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始建于1948年,是我校设置最早的专业,也是我校历史最为久远的院系之一。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在国内外统计学界享有广泛的赞誉,其学科地位和师资力量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并称统计界三强。
统计学专业为财政部和辽宁省首批重点学科,是我国统计学最早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制单位,1981年批准建立硕士点,1986年批准建立博士点,1998年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为有志于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优秀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深造空间。
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集多所院校的统计、计划、工业经济等系科为一体,经历了校系多次更迭,发展至今。统计学院的建院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48年11月,迄今为止已有60年的历史。
统计学院6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从1948年东北商业专门学校统计系创立到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为第一个时期,其间统计学院经历了创建、初步发展、“大跃进”及调整、“十年动乱”影响等重要历史阶段,成为国内最早设立的财经院校统计系科,也是十年动乱后国内硕果仅存的本科统计院系;第二个时期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止于1999年学院 第二次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统计学院历经恢复发展、改革调整、开拓创新等历史阶段,专业学科数量、教职员数量和学生规模都达到顶点;自1999年更名为统计系开始至今,是统计学院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统计学院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学术水平和地位不断提高,巩固和发展了国内一流统计系科的地位。
一、自创建到十年动乱结束,二十九年风雨兼程、不懈求索
㈠1948—1953
这是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创建的初期阶段。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并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进入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根据形势的需要,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有关部委先后接收和兴办了多所培养财经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主要有东北商业专门学校、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东北合作专门学校、东北计划统计学院等五所。这五所学校中的计划、统计系、科就是现在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前身。
滔滔江河,唯远为源。在上述五所院校中,建校最早的东北商业专门学校统计系是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源头”。
东北商业专门学校由东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1月在接收的原辽宁省立沈阳商科职业学校基础上建立而成,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高等商科学校。校址先在沈阳,后迁长春。学校设有统计、国内贸易经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经济、会计和俄文六个系及一个高职部。历任校长有丁克坚、熊飞、苏桓,副校长为袁君时、温耀中。
东北商业专门学校统计系成立之初,聘任来自复旦大学的著名教授唐启贤为系主任,薛俊杰为协理员。统计系的教师力量雄厚,汇集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及原中央大学的多名教授和一批讲师、助教。学校于1950年7月开始招生,到1951年6月,统计系已有3个班98名学生。
东北商业专门学校成立之后的1950年到1951年间,东北财政专门学校等陆续建立。
1950年3月,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创办了东北财政专门学校,设有统计教研组。
1950年8月,由东北人民银行总行在长春创办了东北银行专门学校,学校设有银行借贷、银行会计、银行统计三个专修班和一个高职班,拥有多名统计教师,其中还有留法的统计学博士。
1951年7月,东北供销总社在沈阳创办了东北合作专门学校,设有计划、财务、贸易等三个系。
1951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经济计划委员会在沈阳创办了东北计划统计学院,院长由东北人民政府经济计划委员会主任顾卓新兼任,副院长林里夫主持日常工作。学院设有经济计划、统计两个系,还设有一个速成部(专修科)。
1952年11月29日,为适应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根据中央教育部的决定,上述五所院校中的东北计划统计学院、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合并,成立东北财经学院。校部设在沈阳南昌街,在南湖和南昌街两地上课。东北财经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为饶斌,第一任党委书记为董桂林,邵敬勋任教务长,肖岩任副教务长。当时设有经济计划、统计、财政信贷等三个系,另有一个专修科。经济计划系负责人为张恩桐,统计系负责人为古鸿齐,财政系负责人为章梦生,专修科负责人为王德荣。
1953年8月,根据政务院第180次政务会议“关于继续进行高等学校调整工作”的决定精神,以及高教部的具体指示,东北商业专门学校和东北合作专门学校并入东北财经学院,相应的计划、统计系科也合并到东北财经学院相关的经济计划和统计系中。
1953年9月,东北财经学院合校工作基本完成,院部迁到沈阳北陵原东北合作专门学校校址。全院调整为六个系十个专业。六个系分别为财政信贷系、经济计划系、贸易系、统计系、会计系、合作社系。其中与现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有关的系是:经济计划系,设国民经济计划、工业经济两个专业,负责人张恩桐;统计系,设工业统计、贸易统计两个专业,负责人邢殿忱。这时的经济计划系和统计系已初具规模。后经系与专业的重组,经济计划与工业经济合并,统计系单设。统计系的系主任为时中,党总支书记为邢殿忱。全系设统计学原理、经济统计、工业统计和贸易统计四个教研组。教师队伍扩大到50多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近20人。由各专科学校统计专业合并来学生300多人。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创建初期的主要活动是院系合并、调整,专业重组及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1.领导重视知识,尊师重教。在此期间,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从战争转入经济恢复和建设,急需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教育则依赖教师。因此学校和系领导组织专人去全国各地招聘教师,并给予较高的生活待遇,委以一定的职务,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统计系建系初期即集中了来自全国的统计学专家,从人才、师资层面上确立了在国内同类院系中的领先地位。2.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愿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许多教师是由南方来东北工作的,克服了许多生活上、工作上的困难,努力工作。3.全面学习苏联,建立正规的教学秩序。受大环境的影响,从教育方针、教育制度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都模仿苏联的模式。4.由业务部门领导,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校、系、专业由业务部门提出并具体创办,有的学校领导人就由业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业务部门的领导人到学校讲课,学校教师到业务部门参加实践,学生进行业务实习。1952年8月7日,国家统计局成立,各级政府统计机构的设立及不断完善,形成了对统计专门人才的持续需求,为统计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
㈡1954—1956
从1953年开始,新中国进入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时期,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建设大规模发展。党确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高等教育领域,院系调整工作已基本完成,各项工作基本走向正规,大学学制从三年制改为四年制。东北财经学院和统计系进入了第一次发展时期。
1954年1月,国家高教部通知从1954年1月起,东北财经学院由东北行政委员会财委直接领导,后因大区撤销,同年8月,又归高教部直接领导。
1954年6月,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的工业经济专业、长春会计统计专门学校的工业统计、工业会计专修科并入东北财经学院,学校科系又进行了相应调整。全院设国民经济计划、工业经济、统计、财政信贷、贸易经济等五个系十个专业。其中统计系设统计学专业。
1953年9月,中央任命原东北行政委员会贸易部部长熊飞为东北财经学院院长,1954年,学院成立了院务委员会,由院长熊飞、副院长苏生、党委书记董桂林、教务长袁君时、肖岩等24人组成。同年,原东北局的陈放同志调入学院任副院长。学校领导得到了加强。
1955年,以原东北合作专门学校校址为中心,学院兴建了一批校舍,陆续竣工投入使用,统计系师生也随学院搬入新校舍。同年年底,东北财经学院各系部全部集中到沈阳皇姑区崇山西路(现辽宁大学校址),从而结束了校舍分散五处的局面。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必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发展”的方针,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正规的教学秩序,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统计系师生倍受祖国日新月异大好形势的鼓舞,精神饱满,热情高涨,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热情投入科学研究,开展科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6年5月,学院召开了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全系师生积极参加,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在此基础上,系里制定了教学、科研与进修提高规划,提出在近几年内教师达到副博士或博士学位水平。学生也积极投入科研活动。三、四年级学生科研小组的讨论会、报告会、争鸣会及介绍经验与体会的交流会遍及全系。
在这个时期,根据中央高教部的要求,学院在招收本科生的同时也大办专修科、夜大和函授。统计系全系在校生近千人,毕业生1100多人。此时全系教师达50多人,系主任为时中,副主任是佟哲晖,党总支书记为庄明英。
