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产生板结效应?其主要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是去个性现象严重。个性是指一个人与另外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是相对于共同特性的个人倾向。具有个性鲜明的人,在一个群体里,这个群体就会充满活力,充满朝气。而板结效应产生后的群体中,就是失去了具有个性鲜明的人,换言之,群体中去个性现象严重就会产生板结效应。
二是去竞争现象严重。竞争是群体中个人间力求胜过对方的对抗性行为。它能激发一个人的动机,能使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更为强烈,对于各种竞争性活动将会发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使个体始终处于活性状态。去竞争现象就是上述这些生动活泼的现象全部消失,整个群体处于一个一团“和气”之中,无活力可言,从而产生板结效应。
三是缺乏柔化沟通。一个群体要有活力,要有生机,群体内的成员必须相互友好平等地交往,不能有硬性沟通现象,否则,相互间就会感到这种本应平行沟通的现象变成了自上而下的“命令”沟通,其沟通需要无法满足时,就容易发生人际紧张的现象,这种紧张还潜藏在内心深处,表面上还是进行着“友好”沟通,实际上已失去了融洽的人际关系,处于冷漠、冻结的状态之中,因此,这一群体也会出现板结效应的。
四是缺乏有效的冲突。产生板结效应的群体往往会有如下几种现象。一是多数成员都有唯唯诺诺的倾向;二是把有不同见解视同为闹不团结;三是一有冲突就想把它平息下去;四是表面的热情掩盖了内心的冷漠,以维持“合作”关系。从而使这一群体产生懒散、无生气、冷和气的板结现象,抑制了群体的创造性和工作效率。相反,如果群体中存在着一些有效的冲突,那么,这个群体就可能健康地得到发展,它就有利于刺激群体成员的发明创造,鼓舞他们积极向上,开阔他们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想,增强他们的活力,同时也增加了这一群体的生机。
这种板结效应在学校班级中稍有管理不慎就有可能发生。因此,学校班主任教师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下列几方面的对策供学校教师运用时参考。
首先,学校教师要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创造一个民主气氛。在民主管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有权力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讲真话,畅所欲言,学校教师要倾听,要重视,要反馈,做到“纳谏如流”,不报复打击,不给小鞋穿。也就是要健全信息沟通渠道,使上下左右信息畅通无阻。为了使班集体更有活力,不使学生有后顾之忧,可以建立“教师信箱”、“教师电子信箱”、“无记名征求意见”等参与班级管理方式,使广大学生积极性大增、活力倍加,不至于产生板结现象。
其次,学校教师要加强竞争的引导工作。竞争虽然可以激活班集体的活力和生机,但是,如果经常遭受失败,也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失败感和自卑感,经常成功也会使学生骄傲自大,过于自负,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失败者与成功者的对立情绪,使班集体面临瓦解。因此,对竞争必须采取引导。一般来说,宜组织小组间的竞争,如第一组与其他组展开学习竞争活动;宜设置多种竞争奖励标准,如设置综合奖、单项奖、安慰奖、鼓励奖、参与奖等;宜适度开展竞争活动,次数多、范围广、强度大的竞争活动,对学习不一定有利,因为这样的竞争,学生的情绪都会十分紧张激动,精神负担过重,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发展质量。
第三,学校教师在培养班集体精神和培育班级文化的同时,不能泯灭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班级风格。学校制度、规范、纪律等学生必须遵守,这是勿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还有他自身的独特色彩,甚至有时会对学校教师、班级制度等带来冲撞,这不能把他看成是异类,不能把他看成班级形象的破坏者、班级精神的损坏者、班级文化的毁坏者,而应该认为他为新的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文化起到促进作用、激活作用。可见,对学生的个性,一要容许,二要培养,三要引导,尽可能地养成良好的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