传统的智慧,没有得到一个学位文凭;他凶蛮好斗,吹牛,放空炮;他又是个典型的"好色之徒",结过三次婚却花心依旧,身边总有美女陪伴。绝顶聪明、奸猾的埃里森承袭了犹太人的优良因子,与他拥有巨量财富齐名的是他的"坏", "硅谷坏男孩"的绰号流传世界。这样一个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者,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真是令人费解,可以说是一个世纪之谜。其实埃里森能够成功致富,除了由于美国社会崇尚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发源地的大环境之外,还有他本人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敏锐的商业眼光

  1976年IBM公司研究人员特德·科特发表了《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论文,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查询语言SQL,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全面一致的方案管理数据信息。作者10年前就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并在IBM研究机构开发原型,这个项目就是R系统,存取数据表的语言是SQL,文章详细描述了他 10年前的研究成果和如何实现的方法。埃里森看完这篇论文后,敏锐意识到这个研究基础上可以开发商用软件系统。那时大多数人认为,关系数据库不会有商业价值,因为速度太慢,不可能满足大规模数据或者大量用户存取数据,关系数据库理论上很漂亮而且易于使用,不足之处是速度太慢。埃里森却不这样认为,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敏锐的商业眼光在起作用,让他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他决定开发通用商用数据库系统"甲骨文"!

  为什么这个"蓝色巨人"--IBM放弃了这个价值上百亿美元的产品?原因有很多:IBM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学术出身,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不是推向市场的产品。从学术上看,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论文和演讲能使他们成名。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IBM当时有一个销售得很不错的层次数据库产品 IMS,推出一个竞争性的产品会影响IMS的销售和人员工作,直到1985年IBM才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埃里森那时已经成了千万富翁。

  埃里森曾将IBM公司选择微软的MS-DOS作为IBM-PC机的操作系统列为"世界企业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价值超过了上千亿美元。"IBM公司发生仅次前者的错误,就是没有很快推出关系数据库产品,这让埃里森捡了一个大便宜,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

  二、冒险、刺激、挑战的人生观

  拉里·埃里森可能是世界电脑业中在进取精神、胆识魄力、坚强果断、高傲自信等方面,惟一能与比尔·盖茨媲美的企业家。两人都是白手起家,领导自己的公司不断扩展壮大;两人都以技术专家自居,但却以强硬的企业战略家闻名于世。埃里森这方面的特征,甚至从他的业余爱好中就可以断定:赛艇、飙车,还曾经自己开着一架战斗机在太平洋上空和别人进行模拟空战。他藐视传统,挑战权威,开发了关系数据库的商业价值。连IBM这样的业内巨头都认为商业前景暗淡的事,名不见经传的埃里森却敢大胆尝试,这或许就是他能够成功的最大秘诀。埃里森曾说: "虽然这种自信在外人看来也许毫无根据,但这一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埃里森常常为自己极具挑战性的个性感到自豪,他说话盛气凌人: "击败微软,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企业是我的一大目标。我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他所有人都失败了,那时我才是真正的成功。"凭着在信息领域疯狂般的行为,他坚信互联网就是计算机的未来,而且最终将淘汰他的死对头比尔·盖茨。在这个竞争极其残酷IT行业中,各种事物的改变往往只是瞬息的事。但是以拉里· 埃里森的富有冒险、刺激、挑战的人生观,相信会带领甲骨文闯过任何一道难关!

  三、始终以数据库与网络应用软件为核心技术

  拉里·埃里森从开发关系数据库的商用软件系统产品起步,在以后的发展中,0racle数据库始终是甲骨文公司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Oracle成为硅谷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数据库软件之一,特别是1986年推出的0racle3.0版,成为关系数据库里程碑式的产品。甲骨文公司一支独秀,傲视群雄,开始独霸全球数据库软件市场的大部分份额。1992年7月推出的0racle7.0版,则是甲骨文公司酝酿多年重拳出击的产品,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0ra-cle的产品在商场、银行、政府部门等各个领域遍地开花,销售额成倍增长,甲骨文公司由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到了90年代中期,甲骨文公司的软件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甚至超出了他们自己的预料。任何人要预订旅馆房间、买卖股票、订购商品、使用信用卡等等,都会用上甲骨文公司研制的数据库软件产品。Oracle在网络时代如鱼得水,看一看下面的统计数字就知道了:在全球前10位面向企业的商业站点中,有9家使用 Oracle的技术;而在面向消费者的前10位全球商业站点中,全部是0racle的技术。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吸引了拉里·埃里森的注意,他不久发现了更迷人的机会:www环球网,netscaDe的浏览器将 www推向全世界,Pc机的性能将不再是主角,连上因特网才是价值所在。网络计算机的背后是强大的网络服务器,所有数据和应用程序都储存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Oracle的数据技术将使网络计算机非常容易操作管理。他设想,甲骨文创建一套以网络为依托,以团体机构和企业为顾客的应用软件,与它的数据库软件结合,使信息处理更为简便。这将是一种难以匹敌的创造性的结合,甲骨文能够以此把它的竞争对手挤出市场。与微软公司侧重PC软件的开发不同,甲骨文则把重点放在数据库和网络应用软件上。目前,拉里·埃里森已经成功地把甲骨文公司从软件设计领域转到客户服务软件领域,又转向互联网领域。

  四、永远将市场放在第一位

  当谈到拉里·埃里森成功致富的原因,一位硅谷资深人士这样评价: "埃里森将市场放在第一位,其他所有的都靠后,拥有普通技术和一流市场能力的公司,总能打败拥有一流技术和只有普通市场能力的公司。"早期的0racle 版本无法正常地工作,程序充满了错误,用户抱怨不断,但埃里森相信较早占领大块市场份额是最主要的。他说: "当市场已建立好,你知道百事可乐要花多少钱才能夺得可口可乐1%的市场,非常非常昂贵。"Oracle直到1986年的5.0版本才是基本可靠运转的系统,不过有趣的是早期的用户并不在意损失金钱和数据,即使是中央情报局也没有不高兴,他们需要的是技术的发展,而不仅是一个产品,埃里森能为他们描述产品将达到的美好功能,虽然现在没有,但他们愿意支付费用。埃里森经常向他的员工宣传只要采用他的市场策略,他们都会成为百万富翁,事实上早期的员工基本上都达到了这一目标。他的市场策略很简单,就是在销售产品时强调Oracle的三大特性:可移植性,和其他数据库产品特别是IBM的兼容性,支持广泛网络连接。这满足了用户的需要,尽管他们实际得到的比期望的要少。

拉里·埃里森答中国记者问

  一、"追求不违法的垄断"

  Oracle与IBM、SAP在中国的竞争方式与我们在加州的竞争方式是一样的:在中国销售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性能击败我们的对手,道理就是奥妙简单。中国就像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样。我们要追求100%的市场份额,无论是数据库,还是软件,这不成问题。实现10.0%的市场占有要花费多长时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能做到。微软搞垄断,他是违法的,我们的目标是既垄断又不违法。我们有通行的国际标准,在这样一个标准中竞争,这和微软的垄断是不一样的。我们提供好的产品、提供好的服务,中国的客户不应该对此有所疑虑,可以比较一下,看谁的产品更好。 0racle的电子商务套件不存在文化差异问题,不需要不同的版本类别,可以在不同情况下,0racle寻求平衡,学会妥协。

  二、 "我代表全人类和比尔开战"

  我从没说过要和比尔·盖茨比个人财富,媒体上总是会出现一些关于我的报道,我也很乐意读那些文字,但是我经常在报纸上发现很多我根本没有做过的事情,也就是说报纸在给我编故事!很有趣。我个人与比尔·盖茨的竞争不重要,主要是0racle与微软的竞争,我希望的是我们这个团队的获胜。就像是整个世界与比尔进行的战争一样,我是站在世界这一边,开放系统属于全人类,开放系统属于每一个人。比尔把世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比尔所拥有的,另一部分不是他所拥有的。比尔想拥有比所有人多的东西,我是站在全人类这边与比尔开战。不是我与比尔开战。

  三、"不投资中国是危险的"

  中国加入了WT0,GDP增长7%,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市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经济的引擎。因此,我们会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即便是有一定的风险,但绝不会成为阻止我们前进的绊脚石,我一直认为不在中国投资的风险将会更大。如果我雇佣美国人坐飞机到中国来,这样的投资可能不明智。但我们在中国雇佣中国人,锻炼中国团队,培训这支队伍,利用既有的开发技术、销售技术,把产品销售给中国,这是一个平衡的投资。只要我们不是在中国创建一个美国公司,而是在中国创建一个中国公司,我们就会做得非常好。很大的风险就是不在这儿投资,我们不会犯这种错误。美国的技术公司存在了五十多年,我们都是对的吗?不是,我们也犯了很多错误,中国可以吸取我们的教训,以发展得更好。我们有意推广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帮助中国企业成功地转型,使他们在全球的市场上竞争并得以获胜。

品茶谈富豪

  埃里森从小就是爱顶嘴、个性固执的家伙。

  --一位童年伙伴

那时,班里哪个同学从哪里来,一目了然,但是埃里森似乎与世隔绝一样,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是哪类人。他那时个子很高,有着橄榄色皮肤,经常会有几颗青春痘,大家对他并不友善。

  --埃里森中学同学 希拉·梅黛·格特曼

埃里森做的任何事情分为两种倾向,对那些信任他的人说谢谢,而对那些不信任他的人说滚蛋。

  --埃里森的一位老朋友

埃里森思维敏捷,他几乎能推断出心理医生要说的话,我不敢跟他玩心理游戏,因为他总能赢,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商界如此成功的原因。

  --埃里森第一任妻子爱塔·昆妮

Oracle生逢其时。埃里森将市场放在第一位,其他所有的都靠后,拥有普通技术和一流市场能力的公司,总能打败拥有一流技术和只有普通市场能力的公司。

  --一位硅谷资深人士

在硅谷这个竞争至上的地方,这里的人通常把行业的规则等同于下棋。但是,埃里森却不这么想,他习惯把自己当成一个奋勇冲杀的日本武士。

  --原甲骨文公司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

埃里森希望自己被看做世界顶尖公司的领头人,这也是他名垂青史的机会。

  --原甲骨文公司执行官 雷·莱恩

埃里森可能是电脑业中在进取精神、胆识魄力、坚强果断、高傲自信等方面惟一能与盖茨相媲美的首席执行官

  --美国《财富》杂志

上帝与拉里·埃里森的区别在于:上帝认为他是拉里·埃里森。--《上帝与拉里·埃里森》传记作者

皮尔·卡丹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小裁缝到时装帝国大亨

  皮尔·卡丹的名字早已风靡世界,然而中国人知道皮尔·卡丹则是近二十年的事。只要一提起这四个字,人们自然就会和那些亮丽时髦、新潮名贵的时装连在一起,而时装后面那些动人的故事却知之不多。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这时装背后的神秘面纱。

  一、曲折的成长之路
  ☆一个痴迷服装设计的小孩

  1922年7月2日,在意大利举世闻名的水城威尼斯近郊的一户贫苦农家,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和著名的企业家的皮尔·卡丹。

  皮尔·卡丹的双亲都是普通农民,靠种植葡萄和在山里开掘冰块养家糊口。由于家里收入微薄,初来人世的小卡丹就饱尝了饥寒的痛苦。小卡丹只有2岁时,全家为了逃避贫穷和战乱,踏上了背井离乡的征途。几经磨难,卡丹一家越过边境,来到了法国,在法国小城市格勒诺布尔居住下来。从此,卡丹便具有了意大利和法国的双重国籍。刚到法国,地生人疏、不懂法语的父亲难以找到工作,家境日趋贫寒。几年以后,父亲终于在格勒诺布尔找到了工作,小卡丹在这里度过了5年艰苦的童年生活。

  卡丹家族几代都没有人从事艺术工作,皮尔·卡丹却从小对服装充满了兴趣。1927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小卡丹到离家不远的街心花园玩耍,他看见一个富贵人家的小姑娘正在水池边摆弄着一个布娃娃,就走了过去。恰在这时,小姑娘忽然拎起布娃娃,生气地说:"我讨厌这布娃娃的裙子,它的颜色太难看了。"随即将布娃娃扔在草坪上,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小卡丹拾起布娃娃,轻轻拍落沾在布娃娃身上的草叶,心里想: "我一定要为它换一身新的衣裙,颜色要像鲜花一样艳丽多彩。"晚上,小卡丹用了整整一个小时,给布娃娃做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裙子。这是他的第一件作品,也使他第一次在服装设计中体味到无比的兴奋与喜悦。或许,这正是皮尔·卡丹日后走上时装设计的原始动因。第二天,小卡丹抱着打扮一新的布娃娃再次来到街心花园玩耍,又遇到了那位富家小姑娘,就把布娃娃还给了她。

  那一年,皮尔·卡丹仅7岁。也就在这一年,由于父亲在圣艾蒂安找到了一份推销葡萄酒的差事,卡丹一家又开始了第二次迁徙,迁居至圣艾蒂安。1928 年,小卡丹进入当地一所小学就读。但是,他的同学中很难有玩得来的朋友,学习成绩也一直不好,得不到老师的赏识,父母为他的成绩和前途担心。然而,正是这种孤独的环境下,小卡丹把原本应倾注于学习以及跟朋友交往玩乐的精力全都集中到了服装设计方面,没有人比他更痴迷于此。放学之后,他常常独自一人在百货商店的橱窗前徘徊、欣赏、比较着每一款服装,品评它们的优劣得失。上课时,他也时常出神地想着某些新奇的服装式样,并把它们详细描绘在笔记本上。在他的笔记本上,服装设计草稿往往比课堂笔记还要多。就这样,卡丹勉强地拿到了小学毕业证书。

  ☆一个勤奋的学徒工

  1934年,刚满14岁的皮尔·卡丹放弃了学业,到当地的一家小裁缝店去当学徒工。他对这项工作十分满意,工作也很投入。卡丹刻苦钻研,心灵手巧,很快博得店老板的赏识。因此,老板主动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卡丹。他白天勤奋工作,晚上便去圣艾蒂安的一家小型业余剧团当演员,这使他多少提高了艺术修养,而且也有机会接触各种舞台服装的造型。两年后,卡丹已不太满意师傅的手艺和设计水平,而开始注意市面的一些流行款式,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到了第三年,卡丹觉得市面上流行的一般款式也不够味,便经常别出心裁地设计一些新颖的服装式样,因此博得老板家小姐的青睐。小姐非常欣赏卡丹的创作,不时请他为自己设计一些薄纱女装,这使卡丹迈出了服装设计的第一步。

  由于皮尔·卡丹对各种新鲜款式的服装进行不懈地模仿和创新,他的技艺和鉴赏能力不断提高。终于有一天,羽毛渐丰的卡丹感到圣艾蒂安再也没有可以称道和以之为师的服装款式了。他已认识到:在圣艾蒂安这个狭小的地方,根本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出色的设计者或上乘的演员,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大师或一个著名的演员。只有到服装世界的中心和法国艺术的中心巴黎去闯荡。经过长期考虑。卡丹下决心去闯荡巴黎。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个挥之不去的巴黎之梦

  1938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当皮尔·卡丹把自己的心愿告诉父母时,父母十分理解儿子的心情。父亲和蔼而又无奈地对儿子说: "孩子,家里支持你的决定,年轻人就该到外面去闯一番天地。但是我们拿不出钱给你做路费,你就骑着我的那辆自行车上路吧。"不久,卡丹含泪告别了父母,带上了干粮,骑上父亲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匆匆上路了。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巴黎正笼罩在战火的硝烟之中。卡丹去巴黎的愿望落空了,但他不愿灰溜溜地返回圣艾蒂安,便决定去南部的维希试试。

  一到维希,皮尔·卡丹就险遭不测。当时天色已黑,还下起了秋雨,早已精疲力竭的卡丹身无分文,饥寒交迫。他正想找一个避雨处,突然几个德国兵向他冲来,不问青红皂白便把他抓了起来。原来,驻扎在维希的德国人为了防止游击队的袭击,在全城实行了宵禁。卡丹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关进了看守所。幸亏他不是犹太人,在被仔细盘问了两天并挨了几拳后,德国兵将他释放了。

  在战争岁月里,人们不需要时装。为了生计,皮尔·卡丹当过店铺的伙计、红十字会会计,甚至当过家庭男佣。几十年后,卡丹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然感慨万分: "生活是困乏的,到处是德国人的坦克。没有水。没有吃的,没有歌声,没有欢乐。更谈不上时装。然而,我从不为生长在这个时代而后悔,因为时代教育锻炼了我。教我懂得什么是艰辛,使我能够用不同于现代人的眼光看待人生。"

  有一天,皮尔·卡丹流浪到维希街头,看到一家时装店的橱窗上贴着"招募学员"的广告,便前去应试。由于他学过裁缝,因而很顺利地被录取了。正当卡丹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地时,一颗炸弹将那家时装店夷为平地,老板被炸死。幸好那天卡丹去进布料,否则难逃此劫。一连几天,卡丹都心有余悸。过了几天,卡丹又来到市中心一家时装店。老板得知卡丹的身世和遭遇后非常同情,且看他有胆有识、手艺不错,便同意雇用他。卡丹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为此,他勤学苦练,虚心求教,很快掌握了服装设计、裁剪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卡丹设计的服饰高雅大方、简洁明快,裁剪技术也娴熟自如、相当省料。三年之后,卡丹便成了该时装店最好的裁缝。其问,他也时常抽空去看演员的表演,特别留心观摩舞台服装,以把握那种给予观众鲜明印象的第一感觉,开阔自己的视野。

  自从到了维希后,皮尔·卡丹几乎每天都在梦想去巴黎。他始终认为,只有巴黎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服装设计大师的摇篮,只有到了那里,才能实现自己平生的夙愿。可是转眼五个春秋过去了,战争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卡丹期待在战争结束后便能马上前往巴黎的梦想,看来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了。什么时候才能去巴黎呢?卡丹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二、坎坷的创业之路
  ☆重闯巴黎之路

  1945年5月,残酷的战争结束了,和平生活重新到来了,但皮尔·卡丹并未马上得知这一消息。一天他在一家小酒店独自闷饮,这时,一位老伯爵夫人过来与他交谈。这位老夫人看卡丹打扮很时髦,想要知道卡丹着装的来历。当她知道卡丹身上穿的这套衣服是他自己设计、裁剪、制作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孩子,你会成为百万富翁的,这是命运的安排。"原来,这位老夫人年轻时经常出没于巴黎的上流社会,认识许多服装设计大师和著名的时装店老板。于是,老夫人将巴黎帕坎女式时装店经理的姓名和住址告诉了卡丹。临走时,她拍着卡丹的肩膀笑着说: "苦恼什么,年轻人?巴黎的仗早就打完了,你难道还不知道?"卡丹埋藏已久的生命之火被重新激起,再也没有什么理由能够阻挡他去寻找失落已久的梦了。卡丹决定重闯巴黎,他说: "我当时从未想过要做个伟大的时装设计师,我只知道我的梦在巴黎,就像所有自乡间往大都市发展的年轻人,都怀着征服巴黎的愿望。"

  皮尔·卡丹一踏上巴黎的土地,心情十分激动。这个他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城,尽管遭受了战争的创伤,却依然那样雄伟壮观。但此时的卡丹无心游历巴黎的胜景,他根据老伯爵夫人所指点的方位,迫不及待地直奔巴黎帕坎女式时装店。这家帕坎女式时装店是巴黎一家著名时装店,经常为巴黎等地的大剧院缝制戏装。店老板亲自接见了卡丹,并对卡丹进行了面试。卡丹的裁缝技艺使店老板大为惊讶,这家时装店立即雇用了他。

  皮尔·卡丹潜心研究裁缝和设计技艺,不久为巴黎戏剧界设计了一批舞台服装,获得很大成功。接着他辗转到过瓦特维、巴昆、玛塞、夏蒙、夏帕瑞莉、迪奥等男装与时装名店,技艺日臻成熟。特别是1946年到刚刚开张的著名时装店"迪奥"工作后,学会了制作"高尚、大方、优雅"时装的技能。迪奥是20世纪50 年代最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对欧美世界的服饰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在1947年2月推出以花冠线条为特色的"新风貌"时装,立即轰动世界,使人们看到巴黎仍然是世界流行服饰灵感的源泉,唤醒了7年来一直被贵妇们遗忘的华丽之梦。人们评说: "迪奥是消除战争、毁灭不幸的中流砥柱。他的作品是叙述着未来、爱情和祭典的绣帷。"迪奥的"新风貌"非常具有"建筑"风格,每件衣服都以胸罩调整胸型,并系上腰带,配合紧身衣,套上利用垫臀、衬裙来支撑的长白褶裙或下档如花冠般敞开的长裙,成功地展现了女性的特有魅力。卡丹在迪奥的手下干了4年,技艺的进步是可想而知的。

  ☆迈出了独自经营的第一步

  考虑到皮尔·卡丹自己能设计、制作戏装,而且当过临时演员,艺术大师科克托和让·马雷在一次酒会上建议卡丹自己经营剧院。卡丹此时正在服装界平步青云,崭露头角,对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和富于挑战又极具风险的事业不敢贸然从事。但由于两位艺术大师再三劝说并愿意鼎力相助,卡丹决定进行这个新的尝试。于是,卡丹在巴黎搞起了剧院经营,迈出了独自经营的第一步。然而,年仅28岁的卡丹初涉经营,毫无理财经验,很快便欠下一大笔债。好在卡丹明智而果断地急流勇退。不过,这段失败的经历使卡丹懂得了经营的一些门道,使他学会了不少东西,为他日后的成功经营奠定了基础。

  初涉经营圈即招致失败的皮尔·卡丹并未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反而迸发出更加旺盛的斗志。不久,卡丹便做起了成衣商。他加倍努力,凭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在成衣行业里设计出许多款式新颖的独特时装,很快便又恢复了元气。这段成衣商的经历也使卡丹认识到公众市场的广阔,对其日后走出专为富人订制时装的象牙塔影响很大。在皮尔·卡丹的成衣生意兴隆之际,两位好友科克托和让·马雷又鼓动他开设自己的时装公司。他们认定卡丹日后的前途在于独立经营时装,便不计前嫌,劝说卡丹。卡丹心胸豁达,并没有因剧院经营失败而迁怒于他们。两位好友的鼓励又重新激起卡丹极强的成名成家欲望。经过仔细考虑,卡丹决定再度出山。 1950年,卡丹倾其所有,在巴黎开设了第一家戏剧服装公司。这家戏剧服装公司成为卡丹大显身手的地方,也是卡丹帝国崛起的起点。

  1950年秋,皮尔·卡丹首次举办了自己设计的戏剧服装和面具展。广告一打出,人们便奔走相告,蜂拥而至。卡丹的设计和制作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和不满足于现状的心态,使到场参观的人大饱眼福。戏剧界的名流对卡丹精妙绝伦的戏装设计和面具制作赞不绝口,称之为: "神工鬼斧的造作,戏剧装饰的精品。"

  1953年,皮尔·卡丹又举行了第一次个人设计时装展览。许多达官贵人、太太小姐闻风而至,展览会门庭若市,气氛十分热烈。卡丹设计的第一批成套的时装式样,是一种红色的羊驼毛大衣。展览中,时装模特配音表演,使展览魅力倍增,参观者流连忘返。这批色泽鲜艳、感触柔软、富有温暖的感情色彩的成衣一投放市场,立即被抢购一空。卡丹的展览和时装上市,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皮尔·卡丹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所有的报纸上。

  ☆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

  皮尔·卡丹自1950年从迪奥时装店独立出来创业之后,事无巨细都由自己过问。在迪奥的援助下,他在创业之初便得到巴黎上流妇女的支持,在短期内奠定了独立发展的基础。为拓展自己的事业,1953年将时装店迁到佛布格·圣哈诺街18号,在1楼开设"夏娃"女服装店,接着又开设"亚当"男服装店。在战后新生代设计师中,卡丹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54年他又推出水泡装系列,以漂亮的造型而享誉世界。从此他介入时装界的名流行列,与巴尔曼、卡斯侨、纪梵希、纪·龙雪、圣罗兰齐名,成为继迪奥之后著名的"先锋派"服装设计大师。

  法国时装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贯崇尚豪华气派、富丽艳亮。这种风格来自法国王室和贵族们的穷奢极欲,高级时装店似乎天生就是为少数有钱人创造的。二战后,这种传统和特点也没有根本改变。50年代初,整个巴黎只有23家服装企业够得上"高级时装"公司的水平,其在全世界的顾客不超过3000人,有的衣服甚至只生产1套。可以说,那时的法国高级时装业是一个离群脱俗的富豪特装专供场所,市场极其有限,出路越来越窄。就在这时,皮尔·卡丹已敏锐地看到,战后法国的妇女已开始走出家庭,参与活跃的现实生活,整个欧洲的社会消费大增。基于此,卡丹毅然提出了"成衣大众化"的口号,把设计重点放在一般消费者身上,推出了一系列风格高雅、质价适度的成衣。卡丹此举令许多人不解,为此他说: "我虽然是高级时装设计师,但我有一股无法抑制的热情,我要把自己设计的优良衣服大众化,让更多的妇女和男士能够买得起、穿得上,使风格高雅的成衣面向人数众多的消费者。"

  "成衣大众化"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革命性的创造,它将彻底打破服装界的森严壁垒和社会等级的严格限制,因而这一历史性的创举惹怒了皮尔·卡丹的同行。巴黎时装界群起而攻之,说他离经叛道,有伤风化。有的甚至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说他"出身低下,无钱着衣"。更有甚者,巴黎时装界的同行们居然联手将卡丹逐出巴黎时装女服辛迪加。面对同行的攻击,卡丹反唇相讥,愤然宣称: "我为什么要只服务于公主、影星及贵夫人,而不能为普通人服务呢?我的目标是:除了面向富人,也要面向老百姓,为更多的人设计服装。"可以说,卡丹的成功就在于他对时代发展的先知先觉和敏锐的洞察力,在于他敢于不断向传统和世俗挑战,在于他对时机的及时把握。

  皮尔·卡丹被逐出巴黎时装界辛迪加之后,仍是我行我素,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他不但没有从女装成衣大众化的创作中回头,反而开始向男装世界挺进。此前,法国时装业完全是女人的天下,根本没有男装的立足之地,谁也无法更改这个保持了数百年历史的法国时装传统。但来自意大利的卡丹不信这一套,敢为他人所不敢为,在巴黎掀起了一股男性时装的风潮。这一次又招来了更大的非议,法国时装界的一些保守人士纷纷攻击他,说他破坏了夏娃独有的风骚,打破了阴阳天设的格局,使服装失去了本身的价值。面对传统的偏见,卡丹毫不理会,而是沿着自己认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

  三、辉煌的成功之路
  ☆法国时装业"卡丹时代"的到来

  皮尔.卡丹坚定不移地沿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1961年,卡丹首次设计并批量生产流行服装。他设计的流行服装,色泽鲜明,线条明朗,具有时代感、青春感、雕塑感。这种抛弃传统、新颖别致的大胆创新,给法国时装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次出色的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卡丹的名字再次遍及所有的报纸。人们对卡丹的设计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一家报纸在头版用《卡丹时代的到来》为题,概述了卡丹的设计风格及其历史价值。文章说: "自50年代以来,卡丹形成了色彩明快、线条简洁、具有强烈雕塑感的艺术风格,他把法国时装从刻意华贵和珠光宝气的沉重束缚中解脱出来,为迈向以后工业现代化的法国披上了轻捷的时装。"作为新时代服装业的弄潮儿,卡丹自然成为新闻界重点关注的对象。当一位年轻的女记者问及他的设计主张时,卡丹说: "我创作时,最重视颜色,因为色彩老远就可以看到。其次是式样,我喜欢纯净的线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卡丹的生命活力和精神世界。法国时装业的"卡丹时代"已经到来。由于皮尔.卡丹的成功和他给法国时装界注入的朝气和活力,1962年法国服装业行会在所有会员的要求下,屈驾把代表法国服装业发展趋势的卡丹重新请回来,并请他出任行会的主席。