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1.教学秩序步入正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秩序已经形成;2.经过合并,统计系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在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进修工作,教师素质明显提高;3.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形势的鼓舞下,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计划、统计本科、专修科招生多,影响巨大,成绩显著;4.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大学生科研小组遍及各个班级,全系科研成果辉煌。
㈢1957—1965
自1957年开始,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北财经学院及统计系也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同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市委统一部署,院党委提出了《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初步方案》。5月15日进行动员,正式开始整风运动。统计系师生积极参加了运动。
1957年6月,整风运动发展为反右派斗争,到年末,全院有126人被错划为“右派”,统计系教师有10多人被打成“右派”,有的学生也被错划成“右派”。在此期间学院又进行了五次专业调整,将五个系八个专业调整为五个专业,即每个系只设一个专业,统计系仍只设统计学专业,下设工业统计和贸易统计两个专门化。
1957年末,中共中央组织部派周义中同志为东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同时,国务院任命何松亭同志为东北财经学院院长。
1958年2月,全院开展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大辩论,统计系教师也积极参加了大辩论。
1958年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王思华应邀来东北财经学院作了“彻底解放思想,坚决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报告。全系师生听了报告,并讨论制定“跃进规划”,举办了“跃进展览”。
1958年7月,中央教育部决定将东北财经学院移交给辽宁省领导。省委、省政府决定东北财经学院与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综合性大学—辽宁大学。根据辽宁省有关决定,统计系增设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并改名为计划统计系,下设统计学专业和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计划统计系主任为佟哲晖,副主任王积业,党总支书记庄明英。不久庄明英、王积业调离计划统计系,党总支书记由邢殿忱担任,薛俊杰任系副主任。这时全系教职工近50人,在校本科和专修科学生近800人。
辽宁大学成立初期正值“大跃进”的年代,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师生下厂大搞教育革命,下乡参加“深翻地”劳动。
1959年8月,根据辽宁省委决定,将辽宁大学计划统计系、财政金融系及贸易经济系与大连商学院合并成立辽宁财经学院。同月,计划统计系的全部教职工和学生连同有关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与其他两系一道由沈阳迁至大连。辽宁财经学院于1959年9月正式开学,佟哲晖为辽宁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主任,薛俊杰任系党总支书记。全系有教职工30多人,在校生 400多人。
1960年4月,全系学生掀起“日学五字,月学百字、年学千字”,纠正方言,学好普通话运动。
同年5月,全系师生响应党委制定的《教学改革方案》,提出“全面改革”,实行“大破大立,群破群立,快破快立,边破边立”的教改群众运动。同期,又集中群众力量编写出“农村人民公社经济统计”等教材。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制定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辽宁财经学院党委根据前一时期“大跃进”的情况,提出了《辽宁财经学院调整方案》。方案确定:办学任务是为财经部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提高财经部门在职干部政策理论和业务水平;培养财经科学和商品学研究人才。学校的规模暂定为在校生1000人。将原6系15个专业9个专门化调整为3系8个专业。1961年1月,又提出《进一步调整专业的意见》,7月,正式确定保留3系6个专业,规模为800人。计划统计系是学校的主干系,继续保留下来。计统系主任为佟哲晖,副主任薛俊杰、姜兴渭。系总支改为党支部,主要起保证监督作用,书记为周家计。当时计统系每年招生100人左右,全系教职工约30人。
1962年12月,辽宁财经学院举行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各系共提交12篇论文,并选出6篇汇集成《辽宁财经学院论文集》(第一集),在这6篇论文中,计统系占了4篇,作者分别为汪祥春、佟哲晖、张延舒、苍开极、栗方忠、陈宝山,充分显示了计统系的科研实力。
统计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1.在“反右”、“大跃进”等动荡的政治经济形势影响下,学院和系的群众运动较多,一部分师生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打击,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影响。2.与动荡的形势相对应,学校和系也更迭频繁。学校由原东北财经学院改为辽宁大学,又改为辽宁财经学院;系也由原来的统计系改为计划统计系,增设了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自这时起,计划统计系的名称一直使用了四十多年。
㈣1966—1976
自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祸及全国,对高等教育领域破坏极大,辽宁财经学院及计统系未能幸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生停课,教师停教,校内外一片动乱,整个学院处于完全无政府、无秩序、无法纪的混乱状态。在这场浩劫中,计统系不少教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受了严重的迫害和摧残。这场噩梦直到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才告结束。
十年动乱期间,1966年至1971年,计统系与全校一样没招大学本科生。但是,全系教师出于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热爱,根据当时情况,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并开办短班培训干部,仅1970和1971两年,就为辽宁各地区、各行业培训了近2000名计划统计人员。
1970年左右,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大砍文科、财经院校的狂潮,先后撤销山东财经学院、上海财经学院,之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其他各省、自治区一个接一个宣布撤销财经院校。著名的中国人民大学也撤销了,归北京师范大学代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计统系教师进行了“辽财不能散,学院还要办”的调查研究。辽宁财经学院教师的办学培训行动及调查研究财经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再加上社会舆论的呼声,促使决策机关做出了不撤销辽宁财经学院的决定。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时,全国原有的三十多所高等财经院校中,仍然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辽宁财经学院一所,计划统计系也随之得以保存。
1971年11月14日,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批转该会政工组关于辽宁财经学院申请招生的报告,确定辽宁财经学院开办统计、会计、商业、企业管理等四个专业,年招生名额120名,招生对象为工农兵学员,学制为三年,1972年2月开始招生。
1972年至1976年,计统系根据学院统一安排招收了五届“工农兵”学员,共计227名学生。由于受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破坏,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学员的基础也比较差,但在学院、系及广大教师的努力之下,经过补课,所招收的学员大都提高了业务理论水平,并大多在日后成为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业务骨干。
经过数年动乱,到了1971年,辽宁省的各级计划、统计部门、各业务部门以及工矿企业的管理机构几乎陷于瘫痪。从1971年下半年开始,全省各市、地统计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大型国营工业企业急需举办统计培训班,培训统计人员,以改变统计工作的被动局面,纷纷要求辽宁财经学院计统系的教师给予支援,前去讲课。于是佟哲晖、刘长新、薛俊杰、姚志学、栗方忠、李学颜、张学忠、李克俭、钱丛龙、苍开极、徐世龙等走出校门,搞起“开门办学”。他们先后为鞍山钢铁公司、大连市机械工业局、大连市轻工业局、沈阳市轻工业局、鞍山市统计局、辽阳市统计局、沈阳市统计局、抚顺市统计局、铁岭市统计局、本溪市统计局和矿务局等单位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统计培训班(包括工业统计班、工业八项指标统计班、统计学原理班等)讲授了有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
据估算,十年动乱后期全省累计接受过计统系培训的人员达四千五百多人。
十年动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史”,对高等教育的破坏也是空前的。在这一时期,辽宁财经学院和计统系基本谈不上提高和发展。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不正常的年代里,辽宁财经学院和计统系的广大教职工出于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做了许多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更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计统系及全院教师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辽宁财经学院没有被撤消,学校保留了一大批师资力量,为日后东北财经大学成为国内一流的财经院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有了60年连贯的历史。
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1.“文化大革命”前五年学校一片动乱,教师成为“臭老九”,部分计统系教师也受到冲击和遭受迫害。2. 计统系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第一手材料为保住学校不被撤销做出了贡献。3.“文化大革命”后五年克服极“左”思潮的影响培养“工农兵”学员。4.走出校门为地方业务部门培训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
二、由恢复高考到迎来新世纪,二十二年发展壮大、硕果累累
