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经济可循环度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什么是经济可循环度编辑本段回目录

  所谓经济可循环度,是指在某一特定空间单位主体(企业、农村社区、城市甚至国家)在经济上最优地循环利用某种“废弃物”规模占该空间单位主体所产生的该 “废弃物”总量的比重。

经济可循环度的公式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济可循环度既可以小于1,也可以大于1。如果经济可循环度大于1,意味着该空间单位主体经济上循环利用的某种“废弃物” 超过本空间单位主体所产生的规模,而循环利用了该空间单位主体以外的“废弃物”资源。用公式表述为:

  DWC=\frac{q^*}{Q_0}

  式中:Q0——“废弃物”总量

  q * ——最优的利用废弃物的规模

经济可循环度的影响因素编辑本段回目录

  某种“废弃物”的经济可循环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循环利用的技术、取决于所节省资源的价格水平、取决于循环利用的工艺以及循环利用的地点。从成本收益角度考察,某种“废弃物”的经济可循环度由该“废弃物”的价值密度、变动成本以及固定成本三个因素综合权衡决定的,而市场需求变动、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的改进等外部条件都会影响到“废弃物”的价值密度、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从而最终影响其经济可循环度大小。

  (1)价值密度

  所谓“废弃物”,或者是失去原有必要使用功能或功能过时而被淘汰的物品(包括生产废弃物、消费废弃物),或者是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愿产生但又不得不产生的伴生“排泄物”(如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生活污水等)。从理论上讲,这些“废弃物” 尽管已经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或伴随原有产品使用价值发挥而产生“负使用价值”,但从更大范围的物质循环和新陈代谢系统来看,任何物品包括“废弃物”都具有某种使用价值,都含有能够被利用的有价值材料或能量。价值密度是指单位“废弃物”(如体积、质量等)中所含有的有用材料或能量的价值量。由于“废弃物”循环利用往往也需要投资和成本,也要消耗资源(能源),甚至还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如果“废弃物”的价值密度太低,“废弃物”循环利用就可能得不偿失,也就难以被循环利用。因此,含有足够高的有用材料或能量是“废弃物”能够被循环利用的前提。

  “废弃物”价值密度的高低除了自身的自然属性以外,还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循环利用的工艺过程,一般来说,“废弃物”的价值密度会随着工艺过程复杂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二是替代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废弃物”所包含的有用材料或能量的价值量会随着替代品市场需求的增大而提高,随着替代品价格的升高而提高。

  三是相关产业的衔接程度,相关产业衔接程度越高,“废弃物”成为有价值物品的可能性就越大,价值密度就会越高。

  (2)变动成本

  “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一般要经过收集、运输分离和再加工四个环节,与这四个环节相对应的变动成本分别是收集成本、运输成本、分离成本和再加工成本。

  ①收集和运输成本

  许多“废弃物”循环利用往往需要专门的场所和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可能处处布点。“废弃物”必须能够集中到某一个空间点,才能够被分离出有用的材料或被循环利用。要将“废弃物”集中到某一个空间点又需要两个环节:首先是将相对分散的同类“废弃物”集中到一定规模(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对“废弃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筛选);然后将一定规模的同类“废弃物”运送到特定地点进行循环利用。与这两个环节相对应的变动成本为收集成本和运输成本,统一称为集中成本。收集和运输成本对“废弃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敏感,随着“废弃物”循环利用规模的增加,其来源范围会不断扩大,空间分散程度可能会提高,边际收集和运输成本会不断增加。

  “废弃物”收集和运输成本大小与其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固相、液相、气相还是混合相)、空间丰度有紧密的关系:一些“废弃物”产生的数量大且空间分布比较集中,其收集和运输成本可能会比较低;另一些“废弃物”产生的数量小且空间分布比较分散,其收集和运输成本往往就相对较高。