  1966年,皮尔·卡丹的系列童装问世,并很快地遍及欧洲市场。他所设计的童装怪异离奇,极富想像力。那一套套童装图案就像一个个儿童自己构想出的神话天地和五颜六色的梦境。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童装单调、平淡的陈旧形式,而且使法国童装如同高雅时装一样,走向了世界。60年代末,卡丹又推出了一套妇女秋季套装,以其款式新、质料软、做工精而成了年轻太太和时髦姑娘的抢手货,并再次轰动巴黎。1966年,在凡尔赛宫西侧的普拉斯·布威创设了7层楼面的"卡丹·欧姆"成衣店。到80年代,在世界各地设有5000个销售店,其中男装占总营业额的40%,1年能卖出70万件衬衫,30万条皮带,10万套男装,领带占法国高级领带市场的50%。在美国,仅卡丹男装的技术转让费就高达1.2亿美元,这在服装行业的经营史上也是罕见的。

  因此同时,卡丹又开始对法国服装行业呆板的经营进行变革。他首次在法国倡导转让设计和商标利润提成7。10%的经营方式。这一经营方式不仅推动了法国服装产量的增长,而且将法国服装设计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本世纪欧洲最成功的设计师"

  皮尔·卡丹是个天才的服装设计大师,曾三次获得巴黎时装最高奖--金顶针奖。这一大奖对于一个时装艺术大师来说,就像奥斯卡电影金像奖对于一位电影演员一样,一个人能有一次机会获此殊荣,就是无比的幸运和光荣。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名誉大使头衔。法国总统、意大利总统、日本天皇都曾向他授勋。尤其令他激动难忘的是,1992年,在他70岁高龄的时候,被提名入选法兰西艺术品学院院士。卡丹感到欣慰的是,他的设计被当作艺术而得到了认可。正如他在人选仪式上的发言: "过去从来没有人正眼相待在布堆中干活的人,我能得到这项至高的荣誉,无疑是世人已将时装设计者认定为正统艺术表现者,是给服装设计者的最崇高的礼赞。" 这时,卡丹想起了50年前那位老伯爵夫人的预言,他这样说: "是的,我的名字已经传遍整个世界,我不再奢望任何名誉,但我不会满足现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的设计也永远不会停止。人生的奋斗就是要创造最美好的生活,如果一个人为了起床而等待早展,为了睡觉而期待夜晚,那么这个人一生将是可悲而又可怜的。"

  不过,每当皮尔·卡丹获得成功的时候,总有些人因妒忌而心里不痛快,继而对卡丹进行抨击,然后又偷偷地学做他的东西。对此,卡丹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 "我已被人骂惯了。我的每一次创新,都被人们抨击得体无完肤。但是,骂我的人,接着就做我所做的东西。"卡丹在逆境中学会了抗争,他不仅使法国成衣风靡世界,而且使它成了法兰西文明的一个象征。

  美国《时代》杂志在1974年12月23日以皮尔·卡丹为封面人物,并评论他为"本世纪欧洲最成功的设计师"。在素有"时装之都"美称的巴黎,强手如林,时装潮流日新月异,卡丹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下,刻意求新,独树一帜,是使自己的时装长盛不衰的主要办法。多年来,大胆的设计和用料、新颖的款式和色彩、简朴大方和几何效果的立体造型美的独特风格,使卡丹时装无数次地走在时装潮流的前列。他还特别善于从异国风情和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丰富设计构思,推出适合当地人的着装习惯、充满异国情调的时装新款式。卡丹公司每年都推出800多种新款式的四季时装,使公司的主要经营项目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1995年岁末,'96夏季巴黎国际服装博览会又一次隆重地拉开帷幕。一群名模头戴"卡丹"牌遮阳帽,身着"卡丹"套裙,踏着轻盈的一字步,婀娜多姿地走来了。顿时,整个大厅沸腾起来。人们惊奇地发现,有着50年时装艺术生涯的皮尔·卡丹依然宝刀不老,他的创作更加炉火纯青,他的富有新意的设计和模特旋转的身Stag&协调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如痴如醉。前后50分钟的表演汇集了卡丹的近100套新时装,展示了这位著名大师的深厚功底和卓越才华。此时,年逾古稀、满头银发的卡丹坐在台下,望着模特们俏丽的身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是的,我永远忘不了最初的那段日子,一根针、一根线,伴随着我的艰难奋斗史。"

  ☆创建"卡丹帝国"

  皮尔.卡丹并不满足于他在服装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总想用他的双手开创出更广阔的天地来,创建一个丰富多彩的"卡丹帝国"。皮尔.卡丹除了设计时装外,还设计家具、装饰品、日常用品、汽车和飞机的外部造型。在一次汽车展示会上,他为美国"卡迪拉克"牌豪华轿车设计了流线型车身,广受好评。他为美国太平洋飞机公司设计的小型私人飞机的造型和装饰,机身漆上鲜艳的黑、红、白三色条纹,像是一只彩色的蜻蜓,机舱内的布置也给人以明朗、简洁感。在巴黎著名的福博·圣·奥诺莱街上,坐落着法国的政治心脏--爱丽舍宫。就在她的身边,耸立着闻名于世的"卡丹帝国"。在这个由十几家性质不同的商店构成的一组形散神聚的超级"帝国"中,有一家叫"进化"的著名商店。这家商店整整三层,全部陈列着卡丹亲自设计的作品,大至柜子、桌子、沙发,小至台灯、钢笔、餐具,产品造型新颖,光彩夺目,独具匠心,酷似一座现代艺术品展览馆。皮尔·卡丹这样说: "我可以睡卡丹的床,坐卡丹的软椅,在我设计的餐厅里进餐,用我的灯照明。去剧院看戏或到展览会参观都可以不出我的帝国。"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皮尔·卡丹终于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国。他是世界上惟一拥有自己的银行的时装家。他在110多个国家获得了150多种商品的 3500多个许可证。他熟悉自己的每一个车间、每一座工厂、每一个商店、每一家餐厅,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像税检人员那样敏锐地把握一切。正如卡丹所说: "我对全球的企业了如指掌,就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清楚。"

  皮尔·卡丹不断拓展他的"帝国",将经营触及延伸到许多领域。1981年,卡丹以150万美元买下了巴黎协和广场旁边皇家路上的玛克西姆餐厅。他请来专家将餐厅修饰一新,恢复了19世纪的风格,墙上画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美丽女神,体现田园牧歌式的优雅、安静、舒适的情调。他还聘请名师精心制作食品,培养招待人员,提高饭店的服务质量。这样,整个饭店焕然一新,很快便成为巴黎大名鼎鼎的餐厅。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玛克西姆餐厅成为卡丹手中的又一张王牌。目前,东京、墨西哥城、新加坡、布鲁塞尔、北京等都开设了玛克西姆餐厅。

  时装业和餐饮业是"卡丹帝国"的两大支柱,皮尔.卡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执法兰西文明的两大牛耳(时装、烹饪),面向全世界"。"'玛克西姆'和'皮尔·卡丹'好比是战车上的两个轮子,它们载着我一直通向彼岸的目标"。

  ☆卡丹中国行

  皮尔·卡丹是一个有胆有识、喜欢冒险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作为西方服装艺术和企业的统一体,他第一个跨人大战后还是废墟的日本,第一个访问仍处于冷战期的莫斯科,第一个踏上急待开发的越南,也是第一个闯入中国大陆......卡丹说: "我永远是第一,我讨厌当第二的角色。"

  1976年,皮尔·卡丹第一次访问中国。对卡丹来说,中国是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国家,通往北京的道路并不平坦。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法国外长和驻华大使这样对他说:"你知道吗?你要去的国家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国家,是毛泽东主义的国家,那里的人们穿的是清一色的列宁装,他们和你的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然而,他凭着企业家的直觉,认定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于是,他不顾一些人的反对,毅然开始了中国之行。

  十几年后,皮尔·卡丹在他的回忆录中,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他这样写道: "我第一次的中国之行虽然没有取得进展,但我并不灰心,我坚信,中国需要时装。1978年底,我第二次去中国。在和中国的同行见面之前,我让我的随行人员穿上我设计的服装,为的是给中国同行造成一个很深的印象。会谈时,我看到在场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于是会谈后,我斗胆提出请这位小姐试穿一下我设计的服装。一个男人而且是一个外国人,让一个年轻少女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衣服,这在当时的中国简直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然而,在我的执拗努力下,他们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由于天气寒冷,女秘书线衣毛衣穿了好几层,显得鼓鼓囊囊,当她在隔壁换好衣服重又站到我们面前时,人们惊异地发现,她好像变了一个人,原来西方人设计的服装穿中国人身上也非常漂亮。于是,中国接受了我。1979年3月,我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我在中国的首届时装展。1980年,我的第二次中国时装展在北京举行......"

  从那以后,皮尔·卡丹在中国的经营一发不可收,请看下面一组统计:1981年11月, "皮尔·卡丹"北京陈列馆开馆;1983年9月,玛克西姆餐厅在北京正式开张营业;1985年3月,来华举行时装展;1989年12月,在北京设立第一家"皮尔·卡丹"时装专营店;1990年9月,中国第二家"皮尔·卡丹"时装专营店在广州隆重开业;同年11月,在沈阳设立第三家"皮尔·卡丹"时装专营店;1991年2月,在广东佛山设立第四家"皮尔·卡丹"时装专营店;1993年3月,在四川成都开设第五家"皮尔·卡丹"时装专营店;1993年5月,参加'94中国国际时装服饰博览会,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1994年4月,在成都举办时装并举行新闻发布会;1995年,参加中国"风从东方来"时装晚会......

  早在1983年时,皮尔·卡丹就如此坦言: "我是冒险家,我制造报纸第一版新闻已经40年了,事实证明我成功了。我的目标落在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中国是一个正在变革的地方。不要说很久远,即使在5年前(指1978年),我在中国开设餐厅的想法还是不可思议的事。这里的政府和人民对新思想是有接受能力的。做开荒牛是我的愿望,我愿意为他们打开通往新思想的大门。"

  从20世纪70年代末皮尔·卡丹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第一个服装设计进修班亲临授课至今,他已经二十多次来中国。皮尔·卡丹在中国掀起的服装旋风,将一直刮下去。

  ☆多彩的生活

  皮尔·卡丹虽是一个世界知名的亿万富豪,但一生过着严肃简朴的生活。他曾与著名影星让娜·莫罗共同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但一直没有结婚。晚年时期,他与年迈的姐姐同住一个公寓,他家里甚至连照料生活的佣人也没有,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敬仰。

  皮尔·卡丹宣称: "幸运的是,我的生命里除了时装之外还有其它东西!"即便已是80岁的高龄,这个时装业的"恐龙"始终保持着饱满精力,一直全面掌管生意。他最新的疯狂行为是:让人建造了一个奇异的建筑"Palais--bu11e",就像一件雕塑作品、一个洞穴或一个宇宙空间站,由罗马尼亚建筑师安蒂·洛沃格在滨海泰乌勒建成。他最新的冒险行为是:经过20年的商谈,终于买下了佛罗伦萨附近的一眼泉水(这个地方因曾在达·芬奇的画中出现而享有盛名),这样这里每月可以出产100万瓶"冒泡的低矿物矿泉水",贴上"马克西姆"的商标后出售。他最新的爱好是:修复了萨德侯爵城堡,并在此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他的理想住所是:威尼斯的布拉加丁宫,"卡萨诺瓦曾在这里住过",他将此处进行了豪华修复。但无论如何,时装对于皮尔·卡丹来说什么时候都不可或缺。他说: "这是我的首要工作。每天早上我都要去车间,就好像染了毒瘾一样。"

  世纪之交,皮尔·卡丹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向新闻界宣布,将出资7500万美元,用以修复古埃及人的骄傲--亚历山大灯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埃及亚历山大灯塔,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塔高120米,后来在一系列地震中倒塌。此次将要修建的亚历山大灯塔,位于埃及亚历山大港东端,濒临地中海,该塔高150米,底座边长9米,呈金字塔式的方尖碑形,于2000年建成。皮尔·卡丹说: "这不仅是我送给埃及人民21世纪的礼物,也是我献给全人类的千年礼物。"该塔被命名为"和平灯塔",希望全世界人民和平相处,共享未来。这就是一个热爱世界的杰出时装设计大师和企业家向新世纪的献礼!

财富是怎样炼成的

  皮尔·卡丹是法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时装设计大师,是创新和冒险的奇才,堪成当今世界的风云人物。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皮尔.卡丹,在童年时代就显示出服装设计的天才,7岁时就完成了他的第一件时装作品。此后,他只身闯荡巴黎,在服装行业不断推陈出新,开创了服装业的卡丹时代。同时,卡丹还以自己的经营天才,建立起服装、餐饮、家具等几十种产业帝国--卡丹帝国,他也因此成为财富巨子。

  1988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皮尔·卡丹:"卡丹先生,你的'卡丹帝国'实力雄厚,家财万贯,您知道您现在到底有多少资产吗?"卡丹耸耸肩,然后慢条斯理地说: "我这人一向对统计数字不感兴趣,我的帝国如此之大,大得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资产。"皮尔·卡丹成功致富,那么他的财富是怎样炼成的?

  一、百折不挠,艰苦创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皮尔·卡丹出身于贫困家庭,从小就培养出毫不气馁、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他2岁时就随家人为了逃避贫穷和战乱,踏上了背井离乡的征途;他14岁时就放弃了学业,到当地的一家小裁缝店去当学徒工;他l6岁时就独自离家闯荡,为了生计,当过店铺的伙计、红十字会的会计,甚至当过家庭男佣。苦难的经历并没有磨灭他固有的天性。

  理想的焰火在酝酿了多年以后,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二战"后,皮尔·卡丹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花都巴黎,成了一名出色的高级时装设计师。但是,他并没有以此满足,他要接受新的挑战,那就是迈出了独立经营的第一步,在巴黎搞起了剧院经营。现实是残酷的,丝毫不懂经营的卡丹虽然有几位好友的支持和帮助,可还是没能避开失败的重创,等他开始对商业、理财稍有感悟的时候,已是"重债之身"了,那时卡丹才28岁。初涉经营圈即遭遇失败的卡丹并未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反而迸发出更加旺盛的斗志。不久,卡丹便做起了成衣商。他加倍努力,凭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在成衣行业里设计出许多款式新颖的独特时装,很快便又恢复了元气。1950年,卡丹倾其所有积蓄,开设了第一家戏剧服装公司,这是卡丹大显身手的地方,也是卡丹帝国崛起的起点。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只有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人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皮尔·卡丹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冒险的成功者。

  二、大胆创新,把高雅服装推销给广大民众

  皮尔·卡丹取得艺术和经营上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竞争要诀,就是奉行"让高雅大众化"。20世纪60年代后,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社会政策和税制政策相继出台,社会两极分化大为缩小。社会财富的分配变化为政治"民主化"倾向奠定了基础,而这种"民主化"的风潮也波及服饰文化,对法国传统时装是一个冲击。法国时装之所以名扬四海,是由于受到路易十五时代奢华时尚的影响,而这种奢华之风又满足了欧美上流社会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高级时装从来都不惜工本,大师们追求的惟有艺术效果。如夏奈尔一次设计的服装缝制了20天,修改了35次,但最后还是在挑剔的眼光下淘汰了。至于选料的质地、数额,那更不是考虑的因素。故高级时装的消费层只有国际上流社会的皇族贵族、演艺明星和富商巨贾。随着贵族阶层的没落,华贵时装的消费层就慢慢缩小了。皮尔·卡丹顺应时代变迁大潮,在60年代与辜耶基、圣罗兰一起,成为高级时装界的三大主角,其特点是"让高级时装大众化"。迎合民众的品位。高级时装从此走向年轻化、自由化、多元化。

  当时的服装界的剽窃和仿制现象较普遍。皮尔·卡丹认为,与其让自己的作品被人"抄袭",还不如转让技术以获利润,这样又能使自己的服装艺术为广大民众所享受。于是他把设计方案卖给厂家生产,把商标使用权转让给经营者。厂家买到专利权和商标使用权后,可以生产他设计的高雅服装,并贴上"卡丹"商标,而他则在合同中得到7%~10%的转让费。

  三、积极改革,推进服装业的多角化经营

  皮尔·卡丹在经营上也是十分成功,他对传统服装业的经营结构进行彻底改革,使之向成衣业和多角化经营方向发展。 "成衣"一词源于英语ReadytoWear,意即"已经制成准备穿的衣服"。年轻一代倡导个性和自由,当然不喜欢时装的约束,他们都愿意到商店里选购不受节令和款式限制的成衣。由此成衣业开始发展起来,而皮尔·卡丹的成衣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因为其成衣造型新颖别致,价格又很低廉。

  皮尔·卡丹在1970年创立了"研究中心",除了创作服饰外,研究多种工业设计,为公司的多角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他在1977年开始发展家具设计业,首次举办大规模的现代家具展。1979年开始经营巴黎的玛克西姆(又译"美心")这一举世闻名的大饭店,他后来把"玛克西姆"这一金字招牌打到布鲁塞尔、伦敦、纽约、蒙特卡罗、东京、悉尼、芝加哥、洛杉矶等世界大城市。皮尔·卡丹的许可事业在1974年为120项,有280家工厂,从业人员2500人,遍布40个国家,年营业额为1.2亿美元。到了1986年,他已在世界95个国家中拥有750项许可事业,相关企业达580余家,年营业额高达70亿法郎,从业人员17万人。"卡丹帝国"的经营包罗万象,上至飞机设计,下至小家电、魔方和巧克力。在"卡丹帝国"的多角化经营中,全冠以"皮尔·卡丹"名号。

  皮尔·卡丹在经营管理上实行集中决策、放手经营,从而保证了企业决策的效率和经营的活力。卡丹公司并不实行股份制,也没有设董事会,皮尔·卡丹本人是企业的惟一股东和财产拥有者。他精力过人,设计、生产、经营、财务及人事的一切重大问题,全部由他一个人决定。在用人方面,他不重学历,只重真才实学和实际能力。尤其对于年轻人,看准了他就出高薪录用,并予以重用,让他大胆去闯。

皮尔·卡丹谈成功要诀

  1.我从头到尾学

  我是从头到尾学这个行业的。我喜欢把一件衣服从头到尾地完成,从画图、剪裁、缝合、试样,直到销售。

  2.时代教育、锻炼了我

  生活是困乏的,到处是德国人的坦克,没有水,没有吃的,没有歌声,没有欢乐,更谈不上时装。然而,我从不为生长在这个时代而后悔,因为时代教育、锻炼了我,教我懂得什么是艰辛,使我能够用不同于现代人的眼光看待人生。

  3.工作使我愉快

  工作使我愉快,休息使我烦恼。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如果需要设计两年的服装,我就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没有任何东西、任何人能够使我离开工作间,每天晚上我多次醒来,多次起床。一有灵感我就赶快记录在案,免得它倏然而逝。

  4.我选择了事业

  我喜欢孤独,孤独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家庭和事业,二者只能择一。如我结了婚,生了孩子,我也会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是我选择了事业,这不是逃避,而是现实,我从不后悔。对我来说,工作是超乎义务之上的快乐。如果把工作仅仅看作是义务的话,那我永远不会成功。

  5.我不会满足现状

  是的,我的名字已经传遍整个世界,我不再奢望任何名誉,但我不会满足现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的设计也永远不会停止。人生的奋斗就是要创造最美好的生活,如果一个人为了起床而等待早晨,为了睡觉而期待夜晚,那么这个人一生将是可悲而又可怜的。

  6.我要把自己设计的优良衣服大众化

  我虽然是高级时装设计师,但我有一股无法抑制的热情,我要把自己设计的优良衣服大众化,让更多的妇女和男士能够买得起、穿得上,使风格高雅的成衣面向人数众多的消费者。

  7.为更多的人设计服装

  我为什么要只服务于公主、影星及贵夫人,而不能为普通人服务呢?我的目标是:除了面向富人,也要面向老百姓,为更多的人设计服装。

  8.成功战车上的两个轮子

  "玛克西姆"和"皮尔·卡丹"好比是战车上的两个轮子,它们载着我一直通向彼岸的目标。

  9.我对全球的企业了如指掌

  我对全球的企业了如指掌,就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清楚。

  10.我是冒险家

  我是冒险家,我制造报纸第一版新闻已经40年了,事实证明我成功了。我的目标落在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中国是一个正在变革的地方。不要说很久远,即使在5年前(指1978年),我在中国开设餐厅的想法还是不可思议的事。这里的政府和人民对新思想是有接受能力的。做开荒牛是我的愿望,我愿意为他们打开通往新思想的大门。

格蕾特·拉赫纳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学徒女工到德国邮购女王

  女人也能够成功,格蕾特·拉赫纳就是最好的例证。她从商业上的小学徒到德国邮购女王,历经艰辛,这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表明,付出劳动及对职业的热爱使人创造出骄人的成绩。她将尘兰克人的开朗与机敏,与一位具有全球思维的女企业家的构思结合起来。

  一、做过学徒工
  ☆贫穷家庭的女孩子

  1911年10月20日,格蕾特·拉赫纳出生于德国纽伦堡西北6公里的菲尔特一个贫穷的家庭。菲尔特在20世纪初已经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工业城市,仅生产镜子玻璃的工厂就有一百多家,商业气息非常浓郁。格蕾特有四个兄弟姐妹,两个弟弟汉斯和卡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阵亡了,两个姐姐叫玛丽亚和贝蒂。父亲因里希·拉赫纳是一名铁匠的帮工。

  由于母亲必须工作,所以格蕾特主要是在外祖母家长大的。居住空间相当狭窄,她与外祖母睡在一个房间内。外祖母和格蕾特的一个舅舅住在一起,这个舅舅是一家饭馆的老板。年幼的格蕾特总是被舅舅拉到饭馆里去做冲洗盆子、啤酒壶之类的辅助性工作,当然舅舅也照顾这个外甥女。

  格蕾特的家境并不宽裕,吃的东西非常匮乏,她小时候长得非常瘦弱。格蕾特上学时,金发的小姑娘看起来很纤细,几乎有些营养不良的样子,她的一位任课女教师经常偷偷地送奶粉给她吃。由于家里经常吃不饱,格蕾特还经常带着自己的弟弟去这个地区的农民家乞讨,但都是空手而归,以至于她常常说这个地区的农民" 最坏和最吝啬"。几十年以后,格蕾特捐款给菲尔特共济会的分会,因为她小时候经常在那里得到吃的东西。

  格蕾特后来成了富有的女老板后,她不否认自己的过去,她与姐姐玛丽亚、贝蒂以及她们的孩子们一直保持着接触,并一起照料着他们父母的坟墓。

  尽管生活在贫穷的家庭,格蕾特却有良好的修养和素质,学习成绩也是班级里最优秀的,这要归功于其外祖母,是外祖母那乐于助人的精神与对宗教的虔诚塑造了她。

  ☆15岁当上学徒工

  格蕾特·拉赫纳本来想当幼儿园的保育员,但没有钱去学习,只好放弃了。1927年的一天,格蕾特听人讲,批发商古斯塔夫·希克丹茨开办的小百货批发公司正在招聘一名学徒女工。根据外祖母的建议,年仅15岁的格蕾特便到批发店去毛遂自荐,她给人一个活泼、机灵的印象,立即被录用了。时隔不久,32岁的商人希克丹茨在菲尔特创办了一家客万乐邮购公司,客万乐在德语中就是源头、源泉的意思,其宗旨是以批发价格零售顾客供货。学徒女工格蕾特也被调进了这家新的公司。

  在客万乐邮购公司里,格蕾特与其他几位学徒女工一起忙碌地工作,而且常常工作到深夜。据格蕾特自己回忆当时的情况: "并没有像今天15岁的孩子那样成熟,而且非常乖,围着蓝色的围裙。""工作从7点钟开始,经常在晚上9、10点钟才结束。""那时,没有工会询问这样做是否已被允许。那时说的是:你如果想得到面包,你就在这里留下来!"格蕾特的工资很低,每月仅得到21个帝国马克,她把其中的15个帝国马克交给家里。

  老板希克丹茨的第一个妻子安娜·希克丹茨是这些学徒女工的老师,她为她们演示怎样将箱子包装起来,怎样邮寄包裹,怎样打扫店堂,怎样填写邮政汇票,怎样记账,等等。

  客万乐邮购公司在建立后的几年内以薄利多销经营原则,一米本色粗布卖9芬尼,一米白布卖18芬尼,用来吸引男士的特价商品是大沿帽、外衣、领带、灯笼裤和长袜,都卖9.95马克。这种特价商品的来历是很有意思的。有一家织布厂向英国出口的商品因订货人失去支付能力而没了买主,破产威胁着这家织布厂。客万乐老板希克丹茨在听到了这一消息时,答应以立即支付的方式买下这座布匹仓库,价格当然是便宜的。然后再用这些廉价布料制作成上衣和裤子作为特价商品,由此引发了一次订货的浪潮。

  客万乐邮购公司还进行广泛宣传。格蕾特从开始起就为客万乐刻制商品目录,这在起初就是印在普通纸上的"价目表"。商品是画上去的,不是照片。为了加强宣传效果,她和其他人在一起一直干到深夜,用毛线的样品制作样本。女顾客们在购买之前可以看到和摸到商品,客万乐发展成了一家重要的毛线邮购公司。

  ☆工作之外照料老板的孩子

  客万乐邮购公司老板娘安娜·希克丹茨对格蕾特·拉赫纳这位姑娘的印象很好,非常关心她,并经常带她一起到居住地达姆巴赫去。希克丹茨家有两个孩子列奥和路易斯,见到这些可爱的孩子她欣喜万分,孩子们给这位年轻的学徒女工带来了快乐,因为她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幼儿园的保育员。老板娘安娜看到格蕾特这样喜欢孩子,就让她在工作之外照料列奥和路易斯。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灾祸突然降l临到老板希克丹茨的头上。1929年7月13日,星期六,老板希克丹茨一家去慕尼黑旅行,不幸遭遇了意外的汽车撞车事故。老板娘安娜·希克丹茨和儿子列奥在这次汽车事故中丧生,孩子的祖父列奥·希克丹茨几天之后也因身负重伤而死去。老板希克丹茨和一名会计及会计的妻子在车祸中受了重伤,但幸存了下来,小女儿路易斯奇迹般地没有受伤。

  周末去慕尼黑旅行的这次事故"是如此地不可理解",格蕾特后来回忆说: "我简直不能相信,本来是让我一起去的。但是对待我一直像母亲似的安娜·希克丹茨在几周以前就送给了我一张音乐会的票......这样,她们没有带我,而是带着在达姆巴赫管家的那个小姑娘去了。"

  老板希克丹茨在医院里躺了好几个星期,由他的姐姐丽丝尔在此期间掌管公司的事务,格蕾特去精心照料他4岁的女儿路易斯。经过较长时间的休息,希克丹茨又来到公司上班了。前一段时间希克丹茨非常消沉, "我们都觉得希克丹茨先生不想再干了"。是格蕾特以特有的方式使这位情绪低沉的老板振作了起来,她说: "我很快乐,年轻而有活力,......我相信,我重新给了古斯塔夫·希克丹茨以向上的力量。"

  ☆活跃的"格蕾特小姐"

  格蕾特·拉赫纳满师以后,公司里的同事经常称呼她为"格蕾特小姐"。她主要在会计部门工作,在那里她和两位学徒的女工在一起。当她能参加采购谈判时,就像中了魔似的。

  客万乐邮购公司不断扩展,致使房子不够用。1931年弄到了菲尔特91号至95号的房子,后来又租到了对面的业务大楼。第二年公司买下了炮兵大街一家破产鞋厂8000平方米的地皮。客万乐邮购公司的价目表不断地加厚,1932年出版时扩大到16版,并加上《客万乐最新消息》的报头。这种目录的印刷数量同样增长得很快,1928年的价目表印刷了3万份,到了1932年底印刷数量已经达到了约15万份。

  格蕾特在企业之外也很活跃。她上培训班,学语言。她说:"我一辈子都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一直钦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们的成绩,欣赏艺术家、诗人和作家们的作品。所以,学生时代我最不舒服的时刻,是不得不眼看着同学们如何升人高一级的学校去了,而我,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却没有钱上大学。后来,我试图补上这一切。我努力使自己在很少的业余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包括学习外语。从很少的零用钱中我攒钱上了钢琴课,买了钢琴。"

  客万乐邮购公司总部迁到炮兵大街后,格蕾特也搬了过去。老板希克丹茨越来越多地让她参加采购谈判。公司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新建工作,商品的花色品种扩大了,顾客不仅可以订购纺织品,也可以订购普通的日用品,如剃须膏、水果刀、铅笔等。在炮兵大街公司的工房还安装了一条包装流水线,每天最多可包装 15000件包裹。新的工房内有100多名工作人员在工作。在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客万乐重点加强广告宣传和能快速印刷价目表上。好的价目表依然是少见的,但还是有一些,如: "全德国没有一家公司,能以这种价格向您供应具有这么好和这么令人惊奇的质量的亚麻明星混纺线。"还如:"客万乐商品惊人地便宜和优质。"或"要订货你就要马上去!因为价格惊人地便宜!"