本时期以辽宁财经学院更名为东北财经大学为界划分为两段。
㈠1977—1985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的中国社会概括为“历史的伟大转折”时期。在这个伟大转折时期中,辽宁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萌发了新的生机。
从1976年10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1978年12月,计统系师生先是积极参加揭批“四人帮”的政治斗争,批判极“左”思潮,拨乱反正,整顿纪律,恢复秩序,积极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后又经过对“两个凡是”的讨论,冲开它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全系师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消除了派性,加强了团结,满怀信心地踏上新的发展时期的征程。
1978年1月,学院恢复了职称评定工作,全院共有13名教师晋升为讲师,全系教师倍受鼓舞。
1978年3月,计统系招收了恢复高考后参加全省统一考试的44名新生(77级)入学。学制也恢复为四年。
1978年8月,通过揭批查活动,全系师生员工认清了“四人帮”的真实面目,激发了对“四人帮”的愤恨。查清了“文革”中一些重大案件,清理了一些冤假错案,彻底推翻了“四人帮”否定17年历史的“两个估计”,全系工作步入正常轨道。
1978年9月,恢复教研室的建制,计统系下设计划(主任为汪祥春,副主任王栋、姜兴渭)和统计(主任为苍开极,副主任李克俭、姚志学)两个教研室,教学工作率先呈现出紧张而有秩序的新局面。
1978年10月,全系根据学院的统一部署,制定了《专业调整方案》,计统系设工业计划统计专业和综合计划统计专业,编写了适用的新教材。
同年10月,计统系又招收了恢复高考后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50名新生(78级)。这样,在校生达到200多人,教职工有60多人,全系有了较大发展。
1979年2月,根据院党委的部署,全系集中力量抓教学科研,将教学科研工作放到中心位置。在此后的几年间,计统系在科学研究、教材编写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首先,承担并完成了全国统编教材《工业统计学》(佟哲晖主编)编写任务,这部教材于1981年10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国内出版的第一本统计学科统编教材,1988年获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截至1993年10月止,本书连续再版三次,累计发行32万多册,被全国所有高等院校统计专业作为必修课的教材。这本教材的体系结构比较系统全面,内容有所创新,在统计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其次,计统系主持了机械工业部组织的《机械工业统计》编写,承担了《社会经济统计词典》(此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编者)、《人口统计》(刘长新、苍开极编写)和其他词书、教材等统计学系列出版物编写任务。这些事实说明,这时计统系的科研水平已经位居国内领先水平。
1979年2月组建了东北财经大学计划统计系人口研究室,这是东北乃至全国最早专门从事人口学研究的机构之一,其发起人和组建者是我国著名统计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刘长新教授。1985年由财政部下文成立人口研究所,刘长新任所长,1997年4月起由校长任命蒋萍为所长(东财发〔1997〕58号)。
恢复高考招生以后,计统系就注重课程建设工作,开始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造。自计统77级开始开设线性代数、数理统计、抽样调查等数理方面的课程,将统计学专业教育由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领域向数理统计领域发展;同样从计统77级学生开始,还开设了计算机语言课程,为学生适应统计技术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计统系的学科、专业建设在这一时期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0年,计统系恢复了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并于同年招生。
1981年,根据学院的要求,计统系增设了工业经济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录取分数居全院各专业首位。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计统系的统计学专业、工业经济专业成为学院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统计学专业在同年开始招生。当时全院首届硕士生共招收10人,计统系占2人(邱东、伏中林)。工业经济专业于次年开始招生。
1985年6月计统系举行了首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计统系的两个硕士点在建立初期即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如邱东、蒋萍等,这些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和毕业以后均公开发表多部专著、论文,研究成果显著,学术水平突出,是得到学校及国内同行承认的优秀青年学者。
1978年至1985年,计统系根据学院的统一部署加强了科研领导,开展了学术研究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
恢复高考以后,在不断扩大本科教育规模的同时,计统系也招收了专修科学员和函授学员,并为国家计委、城乡建设部、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部、黑龙江农场总局、吉林省农业厅等部门和单位培训了大量的在职工作人员。计统系还与沈阳电视台合作,录制了课程教学录像带,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培训在职统计人员。以上各类培训人员总数超过15000人,社会影响很大,社会效益显著。
1980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佟哲晖、汪祥春和马大英晋升为教授。此时,计统系教授人数占全院教授一半(另一教授为江厚祺)。同年10月,佟哲晖被财政部任命为辽宁财经学院副院长。1982年5月,财政部与中共辽宁省委对辽宁财经学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他被任命为辽宁财经学院第一副院长,主持全院行政工作。1983年12月,他又被财政部任命为代院长,这是“文革”后辽宁财经学院第一次由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正职领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83年12月,计统系副主任李克俭教授也被财政部任命为副院长。1985年10月佟哲晖教授辞去代院长职务,李克俭教授担任校长至1994年4月。
1985年9月,辽宁财经学院易名为东北财经大学。此时的计划统计系已经成为学校的大系、强系,全系教职工80多人,在校生近千人。这期间,先后任计统系主任的有汪祥春、薛俊杰、刘淑文,任系副主任的有李克俭、张学忠、陈海波,任系党总支书记的有周家计、薛树才、艾洪志。
从1977年至1985年,是计统系拨乱反正、重新走上正轨关键的八年。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是:1.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及高教领域工作恢复正常,计统系也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2.为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财经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计统系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师资力量逐渐增强,招生数量持续增加,由学校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系发展成为一个大系;3.学科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就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造而言,在全国也是较早的。4.以首批硕士生招生及编写全国统编教材为突出标志,说明计统系的办学档次也在不断提高,不仅是一个大系,也是一个教学、科研强系。总之,从这时开始,计统系已经走上创国内一流系科的征程。
㈡1986—1999
自1985年学校易名为东北财经大学开始,计统系经历了一个进一步上层次、上台阶的发展时期。该阶段从专业建设上讲是计统系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根本性的标志是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从结构上讲,则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计统系下设的工业经济、国民经济计划及城市经济三个专业在不断发展扩大的基础上,先后从计统系分离出去,与其他系或专业组建为新的院系,并导致计统系再一次易名。
1986年,计统系的统计学专业、工业经济专业与财政系的货币银行学专业成为东北财经大学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计统系的佟哲晖教授、汪祥春教授及财政系的林继肯教授成为学校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
统计学院的博士点建设和博士生教育,在院史中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在学校首批博士点中,统计学院(当时为计统系)三居其二,在首批博士导师中,计统系也三居其二,计统系在东北财经大学的学术地位不言而喻。继首批博士生导师之后,1990年、1994年、1997年、2001年、2004年和2008年,刘长新教授、邱东教授、蒋萍教授、白雪梅教授、赵进文教授和宋旭光教授先后成为统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邱东教授还是当时全国统计学专业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1994年,张一民教授成为工业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1998年,区域经济博士点由经济研究所转到计统系,博士生导师为饶会林教授。计统系和计统系的博士点为东北财经大学的博士生教育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截止2002年以前通过东北财经大学申报或评聘的39位博士生导师中,有15位毕业于统计学院或曾在统计学院任教。2002年以后又有统计学院毕业或曾在统计学院任教的12位教授被学校聘任为博士生导师。
1987年,学校首批博士点开始招生,全校共招生5人,计统系占了4人,其中统计学专业2人(邱东、蒋萍),工业经济专业2人(王询、原毅军)。1990年学校首批博士生答辩,全校共有4人答辩(邱东、蒋萍、夏德仁、原毅军),计统系占了3人。
计统系的工业经济博士点和区域经济博士点后来分别调整到经济系(现富虹经济学院)和公共管理系(现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博士点则始终设在计统系(统计学院)。截止到2008年9月,统计学博士点先后招收了73名博士研究生,其中,1987年入学、1990年通过论文答辩的蒋萍教授是我国统计学专业的第一位女博士。
1986年末,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计统系投资建成本系历史上第一个计算机房,这也是东北财经大学由院系建设的第一个计算机房,当时配置有14台微机。1993年,统计分析实验室成立,在原来的系计算机房基础上配备了更为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2000年又投资20余万元进行了设备和软件更新。计算机房的建立及以后的升级、更新,为提高教学质量、开设相关课程奠定了物质基础。