  ②分离成本

  分离环节是将“废弃物”的有用价值与其他成份相分离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废弃物”或同一“废弃物”的不同循环利用方式,分离环节的重要性程度可能会存在明显差异。有些“废弃物”可以不通过将其有用价值与其他成份分离而能够被直接循环利用,分离成本很小甚至为零。而对另一些“废弃物”来说,如果不能将其中的某一有用物质通过物理或化学等手段与其他物质有效分离出来,这些价值比较高的物质就很难循环利用,分离环节就变得非常关键。对需要分离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来说,“废弃物”分离成本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其物理或化学构成,“废弃物”的物理或化学成分越复杂、越“良莠不齐”,成分之间结合得越紧密,分离成本就可能会越高。 “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分离环节往往需要专门的机器设备和工艺。在设计规模内,边际分离成本可以认为是不变的,但如果超过设计规模,边际分离成本可能会急剧上升。

  ③再加工成本

  不需分离过程的“废弃物”或从“废弃物”分离出来的有用材料或能量,其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往往还需要再加工过程,需要消耗其他资源特别是能源,存在一定的再加工成本。“废弃物”再加工和一般产品的加工没有根本的差异,其成本大小往往取决于生产工艺。与分离环节一样,“废弃物”再加工环节需要专门的机器设备和工艺。在设计规模内,边际再加工成本也是基本上不变的,如果超过设计规模,边际再加工成本则可能会急剧上升。

  (3)固定资产投资和固定成本

  许多“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往往需要比较大规模的专门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比较高的固定成本。例如,江苏省张家港市沙钢公司仅在“十五”期间,仅对循环经济、环保设施方面的投资就已超过了30亿元。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意味着达到盈亏平衡的生产规模也比较大,如果“废弃物”循环利用不能达到投资规模所要求的最低生产规模,就不会形成有效的循环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也就难以有效发展循环经济,“废弃物”就只能是废弃物。

  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相应较高的固定成本需要“废弃物”的数量能够有效地集中到一定规模并能够持续性供应。但是,许多“废弃物” 往往是空间分布比较分散,要将这些分散的“废弃物”集中起来需要边际递增的收集和运输成本。由于“废弃物”收集和运输成本大小与其空间分散程度正相关,如果“废弃物”空间分布分散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现因为收集和运输成本太高而导致“废弃物”循环利用失去经济竞争力。因此,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得许多 “废弃物”的空间集中程度成为其能够经济循环利用的关键性条件。

经济可循环度高的“废弃物”特征编辑本段回目录

  根据经济可循环度决定的静态数学模型,可以对那些具有较高经济可循环度“废弃物”的技术经济特征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类。当然,有些“废弃物”可能会同时具备两项以上特征,其经济可循环度就更高。

  1.较高的价值密度

  有些“废弃物”经济可循环度比较高是由于其价值密度比较高,循环利用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收益。因为“废弃物”的成本一般比较低,如果其价值密度比较高,其循环利用就可能具有比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甚至还会产生出专门回收和再加工 “废弃物”的企业。随着原料的日益昂贵,刺激着“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如江苏春兴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再生铅生产企业,针对我国铅资源十分紧缺的现状,该企业构筑了“废铅回收-冶金精练-铅合金加工-铅产品再生”的循环体系,每年回收利用2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缓解了我国铅资源供需紧张矛盾,企业效益也非常好。江苏南通回力橡胶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废旧轮胎橡胶回收再利用生产企业,3吨再生橡胶可替代1吨天然橡胶,近几年该公司再生胶年产量已超过3万吨,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并且年出口再生胶3600吨,创汇200万美元

  2.较低的分离成本

  许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分离成本是比较低的,甚至不需要分离而只是通过自身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就能够自然循环利用,因为分离成本较低,这些“废弃物”经济可循环度比较高。如生态农业中的农产品“废弃物”和畜牧产品“废弃物”;冶金、化工行业的能量梯次运用以及酸碱废液中和等。与此相反的是,在实际生活中,高分离成本成为许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瓶颈,一些具有较高价值密度的“废弃物”往往是由于分离成本太高而难以被循环利用,如所谓的电子垃圾和含有大量具有利用价值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工业废水。