  二、当上女老板
  ☆与老板结婚

  古斯塔夫·希克丹茨有意培养格蕾特·拉赫纳,格蕾特天资聪明,学习努力,进步很快。在业务上,格蕾特越来越成为希克丹茨重要的帮手,出差经常带上她一起去。格蕾特与老板希克丹茨在一起工作时间长了,两个人之间也由此产生了感情,有了密切的关系。

  公司员工们对老板与从前的学徒女工之间的恋情并不感到惊讶,希克丹茨前妻子的亲戚对这件事却是更多的批评。潮起潮落,冬去春来,这一段老板与女工之恋波澜不惊地继续着。

  1942年6月8日,当时31岁的格蕾特与老板希克丹茨在菲尔特的圣保罗教堂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新娘子格蕾特年轻、漂亮、自然、有活力,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此后,每当希克丹茨开着车内坐着格蕾特的鹰牌或奔驰牌轿车驶过时,菲尔特人看到后既好奇又嫉妒,格蕾特已经成了他们这个小城市里"大世界"的化身。

  成为古斯塔夫·希克丹茨的年轻夫人后,格蕾特就成了公司老板的第一工作人员,并领导着采购业务的工作。1943年10月20日。在格蕾特32岁生日的那一天,也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女儿玛德莱娜在纽伦堡妇产医院一个防炸弹的掩蔽部内诞生了。由于有了孩子,从1943年起格蕾特与丈夫及女儿主要居住在纽伦堡以东约30公里的中法兰克小城赫尔斯布鲁克,那里他们有一幢周末度假用的房子。

  ☆从丈夫的阴影中走出来

  在20世纪30年代,客万乐邮购公司发展迅速。1934年,公司自称是德国最大的毛线邮购公司,在顾客卡片库内列有25万个名字。从1935年起,公司提供了分期付款的经营方式。1936年公司有基本顾客100万,到1938年9月这个数字翻了一番。那时有工作人员600名,主要是女性。1938年,公司营业额达到4000万帝国马克。客万乐邮购公司老板希克丹茨成了当地二名著名的大企业家。但是,这时德国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势力迅速膨胀。1935年10月1日,古斯塔夫·希克丹茨成了纳粹党菲尔特市委委员,后来有证据证实希克丹茨作为知名的企业家是被大工商业家--当时的菲尔特市长--弗兰茨·雅科布强迫接受这个职务的。战后在他的辩护词里写道,他没有将纳粹党看成是政治上的危险,而只将其看成是对他企业的危险。

  对于客万乐邮购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情况,格蕾特后来对亲信讲得很少,她只是说,一直到1943年8月10日夜晚炮兵大街内的企业被百分之九十破坏为止,一切运转"正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客万乐邮购公司老板希克丹茨却被纳粹党的阴影笼罩着。从1945年起,希克丹茨被暂时禁止从事职业活动,因为他被怀疑是纳粹分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春天。事实上,客万乐邮购公司经历了30年代的增长到战争结束时已一无所有。希克丹茨曾利用政治上的关系使企业发展起来,但他在政治上的作用和他本人的信念一直不清楚。纽伦堡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施密特这样评价: "无论如何人们可以说,客万乐的老板是很聪明的,因而他没有在1944年成为纳粹党狂热的追随者。"在德国菲尔特出生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为希克丹茨辩护: "我青年时代的菲尔特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城市。谁都认识谁。我知道,我的母亲总是说,希克丹茨家庭属于菲尔特最正派的家庭,她没有理由说他们任何的坏话。"

  1949年4月29日,巴伐利亚州资产管理局把对客万乐、佩服公司和盖斯曼酿酒厂的完全支配权归还给了希克丹茨。作为希克丹茨的夫人,格蕾特逐渐从丈夫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负责采购的女老板

  格蕾特又回来工作了。从1949年起,她出来负责传统的采购业务之外,还特别负责价目表的工作。这种价目表仍然叫作《客万乐最新消息》,1949年4 月的头版上写道: "我们终于又能够向我们久经考验的忠实顾客们提供头等好的商品了,其价格低得如此令人吃惊,以至于真值得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去订购商品。"

  50年代初,客万乐公司的采购部门只有三四个代理人分别负责纺织品、毛线和诸如家具的所谓硬商品门类。格蕾特对负责采购工作十分投入,她经常把部门经理找到办公室商量工作,也常常把采购部经理以下的员工叫来谈话。

  在客万乐公司,业务又恢复发展了。1949年6月22日,在菲尔特的内城,希克丹茨百货公司开张了。邮购公司可以在这里把它的商品提供给当地的顾客。圣诞节期间,在那里曾用这样的口号进行宣传: "要想灯火通明,请到希克丹茨来!"格蕾特与丈夫经常去作商业旅行。提供的商品不断增加,新的供货商也不断地加入进来。晚上希克丹茨经常催促着说: "格蕾特,现在我们该回家了。"

  客万乐邮购公司在战后的第一年就已经成为一个巨人。1950年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200万马克,在顾客卡片库中已经存储了10万个地址。第二年以 4060万马克的营业额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纪录。50年代中期,在公司贸易部门的员工约有1800人,在公司的众多工厂里还有员工数千人,顾客达到300 万。基本需要满足以后,负责采购的女老板格蕾特在不断寻找消费者所需要的新商品。1954-1955年,启行车和家具进入了邮购范围。1959年,在格蕾特的推动下,公司第一次提供缝纫机,缝纫机至今在客万乐的商品中仍是很畅销的。

  ☆实现自动化和电子化

  由于邮购业务的快速发展,客万乐邮购公司很快便达到了其能力的极限。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即在业务高峰期间,在该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找不到足够的女工去干包装工作了。于是,格蕾特与丈夫请来了一位专家,这位专家带领着35名工程师,用了两年时间,研究出了一个全新的运输与后勤系统。紧接着,在菲尔特重新建造了一幢180米长、外观宏伟的邮购大楼,在新的邮购大楼安装了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设备。1956年3月在新的邮购大楼隆重投入使用时,来参观访问的人都被带有上千米传送带的自动设备弄得惊呆了,这些传送带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和控制着。

  工厂建立在一个水平与垂直运动的系统上。10部墙式连续单向运转的电梯在仓库各层之间运动,在电梯的各个格子里都输送着邮购的商品。在一楼,商品被输送到一条收集传送带上。一位记者记录到: "通过一种很巧妙的办法,商品落到了收集传送带上正确的箱子里。这样,在收集传送带的末端,各个顾客所订的不同的商品便被摆放到一起了。"许多工序都已经自动化了,一台专门为新的包裹厂设计的机器每小时可拆7000封信。

  1957年,客万乐邮购公司行政部门也有了计算机,这在当时是很少有的设备,它可以马上调出重要的信息,如订货、计算和商品摆放过程以及顾客的流动和消费趋势。这些数据对邮购公司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仓储的数量与订货的数量,可以说是邮购公司的核心数据。格蕾特与丈夫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这些数据的打印件,希克丹茨说: "我仔细地看着报告中的这些数,而且主要是看财务往来、顾客订货和商品运行三项的控制数。如果订货的节律与仓储的运行总是同步进行,那是很理想的。如果二者不一致,则必须立即作出决策。"

  三、客万乐夫人
  ☆丈夫去世,接管公司

  1977年3月27日,格蕾特的丈夫、客万乐邮购公司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希克丹茨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2岁。在此之前的几年内,他还作了两次重大的髋部手术。在菲尔特的圣保罗教堂里举行葬礼

  时,菲尔特有数千人到大街上送别,在这座小工业城市里,在经营管理方面大概除了无线电先驱者马克斯·根德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干得这样成功。

  一直到希克丹茨去世前不几天的时候,在企业里都可以见到他。在前几年他就承认:"我简直离不开客万乐。"格蕾特在最后阶段接过了她丈夫的责任,这对客万乐创始人来说并非是很高兴的。有一位记者这样报道: "希克丹茨早上去游泳池,格蕾特先去了办公室,并已经在那里指挥起来。"这位记者还讲到,希克丹茨有一次抱怨说: "格蕾特在做她想做的事,不再问我了。"

  希克丹茨去世后,格蕾特成了孤单单的一个人。她接管了一家订货渠道好的、拥有80亿马克营业额和4.2万名工作人员的大公司。这家公司是她亲自参与建立起来的,她熟悉它的每一个角落。

  格蕾特终于成为了客万乐邮购公司的最高领导人。在1977年秋冬目录中,她在封面处用彩色照片介绍着自己, "在这期目录的引言中第一次缺少了我丈夫的签名", "客万乐夫人"向她的顾客们宣告。她似乎十分自然地在客万乐邮购公司的名片中成了她丈夫的接班人。

  这时候,格蕾特虽然65岁了,但从业务中退下来对她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0她在丈夫死前不久说过: "有时我想逐渐地将一些任务移交给年轻一代。但我的工作人员却不愿我这样做:我们还需要您,您必须继续留下来。另外,说老实话,我还根本不想退下来。"她补充说, "我觉得我自己与我的工作人员及整个企业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继续干,比我退到私人生活中去会给我带来更大的快乐。这里是我的世界。"

  ☆忙碌的"客万乐夫人"

  在客万乐邮购公司这家巨型贸易公司的最高领导岗位上,格蕾特是怎样工作的呢?又如何把握全局呢?格蕾特从一开始就强调,她只是在小组工作中与一个好的参谋部一起接受这个职务的,工作人员的骨干仍然留在他们的岗位上,相互交织的集团的领导机构也仍然保留着。公司主任法律顾问格鲍维尔说: "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即使在发生什么重大事件时同样会如此。"

  格蕾特在最高领导小组中很民主,让工作人员们在那里放开手干,尤其关心她从中起家的采购领域。她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格,大家仍然喜欢接近她,她像从前一样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业务中的事情对她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因为她很久就已经出现在客万乐公司的各级领导机构中了。陌生的是她必须将最高管理人员的意见汇集起来,然后作出决策。当有人事问题悬着要解决时,她会彻底地研究新的工作人员的情况。

  格蕾特不仅顺利地接管了公司的最高领导岗位,而且把公司引进到一个新的天地。就在格蕾特登上客万乐最高领导岗位的这一年,这家巨型贸易公司取得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功:税前利润翻了一番,达到了1.09亿马克。整个贸易集团1977年的营业额为70亿马克,其中邮购部门就占了将近50亿马克。

  当邮购大楼各层的灯光都点得像霓虹灯一样亮的时候,菲尔特纽伦堡大街91号至95号格蕾特的办公室就像一个沙龙。在一张小型的女士写字台上放着鲜花和镶着镜框的全家福照片,一个灯伞上装裱着羊皮纸,墙上挂着静物写生画,巴罗克式的小桌子和蒙有法国哥白林壁毯面料的椅子下面铺着波斯地毯。这位非常忙碌的"客万乐夫人"把这里当成了她的家。她每天早上7点半来到这里,晚上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

  每当顾客不满意和投诉的时候,格蕾特都亲自过问。类似于下面这样的信件每天都要送到她的写字台上: "我奶奶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在您那里买东西了,我妈妈也在您那里买东西,现在是我在您那里买东西。但两年前我购置的那条裤子却不能令我满意,那条裤子起毛。"格蕾特让人给那名男子寄去了一条新裤子,然后问采购主任赫贝尔特·比特林格尔: "比特林格尔先生,您总说,您穿的是客万乐的裤子,这起毛是怎么回事?"工作就这样无休止地继续下去,每天都一直工作到深夜,在周末常常也是如此。

  ☆勇敢走向国际市场

  1962年格蕾特第一次去香港,这次旅行是很辛苦的,因为飞行必须经过四五个中间站。在香港这个拥有巨大廉价商品的市场上,她与制造厂商取得了联系。她在这里已经开办了公司第一家驻外采购办事处。香港的中国供货商,迅速地对来自德国的新订货商产生了兴趣,服装产品扩大成了整个一个系列。客万乐公司很早便开始把对商品的要求交给生产厂家,并派去质量监督员。随着时间的流逝,从相互间的接触中也产生出一种信任关系。去香港出差客万乐在行话中很快成了"三明治"旅行,因为在那里通常没有时间吃午饭,采购员与他们的女老板只满足于一块涂了黄油的面包。在日本也是这样忙忙碌碌。

  随着营业额的增加,负责采购的女老板格蕾特越来越多地跑到前台来。采购是支撑客万乐的一根支柱。客万乐一位多年的工作人员这样说: "如果采购得不好。便没有货供应。如果没有货供应,便没有营业额。"格蕾特走南闯北,哪怕走再遥远的路,也必须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价格,提供合适的商品,这就是"客万乐夫人"所坚持的。

  在负责采购的女老板格蕾特的领导下,进口货在客万乐商品中的比重在60年代急剧上升。他们在欧洲内部进行采购,如意大利的时装、料子和诸如冰箱那样的所谓白色商品。与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方集团国家也同样建立了商业接触。在有竞争的价格战中,进口商品起到了影响公众的关键作用。从1979年起,便到中国去采购价廉物美的商品,后来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办事处。

  在销售方面,客万乐公司的业务同样越出了国界。1957年,公司在美国纽约建立了第一个办事处,美国顾客,尤其是原驻德国美军士兵及其家属将能靠这个办事处很容易订购客万乐商品。1959年,在奥地利的弗克拉布鲁克建立了一家子公司,因为这个邻国的需求很大。1965年,在法国奥尔良建立了一家客万乐公司。自1977年起,《瑞士客万乐》目录出版。1985年5月,格蕾特与匈牙利外贸公司缔结了一个协作合同,合同规定,匈牙利消费者可以在客万乐匈牙利外贸公司设在布达佩斯和其他地方的子公司内用匈牙利货币福林来订购商品。

  ☆"欧洲最重要的女商人"

  1987年2月4日,纽伦堡工匠歌手音乐厅人声鼎沸,客万乐家族在这里欢聚一堂,庆祝格蕾特的75岁寿辰,同时也庆祝企业成立60周年。在用黄色的迎春花装饰的大厅内,格蕾特激动地讲道:"60年积极的工作对我来说意味着我生活的满足。"

  祝贺格蕾特75岁寿辰的书信来自世界各地。前德意志联邦总理穆特·科尔从波恩写来贺词: "她是负责着一个大而重要的公司、共同建设着我们国家经济生活的少数妇女之一。"巴伐利亚当时的政府首脑弗兰茨·约瑟夫·斯特劳斯以很形象的语言夸奖,格蕾特曾经陪伴着客万乐"从涓涓细流"发展"成为大河", "这条大河在她和她1992年莱比锡客万乐邮购公司上梁典礼左起:克劳斯·曼戈尔德、活尔夫冈·比勒尔和赫尔穆特·科尔丈夫的领导下,变成了一个灌溉巴伐利亚经济的不可遗忘的系统"。前企业竞争对手约瑟夫·内克曼从法兰克福寄来了问候信: "您总是要求自己拿最后的一个,并证明了人是可以在伟大的任务中成长的。"西方的各经济中心,几乎整个金融与产业系统都发来了贺词。祝贺的人们中还有大量客万乐的老顾客,其中来自劳恩堡的顾客罗尔夫与卡伦·贝尔克写道: "我们已经是客万乐公司多年的集体订货人了。我们从来没有理由投诉过,因为我们或我们的共同订货人在客万乐买的一切都令我们满意。"

  由于格蕾特在外表上不像亿万富豪那样生活,也由于她很关心幼儿园和养老院等社会公益事业,所以当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开将她称为德国与欧洲最富有的妇女之一时,这位客万乐女老板非常生气。据《哈珀斯与女王》杂志1990年估计,格蕾特有35亿马克的资产,是继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荷兰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和工业家遗孀约翰娜·宽特之后欧洲第四个最富有的女人。不管格蕾特究竟有多少财富,有一家报纸称她为"欧洲最重要的女商人",这是非常恰当的评价。

  格蕾特81岁的时候,才在1993年5月放下客万乐集团领导机构和监事机构内一切剩余的职务。企业中许多人在这以前已经看到她做事越来越困难了。

  1994年7月23日,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格蕾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女儿在她的床边一直坐到最后。客万乐女老板终年82岁。2813上午10点钟以后,在菲尔特的圣保罗教堂前不断有小轿车开来,穿着黑色衣服的人们走下车来,他们聚集在这座新哥特式的教堂里举行格蕾特的追悼会,全城下了半旗。教堂前大约有200人在火辣辣的阳光下耐心地等待着。一位在客万乐包裹流水线上干了25年的妇女说: "女老板总是听得进我们所说的话。"追悼会开过以后,灵柩在最亲近的家属陪同下被安葬在菲尔特的墓地上。

  许多著名人士都发来唁电。德意志联邦总理穆特·科尔称格蕾特是"战后杰出的妇女之一"。德意志联邦总统罗曼·赫尔佐克写道:"她从商业上的学徒工到德国最大的富有和传统的公司之一的女老板的生活道路,是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它表明,付出劳动及对职业的热爱能使人创造出什么样的成绩。您的母亲将她法兰克人的开朗和机敏,与一位全球思维的女企业家的构思结合了起来。"前德意志联邦总统里查德-冯·魏茨泽克作出了简洁而中肯的评价: "她将能与热结合到了一起。她将充满责任心的工作要求与对人友善的爱联系到了一起。她要求得很多。但要求最多的总是她自己。"前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代表蕾娜·施密特说道,她把每一位男女工作人员都作为一件心上的事来理解, "我感到骄傲的是,在我进行紧张谈判的政治责任中认识到,格蕾特是一个令人兴奋、善于深思、乐于助人和受人爱戴的人物。"

  德国邮购女王格蕾特去世了,但她永远活在德国人民的心中!

女人也能够成功致富

  格蕾特·拉赫纳出身于德国菲尔特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贫穷,经常吃不饱,还出去乞讨;因为贫穷,从小就要干活,做冲洗盆子、啤酒壶之类的辅助性工作;因为贫穷,不能完成学业,小小年纪当了学徒女工。但由于她的勤奋努力,当然嫁给老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她成了客万乐邮购公司的女老板,丈夫去世后又登上了公司的最高领导岗位。她总共为客万乐工作了65年,在德国的大企业中恐怕没有一位妇女比她呆在领导岗位上时间更长了。她在公众中是很知名的,而且得到了无数的荣誉。德国《明镜》周刊称她为"德国最强有力的女老板";一家报纸称她为"欧洲最重要的女商人";美国《福布斯》杂志将她称为"德国与欧洲最富有的妇女之一"等等。

  格蕾特走向成功,是一个女人经过奋斗、改变命运的典型,是一个女人走出家庭、大展宏图的典型,是一个女人白手起家、成功致富的典型。从这个由学徒女工到德国邮购女王的成长实录中,给我们颇多启示。

  一、不断学习的女人能够成功致富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技和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世纪,如果不学习,大学生也会很快被淘汰出局。何况格蕾特由于贫穷没有读过大学,知识缺乏是她的一个短处。但是,格蕾特一进入企业就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她在下班之后上培训班、学语言。她自己说: "我一辈子都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不断学习使得格蕾特掌握了更多更新的知识,使得她在企业的各个工作岗位上应付自如,也使得她在公司采购部甚至公司最高领导岗位上工作得非常出色。

  二、勤奋工作的女人能够成功致富

  由于历史传统的偏见,一个女人成功致富,要比男人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格蕾特也是如此,她从15岁进入客万乐邮购公司起,就整天忙碌地工作,而且常常工作到深夜。在她登上客万乐最高领导岗位以后,这位非常忙碌的"客万乐夫人"把邮购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早上7点半来到这里,晚上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格蕾特75岁寿辰时,她无限感慨地说: "60年积极的工作对我来说意味着我生活的满足。"可以这样说,格蕾特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女企业家,成为德国与欧洲最富有的妇女之一,是由于她几十年如一 H勤奋工作的结果。

  三、一技之长的女人能够成功致富

  女人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的社会立足,并且干出一番事业来,必须具备一技之长,具有专门的技术和能力,否则,一切都是一句空话。格蕾特早在20世纪 60年代就指出: "男女之间的权利平等是不可阻挡的。但作为妇女却必须懂得技巧,不要严厉和尖刻。对于我很有帮助的大概是我不那么男人气。"格蕾特经过几十年的刻苦钻研,非常娴熟邮购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尤其是长期采购商品磨炼出来的识别商品优劣、好坏、真假的才能。她有着一双闪闪发光的蓝眼睛。对于商品有一种不会受到欺骗的识别能力。她拿手的领域是纺织品,能靠两个手指来检验料子,有一回她有所发现地说: "一切料子都不能起褶子,还要容易洗涤和保养。"格蕾特还具备那种理解顾客与员工的能力,公司一个管理人员说,这对她领导企业集团是有帮助的: "这是她与人们接近的基础,她并不十分看重数字,她常把数字推到一边去。"

  四、勇于创新的女人能够成功致富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经营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谁因循守旧,谁就会落伍;谁不创新,就意味着谁将衰亡。商界中搏杀的女人也不例外。格蕾特与客万乐邮购公司陪伴了几十年,它的成长和发展,它的挫折和曲折,它的光荣和辉煌,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尽管格蕾特对客万乐感情深厚,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企业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勇于创新。当格蕾特的丈夫在世时,他们就在行业内带头实现自动化和电子化,安装了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丈夫去世后,格蕾特接管了公司的最高领导权。1984.1985年公司亏损了几乎5000万马克,格蕾特就在公司内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她这样说: "我一辈子呆在这个企业里。现在我们将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对于我们整个公司,对于我们整个未来,我认为,这是绝对必要的。"她在数百名领导人员面前解释了新的部门组织以后不久,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她宣布了大幅度节省人事与事务性的开支。她继续说: "我们对这全面的改革中所实行的许多办法有多么的痛苦,但我们不能再死抱住过去曾使我们如此成功的东西不放了。我们必须向前走,因为最终要看今天的成功和明天的成功。"格蕾特就是这样一个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德国最强有力的女老板",她最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是理所当然的。

  五、以人为本的女人能够成功致富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这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法则。作为一家大型邮购公司的女老板,格蕾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法则,既了解顾客需求,又关心企业员工。

  格蕾特对顾客的需求了如指掌。客万乐的商品目录和其中所介绍的商品,以实例的方式反映了过去几十年许多人的生活文化和愿望。邮购公司的这位女老板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些需求。有一本德国人写的传记是这样评价她的: "她对顾客的感情为她铺平了向最高点攀登的道路,引导她走向成功的是凭感觉来把握顾客欢迎什么与不欢迎什么的能力。恐怕很少有人像她那样对战后德国人的 15味有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每当顾客不满意和投诉的时候,格蕾特都亲自过问。正因为格蕾特了解顾客需求,把顾客需求看作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客万乐的顾客都相当满意。格蕾特与丈夫提出的公司"管理哲学"就是这样的: "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表示满意的老主顾,方法是只能以最好的质量和最便宜的价格向他们提供商品,并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

  格蕾特对员工的关心无微不至。尽管她是公司的老板,但她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大家仍然喜欢接近她。一位在客万乐包裹流水线上干了25年的妇女说: "女老板总是听得进我们所说的话。"女老板创办了公司的幼儿园,并在60年代末期将妇女在企业内退休的年限降到了60岁。她对公司的幼儿园尤其放在心上,客万乐是一个"妇女企业",因为一半以上的职工是妇女。70年代中期,总共有400名儿童在纽伦堡和菲尔特5个企业幼儿园内。格蕾特自己也深有体会地说: "对于我们的管理风格,您可以爱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但有一点我要说:在我们这里,在一个营业额至少有80亿马克的企业里,工作着的不是号码,而是同事。在我们这里工作是有人情味的,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和任何一个人聊天。比如,我就认识4万名工作人员中的许多人,和许多人有很好的私人关系。"

格蕾特谈成功经营的体会

  1.公司的"管理哲学"

  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表示满意的老主顾,方法是只能以最好的质量和最便宜的价格向他们提供商品,并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

2.最重要的销售根据

  我们最重要的销售根据,始终是与质量和良好品种相联系的价格。

  3.邮购公司目录的作用

  所有联邦德国家庭的三分之二至少拥有一本目录。这对市场有很大帮助,在国民经济中对稳定价格水平也作出了贡献。

  亲爱的顾客们,您眼前的这本目录是客万乐历史上最厚的一本。我认为,这本目录对于您来说也是最宝贵的一本。因为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它将完成一件特别重要的使命:它提供的广泛的商品,加之客万乐特有的便宜价格和客万乐的众所周知的良好质量,都会使它成为您购物时不可缺少的一个顾问。

  4.必须坚持改革

  我们对这全面的改革中所实行的许多办法有多么的痛苦,但我们不能再死抱住过去曾使我们如此成功的东西不放了。我们必须向前走,因为最终要看今天的成功和明天的成功。

  5.家庭企业也有好处

  有人说家庭企业只有缺点,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认为,一个领导得好的家庭企业,在机动性与市场适应性方面与诸如股份公司等其他企业形式相比有着明显优点。因为我们可以说是在我们自己人中问,所以在必要时我们能在星期日在最小的圈子里闪电般地作出决策。

  6.我要用我拥有的一切来承担责任

  作为无限责任股东,汉斯·代迪(格蕾特的女婿)和我负有全部的责任。我要用我在塔拉果纳的房子和在达姆巴赫的地产来负责,我要用我拥有的一切来承担责任。我可以向您保证,这比交易所的行情更能激发工作的动力。

  7.这里工作是有人情昧的

  对于我们的管理风格,您可以爱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但有一点我要说:在我们这里,在一个营业额至少有80亿马克的企业里,工作着的不是号码,而是同事。在我们这里工作是有人情味的,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和任何~个人聊天。比如,我就认识4万名工作人员中的许多人,和许多人有很好的私人关系。

  8.一个妇女是可以呆在经济部门的领导岗位上的

  我想,我在多年的时间内业已证明,一个妇女是可以呆在经济部门的领导岗位上的。得到承认并坚持下来,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对于一个妇女来说是很困难的,但让一些人遗憾的是,这是一个事实。

  男女之间的权利平等是不可阻挡的,但作为妇女却必须懂得技巧,不要严厉和尖刻。对于我很有帮助的大概是我不那么男人气。

品茶谈富豪

  她从商业上的学徒工到德国最大的富有和传统的公司之一的女老板的生活道路,是给入以深刻印象的。它表明,付出劳动及对职业的热爱能使人创造出什么样的成绩。她将她法兰克人的开朗和机敏,与一位全球思维的女企业家的构思结合了起来。

  --德意志联邦总统 罗曼·赫尔佐克

她将能与热结合到了一起,她将充满责任心的工作要求与对人友善的爱联系到了一起。她要求得很多,但要求最多的总是她自己。--前德意志联邦总统里查德·冯·魏茨泽克她是负责着一个大而重要的公司、共同建设着我们国家经济生活的少数妇女之一。

  --前德意志联邦总理穆特·科尔

勇敢地决策在莱比锡建立了一个新的邮购中心,不仅在那个地区创造了生存的保障和福利,而且也为完成德国思想上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基社盟领导人兼联邦财政部长泰奥.韦格尔

我感到骄傲的是,在我进行紧张谈判的政治责任中认识到,格蕾特是一个令人兴奋、善于深思、乐于助人和受人爱戴的人物。

  --前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代表蕾娜·施密特

她不像今天的企业管理者那样有分析地处理这些事。她是讲究实际的,她也是根据实际去着手处理事情的。

  --格蕾特的外甥 罗贝尔特·里格尔

她与企业已经完全成了一个整体,企业管理就是她的爱好,也是她的义务。

  --客万乐采购主任赫贝尔特·比特林格尔

我相信她是一个特别具有说服力的人,当她头脑里有了新的想法时,她是很强大的。

  --客万乐前董事长 克劳斯·曼戈尔底

我们已经是客万乐公司多年的集体订货人了。我们从来没有理由投诉过,因为我们或我们的共同订货人在客万乐买的一切都令我们满意。

  --客万乐顾客 罗尔夫、卡伦·贝尔克

她很快被人们看成是在经历了第三帝国的道德沦丧之后,能让德国人重塑自信的企业家之一。

  --英国《泰晤士报》

松下幸之助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小学徒到日本"经营之神"

  在日本乃至世界企业界,松下的名字是最具有永恒魅力的,这与他杰出的财富业绩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相关。也正因为如此,松下幸之助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

  晚年的他对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彻底而科学的整理,道出了亿万人为之倾倒叹服的一系列经营秘诀,为人们打开了通往经营成功的大门。直到今天,这些秘诀仍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造就出一批又一批巨贾富商。

  一、9岁开始学徒生涯
  ☆松下家破落了

  在日本的歌山市海草郡和佐村,住着一家古老的名门。院内有一棵800年的大松树,一家人终年住在松树之下。不知什么时候,这家人的姓便叫成了松下。

  1894年11月27日,松下幸之助诞生了,排行老八。松下家是地方上很有声望的家族,由于在一次生意中不幸惨败,倾家荡产,松下家开始破落了。

  松下幸之助4岁时,松下家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经营的土地,搬到歌山市内居住。父亲开始经营木屐店,但由于经营不当,不到两年就关门了。后来,他把仅有的一点点钱全拿出来,仍旧到行市去经营,过着极不稳定的生活。在少年松下幸之助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垂头丧气的。祸不单行,松下幸之助的大哥、二哥和大姐都在疾病中相继去世。父亲把家人留在乡下,独自一人到大阪找了一份工作,收入低微,勉强维持全家生计。

  松下幸之助进入了歌山市的一所小学学习。在童年的一些令人心寒的回忆中,他却保留了一块乐土--小学的几年生活。在父母亲的庇护下,他度过了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愉快的童年。松下幸之助生得比同龄的孩子矮,但生性好强,学习认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得一丝不苟。回答问题时,他站得笔挺,声音也比别人高。出操时,他的腿抬得比别人高,他不知道这有点过分,在旁人看来并不雅观,但他认真做了。他擅长算数思维和发挥表述作用的能力常常令老师感到惊讶,而不擅长背诵却又往往引来同学们的逗笑。松下幸之助富于同情心,班上有的同学比自家穷,上学时没有饭团吃,他就从自己带的饭团取出两个给同学,尽管自己也很饿。同学们都愿意跟松下幸之助玩,他说的话,同学们都听,他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尊敬。

  松下幸之助虽然年幼时便开始吃不饱肚子了,不再有新衣服穿了。勉强念到四年级,终于有一天,父亲从大阪寄来了信。母亲对他说: "明天不要上学去了,父亲为你找了个活儿,你要做事去了。"松下幸之助不懂什么叫"做事",至于"活儿",我不是每天放学帮家里做么?为什么要到大阪帮别人做?可他又想见父亲,还觉得外边一定很好玩,这里除了800年的古松、山岗、水田,还有别的什么?