1987年,计统系根据三个专业发展的要求调整了教研室,由原来的六个教研室调整为十个:统计学原理、经济统计、工业统计、数理统计、工业经济、工业企业管理、工业技术学、计划原理、部门计划、发展计划。
从1987年开始,计统系不再从本科生选留学生当教师,改从研究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经过不断地扩充,逐步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教学和科研需要、专业比较完整、年龄和学历等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计统系教职工最多时达到120人左右,其规模在全校位居第一。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计统系也注重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从1987年开始,系里要求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没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则跟读研究生班,并鼓励有条件的青年教师到国外深造。自1987年开始,陆续出国学习深造的有原毅军、卢昌崇、王庆石、宋海岩、于立、徐韵生、李家俊、薛亦斌、邱东、蒋萍、白雪梅等人。其中,原毅军、卢昌崇是全校最早从国外拿到硕士学位后回校任教的教师。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统系的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有了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学历层次在全校居第一位。经济统计教研室除两位博士生导师外,其余教师均为博士或博士生,是当时学校乃至全国同类院系中学历层次最高的教研室。
1987年9月,由计统系参与发起并承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年统计科学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此次会议影响很大,号称统计学界的“黄埔一期”。后更名为全国中青年统计科学研讨会,该研讨会二年一次,至2007年已举办了十一届。
1988年,计统系成立了宏观经济研究室,组织在学术上有造诣的青年教师参加研究室工作,进行集体攻关。在教材建设上,系里提出主干教材要系列化,达到教材配套的要求。这一阶段,计统系科研成果数量位居学校前列,特别是一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崭露头角,成为同行的佼佼者。他们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经常请他们做报告,学术气氛比较浓厚。
1989年6月,北京发生动乱,也波及到大连和东北财经大学,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全校大约停课1个月。在此期间,全系教职工参加了学习活动,同时做了学生的思想工作。
1990年5月,计统系邀请圣弗西斯学院经济学专家菲利浦•吴博士来系讲学,由青年教师王庆石担任翻译。
1992年,学校恢复正常的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以解决多年来在这项工作上的欠账。计统系许多中年教师先后晋升为教授,仅1992年上报、1993年5月审批的教授,计统系就有11人,占全校审批总数的五分之一。青年教师邱东提前晋升为教授,是学校仅有的二人之一,也是全校最年轻的教授。同时,一批青年教师也晋升为副教授。到1993年底,计统系拥有教授22人,副教授26人,是学校拥有高职称教师最多的系。
1985年到1992年期间,计统系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材建设方面,注重了教材与教学大纲、习题、教学参考书的配套编写,以佟哲晖教授主编的《经济统计学》、《工业统计学概论》等为代表的、涉及社会经济统计、统计学原理、数理统计、工业经济、企业管理等领域的一批教材正式出版,在国内同行中受到广泛的关注;栗方忠等合编的《统计制图学》和翻译的《经营统计学》,徐世龙的译著《劳动统计学》等都受到社会好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佟哲晖教授主编的《经济统计学》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国内出版最早的一本经济统计学教材,填补了国内经济统计学教材的空白。1992年获财政部“七五”优秀教材荣誉奖。这部教材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从宏观角度较全面系统地阐述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在体系结构上有所创新,不同于70年代以前出版的同类教材。第二,在内容上不仅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经济统计学与部门统计学(包括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等)的严重重复问题,而且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该书出版以后,在国内统计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书自1986年出版以后,截至1991年底,已再版三次,累计发行35万多册。不仅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计专业把它选为指定教材,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统计学专业也把它选作必修课的教材,国内几所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招考研究生时也把它指定为主要参考书。广大读者对本书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评。
在这一时期,与计统系统计学、工业经济、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在国内的学术水平相对应,计统系的教师参与各级学术团体活动十分活跃,同时也担任了许多重要的领导职务。例如,佟哲晖、汪祥春、薛俊杰等人分别担任了中国统计学会、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的常务理事等职务。
1992年,统计学博士生导师刘长新教授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研究”获得立项。这是东北财经大学有史以来申请到的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此之后,1997年、1998年和1999年,邱东教授、白雪梅教授、王维国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分别获得立项。
1992年10月,东北财经大学举行了建校40周年庆典活动。这次校庆活动在学校历史上是空前的,从全国各地回校参加校庆活动的校友共计1000多人,其中,计统系毕业的校友约有400人,在学校的各个系中居第一位。计统系在校庆活动结束后立即编纂了一本校友录,收录了从1952年学校成立到1992年几乎全部的计统系各届、各类毕业生及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
建校40年庆典极大地鼓舞了计统系的教职工和学生,全系随即投入到更为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中。
1993年,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计统系申办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成功,东北财经大学成为全国26所试办MBA的院校之一。之后,学校单独成立了MBA教育中心(现MBA学院),于立从计统系调出,担任MBA教育中心副主任、主任(院长)。
1994年,根据学校的院系调整计划,计统系的工业经济专业及所属工业经济、企业管理、工业技术学三个教研室的教师从计统系分出,与商经系、物管系共同组建工商管理学院。这是新时期计统系的第一次大调整。
从1986年到第一次调整前,先后担任计统系系主任的有薛俊杰、刘淑文、张学忠,任系副主任的有张绍山、陈海波、邱东、于立、王春荣,担任系党总支书记的有艾洪志、张学忠,任党总支副书记的有陈海波、王春荣、金淑娟。
第一次调整后的计统系名称未变,仍设统计学和国民经济计划两个专业,下设部门统计、经济统计、统计原理、国民经济计划、价格等5个教研室。邱东为系主任,王春荣为系总支书记,于洪平、王庆石为系副主任。
经过调整,虽然计统系在总体规模和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统计学和国民经济计划两个专业始终沿着发展成长的道路前进。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环境不断改善;专业方向有计划地拓展;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及时地进行了调整;与国内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系科的联系与合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994年,经学校批准,计统系开设了证券期货行情分析本科专门化,同年招生,共培养了5届学生。
1994年,统计科学研究所成立,佟哲晖任所长。
1995年,为适应社会需求,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立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和“证券期货行情分析”两个研究方向。同时,在课程建设上也有进展。1994年,硕士研究生开始开设SPSS软件课程,2001年又加开了SAS软件课程,有效地配合了研究方向的拓展。
1995年,计统系增设了城市经济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先后招收了3届学生。
1997年1月,东北财经大学首次遴选了5位博士生导师,即蒋萍、于立、艾洪德、马国强和杜两省。全校博士导师达到17人,其中计统系占4人(佟哲晖、刘长新、邱东、蒋萍)。
1997年,计统系的国民经济计划学(后更名为国民经济管理学)专业也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计统系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厦门大学计统系、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系及香港城市大学管理科学系共同主办了统计学案例教学研讨会,计统系为东道主。这次会议获得成功,在国内高校统计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97年12月,蒋萍主持的“三合一教学法的创立与实践”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东北财经大学当时获得的最高教学成果奖。三(二)一教学法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当时的计算机、专业英语、专业课是单独开设的,既挤占了学时资源,也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三(二)一教学法指英文、计算机、专业课(或其中的两项)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独开设专业英语、专业软件、专业课。后来,统计学院已在多门课程中采用这种方法。
1997年,经辽宁省教育委员会审批,东北财经大学的统计学、金融学两个专业成为省重点学科。这既标志着计统系统计学专业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初步确立了统计学专业的领先地位;同时,也为计统系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科地位提供了动力。同年,统计学专业又与金融学、产业经济、会计学、财政学等四个专业一道,成为财政部重点学科。
