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理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产业政策理论是产业经济理论中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政策的概念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在此之前产业政策的思想及其实践就已经出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F.Liszt)发表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从历史的角度对各国的经济与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特别对比了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与海外扩张政策,以及美国的关税保护与产业扶植政策,提出国家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提出并实施产业政策且卓有成效的国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遭失败,战后日本经济危机重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日本政府面临着恢复经济的考验。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与产业合理化政策,日本成功实现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合成纤维等许多工业部门产业重建与经济复兴的目的。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开始振兴并迅速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主要是规划产业结构高度化目标和发展序列,确定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经济措施扶植战略产业成长,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由于产业政策的有效作用,日本经济在2O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随着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产业政策越来越引起各国实业界与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1970~1972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经编写其14个成员国有关产业政策的系列研究报告,使产业政策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当时日本经济学界为了给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对产业经济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如小宫隆太郎的《日本的产业政策》、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论》、宫泽健一的《产业经济学》等。日本学者将以往的西方产业经济理论高度概括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编撰出第一本以《产业经济学》命名的著作,这标志着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产业经济学的诞生。
产业政策理论的基本论题编辑本段回目录
到目前为止, 产业政策理论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 对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和适用性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因此, 产业政策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还很年轻, 一般都偏重于经验研究和实例论证。特别是从日本, 德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等一些成功范例的分析研究中寻找规律, 进行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一般认为, 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是构成整个产业政策理论的两大主要部分,其中结构理论是核心。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论题是, 发达国家如何保持本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领先地位, 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赶超目标, 以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数量扩张,而且还体现为以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为标志的质量提高, 因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各产业部门相同产值增长速度之和。在供求结构等因素的作用下,产业之间的产值增长速度必然会出现差异, 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产业增长较快, 与此相对的产业增长较慢, 个别产业甚至会出现萎缩。由于前一类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各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这部分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扩大, 从而使产业结构逐步向高效益方向演进。很明显, 经济增长速度同产业结构转换存在着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 经济增长速度(同收入增长成正比)为结构转换提供了市场和社会需求条件}结构转换(以质量和效益提高为特征)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结构性的扩张效果。因此,在政策上可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来调整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产业结构合理转换,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各部门比例关系的调整还要考虑近期和远期,这就涉及到先后顺序的选择。能否恰如其分地选择产业发展优先顺序, 成为后进国家能否实现赶超目标的关键之一,这也是全部结构理论和结构政策研究的核心课题。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论题是, 在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前提下, 通过什么途径能够增加产出, 扩大有效供给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涉及到生产要素如何合理地、有效地组织, 企业的组织结构如何调整, 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积极性如何发挥等产业组织问题。由于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的结构(即产业组织)是否合理,就成为上述课题能否解决的关键。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表明, 保护有效竞争和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是政府调节企业之间相互关系,使产业组织趋向合理亿的两大法宝。与此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包括反垄断法, 中小企业保护法,促进企业联合政策等等。
此外, 从产业角度考察的供给理论, 其基本论题是供给如何创造和引导需求, 特别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供给创造和引导需求, 可以从技术进步发展新产品和改变价格结构引导需求两个方面来论证。无论从经济发展历史来考察, 还是从当前的现实看,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进步, 都可以直接创造出需求。例如,电子工业的产生,创造出了大量现代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供给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政府给予的鼓励优惠政策来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 引起商品价格下跌和商品之间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对市场需求起导向作用, 需求结构可能因此而发生变化。根据产业结构转换动因原理, 这种导向起良性循环作用,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演进步伐。
有效供给论可以从总供给和有效供给之间的差额来论证。在发展中国家, 落后和具有改变落后的强烈愿望往往会产生赶超狂热, 经济偏离本身的发展规律, 使大量投资和所形成的实际供给能力之间出现差额,表现为投入要素中有一部分发挥不了效益, 形成无效供给。因此, 发展中国家要走上供给发展的良性循环,不仅要解决资金积累机制, 而且更要解决提高有效供给问题。
如果把外贸理论作为产业政策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从产品生命周期原理。雁行产业发展论和发展中国家资金缺口说等方面来论证。产品生命周期原理表明, 任何一种产品, 都有一个从诞生, 兴旺到衰落的必然过程。领先国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长期保持领先。否则。优势就会消失,产业结构就要落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利用产品生命周期机制的作用,促进那些处于成熟化,标准化阶段的生产技术,建立这类产品的生产能力, 能够以较省的投资和较快的时间实现结构转换,并且在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比较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 从而提高本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地位。
雁行产业发展论同产品生命周期原理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前者仅以后进国家为考察对象。雁行产业发展过程是: 第一只“雁”是进口浪潮, 第二只“雁”是满足国内市场的生产浪潮, 第三只 雁 是出口浪潮。上述两种理论可以从日本和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得到有力的佐证,这就是近年来在新闻媒介物上频频出现的说法: 后进国家能够利用外资来充分享受后发性优势。
发展中国家资金缺口说是从储蓄缺口(储蓄小于投资)和外汇缺口(国际收支逆差)两个方面来考察的。利用外资可以对弥补这两个缺口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然, 从长期看,引进外资还只是为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 促进结构转换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或者说条件, 而能否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最终获得两个缺口的平衡,取决于利用外资是否得当。利用得好,可以增加出口或减少进口,可以增加税收,提高国内投资能力, 可以扩大社会有效供给, 有利于产业结构演进。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利用得不好, 则两个缺口非但不能得到平衡, 反而会继续扩大, 背上巨额外债包袱, 形成一种借新债还旧债、被迫扩大出口限制进口、国内供给日益短缺的恶性循环局面。
以结构理论为核心的产业政策理论是一门充分体现产业发展决策计划化的应用经济理论。结构理论和结构政策研究不仅为政府决策机构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十分具体地指明哪些产业应当优先发展,怎么优先发展; 哪些产业不应当鼓励或者让其自我发展 哪些产业要限制发展,怎么限制 在顺序选择上, 提出第一顺序是什么, 第二顺序是什么, 现阶段应该怎么做,下一阶段又应该怎么傲。产业政策理论研究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要为政府决策机构提供严密, 合理, 有效, 成熟,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还需要一段时间。
我国的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概况及趋势[2]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治教授较早将产业结构理论引入我国并产生了广泛影响[3]。近年来,他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产业政策的研究上。这似乎说明,促进产业结构本身及地区间的产业协调发展还得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及其运作来实现,加强产业政策的研究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协调是很有意义的。此外,我国一些学者对经济周期中产业结构变动及周期波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例如周振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一书中对产业结构机理作了系统的分析,他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孙尚清、魏后凯、郭克莎、李悦、王述英等人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产业政策理论 F.Liszt OECD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中小企业 产业 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政策 产业政策 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政策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