  送行的路上,母亲周到细致地告诉他到大阪后应该注意的地方,松下幸之助只是一味地点头,对他来说,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单独旅行。火车轰隆隆驶出了车站,松下幸之助伸出头去往回看,母亲依旧站在原处,秋风吹起了她的衣襟,有两片黄叶还沾在她灰白的头发上。

  这一年,松下幸之助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火盆店的小学徒

  1904年11月,松下幸之助到了大阪,进人宫田火盆店当了小学徒。日本的冬季,室内又潮又冷,当时多以火盆取暖。火盆是陶制的,大小高低不等,一般以三四十厘米高、宽的居多,精致的火盆外面还要挂釉和描画。松下幸之助在宫田火盆店的工作,除了看孩子,主要干些清扫的活计,有空要擦亮火盆。火盆分为上等货和下等货,擦亮的方法不同。先用纱纸擦,然后用一种干草打光。好的火盆,光是用干草擦,就得花上一天工夫。松下本来柔细的手,很快就破了,也红肿起来。一个月下来,使用抹布的时候,水会浸人手的干裂处,很痛。

  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对于松下幸之助来说,是很悲惨的。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使他更加悲伤。多少个夜晚,他望着天上的月亮,心中念着家人,在泪水的相伴下迎来第二天的太阳。

  作为一个学徒的薪水是初一和十五各发一次,每次5分钱。松下幸之助在家里从来没有领过那么多的钱,所以非常高兴。可是有一回,他却犯了一次过失,用掉了l分钱,还险些酿成大错特错。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有一种铁陀螺,可以甩在盆子里打转,是流行的一种游戏,松下幸之助很喜欢玩。有一天他背着老板的小孩,与邻居孩子玩起铁陀螺。为了把铁陀螺甩人盆子里,他一时用力过猛,竟把背上' 的小孩甩翻下去,只把小孩的脚抓在手里,小孩的头碰在地上,他那时才9岁,个子太矮了。小孩头上立刻起了一个包,哇哇大可哭起来。松下幸之助吓得脸色变青,把铁陀螺丢掉,赶紧抱起孩子来哄,可是孩子怎么也不肯停止哭泣。他想,抱回去一定会被骂死,不敢回去,小孩又哭个不停。正当他手足无措时,他下意识地跑进饼店买一个有馅馒头给孩子吃。说也奇怪,一看到馒头,大概摔得不重吧,孩子不哭了,一边抽噎一边吃起来,松下幸之助才松了一口气。那是一家高级饼店,馒头的价钱是每个一分钱,一分钱就是他三天的薪水。

  回到火盆店以后,松下幸之助把事情老实说出来,很意外地没有受到老板的责骂。

  松下幸之助只干了三个月,还没来得及学制作火盆的手艺,宫田火盆店关闭,迁移到别处去了。松下幸之助每个月的薪水是l角钱,他第一次拿着属于自己的3角钱,离开了宫田火盆店。

  ☆又到自行车店当学徒

  1905年3月,宫田火盆店老板怜悯这个勤快而又瘦弱的小学徒,把松下幸之助介绍给五代自行车店当学徒。既然要做自行车店学徒,就得学会骑自行车。他从第一天便开始学。但10岁的孩子个子矮,要把右脚从横杠下方伸到右边踩踏板,以弯腰半蹲的姿势骑,这样骑很累人。松下幸之助每天晚上勤加练习,一个星期之后,终于学会了。

  松下幸之助在自行车店当学徒的工作是:早晚打扫、擦桌子、整理陈列的商品,这些事每天至少要做一次。然后是见习修理自行车,或做助手。修理自行车的工作有一点像小铁匠,店里也有车床和其他设备,所以他也学会了使用这些机器。当时转动车床并不用电,都是工人用手转,这对年少的松下幸之助来说很难。最初十几、二十分钟还可以支撑,到了三四十分钟,手就累了,没力气再转,这时前辈工人就会用小铁锤敲一下他的头以示提醒。这种行为乍听起来好象很粗暴,可是当时的工人都是这样的。做学徒都是经过这样"打成器",才能毕业。你不服气或提出抗议都没用。

  松下幸之助每天早晨5时起床,冬天延迟半小时。6时30分吃早饭,只有咸菜和米饭,甚至没有豆酱汤,但饭可以吃饱。中午饭增加些蔬菜。每个月的1号和 15号可以吃到鱼。每逢这个时候,学徒们都欢呼雀跃,店堂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只要是店门一开,吃饭时就要轮班,饭后立刻修理自行车、补轮胎等。晚上关了店门以后,在看店的时候可以看小说。松下幸之助在读小说中,获得了许多知识,也了解了人情世故。

  也有睡不着的夜晚,那就是松下幸之助想家了,想妈妈,是想回去。是啊!这个年龄的孩子,本来还可以在妈妈身边耍耍赖、撒撒娇,而命运却偏偏过早地将他推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涯。他想回去看妈妈的愿望竟如此强烈,难以克制,以致夜不成眠,常常将头蒙在被子里暗暗哭泣。泪水沾湿了枕头,体温又将其焙干。

  松下幸之助一边当学徒,一边兼跑腿,到顾客家去,或到主人亲戚家去办事。这时候,老板娘会亲切地教他怎样说话、怎样向对方道谢才有礼貌。松下幸之助在五代脚踏车店工作了7年,从当学徒开始,逐级"晋升"到修理工、营业员。由于他勤奋好学,主人对他特别钟爱。老板在经商方面卓有能力,且品德高尚;老板娘又为人贤惠,容易相处。他朝夕沉浸于良好环境中,常常想到: "要做端端正正的商人,一个人应该勤勉礼让,应守分寸,应该屈己厚人。"至今,大阪还留传着不少关于松下幸之助在五代自行车店的佳话轶事。1910年6 月,正当老板把年轻有为的松下幸之助视为心腹、大加依靠的时候,他突然提出辞职。人们好奇地问他,他说出了动机:"自行车渐渐普及,价格越来越低廉,它的需求量年年增加,店主早晚会放弃零售业去做批发商。现在大阪全市动工铺设有轨电车线,等各线电车全面通车,则自行车的需要就会减少,这种行业将来是不容乐观的。相反,电气事业日后一定兴盛起来......"原来,他已经看准了电气事业。

  二、23岁开始艰难创业
  ☆进入电灯公司工作

  松下幸之助从五代自行车店辞职后,开始办理进入大阪电灯公司的手续。不巧的是,当时公司没有空位,他不得不等待补缺。在这段时间里,经人介绍,他暂时到樱花水泥公司做临时搬运工。松下幸之助虽然年轻,但体力不佳,在尘土飞扬的水泥厂中,将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水泥包搬上搬下。干这种苦力活,令他饱尝艰辛。但对于他将来当企业领导者却是好事,在如何与工人相处、怎样管理工人、怎样参与团体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三个月后,松下幸之助进入大阪电灯公司"幸街营业所"做室内安装电线的练习工。正如日本谚语所说的: "喜爱的事情,一定能做好。"松下幸之助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充分显示了他的天赋。每当公司举办电线接头比赛大会,他总是得最优等奖。公司当局知道他工作成绩优异,破格提拔他为该公司新增设"高津营业所"的领班。这一年松下幸之助才18岁,他每天率领着年龄都比自己大的练习工们,到各用户处巡视、做工。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他得以尽量发挥技术才能,工作做得很出色,人人称赞。优秀的工作业绩,很快便赢得公司当局的信任,当时大阪电灯公司所承包的重要工程几乎都需要他参与。几年后,松下幸之助由安装电线的工人提升为检查员,得到了这一人人都梦寐以求的职位。

  继松下幸之助的父亲过世之后,1913年母亲病故。此前,大哥、二哥、长姐等人均相继病殁,他只剩下一位亲人,他的惟一的胞姐,姐弟两人自然相依为命。从小离开父母的松下幸之助,自然以姐姐的建议为最终意见。一切家务由姐姐料理,这包括处理家乡的几间老屋和几亩田产,也包括自己的婚姻。

  1915年9月,松下幸之助和井植梅之小姐完成了花烛之喜。幸福的婚姻生活,光荣的检查员职位,可谓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正值春风得意之际,1917年松下幸之助却提出辞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我要辞职。"他找到营业室主任说。主任吓了一跳。

  "你不要胡说!难得给你升上检查员,大家都为你高兴,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

  主任严辞反对,但松下幸之助同样的坚决。公司一再挽留,终于没能阻止他的决心。

  松下幸之助为什么要自己创业呢?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他对于配线工的工作,无法产生满足感,加上他自幼身体赢弱,不可能坚持天天上班,从长远之计,必须独立工作。第二,他的父亲一直希望他能够成为杰出的商人。当他还在做学徒的时候,他父亲就反对他到大阪储金局当工友,理由是"经商如果获得成功,你就能够雇用有学问的人,这样可以弥补你自己学识的不足,到大阪储金局当工友,就会变得一生受雇于人"。第三,他发明了插座用灯头。可是在大阪电灯公司的同事,都认为那种东西"卖不出去",没有人赞成生产并销售这种灯头,而松下幸之助则对此坚信不疑,因此决定自立创业。创业谈何容易,困难不断袭来:资金怎么办?厂房怎么办?人员怎么办?没有资金,松下幸之助拿出自己所有家当--包括离职金33元2角,公积金42元,全家省吃俭用的积蓄20元,全部资金共计 95元2角日元;没有厂房,就把自己住的房屋当作工作场所,松下家有两间小屋,一间7平方米,一间4平方米,在两小屋中间的空地上搭盖了"厂房";没有人员,就把自己的妻子井植梅之及内弟井植岁男作为合作者。之后又来了两位合作者,他们都是大阪电灯公司的同事,即森田延次郎和林伊三郎。

  在林伊三郎的斡旋下,又借来了100日元,1917年6月工厂终于开业了,专门从事新改进的电灯插头的制造。但是,开业不久,他们便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抱着自信制作出来的新产品,尽管森田延次郎和林伊三郎找遍了大阪市的批发商,十天内只卖出100多个,还不到10日元。如此困难的处境,1918年松下创业时的住所松下幸之助很难把工厂维持下去,更不可能支付同事们的工资。大家商量的结果,两位同事又各自谋生去了。

  松下幸之助急得走投无路,将家里稍值点钱的衣物陆续送进典当铺,换来钱买食物。井植梅之无言地从箱底找出几件首饰,并拿下手腕上的手镯,一起交给松下幸之助去典当。55年以后,已经功成名就的松下幸之助一次清点库存的一包旧文书时,翻了一本账册。据记载,由1917年4月至1918年8月,计有十几次将妻子井植梅之的衣服、首饰等物送进典当铺抵押借贷。看着这账本,心中翻涌出无限感慨,同时也衷心感激夫人在最困难的年代给予他的支持。

  此时此刻,松下幸之助想到了大阪电灯公司,只要他想回来,靠领取工资生活,仍然可以平平安安地度日,但这绝不是他要走的路。他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这种努力,一定要坚持下去。

  ☆终于迎来了第一批订货

  松下幸之助的坚持不懈终于得到了回报。当时,电器的绝缘材料主要是使用陶瓷,但也开始使用新绝缘材料,松下幸之助已经研制出这种新绝缘材料,一家生产电风扇的川北电气器具制造厂,对他研制的新绝缘材料颇感兴趣,希望订购1000个用这种绝缘材料制造的电风扇上用的底盘。这第一份订单,对松下幸之助来说,真是命运的恩赐。他日夜奋战,在交货期到来之前,终于完成了任务,得到了l60日元的收入,扣除成本,净赚80日元的利润。这是松下幸之助创业后的第一笔利润,他兴奋极了,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松下幸之助碰到了好运气后,事情尽如人意。川北电气器具制造厂经过试用,得出结论: "合成材料的底盘,和其他部分配合,情况良好,形成定案,继续订做。"接着在次年年初,又向松下幸之助交付了2000个底盘的订单。这回省去了最初制造模具的费用,只进了一些材料,花费极少的成本,净赚了300日元。在接到了第二笔货款的当天,松下幸之助急忙跑向典当铺,赎回了衣物、首饰等物,还不忘给井植梅之买了一件新衣。夫妻俩相视一笑,庆贺工厂渡过了难关。

  1918年3月7日,松下幸之助举家搬迁到了大阪市北区西野田大开町新址,租了一栋两层小楼,一层有三间房,二层有两间房,此外屋前还有19.8平方米的空地。松下幸之助第一次挂出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的牌子。在这小小的街道里,工厂机声隆隆,开始全力运转了。松下电器的历史,从此掀开了第一页。

  ☆改良插头成功

  在接受川北电器的电风扇底盘订货以后,松下幸之助集中主要的生产力量来完成这一任务。但他同时也开始开发新的产品,费尽心血,终于成功制造出改良插头。松下幸之助的发明构思是利用旧电灯泡的灯口,制作出比市场价格便宜1/3的辅助插头。当这种产品通过批发商出售之后,用户评价很高,订货单蜂涌而至。接着,松下幸之助开发了两灯共用的双头插座,又博得了广泛的赞扬。

  这样一来,即使三个人每天都工作到深夜12点,也无法完成定货任务,于是就雇用了四五个工人。1918年年底,一个客户来他们工作的场所参观,那时雇用工已有20名。狭小的工厂里加吊起一层楼板,楼板上下同时干活。这位客户看了以后,非常感慨地说: "这简直像蒸汽机机船的船仓一样,难怪价格便宜,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时松下电器制作的牌子挂出还不到一年。可以这样说,后来的松下电器,就是在辅助插头和双头插座的成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阪市内的吉田商店来人请求,希望能让他们作为总代销店,进行松下电器制作产品的买卖。是答应还是拒绝?如果答应,产品生产跟不上怎么办?如果拒绝,放弃这样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岂不可惜?思考之中,松下幸之助在吉田商店身上动脑筋:何不从他们那里借得资金、增加设备、大力扩展?如果吉田商店真想取得该商品的代销权,一定能够答应。不出松下幸之助所料,他很顺利地从吉田商店手中拿到了3000元钱,扩大了生产规模。吉田商店也取得了总代销权,以大阪为中心,向各地辐射。其中,东京方面的销路是最可观的。

  三、不屈不挠战胜危机
  ☆火是从东京烧起来的

  由于松下幸之助的产品在东京销路很好,在东京的同行就结伙压低价格与他对抗。尽管这样,松下幸之助的产品还是便宜的。因为其产品在插座上的金属部分,是利用旧灯泡的卡口制作的,降低了成本。虽说东京的同行把自己的产品削价销售,但几乎没有大有作为的余地。外面的风浪没有动摇松下电器制作所销售的牢固根基,可自己的脚下却崩溃了。一手代理的吉田商店碰到东京的对抗,认为这事难办,于是提出解除作为总代销店的合同

  事态发展复杂了,要收拾局面必须有高明的手腕。松下幸之助的判断是令人吃惊的。对吉田商店,松下幸之助在答应解除总代销店契约的同时,有关借款请求他们允许从经营所得中逐步偿还。本来就理亏的吉田商店,觉得自己有责任,于是不得不接受松下幸之助意见。从这件事,表现出松下幸之助不仅是制造产品的技术天才,而且也是一位具有出色经营才能的人才。

  吉田商店退出了,松下电器制作所还存在,而且它还要继续发展。对于各批发商来说,与其经过从中牟利的总代销店购货,不如直接从制作所提货好处大些,这种结果他们当然乐于接受,问题的关键是东京方面,火是从这里烧起来的,当然要先从这里扑灭,而且东京的广阔市场也吸引着松下幸之助。如果产品被东京排斥在外,那就称不上是一个全国性的商品。于是,松下幸之助来到了东京。

  东京是个商业性很浓的城市,但新的产品人们很难接受,尤其是对大阪的商人有看法,认为他们都是些惟利是图的家伙。经过几次走访,松下幸之助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很多商店都愿意卖他的主要产品--电灯"改良插头"和"双灯用插头"。后来销路慢慢地稳定下来,他决定派内弟井植岁男常驻东京。

  ☆最好的产品却卖不出去

  自行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夜间使用很不方便,于是在1923年松下幸之助研制出炮弹型自行车灯。这种车灯性能好、耐用、价廉,是自行车的必备之物,是一种最好的产品。正当松下幸之助信心十足地看好炮弹型自行车灯的前景时,市场反应却极为冷淡,原来在这种车灯出售以前,市场上销售的车灯都很差,商家和用户形成一种难以消除的不信任感。

  这次遇到了可怕的、奇怪的敌人,即市场对整个自行车灯的不信任感。对付这种特殊敌人,必须采用特殊手段,松下幸之助决定直接杀进与用户需要相关的买卖最末端去。他带人到一家又一家白行车零售点去,不仅口头解说,还请顾客试用。产品寄放在自行车商店,请买主做30个小时以上的点灯试验,如认为可行就买。一心想拒绝的自行车店主再也找不到借口,勉强同意试一试代销这种炮弹型自行车灯。

  松下幸之助的计划成功了!炮弹型自行车灯首先在自行车商店"火"了起来,一个月之后,不仅收回了全部代销灯的现金,同时追加订货的订单接连不断。这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批发商沉不住气了,他们最初对这种新产品不信任,甚至嗤之以鼻,而如今却争先恐后地说: "让我们来推销产品吧!"接着,新型车灯通过以新闻广告募集的代销店向全国出售,次年每个月销售1万个以上。于是建立了一个专业工厂,正式进行批量生产。

  ☆在世界经济萧条阴影下

  1929年底,受到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日本各行各业不断出现破产的情况,松下电器制作所也受到打击,销售量锐减到一半以上,仓库中挤满了堆积如山的产品。在危急时刻,松下幸之助采取措施:生产减半,员工半天工作,不裁减员工和减少工资,不降低产品售价。另一方面,员工不休息,要求全力推销,要把库存货物一扫而光。在松下幸之助看来,这种困境只是暂时的,如果将特地录用的员工裁减掉,在今后的发展中,这种损失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这也会威胁自己的经营理念,这种事是绝对干不得的。

  消息传到全体员工耳朵里,顿时响起了宛如军队打了胜仗的欢呼声。单靠这种声音的力量,松下电器制作所便渡过了经济萧条的难关。员工们干劲十足地到处推销,仅两个多月时间,便将库存货物全部卖光。工厂又进入了全力生产的阶段。

  后来松下幸之助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这样说: "事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这样困难的时候,不但不要削弱进取心,而且要坚定意志,该做的事情要坚决做下去。"由于确立了这种信念,松下幸之助在创业阶段所遇到的困难,往往成为揭开新发展序幕的契机。此时松下工厂已经能制造电灯插头、电灯灯头、脚踏车车灯、电炉、电熨斗、无线电收音机等多种家用电器,发展成为拥有600多名员工的中型工厂。

  1932年5月5日,已经走出世界经济萧条阴影的松下幸之助在电器俱乐部召开大会,号召全体员工坚定信心,去完成光辉的事业。随着他的发言,会场内静谧之中充满着一种热情。最后,松下幸之助说: "松下电器的过去,没有制订过创业纪念日,也没有举行过纪念仪式。向大家阐明松下电器的远大使命的今天,才真正是创业之日。释迦牟尼在母体内呆了3年3个月才出生,而松下电器从1918年开创已在母体里呆了15年,今天才真正呱呱坠地,真正懂得了自己使命的意义。今后把今年的5月5日定为创业纪念日。"

  ☆又度过了一次危机

  1935年,松下电器制作所已改名为松下电器工业公司。1938员工在上岗前聆听训戒,高唱公司发扬光大之歌,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松下公司首次制成了一套电视机模型。到1941年,松下电器公司已发展成为有1万员工的大企业。在公司创办初期,松下幸之助没有遵循日本人的传统做法,用自己的名字做商标,而是要制订出国际商标品牌。当新型车灯向外推销时,应冠以什么商标名字?他左思右想,在纸上写出一二十个商标名,但没有一个中意的。有一天,他偶然在报纸上看见日文音译英文International一词,一时有一股不可思议的灵感掠过脑际。当即翻阅字典,看到它的解释是"国际的",如果去掉 Inter仅留下National,则作为"国民的"或"国家的"的解释。好,太好了!我们商标名字采用这个Na.tional吧1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松下电器公司被军方征用来制造收音机、军用无线电设备,后来还建立了松下造船公司。大量的资金被军需占用,大量的员工被征兵,电器厂的机器成了废铁,公司负债累累,濒临破产边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日本实业界人士因遭受战败投降的打击而意志消沉。这时候松下幸之助挺身而出,他于8月20日发布了松下电器公司的重建计划: "我们面临此世纪最剧烈的一次改革时期,松下电器公司要迅速转换为民生工业的生产,为促进13本的重建,迈出我们的第一步。"但是,事与愿违。联合国军占领13本后军事当局把松下电器公司列入了解散单位,理由是它曾生产军用物资。松下幸之助也遭到了整肃,即解除职务。对此,松下幸之助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向美军总司令部递交的抗议材料就长达5000多页,亲自去美军司令部交涉达上百次之多。

  正在松下幸之助进退维谷、一筹莫展之际,事情出现了转机。根据联合国占领军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命令,日本组织了全国工会。这位平时赢得人心的老板,在困难的时候受到了他属下广大工人的支持。松下电器公司工会掀起了请愿运动。工人们上书盟军司令部,说自己的企业不是财阀组织,而是被征用的;老板也不是战争贩子,而是平民的大恩人,对战争是反感的。经过长期的甄别,1947年5月,盟军司令部终于把松下幸之助的名字从整肃名单中划去。但是,为了防止东山再起的松下电器13后可能与打进13本市场的西方国家企业竞争,盟军司令部还是强迫松下幸之助从他的总公司中划去30多家工厂,解散了近4000名员工。战时向军方应收回的贷款一笔勾销;手里的股票因众多公司关门而不值分文;本人又因三年整肃而不能从事经营,1948年的松下幸之助和他的公司面临极度的困难。员工的奖金一分钱也发不出,松下幸之助自己的家庭生活费也到处告贷,真是苦不堪言。

  四、叱咤风云重振山河
  ☆重新回到"松下王国"的宝座

  松下幸之助重新回到"松下王国"的宝座,并没有被不幸所困扰。因为他认为这一次企业危机是因为战争输了的原因,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应该拿出勇气,从头再来,使企业尽快走出低谷,重现松下电器公司的辉煌。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生产、人事、销售等方面,突出的是在销售方面。

  1949年2月到10月,松下幸之助由北海道到九州,遍访各地的代理商、经销店,恢复战前的联盟店制度,并建立"国际共荣会"。经过这一次业务和感情的联络,联盟店、代理店又都恢复了活力。与此同时,松下幸之助还积极建立松下电器公司的销售网络。他在全国各地均设立营业所,下辖以县为单位的办事处。同时还推出了在后来松下电器公司的销售体制中占相当地位的"销售公司制"。1949年8月,先与高知县的代理店合资设立"高知National牌产品销售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该县全部松下电器公司National牌商品的批发业务,专售National牌产品,确保了销售额和利润。以后这种销售公司在其他地区也相继建立,至1959年,松下电器销售公司覆盖了各个市、县。由此松下电器销售业务中的两大支柱:联盟店(连锁店)、销售公司(专卖店)成功地建立了起来。

  这个时候,松下电器公司因战争暂时停止实行的分权制度也恢复了起来,松下幸之助身体力行,直接到前线指挥。由于采取积极的措施,慢慢盘活了松下电器的销售,还带动了生产。松下幸之助感到: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正当松下电器公司准备重建大致就绪之日,偏偏时机凑巧,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以此为转折点,日本实业界快速出现繁荣景象。由于朝鲜战争,美军为就近补充军需,大量向日本工商界订购货物。一时间,大批订单雪片般飞来,使日本产业界高兴万分,因而松下电器公司的业绩在短期内就有了显著改善。在朝鲜战争爆发前,松下电器公司每月的销售额只有几千万元,6月以后,销售额直线上升,利润猛增。当年松下电器公司在战后首次分红配息。在1950年6月中,松下电器公司接到的军需品订单有干电池、蓄电池、通信机械、电灯泡等,总额将近4亿元。其后这一良好的形式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结束,美军订货减少的时候,日本经济早已走过了复苏期,进入正常的繁荣阶段。而处处先人一步的松下电器公司更是收益甚丰,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积累的赤字,由于业务好转,很快变成年有盈余。