1998年,东北财经大学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统计学专业也有资格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
1999年9月,根据学校的统一规划,计统系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城市经济专业及对应的国民经济管理、城市经济两个教研室的教师从计统系分出,与工商管理学院的行政管理教研室合并,共同组建公共管理系(后改称公共管理学院)。从1994年7月第一次调整到1999年第二次调整前,先后担任计统系系主任的有邱东、于洪平,任副主任的有于洪平、王庆石、白雪梅,担任系党总支书记的有王春荣、许秀琴。
这一期间,计统系系主任邱东教授于1995年担任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1999年担任校长至2005年3月。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1.专业调整、人员变动规模较大。经两次院系调整,计统系由包含三个专业、一百多名教职工、近千名在校生的大系,变成了只设一个专业、不足30名教职工的小系。这种变化恰恰是计统系在新时期不断发展的证明。从计统系分出去的专业和教师先后成为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的骨干和中坚。而计统系则重新易名为统计系,从建系初的东北商业专门学校统计系回到如今的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就专业结构角度讲,完成了一个由单一统计学专业发展,到统计、计划、工业经济多专业共同繁荣,再到单一统计学专业发展的轮回。2.以博士点建设为基本特征,说明统计系的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在校内居领先地位,在国内也属一流水平。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各类科研成果的发表,说明统计系的学术地位不断提高,在国内的影响与日俱增。
三、从跨越新世纪到北京奥运年,九年开拓进取、铸就辉煌
1999年11月第二次机构调整后,统计系只设统计学一个本科专业,结束了由多个学科专业共同组建系(院)级单位的历史,学科专业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1999年到2008年,可以统计系更名为统计学院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㈠1999—2006
第二次调整后的统计系,蒋萍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白雪梅任系副主任(2001年3月徐建邦任系副主任),常成德任党总支副书记兼副主任,孙鹤香任办公室主任,任宪武任分团委书记。下设国民经济统计教研室(主任杨仲山)、市场统计教研室(主任夏伟)、基础统计教研室(主任朱祯玺)、统计分析实验室、人口研究所、统计科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
2001年7月任期届满,学校任命蒋萍任系主任,常成德任系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徐建邦任系副主任。2001年10月,徐建邦调教务处任副处长。2002年3月杨仲山任系副主任。
2003年10月任期届满,学校又任命蒋萍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杨仲山任系副主任,李斌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
调整后的统计系人员大幅度减少,专任教师(不含“双肩挑”教师)仅有14人(朱祯玺、蒋萍、白雪梅、孙慧均、徐建邦、冯叔民、孙玉环、杨仲山、宋旭光、夏伟、丛春霞、田成诗、黄小玉和梁忠辉),教授3人(朱祯玺、蒋萍、白雪梅),副教授3人(孙慧均、徐建邦、夏伟),博士4人(蒋萍、白雪梅、孙慧均、夏伟),博士生2人(杨仲山、宋旭光),不可能再现往日“大系、强系”的辉煌。为了落实学校提出的“建立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财经院校”的发展战略,统计系提出了分步实施与国际接轨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走上了共创“小系、强系”的发展历程。
1.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牵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调整与重组,统计系的师资力量受到一定影响,统计系成立时专任教师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层次上看,师资力量都不算强,与统计学科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极不相称。即使在校内与兄弟院系相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也是较少的。
2000年,统计系引进、调入数理统计方面的教师2人,使从事数理统计方面的教师从以前的1人增加到3人。3人中有一位博士后、一位博士、一位在职博士研究生,数理统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
在立足本校培养师资的情况下,统计系还选派部分教师到外校学习,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2001年3月起先后选派田成诗、冯力、孙玉环等到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学习深造半年。
师资力量加强的必然结果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在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统计系98级学生吴晨光以全校最高分考取统计学硕士研究生。在大连市第十一届大学生数学竞赛中,2000级学生何强以第一名的成绩夺得了唯一的特等奖,雷丽嫒获一等奖(仅2人)。陈菁泉获2002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优秀统计大学生称号。
2000年9月,统计学专业博士毕业生蔡德久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这是统计系培养的博士到校外做博士后工作的第一人。之后,统计学专业博士毕业生赵建国、罗良清、包祖明、侯瑜、王亚菲分别成为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博士后。2000年9月,统计学专业博士生李刚到英国Surrey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统计系青年教师宋旭光、陈梦根、黄小玉也先后进入北京大学、大连商品交易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统计系培养的博士纷纷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对统计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肯定。
2.在全校核心课教学实践中,率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自1999年下半年起,统计系对全系教师提出了以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的改革任务,并先后请大连理工大学钱昆明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朱建中副教授、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魏振军教授等知名学者为统计系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编制的培训。在此基础上,2000年上半年,以教研室为单位在全系进行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交流了经验,提高了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
在多媒体教学改革中,统计系以全校核心课《统计学》的改革为重点,明确提出了首先实现《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出了先试点后推广、先部分章节后全部内容的方式,并于2000年上半年,首先由冯叔民老师对《统计学》的部分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试点,同时组织讲授该门课程的其他教师认真听课,最后由大家讨论决定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方式。经过近一年半的准备,从2001年上半年起,有6名讲授《统计学》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全程讲授《统计学》,率先实现了核心课教学手段的改革。随后,讲授《统计学》的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3.将研究生教育确立为新的“增长点”
由于社会的片面理解,“统计”的名称听起来不如有些专业时尚,因此,近年来统计系本科报考人数不如有的专业多,考生的入学成绩不如有的专业高,本科招生规模和质量受到一定的限制。鉴于本科招的不可控因素较多,统计系将硕士研究生教育确立为新的专业学科建设增长点,在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的同时,制定了加快研究生培养的计划。
2001年,硕士研究生在原有两个研究方向基础上又增设了“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方向。
2004年,为了提升统计学科的地位,优化学科结构,经与多方协商,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改按“国民经济统计学”和“风险统计”两个专业方向招生。按研究方向招生后,生源扩大明显。
2000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开始招生。
2002年,“国民经济核算”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次年开始招生。
2003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在当年申报的该专业博士点中,通信评议总分排在全国第一。2006年开始招生。
1982—1999年期间,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较少,最少一届仅1人。2000年,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首次突破10人,达到12人,以后逐年增加,2005年以后,每年招生人数都在50人以上。
1986—1999年的13年期间,统计专业博士研究生累计招生31人;而2000—2006年的7年中,招收博士研究生就达到40人。
2002年国家统计局叶礼奇博士进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合作导师为蒋萍,这是统计系接收的第一位博士后。此后,辽宁大学袁国敏、山西师范大学史建红也进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合作导师分别是蒋萍和赵进文。