  3.“废弃物”产生规模大、空间分布集中

  对于那些“废弃物”产出量大且空间集中的空间单位主体,“废弃物”产出规模足以支撑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并且“废弃物”空间分布的集中也使得其收集和运输成本比较低,这大大提高了“废弃物”的经济可循环度。“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也是大规模社会劳动的结果。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在相对集中的空间内产生大规模的“废弃物”,既可以在空间单位主体内部实现,也可以通过不同空间单位主体的联合实现:

  一方面,一些空间单位主体自身所产生的“废弃物”规模比较大,能够满足规模处理的需要,因而可以满足其内部循环利用的规模要求,甚至还可能在消化完自身产生的“废弃物”后,需要从外部购买一些同类“废弃物”,“废弃物”经济可循环度超过1。

  另一方面,虽然有些空间单位主体自身产生的“废弃物”难以达到规模处理,但如果将相类似的空间单位主体集聚起来,就可能满足“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规模要求,“废弃物”经济可循环度就可以大大提高。

  4.专门化固定资产投资较低。 “废弃物”循环利用一般需要一些专门化的固定资产作为集中、分离和再加工利用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既提高了“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能力,也提高了循环再利用的成本和门槛。一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所需要的专门化投资比较小,并可以就近取材,从而提高了“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程度。因此,较低的固定资产规模往往应用在“废弃物”产生规模较少、循环利用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的空间单位主体,如家庭、小规模农业,其产生的某些“废弃物”循环利用简便、易行,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也比较低。

提高经济可循环度的途径编辑本段回目录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尚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全社会性的循环经济还没有真正建立,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一项内部研究资料(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中国废钢占粗钢产量比重为26%,世界平均水平为43%;中国再生铝占铝产量比重为21%,世界平均水平为40%;废纸占造纸原料比重为33%,而日本达到60%。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对落后表明我国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但需要在遵循“废弃物”循环利用内在经济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出提高经济可循环度的有效途径。

  1.加强产业耦合,大力发展范围经济

  “废弃物”的经济可循环度除了受自身物理、化学特性制约外,还要受到社会经济大系统物质运行技术、经济条件的影响。循环经济强调不同产品、不同生产环节间的代谢和共生关系,只有这样,某个企业或生产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才能够被其他企业或生产环节充分吸收和转化。这种相互依存的代谢和共生关系,需要社会生产的各个企业、各个部门或各个环节等经济活动主体存在互补性的紧密技术经济联系,形成封闭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条。互补性的技术经济联系使得生产总成本大大低于各自独立生产所需要的成本简单叠加,表现出明显的范围经济(范里安,1998)。范围经济不仅可以提高“废弃物”的价值密度,还可能降低各种循环利用的成本费用。

  范围经济可以在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不同层面实现:

  首先,大型企业在其内部实现范围经济。如大型火力发电厂的粉煤灰处理、脱硫处理,大型化工企业或冶金企业的余热梯度利用等。这些企业不仅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产品纵向一体化特征明显,有很强的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而且这些企业自身所产生的“废弃物”规模比较大,可以在企业内部满足循环利用的规模要求,甚至有些企业在消化完自身产生的“废弃物”后还要从企业外部购买一些同类“废弃物”,“废弃物”经济可循环度超过1。江苏沙钢集团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和再生利用系统,每年从中直接获利9000多万元,循环经济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超过了35%,生产废水接近零排放,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其次,园区层面实现范围经济。单一的企业可能难以具备循环利用其“废弃物”所要求的范围经济或最低规模,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困难。如果能够在空间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内促使生产上相互衔接的相关企业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则可以很好地解决“废弃物”循环利用问题,也符合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原则(张文红,2003)。江苏省常州市经济开发区将其园区的热电厂与印染企业联合最为典型。热电厂在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煤渣和含有二氧化硫的烟气,这些烟气需要用碱中和,脱硫达标后才能排放。而印染厂在生产中需要排放大量碱性废水,碱性废水需加酸中和后,才能进行生化处理。两类企业进行联合实现以“废”制“废”,印染厂降低了废水中的色度和悬浮颗粒物,COD指标下降了50%,大大节约了废水处理的成本;热电厂因用碱水对烟气进行脱硫,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年少缴排污费30多万元,也减少了热电厂自身的用水量。