  ☆出国考察后感到不安了

  松下幸之助以重新开业的心情、从头做起的信念,把1951年当作事业的第二期开幕(前33年为第一期)。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走出国门,到那些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吸收和引进对方的先进技术。松下幸之助初次到美国,看到过一家工厂的干电池制造设备,据说是当时最新式的。当他第二次到美国的时候,不到半年,那台机器已经成为这家工厂最老式的机器。在市面上看到的此类机械,都是普通的货色,并非最好的,最好的都在工厂里。这就是说,美国一流厂商不仅制造产品,而且制造"制造产品的机器",都有自己的研究结构研制这类机器。他们都不愿意将此公开,所以在市面上就只能见到普通货色。

  而在荷兰菲利浦公司,最终吸引松下幸之助和他们合作的,正是那支庞大的、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菲利浦公司的这家研究院,共有人员3000多名,而且大多是荷兰优秀的人才,其中曾经有人获过诺贝尔奖。这家研究院已经有多年的

  历史,花费上亿美元。一般来说,办研究院是政府或大学的事情,而菲利浦公司却独树一帜,在企业办起了研究院,而且获益良多。当然,松下幸之助也了解到,不仅菲利浦公司如此,美国的许多大企业也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

  在欧美所见的这种情形,和日本国内大有不同。通过考察,松下幸之助感到不安了:要想保持巨型企业的稳固地位,要想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实现自己的使命,非增加技术研究与开发力量不可。于是,他一方面着手与菲利浦公司谈判合作,一方面着手建立自己公司的研究开发机构。1953年,松下电器公司的中央研究所正式成立。为了集中人才,便于研究开发,当年5月,公司新建了一幢大楼,占地2000多坪。松下幸之助给中央研究所所确立的目标是:从事基本研究和指导;开发新产品;为适应自动化时代的到来,进行制造设备、工具的研究和开发;产品的设计也包括在内。这家研究所附设有专门的生产设备及工具的制造工厂。

  ☆集中全力抓产品质量

  为了改变世界人民心中的"东洋货"--质量低劣的代名词的不佳形象,松下幸之助集中全力抓产品质量。当时日本许多厂商为了争夺市场,不是从产品质量人手,而是在廉价倾销上下功夫。他们热衷于推销产品,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人们一看"东洋货"的广告,就先警惕三分。精明的松下幸之助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通过技术培训等各种方法提高员工素质,促进产品的质量。他告诫下属: "商品受欢迎是因为供应了人们生活所需的东西,满足人们的要求。我们要讲求产品的品质,而不要过分地推销我们的货品。只要产品质量好,价钱贵一些也会有人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社会经常爆发反对美军占领的斗争,由政治而及经济,街头常出现: "爱用日本货,抵制美国货"的标语。对此,松下幸之助不以为然。他说:用抵制的办法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迅速提高日本货的质量。只要质量好,日本货不仅能在日本市场上站稳,还能打到美国市场去。事实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的那样,松下电器公司的各型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助听器、电动按摩器、冷冻机、立体声收音机、面包机、电子计算机等产品在全世界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不衰。

  五、辛勤创下辉煌业绩
  ☆松下电器公司大发展

  松下电器公司在日本国内声名远扬,但是松下幸之助不满足这些,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他出国以后大开眼界,耳目一新,他认为美国之所以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体制的民主化。二是企业的科技化。如果能够把美国的先进经验引人到日本,那么松下电器定会更加发达。访美归来,松下幸之助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在"松下王国"内开展"民主"的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商品化的重要性。在具体措施上,松下电器公司于1951年成立了专门负责吸收新技术、寻找技术合伙人的机构--第五事业部。1952年11月,松下电器公司与荷兰菲利浦公司正式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并在日本大阪建立了松下电器公司的又一分公司--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日荷双方为此共同投资6.6亿日元,松下公司负责其中的70%,即4.6亿日元,而松下公司当时的全部资产仅有5亿日元。拿出这么多钱,是不是风险太大了?然而,事实再一次证明松下幸之助的决定是正确的。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很快就发展成为拥有资产110亿日元、年销售额达870亿日元的超大型企业,成为松下家族的佼佼者。

  在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松下电器公司在国内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合并兼并。从50年代初起,一些经营逊色但技术先进的冰箱、制冷机制造商,电视机、收音机制造商和唱片、电唱机制造商,先后并人"松下"行列,在"松下"的统一经营下,重新焕发出活力。

  通过引进技术、兼并协作等手段,松下电器公司的发展可谓十分神速。1956年销售额为220亿日元,1960年已为800亿日元。公司的发展已对市场提出更大的要求,日本已经满足不了它的发展,松下电器公司要到海外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新的进步。

  ☆"电视机全球争霸战"

  1953年,松下幸之助首先把公司驻纽约办事处--美国松下电器销售公司作为进入海外市场的强大据点。接着,又在国内组建了专门谋划攻占国际市场的中枢机构--国际本部。在松下幸之助的亲自指挥下,海外市场迅速扩展。1954年,松下电器出口额仅为5亿日元,4年后,1958年发展到32亿日元,增长了6倍。到1960年又猛增到130亿日元,与1954年相比,增长了26倍。然而,松下幸之助并未因此而满足,他正在筹划一个更大的战略部署--联合同行进攻国际市场。其中一场激战,便是"电视机全球争霸战"。

  1964年9月10日,在东京皇宫饭店,松下、日立三菱三洋夏普东芝公司发展生产电视机生产的头面人物,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这就是后来闻名的、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每月"十日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上述六大企业产品销售的有关协议。60年代刚刚发展起来的日本电器,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的电器产业。为了击败美国对手,早日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各厂家决定,电视机销售采用两种价格,即日本国内高价销售,国际低价抛售。在日本卖700美元的电视机,在美国只需400美元,比美国产的电视机便宜40%至60%。

  美国电视机厂家在日本电视机的猛烈轰炸下,简直到了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地步,许多厂家已到了面临倒闭的地步。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电视机生产方面一直独占鳌头,1959年它就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然而,日本电器业举足轻重的松下电器公司,向摩托罗拉公司提出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用l亿美元的代价买下摩托罗拉公司向日本销售的电视机制造权。作为交换条件,摩托罗拉公司也同意在美国国内及台湾等地的工厂一律停止生产电视机的生产。后来,美国的沃维克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通用电器公司、杰尼斯公司等,不是被日本公司收购,就是不得已将电视机生产技术和专利卖给日本人。就这样,最早控制无线电及电视机制造技术的美国电视机产业,在日本电视机的猛攻下,到70年代中期便过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辉煌的松下

  松下幸之助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战胜了无数千难万险,终于建立了庞大的"松下电器王国"。1960年,松下电器公司被列为世界大公司中的第74名,第一次榜上有名。此时,美国纽约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玛茜公司举办的商品展览会,亮出"松下公司的世界性声誉,素质最好,效果最高"的旗帜。松下幸之助功成名就,激流勇退,1961年把公司总经理的职位让给了他的女婿松下正治担当,自己就任不管实际业务的董事长之职。1963年,国际经营管理协会在美国纽约召开世界大会,松下幸之助发表了题为"经营理想"的演讲,赢得与会者高度赞扬,被誉为"经营之神"。松下电器公司在2000年被美国《财富》杂志列入世界企业500强的第26名。

  1989年4月27日,松下幸之助因肺炎去世,享年96岁。松下幸之助未能像他预言的那样,活到21世纪,但他活到如此高龄,仍是一件值得庆贺之事。他那多彩多姿、充满刺激传奇的一生,令世人好奇、钦佩和追念。作为日本企业界的一代宗师,他的名字将载人日本的史册。

  松下幸之助晚年,荣耀之极。下列所述,是1958年到1988年,松下幸之助从65岁到95岁的30年间,所获得的重要荣誉:

  1958年6月,荷兰女皇鉴于松下幸之助对促进荷日两国经济交流所作的卓越贡献,授予"荷兰女皇骑士勋章"。

  1958年至1962年,美国《时代》杂志、《生活》杂志、《幸福》杂志《纽约时报》等报刊对松下幸之助进行专题报道。其中1962年2月23日出版的《时代》杂志,将松下幸之助选作封面人物,这是日本企业家第一次在这样权威性杂志上露面。同时,《幸福》杂志也将他的奋斗成功史及当时松下电器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不厌其烦地详细介绍。

  1964年9月,美国《生活》杂志在东京奥运会前,出版了一期日本专辑,以松下幸之助为封面人物,评价他是一位伟大的实业家、哲学家、畅销书作家,是"融合福特(美国汽车大王)与雅幕嘉(美国牧师兼作家)为一体的先驱者"。

  1964年,日本《每日新闻》举办全国高中投票评选"你最尊敬的人物"活动,松下幸之助得票名列第一。

  1965年,鉴于松下幸之助对日本社会所作的贡献,早稻田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65年,为了表彰松下幸之助对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日本天皇于向他颁发了"二等旭日重光勋章"。

  1970年,荣获日本天皇颁发的"一等瑞宝勋章"。'

  1971年,日本庆应大学授予松下幸之助名誉博士学位。

  1976年,松下幸之助夫妇赴美参加洛杉矶市日裔周庆典活动,洛杉矶市长把松下幸之助到达那天定为"松下幸之助日"。

  1979年,鉴于松下幸之助对马来西亚产业发展所作的贡献,该国政府授予松下幸之助"邦克里玛·满克·尼瓜拉勋章"。

  1981年,荣获日本天皇颁发的"一等旭日大绶勋章",这是日本至高无上的荣誉。

自助者天助

  松下幸之助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以三名员工、资金不足100日元创业,发展到现在拥有员工几十万、产品一万多种、工厂分布在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器王国,松下集团最终成为当今世界三大电器企业之一,松下幸之助也长期在日本富豪榜中雄踞首位。

  面对如此神话般的业绩和博大精深的发展历程,松下幸之助的传奇故事跨越了国家、跨越了民族、跨越了文化,日积月累,久而久之,罩在松下幸之助头上的光环越来越明亮,被誉为"经营之神",像神一样高高在上,使人们感到高不可攀。其实,我们让松下幸之助走下神坛,他同普通人没有区别,他致富成功完全是靠自己,靠自己的不懈追求,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松下幸之助致富成功的经验在今天也能够给我们颇多启示。

  第一,善于提炼、总结自己的经营理念。所谓经营理念就是指一个企业的宗旨和使命,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正确地规定了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才可能树立明确而现实的企业目标。松下电器公司的宗旨和使命是什么呢?这就是松下幸之助提出的"自来水哲学"。松下幸之助强调: "生产者的使命,在于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因此,有责任让社会上的各种产品,像自来水一般廉价而丰盛", "将品质优良的制品,用消费者容易购买的价格提供出来。"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经营哲学,构成了松下幸之助经营思想的主旋律。

  第二,重视企业的推销和创新。松下幸之助素来享有"贩卖的松下"之称,目前松下电器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销售网,全日本约有家用电器推销店5万家,而其中约3万家是松下电器公司的代销店。在经营活动中,松下电器公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销售渠道、制度和手段。松下电器公司还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和技术实力,因此也享有"技术的松下"之誉。这是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家电行业激烈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源泉,也是松下幸之助致富成功的源泉。

  第三,严格抓产品质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改变世界人民心中对"东洋货"--质量低劣的代名词的不佳形象,集中全力抓产品质量。他告诫下属: "商品受欢迎是因为供应了人们生活所需的东西,满足人们的要求。我们要讲求产品的品质,而不要过分地推销我们的货品。"他通过技术培训等各种方法提高员工素质,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在松下公司的工厂里,工人们分成了许多质量管理小组,每组为30人左右。这些小组每年都要聚会讨论企业经营方针,讨论生产、销售和公司的盈利。各个工作的流水线每星期都要暂停15分钟,车间管理人员利用暂停时间向全体工人传达经质量管理小组讨论过的经营方针和各小组的任务。这样的管理方法,不仅使松下公司的产品质量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和工人们都提高了集体经营的认识。

  第四,特别重视人的作用。松下幸之助的口号: "企业即人。"他多次宣称: "我的成功,绝不是因为我当年制造了电灯插座,而是因为我制造了人才。"松下幸之助的用人方针是:按人所长分配工作,以便才尽其用。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不断对员工进行业务教育,这是松下电器公司的传统。松下幸之助在退出公司管理层之后,还致力于做两件事:一是从哲理上给现任管理人员以启示;二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企业家和政治家。1980年,他出资在东京附近办了一所"松下政府和管理学校",专门培养治理国家和管理企业的人才。

  重视人的作用,尤其要增强内聚力。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对外竞争的能力。为此,他一方面恩威并施,千方百计使员工确立"松下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又不断给员工出难题,使员工受到各种磨炼。这样才能使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有一句格言: "在我们公司里,人人是总裁。"人人是总裁,也就是人人参加管理。凡涉及公司的重大问题,他总是尽量向各方面征求意见,反复研究,然后由自己做出决定。第五,树立充满活力的企业精神--"松下精神"。松下电器公司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松下幸之助树立的"松下精神"分不开的。松下幸之助认为,要想激发员工的活力,只有物质刺激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也有所追求。要让员工明白生存的真谛所在,否则员工不会全力以赴工作的。何为生存的真谛?就是要让员工有使命感,使员工们知道,公司为什么存在,总经理在想什么。如果员工连这些都不知道,怎么会倾力工作呢?为此,他提出要加强对员工的精神管理和价值观建设。公司给员工们规定的信条是: "进步和发展通过公司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合作才能实现。"在此基础上,公司向全体"松下人"提出必须遵守的"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友善一致,奋斗向上,礼节谦让,顺应同化,感激报恩"等七方面构成的"松下精神"。

  松下幸之助要让"松下精神"成为每个公司员工的精神支柱。他认为,只有这样,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才能目标远大、作风正派、团结一致、开拓前进。为了用这种精神统一员工的价值观,松下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1)在13常管理活动中重视"松下精神"的教育。每天上班,松下公司遍布各地的 8.7万多员工都在背诵公司信条,并放声高歌《松下之歌》。(2)建立"提案奖金制度"。公司不仅积极鼓励员工提建议,而且还由员工选举成立了一个推动此项活动的专门委员会,在广大的员工中广为宣传、号召、动员。(3)专门开辟一间"出气室"。通过这些措施,久而久之,松下公司便形成了上下一心、和谐相容的"家庭气氛"。公司有了强劲的内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员工之"家"。在解释"松下精神"时,松下幸之助有一句名言: "如果你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公司会宽恕你的,把它作为一笔学费i而如果你背离了公司的价值规范,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解雇。"

  第六。始终保持危机感。松下幸之助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无法永远地持续长存。虽然在时间上有长有短,但所有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寿命。企业尽管要复杂一些,但也不会例外。这是无法抗拒的。"正因为如此,他要求员工保持危机感,并且强调企业越大,衰落的危险就越大。他提出两个口号:一是"饥饿精神",即不断地对企业进行"体格检查";二是"处处争第一"。

  第七,顺应时代变化。在他的领导下,松下电器公司由家电王国进入综合电子王国,并加速向跨国公司发展。面对80年代日本经济的巨大变化,以微电子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的挑战,贸易摩擦引起的国际化行动,以及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和家电行业面临成熟化的危机,松下电器公司及时把握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通过实施"A一61"行动,使公司由家电王国成功进入综合电子王国;与此同时,加速向跨国公司发展。1979年,松下电器公司在17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30家子公司。进入80年代以后,松下电器公司加速向海外扩张,1982年在海外投资余额达774亿日元,在日本的各大公司中居13位;海外子公司的生产额达 15.15亿美元,居日本各大企业之首。

三十条经营秘诀

  松下幸之助集七十余年经营经验,总结出三十条经营秘诀,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

  第一,生意是为社会大众贡献的服务,因此,利润是它应得的合理报酬。

  第二,不可一直盯着顾客,不可纠缠不休。

  第三,地点的好坏比商店的大小更重要,商品的优劣又比地点的好坏更重要。

  第四,商品排列得井然有序,不见得生意就好,反倒是杂乱的小店常有顾客上门。

  第五,把交易对象都看成自己的亲人。是否能赢得顾客的支持,决定商品的兴衰。

  第六,销售前的奉承,不如事后服务。这是获得永久顾客的惟一途径。

  第七,要把顾客的责备当成神佛的呵护,不论是责备什么,都应欣然接受。

  第八,不必忧虑资金短缺,该忧虑的是信用不足。

  第九,采购要稳定、简化,这是生意兴隆的基础。

  第十,只花一元的顾客,比花一百元的顾客,对生意兴隆更具有根本影响力。

  第十一,不要强迫推销。不是卖顾客喜欢的东西而是卖对顾客有用的东西。

  第十二,要多周转资金。一百元的资金周转十次,就是一千元。

  第十三,遇到顾客前来退换货品时,态度要比出售时更和气。

  第十四,当着顾客的面斥责店员,或夫妻吵架,是赶走顾客的"妙方"。

  第十五,出售好商品是件善事。为好商品打广告更是件善事。

  第十六, "如果我不从事这种销售,社会就不能圆满运转。"要有这种坚定的自信和责任感。

  第十七,对批发商要亲切。有正当的要求,就要不客气地提出来。

  第十八,即使赠品是一张纸,顾客也会高兴。如果没有赠品,就赠送"笑容"。

  第十九,既然雇佣店员为自己工作,就应在待遇、福利方面订立合理的制度。

  第二十,要不时创新、美化商品的陈列,这是吸引顾客登门的秘诀之一。

  第二十一,浪费一张纸,也会使商品价格上涨。

  第二十二,商品卖完缺货,等于是怠慢顾客,也是商店要不得的疏忽。这时应着重道歉,并说"我们会尽快补寄到府上",要记住留下顾客的地址。

  第二十三,绝不二价。减价反而会引起混乱和不愉快,有损信用。

  第二十四,孩子是"福神"。对携带小孩的顾客,或被使唤前来购物的小孩,要特别照顾。

  第二十五,经常思考今日的损益。要养成没算出今日损益就不睡觉的习惯。

  第二十六,要得到顾客的信用和夸赞: "只要是这家店卖的,就是好的。"

  第二十七,推销员一定要携带一两件商品和广告说明书。

  第二十八,要精神饱满地工作,使店里充满生气和活力,顾客自然会聚拢过来。

  第二十九,每天的新闻广告至少要看一遍。不知道顾客正热衷于什么商品,是商人的耻辱。

  第三十,商人没有所谓的景气、不景气。无论情况如何,非赚钱不可。

品茶谈富豪

  现在,一提到松下幸之助,一定会在他的名字之前冠以一个头衔,那就是"经营之神"。这个头衔到底是谁提出来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的?没有定论。可以说是自然产生的,13本的社会大众很自然的,就给松下幸之助冠以了这样的头衔。

一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 池田次郎

松下先生富有大阪风味的柔韧,就像他能巧妙操纵自己纤弱的体质,以保长寿。他的经营法,也是这样擅于使负的牌子,变成正的牌子。

  虽然是松下电器的大老板,生活起居却很简朴,名片和一般职员的一样朴素。可是,谈话内容却很丰富。即使是初次见面,他还是诚实地照自己想说的话去说,语气淡泊而达观。

  世人都视他为"经营之神",我觉得说他是"人生的高手"更恰当。像这样的人物,今后可能暂时不会出现吧。

  --日本作家帮光史朗

松下先生是我最尊敬的大阪前辈之一,因为他具有三项特质:Vitality(生活力)Mentality(智力)Royalty(庄严)这些特质,表现在他生活的每一面。在贵宾云集的松下大宴中,却没有任何俗套。在电视对谈中,他在佐藤荣作先生的傲气下,更显得明智尊贵。而他在那种超级的忙碌中,居然还有那么多极富先见之明的作品。对我这专门摇笔杆的,更是莫大的激励与鞭策。

  --日本俳句诗人南本宪吉

  松下先生擅长打大算盘。在挑选继承人的大事上,他挑选的,霓是董监事的末座,年轻的山下继任社长。他看中的,是山下能适时地转变、突破既定的观念,有远见,能掌握大局。

  同样,在他生意尚未上轨道时,他就开始倡导PHP运动。他所考虑的,不是使生意兴隆的层面,而是以推动日本政治、经济,来使松下事业获得繁荣。这是他一贯的经营哲学,也是被日本国人列为"受尊敬的人物"的第一个理由。

  --日本兴业银行顾问 中山素平

打开现代企业经营之书,就会发现松下先生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决定他的企业以惊人的速度稳步扩张,也就是说,松下先生是一位人性化管理的成功者。

  --日本《读卖新闻》

在日本企业界,松下的名字是具有永久魅力的,这与他杰出的财富业绩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相关。因此他无愧于"经营之神"、 "管理之神"的称誉。

  --美国《时代》杂志

隐藏在精神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管理,管理是革命,管理是突破。理解松下,必须以此为据。

  --美国《福布斯》杂志

本田宗一郎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汽修工到日本汽车巨头

  提起日本本田,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本田技术研究所是当今乃至世界汽车业的佼佼者。在日本企业界,本田是技术和活力的代名词,也是日本大学生毕业后非常向往的就业目标。

  作为HONDA的创始人和第一任总裁,本田宗一朗以其过人的胆识和埋头科研的精神,把本田公司从一个小小的修理摩托车的作坊发展成为世界头号摩托车跨国公司和大型汽车生产企业。

  一、穷苦铁匠的儿子
  ☆喜欢机器的古怪少年

  1906年11月1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在日本滨松镇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是7个男孩中的长子。他出生的这一天,从早到晚都刮着大风,下着大雨,这样的情形在这个季节是相当少见的。祖父一代从事农业,到了父亲这一代开起了铁匠铺。父亲是个铁匠,所以,本田宗一郎是伴随着风箱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长大的。

  本田宗一郎从懂事起,常常趁父亲不注意时拿起打铁工具摆弄铁片,并用工具把铁片巧妙地做成各种玩具,他的天赋和创造力在这时就很突出地表现出来。他在入小学前,就对机器、引擎之类的东西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喜欢机械,喜欢操作机械,喜欢听机械的转动声,一出家门,就围着机械旁边,母亲叫他回家,他连声也不应,与机械为伴片刻不离。本田宗一郎是一个古怪的少年,多年以后,他自己也说: "那时碾米厂发动机发出的隆隆声、锯木厂声势浩大的拉锯声,对我都有一种抵挡不住的魅力。"

  村庄里刚刚装上电灯时,本田宗一郎对腰佩钳子、扳手工具的电工十分羡慕,成天跟着电工跑东跑西、跟上跟下。当村庄出现第一辆汽车时,他又跟在汽车后面跑,车停下来后,他便爬到车身下东看西看,用手指沾沾滴下的汽油,鼻子凑上去一个劲儿地嗅。如果是一般人,肯定耐不住那股汽油味,而他却对此按捺不住跳动的心。他后来回忆说:"我年幼时,对汽车就非常有兴趣,有一次,看见一辆J型福特牌汽车开进村庄,我立刻就被它迷住了,以后,每次看见汽车经过,我就扔下手中的一切东西,跟在汽车后面猛追猛跑。"由此看来,本田宗--tip对机械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就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将来自己一定要造出一辆车。

  1915年12月,正值本田宗一郎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听说驻扎滨松的步兵连队里来了个美国飞行员,要公开表演飞行技术。飞行表演那天,他逃学了,躲过父亲的目光,偷拿了两枚一钱的硬币,骑着父亲的自行车,踏上了通往滨松步兵连队的路途。

  ☆全村最淘气的孩子

  山村里不缺少小孩子游戏的去处:春天,登山采山菜,寻找蝙蝠巢作探险,屁股坐在树叶上在斜坡急滑而下;夏天,跑到河里游泳,并坐着木筏顺流而下;秋天,捡栗子;冬天,玩陀螺。本田宗--tip从小就学会了游泳,他在水里玩水,时常发现再重的石头,只要靠着水的力量也能让它滚动。川里漂流的巨木,也能靠着水流从上游往下游浮去。本田宗一郎从大自然中学到水力的应用,这和他后来搞水力发动机很有关系。

  本田宗一郎是一个成绩糟糕的学生,常常逃学,还不时地搞出一些恶作剧,是全村最淘气的孩子。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父亲从未对我说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但我也不想让父亲看到成绩单上的丙字,便用坏车胎橡皮自己刻了个章。因为成绩单上须盖有父母的的印章才证明确实给家长过目了。我就伪造了印章,瞒过父母,自己盖上后还给老师。但毕竟儿时的智慧有限,没注意到印章的字体必须反着刻,不过我的印章没事儿,因为'本田'两个字均左右对称。我朋友也不想让家长看成绩单,让我给他刻个章,自己盖到成绩单上,结果因为字体左右颠倒坏了大事,挨了好一顿骂......"