4.全力培养、启用青年教师,特别是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老年教师的教育基础和知识结构很难完全达到按国际通行方式进行教学的要求,而青年教师无论是外语水平、计算机知识,还是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均优于前者。为了适应入世后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统计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潮流,统计系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点放在了青年教师、特别是3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并利用教学大奖赛、教学观摩、学术会议等机会,把业务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推向教学科研的第一线:2000年6月举办的两岸三地统计案例教学研讨会上,将27岁、仅有一年教学实践的宋旭光老师推向前台,为全国(两岸三地)教师作多媒体教学观摩,这次观摩教学的点评人是曾任加拿大大学统计系主任、香港城市大学统计与运筹系主任的陈乃久教授和现任台湾辅仁大学统计系主任谢邦昌教授,通过这种方式,为青年教师创造了与国际一流统计学者直接对话的机会;2002年又派宋旭光随蒋萍教授到法国参加OECD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成为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最年轻学者。在科研方面,也为青年教师提供机会,组织他们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并鼓励他们申报项目,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青年教师基础好,进入“角色”快,经过不太长时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0年,统计系两名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宋旭光、杨仲山提前晋升为副教授(当年全校共4人提前晋升);2004年,宋旭光、杨仲山又提前晋升为教授。2002年3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基金奖揭晓,东北财经大学共有3人获奖,其中,统计系的杨仲山和宋旭光分别获青年教师研究类和教学类三等奖。
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下达,宋旭光和徐强申报的课题分别获得6万元和5.5万元的资助。同年12月,宋旭光申报的课题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万元的资助。2006年3月,陈梦根申报的课题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1.66万美元的资助(全校仅2人)。同年10月,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第八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徐强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本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惟一的一等奖。
同期,赵进文教授分别在2002年、2004年获得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创造条件,为教师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搭建平台
早在2000年,统计系就克服困难完成了旧机房的改造,将原来的27台486电脑升级为586,建成拥有30台学生机、一台服务器和一台教师机规模的机房。这是当时全校系级单位条件较好的机房。当年统计系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个人电脑,后又给每位教师配备了打印机。2007年底,再次为每位教师的工作室配备了个人电脑,极大地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
2005年2月,统计系根据2000年制定的《统计系内部分配制度》中的条款出台了《统计系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办法》,新制定了《统计系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办法》,进一步提高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补助标准和人数,参加学术会议的费用额度由3000元/年标准2人及2000元/年标准3人,分别提高到5000元/年标准6人、3000元/年标准5人和1000元/年标准4人,并规定至2009年,为每位教师提供出版一本著作、教材的资助,资助额度为2万元。现已有赵振伦、陈梦根、黄小玉、梁忠辉、冯叔民、冯力、赵进文、尚红云通过资助出版了教材或专著。
6.邀请国外统计学专家讲课和进行学术交流
为适应统计学科发展趋势、加快专业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这一时期统计系加大了邀请国外统计学专家讲课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工作力度。2000年4月,统计系邀请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时为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研究员的韩小亮博士到统计系讲授“广义线性模型与应用”课程;2000年7月邀请英国Surrey大学宋海岩博士为统计系和数量经济系教师讲授“现代经济计量学”课程,这两门课程也分别列入了1999级博士研究生和1999级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统计系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课,其目的在于强调尽量完整地介绍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专题介绍。通过这种讲授,使国内学者了解国外学者的教学方式,为我们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邀请国外专家系统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各种层面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不断展开。2000年6月,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Ferrari教授来统计系讲授“国际比较专题”;2000年5月,台湾辅仁大学谢邦昌教授来统计系做“统计已死?统计万岁”专题报告;2001年12月,邀请英国牛津大学韩小亮讲授“回归分析及其应用”; 2003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局高级经济学家 Papadacci来校作了“IMF Data Initiatives: Data Quality Framework”学术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局局长Carson女士作了“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Statistic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China”学术报告;2005年11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经济战略研究中心教授Tran van hoa与澳大利亚沃洛根大学经济系教授Charles Harvie分别来校作了“Econometric Evidence for China”和“SME Capacity Building, Clustering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学术报告。
2001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非成员国部三位专家Blades先生、College先生和Ahn先生应邀访问统计系,并于15、16两日分别作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历史”、“未观察经济的测量”和“数字经济与国民帐户”三个专题学术报告,与我校师生进行了热列的讨论。之后,考察了统计系教师代表性研究成果,决定将2003年“第七届NBS-OECD国民经济核算研讨会”交由东北财经大学承办。
2003年11月24日至27日,“第七届NBS-OECD国民经济核算研讨会”在东北财经大学隆重举行。来自OECD的四位国民经济核算专家、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东北财经大学校长邱东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先后致辞。此次会议共有来自OECD、中国统计局系统和国内高校的60多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就服务业核算、未观测经济核算、非生产资产核算、劳动力投入产出表编制、地区流入流出核算等多个主题展开了研讨。会议期间,OECD专家在大连市政府举行了OECD非成员国合作中心项目说明会,大连市市长夏德仁会见了OECD专家,大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作了采访和报道。这是东北财经大学承办的一次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为学校与OECD等国际性组织的进一步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并扩大了学校和统计系在国际上的影响。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非成员部主任Mr.Derek•Blades等三位国民经济核算专家应统计系邀请来校讲学,这是迄今为止来东北财经大学讲学的级别最高的官方机构专家。而Carson局长访问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是迄今为止她惟一一次访问中国高校的统计院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科的国际影响。
在请进来的同时,统计系的教师也纷纷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邱东、蒋萍、白雪梅、宋旭光、庄连平、赵进文、梁忠辉、杨仲山等先后到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美国、韩国、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攻读学位、访问与从事学术研究。
7.统计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上普遍认为,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并称统计界三强,这一说法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的评审中得到了进一步肯定。2001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通讯评议中,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科排在全国第三名。同年,在辽宁省重点学科评审中,东北财经大学的统计学专业因评分较高,免于答辩,再次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2006年,统计系组建成立国民核算研究中心,并以其在国内相关领域居领先地位的研究实力于当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005年以前,邱东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统计学会第五、六届理事会副会长。2005年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的“中国统计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上,统计系系主任蒋萍教授又当选为中国统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标志着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科在国内享有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增强。
8.其他重要活动