  最后,社会层面实现范围经济。由于受到空间制约,某些“废弃物”在园区内也难以被循环利用,这时可以通过市场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实现循环利用(王丙毅,2006)。循环经济环状循环是更多地表现在物质运动形态上,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社会经济运行要受到价格和信息等经济信号的引导,“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资源配置完全可以突破环状封闭的限制,变环状循环为网状循环,依靠市场机制,借助中介组织和信息,通过信息流引导物流,将不同企业、不同社区甚至不同区域的同类“废弃物”进行整合、调剂余缺,大大提高其循环利用水平。江苏南通启东市王鲍第二砖瓦厂利用上海挪亚公司的造纸废水代替内燃煤处理污泥,年节约煤 500吨,节省粘土约1万方,全年新增效益30万元。

  2.健全循环经济的产业组织形式

  如果某种“废弃物”经济可循环度大于零,其就具备了循环利用的现实生产力。但是,现实生产力要付诸实施,还要受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形式的制约。循环经济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废弃物”的生产者、流通者、再转化循环利用者。与一般的产品生产不同,对“废弃物”生产者来说,如果“废弃物 ”不能有效循环利用,它就只对生产者构成处理成本或者将该成本转移到社会,。前面的分析都是假定“废弃物”的产生和循环利用基本上都是在同一空间单位主体内发生的,但如果“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体不是其产生主体时,就会存在“废弃物”产生者是继续承担成本还是分割收益的问题。因此,“废弃物”循环利用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模式需要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

  与其他产品生产过程一样,“废弃物”经济可循环度的核心是如何内化循环利用的成本和收益问题(Alchian and Demsetz.,1972)。“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具体产业组织形式,要由“废弃物”循环利用相关利益者的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程度、“废弃物”的产出规模、交易双方的市场力量等因素决定(Williamson,1975)。对许多“废弃物”来说,随着经济可循环度的提高以及循环利用规模的扩大,“废弃物”价值密度会不断提高,“废弃物”价值密度的影子价格属性减弱,市场化程度会不断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市场化循环利用的“废弃物”往往意味着较高的经济可循环度,甚至可以产生专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

  3.推进技术进步

  循环经济要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倾向于提高“废弃物”的价值密度,降低分离成本和再加工成本。因此,技术进步在提高“废弃物”价值密度、降低分离成本和再加工成本上具有关键意义。“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因此,应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进步水平。政府在加大对基础性技术研究开发投入的同时,还应通过财政等各种措施激励企业提高研究开发水平。从技术进步的重点来看,因为过高的分离成本和再加工成本往往成为许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瓶颈,所以,循环经济相关技术进步的重点在于能够降低“废弃物”分离成本的再加工成本的领域。

  “废弃物”循环利用与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循环经济技术进步要紧密与企业或行业技术结构、企业规模结构调整、改造和升级结合,统一协调形成合力,做到事半功倍。如果单纯为循环而循环,不能与整个企业或行业的技术进步、工艺设备更新很好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就可能难以理想,甚至事倍功半(苏建设、顾巍,2006)。

  4.完善各种政策措施

  首先,因为“废弃物”循环利用往往有很高的环境效益,具有正的外部性。所以,循环经济要以合理的价格和税收调节政策为杠杆。合理的价格税收杠杆以及市场培育可以提高“废弃物”的价值密度、减少相关成本,从而提高“废弃物”的经济可循环度。

  其次,通过社会管理,引导分散的消费者合理处置“废弃物”,降低“ 废弃物”的收集和分离成本,从而有利于提高经济可循环度。

  最后,由于“废弃物”的空间分布对其循环利用的收集和运输成本非常关键,因此,“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合理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1】郭庆方.循环经济:经济可循环度及其实现条件,《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2期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经济可循环度”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经济可循环度 Alchian Demsetz Williamson 产业 产业链 产业集群 产品 产品生产过程 价格 企业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