  少年时代的本田宗一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那份淘气劲儿发挥了出来。他的和服袖管上因为擦着鼻涕,老是像涂了层合成树脂般硬邦邦的,且咔嚓有声。小学后面有个瓜田,他经常悄悄钻到田里,偷吃西瓜,他在西瓜上开个小Vl,插上麦管,把瓜汁吸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西瓜上的小ISl朝下放回原处,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似地溜回去了。从吃法上,也能看出这个好玩机器的少年,鬼点子还挺多的。

  学校附近的清海寺庙,每日正午时分必敲钟鸣示,到田里工作的村人,都凭钟声来认定用午饭的时间。某日,本田宗一郎又逃学到后山闲逛,玩着玩着肚子饿了,可是离吃午饭还有一段时间,情急之下,他心生一计,悄悄登上了清海寺钟楼,擅自敲响了钟声。随后急急忙忙赶回家,见母亲也听见钟声开始准备饭菜,他因此如愿提早吃到午饭。

  本田家附近有个石材店,工作的场地上放了一尊刚完工的地藏王菩萨石雕。本田宗一郎对那尊地藏王菩萨石雕的鼻子形状不甚满意,趁石材店老板不在之机,便用铁锤开始对其"整形"。不料在敲击时用力过猛,本该修整的鼻子一下子给敲掉了。这段故事,与其说是恶作剧,倒更像是一段热衷"修理"的本田式插曲。

  本田宗一郎少年时代的淘气故事,多得简直不胜枚举。☆到东京当汽修学徒工1922年,本田宗一郎15岁,那时原本开铁匠铺的父亲改行做起了修理自行车的生意。因为这个缘故,本田家里就定期地有《轮业的世界》这本专业杂志寄来。本田宗一郎非常喜欢读这本杂志,常常翘首期待每一期杂志的到来。有一天,他正在浏览这本杂志,突然发现一则招聘启事: "亚特商会招聘汽车修理工。"仅"汽车修理"几个字,就让他心驰神往了。他决定去应聘,赶紧寄信给亚特商会,大致内容是想拜师学艺。没过多久就来了回音,说是雇佣你了,请尽快到东京来。但与父母一商量,却遭到反对。母亲的态度尤为坚决: "绝不能让长子去东京。"他竭力说服父母:"今后是汽车时代,无论如何我也要去干汽车这一行!"最后父亲还是同意了:"既然你讲到这一步了......" 于是,本田宗一郎小小年纪就独自到了东京,随身的行李就是一只柳条箱。他来到亚特商会,当了一名汽车修理学徒工。他到了那里干的头一件活是替主人家领孩子,他后来回忆说:"背上一热,便知小孩撒尿了。于是师兄们便会挖苦我本田背上又画地图罗'。我咬紧牙关默默忍受,心想拜师学艺最初都是如此。"他接着说: "每天都是看顾孩子,手里捏的不是梦寐以求扳手之类的修理工具,而是抹布。失望之余使我几次想收拾行李,从二楼放下绳索逃走。这时,眼前就会出现远在故乡的父亲怒容和母亲吹口琴的身影,我也只好打消离开的念头。"

  这样的情况大概持续了半年。某日,老板总算说话了: "喂,小子,今天太忙了,这边来,帮一下。"那是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本田宗一郎第一次得到的工作就是修理线路断了的底板,他忘了寒冷,往汽车底下铺张席子就钻了进去。当时的兴奋情景久久难以忘怀。

  1923年9月,东京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大地震引发的火灾也殃及亚特商会。 q陕把汽车弄出去!会开车的每人开一辆,把它们运到安全的地方去。"老板大声吩咐雇工们。那些都是客户为了修理而寄放在商会里的贵重汽车。当时汽车的零件大多是木制品,所以即使自己家烧了,也要保住车辆,这是商人特有的性格。

  本田宗一郎心里想:太好了,平日里时时刻刻都想着能早日开车。当然,这些客户寄放的汽车,老板不可能交给一个小学徒来驾驶的,不过,今天就不同了。他跳上一辆正在修理的汽车,尽管动作生疏,还是把它驶上了混乱拥挤的街道,并设法把它停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他回忆那日初次驾车的情景时,这样说道: "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诱人的了。"

  关东大地震后,在亚特商会里做事的十五六个修理工几乎都回到老家,留下来的只有本田宗一郎和师兄两人。而另一方面,由于亚特商会承接了因芝浦工厂被烧而转来的汽车,修理任务繁重,本田宗一郎也就彻底从看管孩子的困境中解脱了出来。从那时起,他总是骑着摩托车到各处跑,上门为客户服务,修理各种汽车。维修工作给他带来了乐趣,使他逐渐了解汽车的构造及发动机的原理。他工作勤奋、聪明能干,很快就成了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

  二、白手起家的青年
  ☆自己开办汽车修理行

  就这样,本田宗一郎在亚特商会学了6年的汽车修理技术,他不仅学到精湛的修车技术,而且学到了许多人生哲理。1928年,他22岁了,老板决定让他以同一店号回到家乡另立门户,开了一家亚特商会滨松分店。分店开业之初的规模,不过是本田宗一郎和小学徒两个人而已。当时,滨松还有另外两三家汽车修理行,汽车用户不多,加上本田宗一郎又太年轻,所以很少有顾客上门,生意非常清淡。

  但不久,由于本田宗一郎肯钻研技术,尤其能修理棘手的汽车故障,亚特商会滨松分店逐渐获得了用户的好评:"只要拿到亚特商会去,什么样的故障都能修复。"由此,本田宗一郎开办的汽车修理行慢慢步上正轨。回想那时的情景,他如是说:"那年12月31日,结账之后发现还盈余80日元。因为开店才一年,又是22岁就赚下了这笔钱,所以很高兴。我下决心要在一生中攒下1000块钱,于是拼命工作。不管怎么说,我很喜欢机械,手也灵巧,因此对身边的东西常做一些修改、研究和创新,真是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进入第二年,本田宗一郎全身投入汽车的改造工作,这是应客运、货运公司的要求,把客车的车身加以改造,可以增加两三人的座h位,又把货车的车身也加以改造,这也可以增加载货量。由于亚特商会滨松分店的改造技术高明,名声四起,名闻遐迩,邻近地区的客户都知盗本田宗一郎的大名。因此,只能容纳四台车的修理工厂,已无法接受更多的修理或改造车辆,便在第三年把工厂搬到占地80坪的较大厂房。

  这期间,本田宗一郎不仅搞修理,而且还搞发明创造。前面也曾提到:当时的汽车,轮圈都是木制品,而木制品易腐蚀、怕撞击,一遇上火灾,整个车轮全毁,因此木制品用于汽车极不合适。于是,本田宗一郎开始琢磨用金属来制造轮圈,终于发明了可以防火的金属轮圈。1931年,这项发明取得了专利,其产品在博览会上展出后深受好评,除了在国内销售外,还出口到印度,可谓生意兴隆。这是本田宗一郎首次进入创造世界,这也是他所拥有的100多项专利中的第一项。曾经下决心一生要攒下1000块钱的本田宗一郎,经过这番努力,在他25岁时,每月所赚到的钱,就比这多出许多了。

  1933年,本田宗一郎27岁时,与一位美丽贤淑的退职官吏的女儿、小学教师阿幸姑娘结婚。两人结婚后,夫人就成了本田宗一郎基础修养或者说是有关社会学方面的家庭教师。正因为有这位贤内助的支持与帮助,才有后来的本田宗一郎。

  ☆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1934年,成家不久的本田宗一郎创立了一家东海精机公司,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当时的世界局势很不稳定。本田宗一郎眼看修理进口车辆的事业前程黯淡。在修理业务红火的时候。毅然决定把业务从修理转向制造,并选中了战时和平常时期都有用的活塞环作为他的研制开发产品。转向制造业。这意味着他在事业上的一大转机,这是大突破,是向制造业迈进的第一步。

  由于本田宗一郎上完高小就当了学徒工,修理行也没有学到冶金技术,于是他以旁听生的名义到滨松高等工业学校重新学习。年届30岁的本田宗一郎。已成家立业,是拥有员工50余人的老板,却穿起学生服来当了一名旁听生。虽说是旁听生,不但要交学费,也要参加考试,更不能缺课,天天要上学。这样的学习生活持续了两年。本田宗一郎一边学习知识,一边继续研究。一开始,活塞环攻关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他的第一个主顾是正在试制汽车的丰田公司。丰田公司试用了本田宗一郎的50只活塞环,只留用了3只,其余都退货。本田宗一郎日以继夜地在炉前反复试验,产品质量终于有了提高。不久活塞环终于研制成功了,本田宗一郎制造的活塞环被用到了著名的"奥斯卡"轰炸机上。接着,他又进一步采用自动切削机,使生产一架飞机螺旋桨上所需活塞环的时间从一星期降到半个小时。自此,东海精机公司蓬勃发展,成为中岛飞机公司(富士重工的前身)和丰田汽车公司的下游厂商,丰田汽车公司也入了股。到了1945年,公司员工已达数千人。至少在滨松地方,本田宗一郎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年轻企业家

  1945年,日本中部地区发生地震,本田宗一郎的工厂--东海精机公司,同别的工厂一样,机器遭受了巨大的损坏。接踵而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日本战败了,社会一片混乱,几乎所有的物质都受到管制,很难搞到需要的物资。本田宗一郎感到日本的前途渺茫,便把发展顺利的东海精机公司全部卖给了丰田汽车公司,售价为45万日元。对于当时的情况,本田宗一郎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那种时候做生意是做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什么事也没做。"

  ☆本田企业的诞生

  本田宗一郎在家呆了一年,他看到刚刚脱离战争后日本的衣料十分缺乏,于1946年成立了"本田技术研究所",最初以制造纺织机械为目标,但因资金不足,就放弃了开发大型纺织机械。本田宗一郎转而致力于研制机动自行车,即设法在自行车上安装小型引擎。他想到了战时散落在各地的军用通讯机,若把那上面的引擎装到自行车上会是什么样子?他低价收购这些小引擎,将它们装到自行车上,没想到推出后,这个俗称"叭嗒叭嗒"的自行车销售量很大,成为当时的热门商品。在这种"叭嗒叭嗒"自行车发售之初,许多人都怀疑:"汽油不足的时代,会有人骑这种机动自行车吗?"本田宗一郎的考虑却相反:汽油不足,正需要这种用汽油少的机动自行车,因为即使药房里卖的挥发油,也能让它发动。

  这种"叭嗒叭嗒"自行车发售的第一个月销售量只有二三百辆,不久即上升到1000辆。 "本田技研"正是靠"叭嗒叭嗒"自行车的成功,为日后跨进世界行列奠定了基础。很快那些旧引擎都用完了,本田宗一郎就独立开发小型引擎,不久他成功开发并生产了小型引擎--本田50CCA型马达。

  1948年9月,本田宗一郎以100万日元的资金,成立了"本田技研工业公司"(股份公司)。他以这种A型马达为基础,经过不断改良,1949年8月成功开发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型马达。D型马达虽然属于二行程98CC的小型马达,却相当于三匹马力。装上这种新型马达,1949年8月,集本田公司全体员工智慧的第一辆轻型摩托车的试制工作终于完成了。该车被命名为"理想号",寓意是"以速度寄托自己的理想"。这是从机动自行车到摩托车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本田公司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田宗一郎着手开发D型马达之际,因需要制图人才,公司聘用了当时刚从滨松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的河岛喜好。1949年, "梦想号"摩托车开发成功后,本田宗一郎又遇到了终生搭档藤泽武夫。本田宗一郎在藤泽武夫和河岛喜好两员大将的协助下,潜心研究摩托车,并一举获得了成功,先后研制了"理想"、"佳普"、"奔利"及小型"天使"等多种型号的摩托车。

  1950年,本田宗一郎设立东京营业所,作为打入东京市场的基地,并在东京地区的上十条建造了装配厂。1952年,本田宗一郎将资本额增加到1500 万日元,并将本田技研工业公司总部迁移到东京,本田宗一郎重新回到了阔别24年的东京,他把全家都搬来了。、同年,本田宗一郎的150件专利权受到社会的好评,以最年轻的46岁荣获"蓝绶褒章",并列席皇宫的招待会,亲王问他: "发明是很辛苦的事吧??'他回答说:"一见钟情。千里之遥仅值一里。"

  1954年1月,本田宗一郎创办的本田技研工业公司的股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旋即成为热门股。本田技研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日本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公司,"本田现象"一时轰动了全日本,被产业界视为奇迹。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松下电器松下幸之助,屈尊就教,来到本田的东京工厂参观学习。

  ☆顽强渡过难关

  正当本田宗一郎雄心勃勃、想成为世界摩托车王之际,1954年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首先是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随着新建、扩建工厂,本田宗一郎大量购进了机器设备,但货款支付发生了困难。当时公司的资本额为6000万日元,而投资在进口设备上的资金竞达4.5亿日元以上,不难看出这笔资金之庞大。在年初的每一天,公司都有可能倒闭,由于藤泽武夫的努力,公司总算度过了这一难关。紧接着第二次危机, "佳普"车销售量大幅度下降。 "佳普"车是自行车后轮装上一个辅助发动机的机动自行车。主体是自行车,不耐用,发动机越好,车子耐久性越差。由于"佳普"车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于是殃及"梦想"、"奔利"、"天使"等的销量,真可谓四面楚歌,公司的主要产品都不约而同接连跌价。

  公司濒临破产倒闭,本田宗一郎夜以继日改进产品的性能,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分析估计出问题发生在发动机的汽化器上,本田宗一郎反复精心研究汽化器,最后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高功率发动机的汽化器。后来,本田宗一郎回忆说:"当时,被一种可怕的气氛所困扰,即公司将会破产倒闭!"在这样的逆境中,本田宗一郎没有丧失信心和勇气,没有分散注意力。可以说,越是身处逆境。他惊人的信念、气概和毅力越能充分地表现出1948年,宗一郎与他一生事业的得力伙伴藤泽武夫(左)合影来。由于经受了挫折的考验和痛苦的磨炼,本田宗一郎终于站到了腾飞的起跑线上。

  就这样,在本田宗一郎的领导下,公司上下一心,克服危机的努力和复原期虽因通货膨胀多少有些延误,但最后还是大功告成。大约自1955年6月起,本田技研工业公司便重振雄风,走向辉煌的未来。

  三、汽车王国的奇才
  ☆成为世界摩托车大王

  1954年,本田宗一郎到欧洲考察摩托车工业,看到那里的摩托车工业的发展,他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认为自己虽然在本国取得一些成绩,但与欧洲相比,相差甚远。回国后,他参看许多资料,反复进行对比,并到车间向工人征求意见。1958年,本田公司生产出了第一辆新颖的c一100型摩托车,这是一种新型的摩托车,超过了世界水平。从此以后,本田公司快速发展。

  本田宗一郎雄心勃勃,一直想成为世界摩托车大王。1954年,就在公司被倒闭的阴影所笼罩时,本田宗一郎却宣布了一个令公司上下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他要参加在英国马恩岛举行的世界著名摩托车大赛。为此,本田宗一郎写下了如此"狂人宣言": "我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天生的斗志不允许我们这样苟且地经营。我们本田技研工业公司的使命在于给日本企业界以启蒙。我在这里宣布我的决心,与诸君共同宣誓,为参加T·T摩托车大赛并夺取胜利,我们将殚精竭虑,锐意创新!"他将自己的产品拿到世界最高级的摩托车竞赛中角逐,从中了解竞争者哪方面具有优势,哪方面处于劣势,然后再进行创造革新。在1959年世界摩托车大赛--T。T大赛上,本田的产品囊括了250CC级摩托车比赛的前五名。从此以后,各种摩托车比赛的奖杯都被本田产品捧走。

  1959年,本田宗一郎的年收入已达到4000万日元,本田技研工业公司的市值也达到20亿日元。从此他跻身于日本"亿万长者"(富豪)排行榜的前茅。1960年,本田技研的总公司搬到东京火车站前八重洲口,这是自行建设的办公大楼,资本额也增加为66.4亿,成为一家大企业。本田宗一郎的年收入达到1.18亿,日元,在当年日本的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

  1960年,本田技研工业公司生产的摩托车突破了149万辆的记录,出口6万辆,居世界第一,终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摩托车公司。1965年,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在日本国内204家机车厂商中脱颖而出,夺取了日本第一和世界第一的摩托车厂商称号。本田宗一郎成了促使摩托车业成为年销售收入达30亿美元的行业偶像。他富有创意的设计和推销方式是使摩托车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在产品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而改变了摩托车业,并在摩托车业占据优势地位,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没有另一家公司能与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媲美。如今,本田技研工业公司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在全世界摩托车的销量中,每4辆当中就有1辆是本田摩托车。

  ☆向汽车业进军

  在确保摩托车业的龙头大哥的地位之后,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的本田宗一郎决定进入汽车市场。他再三考虑,决定采取以制造赛车为主的策略。

  制造汽车的最大障碍来自日本政府的通产省,通产省打算把日本10家左右的汽车大厂分为生产大型车、小型车和特种车的三个集团,因此不允许再有新厂家加人进来。通产省对本田宗一郎说,日本不需要又一个汽车生产商。本田宗一郎对通产省的无端干涉深感气恼,大发雷霆地说: "政府工作人员本应该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天职,可一提起这些人来,他们简直成了人们开拓新事业的障碍。"他又说: "假如没有通产省,我会比现在更成功......通产省造不出车,却能制服我们。"

  20世纪60年代后期,本田宗一郎又一鼓作气,开始向轻型汽车的方向进军。

  本田宗一郎以他的独特方式无视通产省官员的劝阻,就像他当初无视所有预言他一开始就会失败的行业专家们一样。1970年,本田宗一郎成功地打人了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自沃尔特·克莱斯勒于1925年成功地进入投资巨大、困难重重的汽车市场以来,还没有人取得像本田宗一郎这样的成就。在克莱斯勒公司讲人市场之后和本田公司进入汽车市场之前的岁月里,不少于10家公司在试图进入汽车市场时碰得头破血流。本田宗一郎不仅成功地进入了汽车市场,还战胜了在他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1972年10月,经过本田宗一郎与公司技术人员的反复研制,成功开发了符合法律要求的低公害发动机--这就是CVCC发动机。本田公司的成功,比 GM福特、丰田和日产等超一流厂家均抢先了一步,本田汽车的优点已引起国外人士的注目。以美国为销售中心的汽车出口额大幅度增长,销售额仅次于丰田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

  屡次冲击赛车大赛均告失败的本田宗一郎,终于在1986年9月21日实现了。本田公司制造的赛车在赛车运动的最高领域--汽车速度赛一级方程式大赛 (F1)上击败所有对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想起当时的情形,本田宗一郎说道: "明明是造摩托车的,却要去参加汽车赛,真是个混蛋,简直疯了!当时,周围的人都这么说。我拚命干,拚命干,产品总算有了眉目,然后成熟,一直发展到现在这一步。说实话,当初如果不是朝着努力,就不会有今天。"到了80年代,本田公司已成为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而到80年代末,它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与此同时,本田宗一郎的接班人河岛喜好奉行他的"经营要面向世界"的基本方针,决定到美国建厂生产本田汽车。本田公司在美国生产的本田一阿科德牌汽车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成了美国的最畅销的汽车,并使本田宗一郎成为第一位进入美国汽车名人堂的日本企业家。

  ☆永远拥有梦想与年轻

  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在1955年成立当初,立下了几条基本方针:"

  1.永远拥有梦想与年轻;

  2.尊重理论、构想与时间;

  3.热爱工作,保持工作场所的明快节奏;

  4.建立谐调的工作流程

  5.牢记不间断地研究。"这些基本方针中,看不见古时传下来的那些善感的字眼,也丝毫不带"和为贵"之类旧时代的感伤主义的色彩,而是充满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活力。公司座右铭头条所揭示的"梦想与年轻",即使在今日更新换代的本田公司内部,依然被保持着。

  在本田公司获得飞速发展的1961年,本田宗一郎就许下诺言:"我将提名公司中最优秀的人选充当我的继承人,如果没有合适的,外国人也行。因为一家世袭经营的公司大体上都是要破产的,你就走着瞧吧。"1973年9月24日,本田公司举行创业25周年纪念活动,就在这一天,本田宗一郎履行诺言,辞去了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董事长一职,就任公司最高顾问。他把公司最高领导的宝座让给45岁的河岛喜好后,。自己驾驶着汽车开始云游全国,花了一年半时间,一一寻访了本田公司旗下的工厂、所有经营本田公司汽车的经销商和修理厂,约有700个定点。

  1974年,本田宗一郎"忍痛割爱",让创业功臣、历尽沧桑的弟弟本田弁一郎从公司常务董事的位置上退下来,离开了公司。他担心自己引退之后,周围的人们就会尽力推荐弟弟担任下一任董事长,本田公司不知不觉中仍会成为同宗经营的家族公司。基于同样的理由,本田宗一郎当然坚决不让儿子进入本田公司。

  本田宗一郎把世界性大企业拱手交给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这在日本企业史上被传为佳话。也是富有远见的创举。本田宗一郎常说,本田公司不是本田家族的, "企业乃社会产物"。在不少公司的领导人挖空心思把亲属往公司内安插的时候,本田宗一郎却表现出了创业家所特有的惊人气魄,不是任人惟亲,而是任人惟贤。

  ☆最高的荣誉

  本田宗一郎从本田技研总公司的最高领导人的宝座下来后,过着担任公务和荣誉职务的的生活。本田宗一郎一生拥有470种发明和150多项专利权。他的财产,以本田技研的股票、土地为中心,最保守的估计约近千亿日元之多,是名副其实的大富豪。1983年,本田宗--f11j辞去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的董事职务,割断了与本田公司的最后一点联系。

  在本田宗一郎退出江湖的岁月里,世上多种荣誉随着本田技研总公司的发展,源源而来,其中荦荦大者如下。

  本田宗一郎担任的公务主要有:1974年,就任总理府物价问题恳谈会委员;1975年,就任总理府公务员问题恳谈会委员,就任运输省国铁再建问题恳谈会委员;1976年,就任东京商工会议所工业部会长;1978年,就任日本职业高尔夫球名誉顾问;1982年,就任日本工商联盟副会长;1983年,就任东京都情报公开恳谈会委员;1986年,就任通商省航空机工业审议会临时委员,等等。

  本田宗一郎获得的荣誉主要有:1978年,荣获意大利总理产业奖;1979年,荣获比利时颁发的王冠勋章;1980年,荣获瑞典颁发的北极星勋章;1981年,荣获日本颁发的一等瑞宝勋章;1984年,荣获法国颁发的勋章;1991年,荣获美国汽车工业协会颁发的特别奖,等等。

  此外,本田宗一郎还曾获得美国密执安技术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及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其中,1989年本田宗一郎的塑像列入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汽车殿堂",是他一生最高的荣誉。因为能进入这个殿堂的日本人只有本田宗一郎一人,并且他的塑像与"汽车大王"福特并肩同列在殿堂里,让全世界爱好汽车的人瞻仰,这是他生前的光荣,也是死后名垂青史的恒久纪念。

  本田宗一郎晚年,他的肝脏病和糖尿病并发,直到去世为止,这两种病一直缠身。1991年8月5日,本田宗一郎在东京与世长辞,终年85岁。

  斯人已逝,其功永垂。

创新是成功致富的源泉

  本田宗一郎是一位从"二"次大战I拊经济废墟中走出来的有代表陛的成功者,一名令全世界摩托车、汽车制造者同行望而生畏的劲敌。他既是一位卓越的技术专家,又是一位胆识过人的创业家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同时还是一位实干家和冒险家。他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拼搏与挑战",他成功致富的经验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第一个成功致富的经验是:技术创新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趋势中,人们意识到完成"代替性技术"的发明越来越困难了,而集中已有的各家技术创造新产品是一条发展工业的惟一出路。本田宗一郎的创业成功,就是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别人的智慧融合起来,从而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于1952年到世界各地参观考察、博采众长,回来后悉心对各国的先进样品钻研了两年,集中各种样品的优点,然后向全公司员工宣布:"本田要吸纳万国之长,不步他人后尘,要创世界第一技术水准。"全公司上下,为实现这一目标,致力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54年参加了世界摩托车T·T大赛,这次大赛虽未夺取好成绩,但起到了火力侦察的试探作用。1959年本田公司再次参加T·T大赛,获得了第6名。到了1961年,本田公司的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当年的T·T竞赛中,在125CC级和250CC级的竞赛项目里,囊括了第1名至第5名,可说获得了全面大胜利。从此,本田摩托车名声大噪。本田宗一郎也因此被称之为"当代著名技术专家"、"日本摩托车之父"。

  本田宗一郎进入了汽车行业以后,同样以一项又一项的创造发明闻名于世。(1)"FF方式"的前轮驱动方式的发明。 "FF方式"的前轮驱动方式,现在已成为每一家汽车制造厂商的常识,但在当初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2)独创的本田喜美箱型汽车。本田公司推出喜美箱型汽车的成功,丰田、日产、三菱等日本汽车厂商一窝蜂地模仿起来了,今日箱型汽车已成为小型汽车的标准体型。(3)360CC轻型汽车的AT车的发明。AT车就是自排汽车,本田公司制造的360CC轻型小汽车就是全自动的AT车。靠这项发明,本田公司成为业界之雄,轻量小型的AT车今天便成为本田汽车的代名词。(4)低公害的CVCC引擎发明成功。作为降低有害废气排放的对策,各家厂商都在研究开发利用触媒净化的引擎时,本田公司就率先开发出来CVCC的低公害引擎,使得日美各家厂商不得不向他购买专利权,模仿CVCC方式制造引擎。(5)N360轻型汽车的独家制造。1967年,本田公司推出的N360轻型汽车,这是本田公司正式走人生产汽车的第一步。N360,是360CC、31马力、前轮驱动方式,定价31万日元。这种超低价的大众车受到日本消费者的欢迎,改变了向来认为汽车高不可攀的形象。后来,又推出NSX型,本田公司的技术日新月异,一直领先同业,每次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第二个成功致富的经验是:经营创新

  本田宗一郎不仅重视技术创新,而且重视经营创新。他除了有一家技术研究所,还设立了一家营业研究所--本田营研,专门研究独特的行销方式,亦即不采用一般汽车厂商的"业贩方式"(同业之间的买卖,亦即上游与下游的方式),而采用"直贩方式"(直销至摩托车店、汽车店)。这可以说是本田公司在经营方面的独创性和创造性。

  本lit公司参加国际竞赛也是为了扩大销售自己的产品,本田宗一郎不隐瞒这个意图,公开提出"本田的理想是以全世界为目标",并教育全公司所有员工要为此宏大的抱负而奋斗。本着这个目标,本田公司决定首先开发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美国,将畅销的车型作为主攻的有力武器,大做广告,开拓分销渠道,亮出本田机车在国际T'T竞赛的名声,并在那里设立"美国本田"公司,结果很快打开了美国市场。之后又以"世界的本田"品牌形象向欧洲市场进军,也取得了可观的销售量。

  第三个成功致富的经验是:人才创新

  本田宗一郎极为注重招揽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这是本田公司始终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原因。他特别用心于发现、培养和使用年轻人才,甚至从年轻人身上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年轻人学习,即使这个年轻人比自己年轻得多。他风趣地说: "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我不用担心向别人讨教有失体面。"他在美国设厂生产时,千方百计把当地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招聘进厂,然后把他们送到日本的本田厂进行一个半月至三个月的训练,使他们熟悉本田的生产标准和管理程序。结果,这些美国人也可以生产出同样水准的汽车。他对在职员工的职业培训十分严格,任何人上岗前要进行岗位训练,获得合格证才能上岗工作。公司里设有研究所,每年支出大批经费让科研人员和设计人员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并鼓励公司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凡是被采纳的好建议,可视效益多少发给重奖。在这么一种人人动脑筋、出谋献策的工作气氛里,人才不断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生产和经营的发展。

  本田宗一郎还非常重视企业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和专业化,1973年他辞去了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董事长一职,就任公司最高顾问,把公司最高领导的宝座让给 45岁的河岛喜好。他不把社长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甚至连他的弟弟也与他同时引退。这种做法,在日本的其他公司不要说找不到第二家,连美国的公司也是罕见。

  第四个成功致富的经验是:观念创新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各国纷纷仿效美国制定了限制汽车排放废气的法律。这对各大汽车生产厂家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本田宗一郎敏锐地感觉到,这也许是本田公司超越强劲对手的一次机会。当时,本田宗一郎刚刚进入汽车行业,他立即全身心投人攻克汽车制造业的最薄弱环节--由美国政府实施的限制汽车废气排放法。因为这个法律由美国议员马基斯首先提出,故而被称为《马基斯法》。要符合《马基斯法》的规定,关键在于开发出排放清洁尾气的汽车发动机。可是,世界汽车业的巨头,没有一个能解决这个重大问题。本田宗一郎说: ':汽车业的厂家今后能否生存下去,关键在于能否研制、开发出这种新型发动机。"在公司开发新型发动机动员大会上,他对研制人员说: "只有开发出低公害的汽车发动机,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才能取得与老牌汽车厂家并驾齐驱的机会。"本田宗一郎亲l临第一线,与年轻的研究人员一起收集资料,查阅文献,经过反复研制,最终于1972年10月成功地开发出符合《马基斯法》规定值的低公害发动机--CVcC发动机。本田公司的成功,比福特、丰田、日产等超一流厂家均抢先了一步,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而且,由于CVCC发动机具有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公司在销售方面也就获得了非常客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成功,使本田宗一郎受益匪浅,他总结到: "这次的成功,不是企业间竞争的成功,而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的成功。它使我为之惊叹,一种新的价值观,有关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新感觉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新的经营观念已经完全形成。需要我们具备这种新的经营观念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

  第五个成功致富的经验是:不断创新

  在创新领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专心致志和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在通往任何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危机和障碍。本田宗一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修理汽车到生产摩托车,从生产摩托车到生产汽车,他一直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本田宗一郎深有体会地说: "创业家必须主动确定未必可能实现的目标,并乐意遭受失败。"

  "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成功!"--伟大的创新家,从美国的爱迪生到日本的本田宗一郎,无一不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爱迪生强调指出,创造力依据的是 99%的努力和1%的灵感。本田宗一郎赞同爱迪生的观点,认为他的成功来自他的"失败"。他认为,一连串的"失败"乃是不断尝试错误的探索性试验,是成功的创新所必需的。他说: "我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到,创造发明不是异想天开,而是走投无路、迫不得已时的智慧结晶。"这种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而绝不放弃的不屈不挠态度,是本田宗一郎成功致富的重要法宝。

本田宗一郎经营语录

  ☆青春易逝,不用实在可惜

  "人生的青春,逝去就不再来了。""年轻有为"是指能够珍重青春的人,如果青年时代无所作为,那就是"年轻无为",这实在很可惜。

  青春本身就是无量的宝藏,具有伟大的价值。青年人应该利用青春的特权,多做一些事情。即使做不成功也不要紧,至少也会换来一点失败的教训。

  青春一纵即逝,不用它实在很可惜。☆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我在30岁的时候,还在当老学生。当时我已经是一家工厂的经营者,这家公司有50个工人,我是社长。那时候,我去拜托滨松工业专科学校的校长,他同意收我当旁听生,从高工一年级学起,天天上学,为的是想学一点工科的理论课程。学校一放学,就回到自己的工厂工作,边学习边工作,每天忙得不得了。通常都工作到三更半夜,不眠不休。

  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要想进步就不能离开学习,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公司不要用关系进来的人

  靠关系或请人介绍,这种人我公司绝对不录用。原因很简单,靠关系进来的人没有一个是有才能的人,真正有才能的人要靠自己的力量进来。请人介绍更是不可靠,尤其请国会议员介绍进来的人,我没有发现过有一个是可用的人才。

  我从来不过问公司的人事问题,也不担任新进人员的考试委员,因为我对"人社考试"一直抱着怀疑。何以在学校念了三四年的毕业生,能在一二小时的考试过程中就把他的能力考出来?再说,即使新进人员考试合格,他的能力也只不过考试委员的水平而已,我看没有什么了不起。

  ☆绝对不允许公私混淆

  我一生从来没有用过公司的钱,虽然我是这家公司的社长。不但如此,我也禁止公司的高级人员使用公费做接待工作。用接待来做生意,是最没出息的做法。

  我把公司的公车废止了,不让高级人员坐公司的轿车上班。我自己也是开私家车上班,连汽油也是用自己的钱买。不但如此,我最看不起有些公司,让公司的社长夫人坐公司的车去看戏、去百货店购货、去参加宴会,甚至让社长的小孩也坐公家车去上学。有些社长把公司的公家车司机叫来为社长夫人或小孩开车,简直不合道理,这是公私混淆,假公济私,万万行不得。

  ☆工作是为自己工作。不是为别人工作

  公司职员遇到社长不必起立敬礼,他只要拼命地工作,就是对社长的最高敬意。虚礼无用,工作要紧。

  工作是为自己工作,不是为别人工作。所以说,有人认为他是为公司工作,这就不对了。因为能为自己工作,而在工作上找到乐趣,这就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公司的幸福。有人为工作而工作,不是为自己的幸福而工作,世界上没有比这种工作更无聊的事了。

  ☆穷苦出身,才会更加努力

  在贫穷家庭出生,不要以为是可耻的。也不要因为家境穷苦,无法上比较高级的学校而悲观。反而要为出生在贫苦家庭而自傲,因为出生在贫苦家庭,这是给你一个努力的机会。由于出身穷苦,自己想从穷苦中解脱出来,自然会比人家多加一倍努力。努力的结果,绝对会带来比较富裕的人生。成功的人物,大多出身贫苦的。

  ☆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模仿别人

  我成功的全部秘诀,就在于永不模仿别人,永远立志创造出别人从没有过的高质量产品,正是这样不懈的努力,才走上了汽车产业的颠峰。

  我讨厌模仿。所以我们公司是以我们自己的做法去探索的,为此我们也吃尽了苦头。虽然赶超他们之前我们花了不少时间,但是,在赶超之后,我们技术上的领先就形成了彼此之间的差距。我们从一开始就选定了艰苦奋斗的方向,所以是先苦后甜。模仿只图一时的舒服,日后就会叫苦不迭。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是尤为关键的。我现在还是这样想的,模仿一次,就会永远模仿下去。

  ☆模仿是先乐后苦。创造是先苦后乐

  模仿,就是把人家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制造出一模一样的商品。虽然模仿得真似乎很不容易,但是世界上没有比模仿更加快乐的事情。能把它模仿成功,不是很快乐吗?