2002年10月,在学校体育馆隆重举行了统计系成立54周年活动,来自祖国各地的校友300多人回母校参加聚会。校长邱东,校友、省统计局局长裴志远分别发表了讲话。庆祝宴会在大连会展中心餐厅举行,蒋萍主任致祝酒词。统计系制作了纪念画册和光盘《传承创新 共铸辉煌》。
2003年12月,统计系举行了佟哲晖教授85岁华诞祝寿活动。佟老的学生邱东、蒋萍、王庆石、武献华、孙慧钧、冯力、郭天配博士,佟老的再传弟子杨仲山、宋旭光、赵建国、刘颖、黄小玉、陈梦根、侯瑜、徐强、李晶、郭江、包祖明、田成诗、孙玉环、金钰、王亚非、张迎春、岳小婷、李兴发、张梦林博士(生)以及统计系教职工参加了活动,并向佟老和夫人宋琳老师敬献了花篮、贺卡和贺联。
2004年9月,统计系代表学校向辽宁省招生与考试办公室申报“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调查与分析专业(独立本科段)》主考院校”资格。随后,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自考委批复我校为主考学校。
2006年6月,统计系举行了首届“调查分析师”结业典礼暨证书颁发仪式。国家统计局继续教育处处长姜勤德、大连市统计局教育中心主任韩占刚、大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专项调查处处长付石民和系主任蒋萍教授、赵振伦教授、白雪梅教授参加了此次典礼,并向105名学生颁发了证书。
2006年11月,东北财经大学又一次变更机构名称,统计系易名为统计学院。截止统计学院成立前,统计系共有教职工30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他们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11人(其中9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在校本科生达到400多人,研究生160多人。
㈡2006—2008
2006年11月22日,学校下达东北财大委发【2006】31号文件,决定统计系更名为统计学院。
统计学院领导及机构设置是:蒋萍任院长,徐建邦任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杨仲山任副院长,李斌任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孙鹤香任院办公室主任,孙永钢任院分团委副书记。学院下设经济统计教研室(主任徐强)、市场统计教研室(主任夏伟)、基础统计教研室(主任刘沈忠)和人口研究所、统计科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
2007年3月,统计学院在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更名典礼。在校工作的统计学院校友一百多人到会祝贺,副校长武献华教授代表校友讲话。大家欢聚一堂,畅谈统计学院的发展和未来。
统计学院成立近两年来,坚持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教学管理,注重科学研究,加强教学团队和精品课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⒈学科建设和教学建设工作
2007年11月,以蒋萍教授为带头人的 “国民经济与社会核算” 创新团队被辽宁省评为“2007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2007年年中,统计学专业再次通过辽宁省重点学科评估;年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又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至此,统计学院已拥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一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一个省级创新团队。
2007年4月,“统计学(含SPSS)”被评为校级精品课。2008年5月,“市场调查与分析”分别被评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连同2005年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的《国民经济统计学》(为当时全国同类课程中仅有的国家级精品课),学院目前已拥有1门国家级、1门省级和2门校级精品课程。
在教学建设中,学院通过学科建设带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活动的开展。几年来,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编写选用优秀教材、规范教学大纲和教案、开展教改和教研活动、认真落实听课制度和学生座谈会制度等工作措施,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了教师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越来越好,涌现出一批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教师。白雪梅教授分别当选为第三届校级教学名师和大连市优秀教师。在学校组织的毕业生评选“心目中最有影响力的恩师”活动中,自2002年起学院先后有宋旭光、杨仲山、冯力、黄小玉、赵振伦等当选,其中冯力三次当选。
根据统计学专业教育对数学基础要求高的特点,学院多次研究本科生的数学课教学和学习问题。一方面在修订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时,增加数学类课程的课时数和学分数量,同时,学院专门与教务处和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沟通,采取聘请优秀教师授课、增加习题课时、组织辅导答疑等措施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并采取课堂提问,集中集体学习、学生相互解答问题、自行安排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督促和管理。
2007年9月,统计学院派出5支学生代表队参加东北财经大学第一届数学建模竞赛,2004级荣励群、崔梦婷、韩芳获一等奖,2005级陈光平、曾诗琪、罗婷婷获二等奖,2005级叶晓路、袁野、王志刚获优秀奖。我院获奖队伍数为全校最多。10月,荣励群、崔梦婷、韩芳代表学校参加辽宁省数学建模竞赛,又获二等奖。
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使学生考上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近四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均为18%以上。
⒉科学研究工作
2007年和2008年,学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经济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统计研究》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并有1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出版专著(教材)13部。
在一年一度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2007年蒋萍、张迎春各有一项获得立项,2008年刘颖有一项获得立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评审中,2008年赵进文有一项获得立项。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评审中,自2001年到2008年的8年间,统计学院教师共中标1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
在2008年6月第九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评审会上,蒋萍(与邱东合作)的专著《国民经济统计前沿问题》获专著类一等奖(惟一的全国一等奖),蒋萍的课题《卫生行业:发展水平、决定因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获课题论文类二等奖,孙慧钧的论文《符号检验在经济指数中应用的探讨》获课题论文类三等奖,蒋萍主编的教材《市场调查》获教材类三等奖,冯力的课件“统计学(含SPSS)[实验室机房版]”获课件类三等奖。
⒊研究生教育工作
2008年4月,统计学院申报的“风险统计”专业硕士点获批,至此,学院共有4个硕士点,即“统计学”、 “国民经济核算”、“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风险统计”;3个博士点,即“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有志求学的学子提供了上升发展的空间。
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学院加强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在论文选题、写作、答辩等环节都明确严格要求。从2006级开始建立研究生班主任制度,选派青年教师金钰、屈超和孙玉环分别担任2006级、2007级和2008级研究生的班主任。班主任组织、参加研究生的联谊会、座谈会、春游等活动,组织研究生参加学院的各类活动,既强化了学院对研究生的管理,也增进了研究生的归属感,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显著提高,研究生毕业率、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7年和2008年两次公布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均被评为“A+”,并分别排在全国第三位(2007年)和第二位(2008年)。
⒋建院60年庆典工作
到2008年11月,统计学院将走过60个春秋。为了弘扬传统,展望未来,学院开展了系列活动。
⑴发布院庆公告。学院通过校园网、电子邮件和其他渠道,分别于2008年3月12日和9月11日发布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一号、二号公告。
⑵征集校友纪念文章,接受社会各界和校友的贺信、贺词。
⑶举行系列学术报告会。
借助学校的博士生导师论坛、博士论坛,学院举行了“庆祝统计学院成立六十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3月13日蒋萍教授做“统计研究的国际动态与最新进展”报告(梅园A座);3月20日张迎春博士做“世界银行使用的国际经济比较方法——兼谈ICP的最新进展与中国差距”报告(梅园A座);4月10日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贺铿教授做“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增长的特征分析”报告(国际商学院会议室);4月17日富虹经济学院院长王询教授做“中国南方北方的民间社会与地方政府”报告(梅园A座);9月16日电子商务学院副院长李洪心教授做“经济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仿真”报告(梅园A座)。
⑷编辑《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60年》纪念文集。
⑸2008年10月举办“2008统计科学研讨会暨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成立60周年庆典”。
⒌筹办佟哲晖教授90华诞暨执教60年庆祝活动
佟哲晖教授是著名的教育家、统计学家,曾先后任东北财经学院、辽宁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教授,曾任辽宁财经学院副院长、代院长,曾长期担任计划统计系系主任,至今仍指导统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关心统计学院的发展建设,是东北财经大学及统计学院教师的旗帜和楷模。
2008年恰逢佟哲晖教授90华诞暨执教60年。为此,统计学院组织筹划了一系列庆祝活动。