  话虽如此,模仿是先乐后苦。因为一旦尝到了这个滋味后便欲罢不能,只要有一次模仿成功便不想自己创造了。这样,不想自己创造而专事模仿,永远走在人家的后面,世界上还有比这种事更痛苦的吗?无法超越人家,或制造出人家要向你模仿的东西,怎么会快乐呢?

  可是,创造就不同了,是先苦后乐。创造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有99次失败才会有一次成功。在创造的过程中,时间、金钱、精力、创意、工夫等都不可或缺,并且这几项因素又不一定能保证最后会给你带来成功。

  话虽如此,一旦创造成功了,其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并且创造会给你带来永远的快乐,不会是短期的。所以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先苦而后乐,何乐不为?

  ☆失败也是好事

  人没有刺激就不会进步。当一个人身处逆境、走投无路时,智慧就显得尤为宝贵。发明的最好条件是吃苦耐劳,是亲身体会痛苦。经受的痛苦与获得的荣誉往往成正比。如果说有了荣誉就没有痛苦,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失败也是好事,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一帆风顺就把问题解决了的人和一个经受10次失败才获得成功的人,他们如果是同龄人,要我选择的话,我就要经历过失败的那一个。同一年龄,经受过失败的人能吃苦耐劳,因为这些痛苦的经历可成为一股力量,成为人生飞跃的基础。

  ☆我对他人的"失败谈"特别感兴趣

  什么是"失败谈"?就是谈一些失败的经验。什么是"成功谈"?就是专谈他的成功史。我不喜欢听人家的成功史,因为他人的成功不一定对我有帮助,可是他人的失败可以作为他山之石,拿来攻玉。所以,我对他人的成功不感兴趣,反而对他人的失败特别有兴趣。

  一个没有失败过的人,实在很可怜。我认为人不经失败就不会长智,更无成长可言。人都是从失败中,记住了失败的经验,然后检讨为什么会失败。反省失败的原因,虽说经历了一次的失败,却会带来长期的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一点都不假。

  听听人家的"失败谈",便可叫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因为能够避免犯错,才有成功的希望。至于听人家的"成功谈",他人的成功肯定有他人的条件,他人的条件不一定和你的条件一致,听这些"成功谈"对自己毫无帮助,所以我就不喜欢去听,原因就在这里。

  ☆培养年轻人,必须让他们不断地工作

  我们年轻时,常被老一辈的人说志气,现在我绝不会说这样的话。我年轻时,飞机性能还没像现在这么好,如今只要花10个小时就能到美国。时代在进步,年轻人也在进步。若没有年轻人的进步,这个世界就会倒退。所以年轻人的智慧永远是进步的。由此,为培养年轻人,必须让他们不断地工作,让他们打开第六感之门。我的工作重点就在于此。

  ☆石头就是石头。金子就是金子

  公司里每一个人都毫无保留,完全暴露自己的优缺点,是一件好事。石头就是石头,金子就是金子。教练要尽量掌握运动员的特点,并使之得到充分发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安排。那样,石头也罢,金子也罢,统统都会成为真正有用处的东西。

  ☆机械靠燃料。经营靠哲学

  我是搞机械出身的,知道机械这种东西,只要有燃料和润滑油便能使它运转。同样地,经营企业也要有一套哲学,没有哲学的人来搞经营肯定会失败。谁会在没有哲学的人底下工作呢?

  有正确的思想和哲学,便可保证企业会永存不亡。没有正确的思想和哲学,企业就危险了,一发生挫折便会失去方向。就好像机械缺了燃料和润滑油,就不能动了。

  什么是企业的正确哲学?企业若把赚钱作为经营思想,这个企业保证不会长久安定与成长。把企业作为"私产"来经营,这个经营哲学也是不对的;谁会保证第二代或第三代人不出个恶妻孽子、低能子孙?

  企业的存续是对社会有贡献才会万代长青,把企业看做公家的事业来经营,经营者就不会以私害公。有了正确的企业经营哲学,难道这家企业还会中途失速(发生故障)吗?

  ☆我把公司名称叫"本田"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和"本田技术研究所",这两家公司都是用我的"姓"取名,这样的做法是我一生感到后悔不及的愚举,于今觉得非常遗憾。

  为什么呢?这违背了我的哲学。我一直认为公司是大众的公司,是天下人的"公器",并非我一人的公司,不能把公司作为"私器"。因为公司用我的"姓"取名,便会引起误会,大家会认为我把公司"私物化",是一个独裁的经营者。实际上,我连我的儿子都不让他进入公司做事,要他自己去开一家叫"无限"的公司。并且,我在十几年前已把本田技研工业和本田技术交给别人去经营,现在的社长叫久米,前任社长叫河岛,这两位社长都不姓本田。

  有一次,铃鹿市长要求我把铃鹿市改名为本田市,他所持的理由是:本田技研在铃鹿市有大型的铃鹿赛车场,又有几家铃鹿工厂,几乎全市的市民都靠本田吃饭,因为市民的一半以上都是本田的员工与家属。丰田汽车的根据地叫丰田市,日立制作的发祥地叫日立市,那么本田技研所在地铃鹿市也应该改名叫本田市才对。铃鹿市长的建议,初听之下很有道理,可是却被我拒绝了,因为这是违背我的哲学的。我已经为公司的取名感到后悔,不能再犯一次错误,否则我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品茶谈富豪

  那位先生(本田宗一郎)真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从不考虑买卖的得失,一味地创新和发明,即使你说这件事是否可缓一缓,他也只是说"知道了,知道了",但从不停止他的发明创造。

  --日本企业家石田退三

他(本田宗一郎)对任何事物都不曾考虑过"不可能"三个字。他为了克服战争期间物资不足的困难,曾在自己工厂的一角自制水泥和石灰。更有甚者,据说他还自己动手制成了玻璃板。撇开那种做法的利害得失,这不正是向各种不可能因素挑战,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极好的例子吗?

  --日本企业家川上嘉市

战后,日本的经营者中,要数真正创造出财富来的人,只有索尼公司井深大和本田技研的本田宗一郎了。其他皆非个人所创造,而是整体组织创造出的。

  --日本商工会议所会长五岛升

  本田宗一郎是自亨利·福特之后世界上最有才气、最成功的机械工程企业家。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美国汽车推销商乔治·吉尔德

本田的设计之精良,几乎像是一块宝石手表,令每一位我与之交谈过的工程师吃惊。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试着拆装本田机械时,坦白说,因其构造实在太完美,令我们深感惶恐。那机械做得简直跟手表一样精密,且完全没有模仿的痕迹,是一种根据伟大的构思而独创的机械。

  --英国《每日镜报》

郑周永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农夫之子到企业巨子

  他只有小学毕业文凭,却获得了许多名誉博士学位。他以神话般的奇迹,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金字塔。他赫有名的"现代集团",为韩国创造辉煌,他领导的"现代集团",也最具"韩国色彩"。

  郑周永的成功,得益于他身上表出现的强烈的现代企业精神,即"创造、开拓、刚强、勤俭"的特质。这四点支撑了郑周永的财富大厦。

  一、农民的儿子
  ☆松田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1915年11月25日,郑周永出生于地处韩国东海海岸通川郡松田面一个叫峨山(现在"三八线"以北)的偏僻农村。郑周永常自称为峨山郑周永。

  松田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从松田火车站往东走不远就可以看到蔚蓝的大海。黎明时来到海边,便可一睹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色,太阳升起来时那瞬间的璀璨会使你心动不已。松田游泳场很有名,白色的沙滩旁边是茂盛翠绿的松树,早春的金达莱花含苞怒放,把整个游泳场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在郑周永童年的心里,即使是名闻天下的元山海棠花也比不上松田海边的金达莱娇艳。

  郑周永家世代务农,家境极为贫寒。甲午年为了躲避战祸,郑周永的曾祖父带着三个儿子离开咸境北道的吉州,一路南下来到了松田,他们看到此处山青水秀,便决定在这里扎根。时间过得非常快,一晃他们在这里生活了20年。1910年《韩日合并条约》签订,朝鲜半岛正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五年之后连学校里也要学唱Et本国歌了。当时在朝鲜半岛,到处都有光复祖国的秘密组织。郑周永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在他出生四年之后,爆发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3·1运动"。

  郑周永的父亲勤劳朴实,在松田一带远近闻名。郑周永的祖父在村里开了个学堂,不管是农活还是家里的生活都不操心,一切都由郑周永的父亲操办。郑周永的父亲要养活自己的一群儿女,而且还要照顾弟弟和妹妹,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郑周永是长子,下面还有6个弟弟和妹妹。父亲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农民,挑起家里的大梁。从6岁到8岁,郑周永在私塾学习了3年汉文。私塾先生很严厉,背不出前一天布置的功课就要打学生们的手背。郑周永如果不是怕挨打,是不会安心地坐在这里背书写字的。在私塾先生严厉管教下,他从《千字文》学起,读了《小学》、《大学》、《资治通鉴》,还有许多"无题诗"、"联珠诗"和"唐诗"。当时学的许多东西,郑周永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就是到了后来,他仍喜欢汉文,在房间里挂着他喜欢的诗句,一有时间便揣摩玩味。

  离峨山最近的小学在松田。郑周永进入松田的小学才发现,3年私塾学习为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小学的课程学习起来是那样的轻松。那时的光景,可以说是郑周永一生中最没有负担、最开心的时光。他的父母从来没有为他的学习操心,除了写字和唱歌不及格外,其余功课都是满分。

  ☆干不完的农活

  在郑周永童年的记忆里,一家人除农忙时能吃上几顿干饭外,其他时间几乎每天都是以粥度日。从郑周永开始懂事的时候,父亲就教他做农活。10岁那年起,郑周永就跟着父亲下地劳动。通常是天不亮就被叫起来,走七八里路才能到达干活的地里,他们开始劳动时东方才刚刚发白。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里,郑周永和父亲戴着草帽,顶着烈H,弯着腰一棵一棵地拔草,再用手仔细地松土。用麻布做成的衣服,早晨被露水打湿,白天又被汗水浸湿,汗水与被风吹起的灰土混在一起,在他们身上形成了一道一道的泥印。郑周永的父亲不爱说话,往往是干了一天的活也没有一句话,只是当腰酸得实在忍不住时才直起身来歇歇。一到这时,郑周永就能听到父亲长长的口哨声,这口哨声不是别的,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乞盼丰年的歌曲。

  十几岁正是花一般的季节,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不应该干这么繁重的农活。郑周永当然又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有着一颗天真顽皮的童心。但他却不能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放学回家后尽情地玩耍,他要同父亲一道去地里干活。有一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早上,郑周永没有按时起床,当父亲收拾好东西叫他下地时,他还在被窝里酣睡。父亲生气了,拿起稻草秆就往郑周永的屁股上打。虽然不痛,郑周永看到父亲既生气又心痛的样子,以后再也不敢偷懒不起床了。

  郑周永的母亲在家里养蚕,家里没有桑树,就到山里去采野桑叶。他经常跟随母亲上山采桑叶。桑叶采得越多,他就越高兴,当然背起来就越沉重。可是,郑周永还是尽可能多背一些,这样母亲就可以少上山一次。

  冬天大雪封住了一切,人们只能躲在家里。郑周永本以为到了冬天可以轻松一下了,可是父亲又要教他编草鞋。编草鞋得从搓草绳学起,这是一项十分枯燥无味的工作。尽管父亲耐心地教他,他还是坐不住。为了躲避这种毫无趣味的劳动,郑周永故意装出自己的手很疼的样子,父亲当然心疼儿子,他就趁机跑出去同村里的小伙伴去玩耍。

  在郑周永的眼里,父亲是一个模范农民,没有一个农民比他干活更投入、更卖力,无论严冬还是酷暑,他永无止息。然而,尽管他历尽千辛万苦,还是无法维持全家的生计。他同情父亲,敬重父亲,但却不愿走父亲的老路,从心底里发出呼叫: "我要进城,我们的经济状况太差了,几乎连肚子都填不饱。早晨很晚我们才吃点燕麦粥,中午空着肚皮,到晚上才喝点豆粥。我决定要去一个吃饱饭的地方。"☆ 三次离家出走

  郑周永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被迫缀学。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l6岁的郑周永决心离开农村。他第一次出走是与同村的池周元一起走的。他们是在晚上悄悄地走的,身上只带着砍柴赚到的四角七分钱。照他们步行的速度,需要走15天才能到达清津,这仅有的四角七分钱就成为他们的特别基金,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动用的。夜里不敢停留,因为第二天一大早父亲照例还要叫他下地干活,就会发现他出走这件事。如果走得不远,父亲很容易就会追上。因此尽管夜路难走,两个小伙伴还是一步也没敢停留,一下子走了60里。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高元市,在一个筑路工地找了重体力的工作,一天能挣4角5分钱。白天他们和成年人一样干活,晚上又和大家挤在窝棚里。工地的吃住要统一交钱,每人每天吃饭就要用掉3角钱,辛辛苦苦干一天才能攒下1角5分钱。这样他们在高元工地干了两个月,每天早晨6点出工,天黑了才能回来,劳动12个小时,除了干活、吃饭和睡觉,其他什么都不想。8月15日那天,郑周永的父亲找到了高元工地,把他们带了回去。

  第二年4月,郑周永与同村另外两个小伙伴又出走了。这次他们计划先到淮阳再到汉城。好不容易走到汉城,来到郑周永叔祖父家里。这时候叔祖父已知道他们离家出走的情况,第二天就把他父亲找来,由父亲把他们带回了家。

  鉴于上两次离家出走失败的经验,这次郑周永不再找同伴,人多了只会增加麻烦。郑周永带了70元钱从村子里出来,搭了辆拉货的卡车来到元山,再坐火车终于到了汉城。他进人大经会计学校学习。但是,还是被父亲找到了,反复劝告他回家,他不得已只得跟随父亲回到了村里。

  郑周永先后三次离家出走,但都被父亲找了回来。1934年,罕见的旱灾使得田里颗粒无收,呆在家里无异等死,当他再次提出要离家去城时,父亲也不能不同意了。

  ☆在汉城打工

  这一次郑周永离开家乡,先到仁川港,干了一阵子搬运工。然后又到了汉城,在学校的工地上干泥水活,再到石油设备厂当学徒工。郑周永几经周折后,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份还算像样的工作,那就是在福兴商会的粮米购销商行当一名运送粮食的小工。从这时开始,郑周永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福兴商会的老板李景诚是靠卖芹菜起家的,现在李老板不仅有福兴商会,而且还有一个大米加工厂。郑周永想,李老板当初也是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只要我努力工作,将来一定会有出头的那一天。也就是从这时起,郑周永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这里的待遇是一个月相当于一袋米的工钱(12元钱),年终以发放大米的形式一次付清,每天三顿饭在店里吃。

  郑周永习惯早起,每天早晨,在其他人还没起床之前,他已经把店里店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把各种粮食摆放得整整齐齐。李老板有一个与郑周永同岁的儿子,十分懒惰,什么也不愿做,账本总是乱丢乱放,账目也算不清楚。郑周永来这里做工以后,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吧,他把每天要出多少货、进多少货,每一种货各有多少,打理得清清楚楚。起初李老板只让郑周永记每天进出货的流水账,后来干脆把店里的账本都交给了他,他接过账本,心里非常感动,这意味着李老'板把他当成自己人看待了。

  李老板因郑周永既勤劳、又诚实,作为奖赏,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得到新车,他的干劲就更足了。每天早起晚睡,进货送货,忙个不停。这样,郑周永不仅得到米店老板的信任,而且颇受一些老客户的称赞。几个月后,李老板又给郑周永提高了工资,每月18元钱。到年终发大米时,郑周永一共运回家18袋大米。父亲起早摸黑苦干一年也得不到这么多粮食,郑周永的父亲看着已经长大的儿子,满意地点了点头,再也不说"跟我回去"这句话了。

  二、商界的新宠
  ☆当上米店老板

  郑周永在福兴商会里一干就是3年。3年的时间,郑周永学到了许多经营米店的知识,也结识了不少客户。

  偶然的机遇有时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转折点。本来很兴隆的福兴商会,被店老板那个五毒俱全的儿子挥霍殆尽。李老板对经营米店已经丧失了兴趣与希望,他对郑周永说: "你在许多客户那里已经有了很好的信誉,不如把这个店过给你,你就在这里重新开张,办个米店吧。"这可真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郑周永没花一分钱,只是凭他在这里建立起来的信誉,由米店的小工转变为米店的老板。于是,福兴商会换上了京一商会的招牌,生意还是原先的生意,客户仍是原先的客户。那一年是1938 年,郑周永才23岁。

  郑周永利用以前结识的老客户,办起了自己的米店。刚一开始,他从三昌精米厂购进上好的大米,再把它出售给汉城女商、培花女高等单位。由于良好的信誉和服务,京一商会逐渐发展起来。郑周永也扩大了经营对象的范围,他直接从黄海道延白产稻区大量购进稻谷,在汉城加工后批发兼零售

  京一商会的生意越做越好,郑周永更是春风得意。他在家乡买了2000坪水田,并遵父命同松田面面长之女边氏结婚。在此后的三年里,郑周永迎来了经营生涯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先后盈利一千多元,把父母和弟妹都接到了汉城。

  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朝鲜成了日本侵华的重要基地。为了搜括战争物资,日本在朝鲜实行了配给制,严禁粮食买卖,郑周永的粮店也被迫关门。

  ☆开办汽车修理厂。一波三折

  在这以后,郑周永找到了一个更能赚钱的行当,就是修理汽车。他发现,在战争年代,汽车修理业是投资少、利润高的行业。于是郑周永想方设法筹措来 5000元钱买下一家汽车修理厂。从郑周永住的地方到工厂,坐车只要5分钱,可是他从来不坐车,不管多远的路,都是靠一双脚。他天不亮就起床,在厂里一干就是一天,直到夜里12点才能回家。生活虽然艰苦,生意却出奇的好,雇佣的工人达到了50人。很快汽车修理厂就由赤字变为盈利,开业第20天,就已偿还了一半的借贷。

  谁知好事多磨,新工厂开工刚刚25天,一个工人不小心将火种掉在地里,引起了一场大火。无情的火烧掉了厂房,也烧毁了厂里正在修理的几辆汽车。郑周永望着被火烧后的情景,呆住了。买这家工厂的钱才偿还了一半,现在又要赔偿被毁掉的汽车。这可怎么办呢?时间不允许郑周永伤心,他要重新站起来。郑周永向高利贷商人借了3500元,尽快地修复工厂,重新开工。工厂被毁,对郑周永的打击很大,重新修复工厂,遇到的麻烦更多。可是他回到家里从来什么也不说,因为,贤惠的妻子已经给了他一个幸福温暖的家,还怎么能够忍心去破坏每天短暂的温馨时光呢。

  工厂被毁的第二天,邬周永就开始准备重建新广。他本打算在原来的地方重新将工厂修复起来,可市政当局不同意在发生过火灾的地方再建工厂。郇周永只好另外寻找厂吐,重建了名叫"阿道服务"的汽车修理厂。3年以来,这个小小的"阿道眼务"汽车修理厂给郑周永带来了极大的利润。然而,还是好景不长,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年日本殖民当局颁布《企业整顿令》,郑周永的汽车修理厂很快被别人吞并了。没有了厂子,郑周永用几年积累下来的钱,买了30辆卡车,成立了车队,与一个日本人开设的宝光株式会社签订合同,干起了矿石运输生意。车队于1943年正式投入营运。到战争结束前夕,郑周永又将车队转让,带着一大笔钱返回了家乡。谁知3个月后,日本战败投降,日资产业全部关闭。幸亏郑周永抽身得早,否则,几十万钱就泡汤了。郑周永把这件事说成是"神"的庇护。他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天:1945年5月15日。

  ☆第一次打出"现代"招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汉城设立的军政厅代替了日本的总督府。郑周永在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就回到了汉城。他来到美军兵器库,凭自己的实力承包了那里的更换吉普车发动机以及汽车维修业务。当美军拍卖"敌产"时,郑周永瞧准时机,买下了位于汉城中区草洞106号的一块地皮。这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原有的几间房屋早已被拆掉。经过几个月的修整,郑周永就在这片空地上建起了汽车修理厂。

  1946年4月,郑周永的汽车修理厂第一次打出了"现代汽车工业社"的牌号。此时在他身边有他的弟弟郑顺永、妹夫金永柱以及多位故乡老朋友。当时,进驻朝鲜南方的美军车辆很多,郑周永因富有修理经验,技术好,服务周到,深受客户信任,不到一年工夫他的修车行就发展成为近百人的修理厂。

  当时,美军为了扶植韩国企业,规定了向企业拨一定款项,以帮助企业发展的政策。郑周永主要经营的是汽车修配,即使多方奔走,也只能弄到30~40万元的军政府财政支持,而一个普通的建筑公司,一次就能获得上千万元的政府资助。郑周永动心了,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于是,1947年5月25日,郑周永又建立了"现代土建社"。现代土建社是现代建设公司的母体,因此郑周永把这一天定为现代建设公司的创立纪念日。这一年他才32岁,正是最富于冒险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年龄。也正是在这个坚忍不拔的硬汉率领下,现代集团从这里起步,逐渐发展成为韩国的第一大企业。

  三、前进的步伐
  ☆扩展建筑业

  从汽车修理业向建筑业扩展后,郑周永的事业蒸蒸日上,到朝鲜战争爆发前夕,他所拥有的资产接近3000万美元。朝鲜战争爆发后,郑周永从银行抽出存款,与弟弟郑仁永一起逃到釜山。由于郑仁永能说一15流利的英语,这就为郑周永与美国军政厅联系、向美国人寻求更多的建筑合同提供了方便。在朝鲜战争期间,郑周永几乎什么都做,只要能赚钱。他不仅从事汽车修理,承包建筑工程,还成立了"现代商业运输公司",从事运输活动。战争为郑周永提供了赚大钱的机会,单从为美军建造的300个哨所中,他所获利润率即高达500%~600%。在美国军政部门的扶持下,郑周永逐步获得了一些更大的合同,其中包括空军基地的建设、云贤宫热水供应系统和卫生设施的改造等,而最大的一笔交易则是重建仁川美国军用和商用货运码头,金额近200万美元。

  朝鲜战争结束后,政府开始在战争废墟上重建韩国。在这样一个年代里,建筑业成了最赚钱的行业,郑周永的现代建设公司业务迅速扩展,他也很快成了国内著名的建筑工程承包商。1957年以后,韩国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修筑公路,现代建设公司成为韩国筑路大军中的主力。在全国范围内,到处都能看到现代建设的标志。1968年2月1日,以现代建设公司为主承建的京釜高速公路正式破土动工,朴正熙总统亲自参加开工仪式。韩国政府对郑周永的现代建设寄予厚望,郑周永本人也十分清楚自己所肩负的重担。他知道,这是韩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它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因此,郑周永吃住都在工地,人们经常能看见他盘腿坐在一张1:20万比例尺的韩国地图旁,仔细研究施工的每一个细节。每当郑周永进入这种忘我的境界时,身旁的人谁也不来打扰他,他们知道,会长正在思考最简、最节约、最合理的方案。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奋斗,1970年7月17日,京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了,朴正熙总统亲自主持庆典,并授予郑周永一枚"铜塔产业勋章"。

  从1965年起,郑周永的现代建设公司又迈出向海外发展的第一步,以522万美元的低价击败来自16个国家的29家竞争者,赢得了修建泰国北大年至那拉特高速公路的合同,成功跻身国际建筑业的行列之中。越南战争期间,韩国成了美国在亚洲的桥头堡和供给基地,郑周永也从中获利不菲。1975年,郑周永的现代建设公司进入中东,其最大客户是沙特阿拉伯,公司先后派往那里的建筑工人有两万多人。到1979年时,现代建设公司已成为在该国的七十余家韩国公司的领头羊。

  1981年,现代建设公司更名为现代工程与建筑公司。到了90年代初,公司已发展成为韩国最大的建筑企业,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型建筑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公司的建筑业务占了全国的60%,将它先前的竞争对手大宇、大林、东亚和三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海外,它所承包的建筑工程总金额已突破1000 亿美元,占韩国海外建筑业务的40%一50%,其中80%集中在东南亚。与此同时,现代工程与建筑公司的收益也直线上升,1990年为18亿美元,1991年达30亿美元,1992年又增加到34亿美元。

  如果把日后迅速扩展的现代集团比作一个金字塔的话,这个金字塔的基础就是它的母公司--现代建设公司。现代集团总部设立后,其最高管理层几乎都来自现代建设公司,甚至在现代集团每创办一个新的公司时,其管理人员也都从现代建设公司调任。

  ☆闯入造船业

  在扩展建筑业的同时,郑周永也做好了向重工业进军的准备。1970年,他以超常的自信,在蔚山购买了地皮,着手筹建一个能建造3万吨级的轮船和年产 50万吨轮船的造船厂。为此,郑周永首先需要筹措6300万美元,从自己的公司他最多只能筹措100万美元,政府答应给他贷款1000万美元,其余的空缺只能向银行贷款。当时的韩国还没有一家公司造过17000吨以上的轮船,许多外国银行因怀疑韩国有造3万吨级轮船的能力而拒绝贷款。但郑周永坚信,早在 16世纪就能造铁甲"龟船"的民族,肯定能在造船业方面赶上西方。他设法使外国银行相信,韩国之所以在造船业方面落后,不是因为韩国人的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国家的外交和工业政策跟不上, "一旦开始行动,不可估量的潜力就会迸发出来"。他终于达到了目的。

  1964年1月10日, "现代建设"承建的当时韩国最大的忠州多功能水坝开工。左一为郑周永。

  1972年3月23日,蔚山造船厂举行了奠基仪式,韩国总统亲自为它剪彩。从造船厂破土动工,到1974年6月正式竣工,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这种速度和效率在世界造船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般情况下,按照当时的造船技术,若建像蔚山造船厂那样大规模的船厂,光建厂就需要3年,而建造2艘希腊船王的巨型油轮,最快也需要2年。郑周永做了一件别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他让建厂和造船同时进行,在修建船坞时就开始建造油轮的各个部位,待船坞建成后,立即进船坞进行组装,下一艘油轮的建造也随之开始。如果不是这样,等到船厂建成后再造船,那笔巨大的贷款利息就会把现代集团压垮。当郑周永同时举行船厂竣工仪式和油轮命名仪式时,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此后,郑周永的造船事业蓬勃发展,并且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从1974年到1992年,现代重工业公司共建造船只332艘,总吨位达3380万吨。1991年,公司接受的订单总吨位达200万吨,占世界造船总量13%。1992年,现代重工业公司共建造26艘轮船,总吨位达180万吨,占韩国造船总产量的40%。这一年,其销售额达31亿美元,其中出口高达24.7亿美元,占韩国造船业出口的70%,全年利润则达3.6亿美元。

  1985年,也就是在蔚山造船厂建成13年以后,英国记者西蒙·温彻斯特来到蔚山,他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他同时发现,在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英国造船之都泰晤河畔的造船厂已日落西山时,郑周永的现代重工却能够同时建造46艘船只,总吨位达365万吨。他感慨地写道: "我立即意识到遥远而陌生的泰晤河畔造船业气息奄奄的原因了。在日本海海岸草木丛生的峭壁旁的这片宽阔的地带,座落着一个名叫现代的'奇迹'般的韩国新公司的造船厂总部。"它正在以超常的速度前进, "从巨型钢板的铸造车间被切割,到干船坞的闸门被打开,放进海水让巨轮浮人海中,韩国工人只需要9个月的时间,然后再用9个月时间进行各种装配。也就是说,现代重工只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即可,而且比最低竞争价还低10%"。

  ☆进军汽车业

  长期从事汽车修理业为郑周永建立现代汽车公司奠定了基础。朝鲜战争期间,郑周永卖掉了汽车修理厂,主要从事建筑业,但他并没有忘记汽车业,1965年他曾对朴正熙总统说过,他希望韩国的高速公路上跑的都是韩国自己制造的汽车。1967年,郑周永注册成立了现代汽车公司,开始进军汽车业,这是从现代建设公司分出来的第一个实体,他的四弟郑世永被任命为新公司的总裁。第二年,现代汽车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订了《标准海外装配厂特许协议》,由福特汽车公司向现代汽车公司提供设备和技术,由现代汽车公司进行装配。

  在1970年代初,现代汽车公司主要装配福特汽车公司的"科蒂纳"、 "格拉纳达"等品牌汽车。紧接着,他们为了能够早日生产韩国自行生产的国产车而日夜奋战。1976年1月,第一批国产轿车正式驶出现代汽车制造厂的大门。至此,韩国成为世界上第16个能够完全自行生产小轿车的国家。到了80年代,现代汽车公司已经成了能够生产自己品牌的轿车、卡车和大客车的大汽车制造公司。1988年,现代汽车公司的汽车在美国市场打败日本,在美国的销量为美国进口汽车销量之首,从1986年到1988年现代汽车公司向美国出口汽车达 50万辆。新型号的小汽车也进入了美国和欧洲市场。

  1992年,韩国的汽车生产在世界上名列第9,该年全国的汽车总产量为173万辆,其中现代汽车公司就生产了84万辆,销售额达到73.75亿美元,不仅在现代集团所属各企业中遥遥领先,而且在韩国所有的企业中名列榜首。这一年,现代汽车公司给自己定下了发展目标: "全球第十",即到2000年时年产量达到200万辆,进而跻身全球汽车制造商的前10名,并将质量、成本和效率提高到与日本相同的水平。然而,有时事情的发展也会超出人们的意料之外,由于种种原因,2000年8月31日韩国公正交易委员会宣布,因现代汽车公司等10家现代汽车集团已脱离现代集团,此举使现代集团在韩国企业集团中的排名一下子被三星集团反超,从第一位降到了第二位。

  ☆涉足电子业

  郑周永的现代集团涉足电子业远比其他公司迟,但却后来居上。1982年,郑周永开始投资电子业,到1983年启动经费已超过3亿美元。现代电子公司从一开始投资规模就很庞大,资金大部分是靠银行贷款,在借不到钱时,郑周永就从现代集团的其他公司抽调资金。1980年代末,现代电子公司的利润名列全集团第七,位居现代汽车、现代建设、现代重工、现代精工、现代商船和仁川制铁之后。

  现代电子公司早期主要靠生产他人的专利产品,其代表性产品是一种以"现代"为商标IBM电脑的复制品。1980年代末,现代电子又上了一个最大的新项目,为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生产256位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半导体,当时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将其在13本的业务改为生产1兆位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因而将原先的业务转给了现代电子,并把它在日本的一些专家派往韩国,向现代电子提供技术帮助。1988年,现代电子收人的一半来自德克萨斯仪器公司。

  从1987年开始,现代电子公司开始通过在美国的分公司,销售以它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计算机,到1992年现代电子公司生产线上的个人电脑产品95%都已是现代品牌了,而同一时期三星公司的个人电脑产品80%尚是根据原设备生产厂家的原则生产的。在韩国的电子计算机生产厂家中,1990年代以前三星公司无疑是第一流的,但进入1990年代后现代电子公司便脱颖而出,在芯片和个人电脑方面,现代电子公司已经与三星公司齐名并领先于大宇公司

  郑周永领导的现代集团的业务范围,从建筑业扩展到轮船制造、汽车制造领域,又扩展到电子业、零售业甚至银行、证券等领域。到目前为止,现代集团已发展成为以现代汽车、现代电子、现代重工和现代股份公司这四大公司为主的、拥有一百多万人的大家族。

  四、企业的领袖
  ☆连任五届会长

  1977年4月,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开会,郑周永被当选为新会长。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简称全经联,成立于1961年8月,初期的名称为全国经济人学会,1986年改为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宗旨为加强经济人各部门的联系,开办主要企业,振兴经济。该组织对会员的要求较高。对一般会员的要求是:须是拥有资金为50亿韩元和年均营业额为1200亿韩元以上的企业,年均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重化和建筑企业,年均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年需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的企业。会长和副会长均由韩国的大财阀担任。朴正熙政府在确立了韩国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后,面对资金不足的现状,由政府担保引进外国资本,并对韩国企业制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充分相信企业。全经联正是起到了与政府沟通,反映民间经济界意愿的作用。

  郑周永在任职演说中充分表达了他的立场和决心: "1950、1960年代,我们经济界受国内、国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任其摆布。

  20年代后,我国经济不断向大型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我们经济界已开始逐渐摆脱外界的干扰,不管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今,我们经济界已有了决定自己的命运的能力和可能,我们已经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进步。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天经济界的自尊和繁荣,将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这些经济人。我们应该冷静而正确地认识我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为建设

  一个使全体国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国家而努力。"

  全经联会长2年一届,郑周永一干就是10年,连任5届会长。全斗焕任韩国总统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以"刷新政治"为名,强行命令全经联等财界组织改组,还曾拟定某人取代郑周永的位置。政府的这一行为引起了财界的强烈不满,反而使一度想放手不干的郑周永下定决心,为韩国的经济界尽自己应尽的力量。直到1987年他退居二线时,全经联会长位置才由乐喜金星会长具滋担任。

  ☆角逐韩国总统

  1987年2月,郑周永宣布退居二线,将现代集团会长的位置交给他的四弟郑世永,自己担任现代集团名誉会长。此后几天,他又将全经联会长的职位交给了乐喜金星会长具滋。郑周永退居二线后闲暇的时间多了,他经常来到瑞山,在那里有一个他建立的水稻种植农场。他似乎很喜欢这种田园式的生活,其实他的志趣并不在此。他曾经说过这番话: "1987年2月报纸上曾说我要隐退,我认为,70岁只能算作一个人的前半生,70岁以后是后半生。我在前半生是为了我自己的生活而奋斗,在后半生我要为企业、社会、国家和民族做些事情,使生活更有意义。我不会隐退,只要一息尚存,我会继续干我的工作。"

  1992年,77岁的郑周永决定亲自出马竞选韩国总统,为此他组建了"统一国民党"(不久改为"统一人民党"),调用了现代集团内部数百个"志愿者",投入了他本人以及家庭和集团的雄厚资金,到处游说和活动,在韩国和国际传媒中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郑周永旋风"。12月18日,韩国举行了共和国总统选举。民主党代表金泳三获胜,成为韩国第14任总统。郑周永在这次竞选中失败,他最终只得了l6.1%的选票。更为糟糕的是,郑周永所领导的统一人民党的 13个分部领导人和二百多名党员,因"竞选中的违法行为"而被关进监狱,他本人也因涉嫌"幕后指挥"而受到传讯。郑周永尽管没能如愿,但在人们眼里,他是名副其实的韩国"财界总统"。

  ☆首富与荣誉

  郑周永于1946年创办"现代汽车工业社",于1947年创办"现代土建社",1950年将上述两家合并创办了"现代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拉开了创建"现代王国"的序幕。至1976年底,现代集团的营业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是1975年的两倍。从1968年现代集团产值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之后,只用了8年时间,就将其营业额扩大了10倍。1977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1976年世界500家大企业时,现代集团名列278位,1978年又跃升为世界500家大企业排名中的第98位。经过几十年的奋斗,郑周永将现代集团发展成为韩国第一大企业集团,其经营范围涉及建筑、造船、汽车、电子、机械、钢铁、石化、海运、保险贸易等各个领域。1999年,现代集团的产值约占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韩国,郑周永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了,他本人所拥有的资产据估算达65亿美元,韩国人称他为韩国的首富。在一项调查"谁是韩国的富人"的活动中,调查结果表明:在韩国拥有12.8亿美元以上的人才可称为富人,而被调查的人中有51.3%的人认为韩国的首富是郑周永。郑周永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他只是一个富有的劳动者,是用劳动生产财富的人。

  1973年4月,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为了表彰郑周永在产业经营方面的杰出业绩,授予他韩国企业家最高荣誉勋章--金塔产业勋章;1975年,郑周永获得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工学博士学位;1976年,郑周永获得忠南大学授予的名誉经济学博士学位;1982年5月,美国的华盛顿大学授予郑周永名誉经营学博士,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郑周永曾8次访问朝鲜,并开发了朝鲜金刚山观光项目,对改善韩朝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6年1月3日,在郑周永主持下,次子郑梦九成为现代集团的会长,五子郑梦宪为副会长。进入2000年,现代集团发生经营危机,在政府、债权银行和舆论的压力下,郑周永不得不在5月31日发表书面谈话,宣布: "在当今世界潮流和环境下,只有各企业建立独立的、由专门经营人员负责的体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因此,我从即日起退出所有的经营第一线......"

  2001年,郑周永因急性肺炎在汉城去世,享年86岁。郑周永逝世后,朝鲜的一个4人代表团携带着朝鲜领袖金正Et的唁电和花圈抵达汉城,在已故现代集团创办人郑周永的灵前致哀。自朝鲜半岛在五十多年前一分为二以来,这是朝鲜首次派遣吊丧代表团到韩国向一名逝世的韩国人致哀。

君子生财,取之有道

  郑周永是众多韩国企业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出生在韩国贫苦的农民家庭,为了谋求幸福生活曾三次离家出走,外出找工作。他从米店的小工做起,逐步当上米店老板,经营汽车修理厂,后又涉足建筑业,创办了现代建设公司,并将之发展成为韩国最大的财团,他本人也成为韩国的首富。郑周永有着传奇般的创业经历,他的成功,就是韩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郑周永成功创业及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那么,郑周永的"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有哪些道道呢?

  第一个经验:不断进取

  不断奋斗、不断进取,敢于在风险中求胜,是郑周永取得成功的关键。正是这种精神的指导下,郑周永拿下了20世纪最大的产业港,写下了举世无双的用驳船长途运送大型铁套的记录。现代集团的蔚山造船厂更是郑周永的一个创举,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只凭着一张荒地的照片和一张地图,郑周永就敢去四处出售他还未见踪影的油轮,创造了建船厂和造油轮同步进行的世界奇迹。也正是郑周永这种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闯劲,现代集团敢于同福特公司决裂,终于实现了轿车国产化的梦想。通往成功的彼岸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现代集团就是凭着这种不断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企业家都希望自己亲手创办的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郑周永也是一样,钱,他已经够多了,他认为比赚钱更有意义的就是对新领域的挑战。从经营米店、汽车修理厂到建筑业,再从建筑业扩展到轮船制造、汽车制造领域以及电子业、零售业甚至银行、证券等领域。郑周永创办的现代集团也由此成为韩国第一大企业集团。

  郑周永还极力提倡"现场第一主义"。他认为,商场如战场,一个指挥员如果不亲临前线作战,是不可能打胜仗的。郑周永在现代集团里是最忙碌的人,他不仅要听汇报、看报告、及时掌握现代集团的动向,而且还身先士卒、事必躬亲。一般情况下,郑周永不会坐办公室,他召开会议非常紧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施工现场上。不论是在京釜高速公路的工地还是在蔚山造船厂的工地,不论是在巴林还是在朱拜勒,都能看到他足蹬军靴、身穿工作服的身影。

  第二个经验:勤俭节约

  郑周永向来勤俭节约,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从小出身在贫困的农民家庭,18岁到汉城谋生,在建筑工地做过苦力,在米店里当过小工。为了节省几分钱,冬天只在晚上做饭,并把第二天午饭也带出来。有人问他: "为什么要在晚上做饭?"郑周永说: "晚上做饭,顺便把地也烧热了,这样晚上就可以睡在热乎乎的房间里了。"

  郑周永从不吸烟,他说连肚子都吃不饱,哪里有钱买烟抽?用他自己的话说: "用血汗挣来的钱不能随便浪费。"

  郑周永很注意教育职工节俭。他对年轻的职工说: "不要先忙着买电视。连自己的房都没有呢,买来电视往哪放呢。有一台收音机就足够你们了解天下大事了。在没有建立家庭之前最好不要抽烟,连咖啡等也最好不喝。公司发给你们工作服,甚至连内衣都发,只要有一套去见岳母的西服就足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只有一套春秋装,冬天时就在春秋装里面加一件内衣。一年过得也不错。"

  在郑周永看来,只要勤俭节约,即使不能做个大富翁,也会成为一个小富翁。只有自己的生活过好了,才会有安定感,才会在这个基础上图发展。一个能做好小事情的人,就一定能够办大事;一个平时守信用的人,在关键时刻也一定能够守信用。如果人人都勤俭持家,人人都奋发向上,国家就一定会从眼前的难关里走出,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三个经验:重视信誉

  郑周永非常重视信誉。他认为,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正是因为郑周永有着良好的信誉,高利贷商人可以不用任何抵押物就借钱给他。正是因为郑周永注重信誉,郑周永的现代建设公司在伊拉克获得殊荣,以至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说: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战争爆发后仍留在伊拉克继续施工的那家外国公司。"最突出的是郑周永为了维护信誉、宁可自己亏损甚至卖房卖厂也要保证高灵桥工程按时完工的例子。1953年,郑周永获得了高灵桥工程的施工权,并签定了合同,规定工期为26个月,预算资金为5478万美元。可是在施工期问由于通货膨胀,现代建设面临财政危机。许多人认为,郑周永这次一定栽了。他的竞争对手也在幸灾乐祸地等着他失败的消息。郑周永一直以"信誉就是财产"为座右铭,他宁可自己承担一切损失,也要在合同期内将工程完成。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卖房卖厂,筹措了必需的资金。1955年底,高灵桥工程如期完工,最后结算其赤字达 6500余万美元。高灵桥工程虽然使郑周永伤了元气,但是,郑周永也获得了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信誉。郑周永宁肯自己背上巨额赤字,也要使工程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对他的这种做法,韩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他及他的现代企业表示绝对的信任。这对郑周永以后承接政府的更多的项目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重视信誉的经营理念指导下,郑周永为海外工程提出了"优质、高速、低价"的方针。另外,现代集团积极学习和推广日本企业的一些管理方法,在公司成立" 质量管理研讨小组",由生产部门的员工参加,每周召开一次会议,让员工们聚在一起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详尽地研讨具体的解决办法。这种管理方式给公司带来了更大的信誉,也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第四个经验:培养人才

  现代集团早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郑周永一贯坚持一个原则:只录用最好的人才。与那时广泛的社会风气不同,郑周永的人才录用决定完全基于个人的才能,而不是人际关系。当别人问郑周永最希望新雇员具备什么素质,他回答说,他看重的是一种积极的人文精神,这要比工作技能更重要,一个真挚热心的雇员能很容易地学会必要的工作技能。

  郑周永还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他说: "人能因受到教育而发生改变。如果一个人天资不佳但是非常勤奋、诚实可靠、禀性善良,通过学习,他一定能成为出色的经理。现代鼓励所有职员的自我发展。" 现代集团长期以来把人才视为企业不断成功的核心要素,为了各级员工的发展投入了相当多的努力。与西方的培训方法不同,现代集团的努力并不仅限于灌输与工作有关的新知识、新技能,而且注重按照自己的企业文化来塑造现在和未来的经理。

  1980年,郑周永创建了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所。该所位于汉城以南50英里水原附近的丘陵地带,一个名为马北里的美丽小村里,设施现代,宛如校园。该所负责为集团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战略导向,它有三大培训目标:把现代精神融人经理的日常生活中、培养管理技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具体操作方面,指导着课程设置和实施的三条实施原则: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心智开发(包括对诸如创新、积极思考、坚韧、互助友爱、为公司奉献和勤勉这些所谓"东方价值观"的突出强调)、体能训练。这三条原则--包括早操和董事长的动员讲话--的目标都是为了塑造集团所称的"现代人"。集团要求所有的经理在担当每个职类的工作岗位时至少接受两次培训。当员工获得提升时,他马上就会送到研究所接受相关培训。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商学院普遍应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包括讲课、案例分析模拟和分组讨论等。

  郑周永在现代集团主政时,常常去研究所看看,在各个培训班讲讲话,尤其是培训新学员的班级。如今,研究所每年的运营经费预算是5000万美元,拥有l6位专职教员,其中包括3名美国人。该所开设有六十多种不同的课程,这在韩国是规模最大的。

  第五个经验:现代精神

  在现代集团里员工们都遵循着一种经营管理理念,这种经营管理理念是企业的精髓所在。现代集团的经营管理理念被冠以"现代精神"之名,主要内容是:"创造性才智;坚定的意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这一经营管理理念反映出公司创始人根植于心的信念:只要下定决心,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种信念现在根植于整个公司每个人心中。

  象征意义还体现在公司的徽标中:一个三角形叠印在另一个的顶端。据公司解释,三角形象征着古埃及的金字塔,也代表着天生的社会秩序(按儒教教导,就是等级制度)。徽标的黄底绿色:绿色代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黄色象征生命的活力。

  所有现代集团员工们人手一册的公司手册是公司规章、公司经营管理原则、公司历史、产品说明、地图和常用姓名地址的汇编。在手册开篇用黑体字印着现代集团管理哲学的正式文本,包含以下五大主要目标:

  (1)努力在未来全球社会中取得领先地位;

  (2)重视人力资源,鼓励全体员工的发展;

  (3)以创造力和先进技术开拓新领域;

  (4)顾客至上,尽最大可能满足客户要求;

  (5)为国家繁荣和全球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郑周永非常注重培养员工的"现代精神",现代集团创作了自己的集团歌曲,并要求员工们在运动会或其他一些场合都要高唱集团歌曲,每月至少得两三次。为了培养员工们的"团队精神"、 "互助精神"、 "吃苦精神",现代集团还经常组织员工参加登山、露营等活动。

  郑周永的"现代精神"也存在与"现代社会"尤其新世纪不合拍的地方,他个性鲜明,做事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不容他人提出任何疑问、批评和争辩。他曾经说过: "儒家思想是我的管理哲学。"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家族血缘关系和上下尊卑关系。儒家思想对韩国社会影响极大,在郑周永身上的反映尤其明显。他对于企业的管理也完全是家长式的:一切都以其家庭体系为中心,首先是他的5个弟弟和妹妹,然后是他的8个儿子和女儿。作为家族中的家长,他将确保弟妹和儿女在现代集团中身居高位视为他的神圣职责,同时他也要求他们对他以及集团绝对忠诚。现代集团就像一个独立的封建王国,集团内部等级森严,没有什么民主可言。他也时常召集会议,但目的不是听取下属的意见,而是显示自己的绝对权威,灌输纪律与忠诚的思想。在他看来,那种美国式的开会、讨论、磋商、献计献策,只不过是导致效率低下的不可思议的程序。郑周永这样做,虽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同时也扼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郑周永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时代相比,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实行家族统治的郑周永和他的现代集团将面临新的选择。

郑周永谈"经济哲学"

  一、竞争要敢于拼命

  我们的企业家在世界竞争中要拿出拼命的劲头,才能够战胜发达国家。否则连口汤也得不到。而且,我们也只有努力地去参与竞争,才能改变我们国家落后的面貌。正是由于韩国企业家在海外市场上的这种拼命精神,我们的国家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们国家的经济才能够自立。

  二、能力比职务和工资更重要

  我办企业多年有一种体会,如果时时处处以追求企业利益为目标进行工作,就会感到相当疲劳。同理,一个人如果时刻惦念的是工资、是职位,那也是很累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追求目标,想要给职工提高工资和晋升职位也是困难的。你们应该把追求目标放在提高自己的能力上,时刻明白自己的能力在企业内是处在什么档次上。无论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你们要与本行业其他人比,要同其他公司同行比,要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同行们比,检查一下他们是处在什么水平上,你们又是处在什么水平上。只有找出追求的目标,工作起来才会兴趣盎然,永不疲倦,生活才会过得充实自信。

  三、领导者怎样才算称职

  一个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才不至于愧对一生。我每天很早就到总部上班,很晚才回家。Et常事务很多,会见客人,签发文件等,忙得很。但我常常想,仅仅忙就算是工作有成绩?越忙就越有价值?不是的。领导人的责任不是批准下边的工作,而是指出下边的工作有什么不足,寻找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只是画圈批准,那是十足的应付,是领导的失职、失责。你作为负责人,你的工作年限、经验和能力都应该优先于部下,你应该提出比部下更高明的意见,否则就是不称职。

  四、企业的使命在于服务社会

  企业的根本是什么?是在竞争中取胜。只有那些比同行生产出更好更便宜的产品供给国民的企业,才有存在的价值。为国民提供满意的产品,为国家提供应该负担的税金,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很好地尽到这一责任的企业,才有资格发展壮大。那些垄断市场,生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产品的企业,不管你广告说得如何漂亮,都不能掩盖你掠夺国民的实质。这样的企业获得发展,就是国民的灾难。

  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主人意识

  你们都是企业负责人,企业能否发展就看你们本身有没有进取精神,能不能把自己的进取精神带给属下人员。一个企业负责人的形象,就是这个企业的形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主人意识,有参与意识。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不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你们的眼睛不要只盯着自己的上级,而是要盯着事业。只要我们都有主人意识,我确信,再过10年,我们即使超不过日本,也会赶上Et本。目前,我们在许多领域已同日本并驾齐驱了,比如造船业。纵观历史,历史上一些十分强大的国家,像罗马帝国,它的国民失去了建国精神,整天沉迷于享乐和腐败,连保卫国家这样的大事都交给雇佣军去做,结果它灭亡了。与此相反, "一战"后的德国, "二战"后的日本、德国和法国,由于全体国民在战争后都有一种对家庭、对企业、对国家的主人意识,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因此很快就崛起了。过去曾是那样优秀的英国人如今变懒了,所谓"英国病"已"誉满"全球,因此英国落后了。

  我要求你们的就是对企业的主人意识。你们要使各自负责的那个车间、那个工厂、那个公司成为能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同行竞争的部门。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我国在10年内不仅会成为经济大国,也会成为政治大国、文化大国。为了同先进的国家并肩而立,我们必须竞争,而且要胜利。竞争的战场就在车间。有人认为企业就是单纯赚钱的集团,这不对,这至少同现代的思考方式相抵触。若是企业不能发展,政治家的漂亮口号和诱人的言辞都是废话。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不是赚钱的集团,而是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引导国民奋发向上的特殊团体。这样认识,你才能知道自己任务的分量。

  六、"现代精神"就是永远冒险进取

  一个人,一个团体,或是一个企业,它克服内外困难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他自身,也就是说来自他的精神力量,来自他的信念。没有精神力量和信念,就会被社会淘汰......

  目前,我们现代面临着考验。它的盛衰兴亡,已经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生存和繁荣。每位成员都应意识到现代集团所肩负的这种历史使命。我们已拥有了克服任何困难的资本,这不是用一定数量的金钱便能表达出来的,它比金钱更宝贵,它就是"现代精神"。 "现代精神"就是永远冒险进取,而不是安逸守成。

  在我们现代集团面前没有现成的路。以大无畏的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现代集团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我们敢于手持一张沙滩的照片,推销尚不存在的船厂建造的巨轮,在常人眼里似乎是痴人之举,但这正是我们的现代精神,是我们同其他企业的根本区别。

  没有目标的人是经不起风浪的。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企业更是如此。以谋生为目的而结成的团体或企业是没有前途的。我们现代集团肩负时代和民族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有满足国民期望的义务。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出身贫苦、饱经患难的人。为了使我们的后代不再有我们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我们有义务使国家实现现代化。我这里所说的国家现代化,绝不是被政治家说滥了的政治口号,而是我们真心所愿。我可以明确地说,实现国家现代化是我们现代精神的源泉。

品茶谈富豪

  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农民的儿子,能够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企业家,在全国的建筑行业独领风骚,像这样的经历真是不多见,可以说是韩国企业家的典型。

  --韩国前总统朴正熙

郑周永身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企业精神,即"创造、开拓、刚强和勤俭",这四点支撑了"现代集团"的财富大厦,是其他企业应该仔细领悟和学习的。

  --《韩国日报》

  郑周永的投资理念是在风险中求胜,在稳定中求速,在勤俭中发展,这三点包括了现代理财者的经营奥秘,因此他是一位极其成功而又诡秘的投资者。

  --韩国汉城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郑周永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投资都是以信誉为本,这是因为他把信誉看做企业的生命。

  --美国《时代》周刊

郑周永的一生充满神秘色彩,在各种困境中不断寻找新出路,从来不丧失信心,因为他是韩国现代企业的精神领袖。

  --美国《福布斯》杂志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苦难是金:从一贫如洗到亿万富豪》”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苦难是金:从一贫如洗到亿万富豪》 GDP GM IBM IBM公司 Oracle SAP 《华尔街日报》 《商业周刊》 《幸福》杂志 《新闻周刊》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