2007年12月15日,佟哲晖教授的弟子在大连香洲花园酒店为佟哲晖教授举行了九十华诞(虚岁)祝寿宴会。佟哲晖教授携夫人宋琳教授、佟哲晖教授的历届博士研究生、统计学院教师以及曾在统计学院工作过的部分校友近九十人出席了宴会。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国强教授代表学校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生日致辞,对佟老为东北财经大学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等方面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旭光教授代表佟老的学生发言,对佟老所给予的谆谆教诲深表谢意。校党委书记刘爱军、校长艾洪德教授送来了祝寿花篮。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也送来贺礼。统计学院协助组织了这次祝寿宴会。
2008年6月23日至7月2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人生》栏目制片人林安芹、编导王懋等一行三人来校为佟哲晖教授制作专题节目。在校期间采访了佟老、佟老的学生邱东、蒋萍、武献华、王庆石、郭天配、冯力等,并召开了座谈会。制作的专题片《佟哲晖:杏坛之上,生命永不褪色》由中央教育电视台在2008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播出,真实生动地介绍了佟哲晖教授的业绩和生活。统计学院对采访和制作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和协助。
2008年6月上旬,《光明日报》记者朱振国访问统计学院,与学院领导就《光明日报》刊登佟哲晖教授先进事迹进行了磋商,并商定12月上旬在《光明日报》人物版“走近大家”专栏刊登“30年劲放桑榆之辉”特稿,在佟老90华诞来临之际,全面介绍佟哲晖教授改革开放30年以来教学和育人方面的先进事迹。
2007年下半年,学院开始筹划设计印制《佟哲晖教授九十华诞暨执教六十年纪念画册》和出版佟哲晖教授弟子的论文集《弟子集》。
2008年12月,学院将协助学校举办“佟哲晖教授九十华诞暨从教六十年庆典”。
⒍其他工作
2006年6月13日,统计学院举行了“第三届‘调查分析师’结业典礼暨证书颁发仪式”。仪式由统计学院院长蒋萍教授主持。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武献华、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副院长石占前、大连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专项调查处处长付石民、统计学院博士生导师白雪梅先后在仪式上发表讲话。与会领导向获得调查分析师资格的114名学生颁发了证书。
2007年4月,学院党总支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总支委员会,徐建邦任书记,李斌任副书记,蒋萍、杨仲山、夏伟、徐强、孙永钢任委员。
2007年9月,学院成立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徐建邦、白雪梅、杨仲山、安旗(校外)、李达生(校外)任委员。
2007年10月5日,为庆祝77级校友参加高考三十年、83级校友毕业二十周年和93级校友毕业十周年,统计学院在校科学报告厅隆重举行了“2007金秋校友联谊会”,三届校友重聚母校,互致问候,共话友谊。佟哲晖教授、李东阳副校长、宣传统战部张淑敏副部长和就业指导与校友工作处李卿燕副处长出席了联谊会。在联谊会上,李东阳副校长致辞欢迎校友回家,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状况。统计学院徐建邦书记介绍了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目标。77级校友向母系赠送了“辽财计统七七班根在东财统计学院”条幅。校友们登台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展示了当年的班级旗帜,欣赏了由在校生精心准备的文艺演出,表达了他们对母校的思念及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
10月6日,学院邀请77级校友张兆臣、王守用、于立、何庆彪与2006级研究生座谈;邀请77级校友佟宝君(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纪检组组长、理事会常务理事)、邱东(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王希文(辽宁省发改委副巡视员)与2007级研究生座谈。同日,学院邀请83级校友薛原、夏树强和车越与在校本科生进行座谈。校友与学生就在校期间学习、参加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解答了学生在求职应聘等方面所提出的问题。
2007年10月,学院成立实验教学部,徐建邦任主任,冯力任副主任。
2007年10月23日,统计学院题为“缘相聚、本硕情”的2007级本科生、研究生迎新生晚会在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此次晚会是统计学院首次为本科生、研究生共同联谊而举办的迎新晚会。
2007年11月11日,蒋萍、田成诗、金钰参加了在福州举行的中国统计学会第十四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蒋萍教授作为了题为《统计研究的国际动态与最新进展》的特邀学术报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学院党总支响应学校党委的号召,组织学院教工党员、教师和学生向灾区捐款。截止到5月16日,教职工共捐款7600元(其中,捐500元以上的有6人)。5月26日,学校党委又下达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的通知,截止到5月28日,学院21名教工党员和31名学生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15856元,(其中,教工党员14500元,交纳1000元以上的有4人;学生党员1356元)。
2008年6月20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林丰泽教授、淡江大学统计学系主任蔡宗儒教授及一名博士访问统计学院,与学院师生就统计学的发展前景与应用领域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为统计学院题词。林丰泽教授的题词是:“欣逢东北财大统计学院成立六十周年,诚挚祝贺贵院桃李满天下,贵校校运昌隆。”蔡宗儒教授的题词是:“校运昌隆,统计天下。”
2008年7月25至28日, 由学院和北京聚源锐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SAS编程与金融统计”研讨培训班在学校进行。培训班邀请金融数据库及金融建模专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世武教授为主讲人,讲授了SAS编程、股票收益计算、固定收益证券计算、收益波动率计算、可转债定价等课程。共有60多人参加了培训,其中统计学院有孙玉环、白雪梅、赵进文、孙旭、尚红云和梁忠辉六位老师参加。
师资编辑本段回目录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师资力量雄厚,他们中有中国统计界第一位女博士,有中国统计
学会副会长,有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在近期的四位校长中有三位(含现任校长)出自统计系, 全校最早的两位博士均在统计系,全校现有博士生导师39名,其中15人出自统计系。
统计系下设国民经济统计、市场统计、基础统计等三个教研室, 统计科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等两个研究机构。设有办公室、资料室、辅导室等行政、教学辅助和学生管理机构。
全系目前共有专兼职教师2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助教3人。 另外聘有客座教授1位。统计系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学历结构,7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1人为博士后;12人获硕士学位,其中7人为在读的博士生。系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大多数教师年富力强,35岁以下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一半。
全系有负责党务、行政、教学辅助及学生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5人。
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近年来,统计学科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现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EU(欧盟)等国际性组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先后邀请英国帝国理工、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英国Leeds大学,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 英国Surrey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国际一流学府的专家学者到我系进行学术交流,使全系师生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掌握国际最新学术发展动态。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本专业在本科阶段着力教育学生领会统计思想,掌握通用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方法,以及统计学具体应用领域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注重对学生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技能方面的培养,力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本系重点研究的统计学应用领域以社会经济统计和金融统计与分析为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时间序列分析、经济计量学、市场调查、金融统计、证券期货基本分析、证券期货技术分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这些领域对高级统计学专业人才有着广泛的、持续的需求,这是本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
统计系研究生教育历史较长,招生人数较多,2002年硕士生的考取人数占报名人数的42%,考取率在全校排在首位。在硕士教育阶段,有两个硕士点:统计学硕士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硕士点。这两个硕士点面向全国招生。统计学硕士点有四个培养方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证券期货行情分析、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精算方向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四个研究方向,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研究广度与深度。研究生教育面向市场,研究方向趋向多元化,从而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培养提供各方面的统计学人才。
统计学专业为理科招生,具有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也招收博士后工作人员。
本词条由以下会员参与贡献
- li>
- happy_287422301 li>
- caicaiweihai li>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