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学中,范性是指在应力超过一定限度的条件下,材料或物体不断裂而继续变形,在外力去掉后还能保持一部分残余变形,又称塑性。在人际心理学中,这种范性所起的影响作用,就称之为范性效应。
为什么会产生范性效应呢?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一般认为,范性效应由如下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一是应力不过度。应力是材料或物体由于外因或内在缺陷而产生形变时,在它内部任一截面单位的面积上双方的相互作用力。在人际关系中,这种应力是指人际双方的相互作用力。应力不过度就是说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既不是“不及”也没有“过分”,而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始终保持在一个有利于产生范性效应的适当限度内。
三是材质具有范性。能不能产生范性效应,与材质密切相关。并不是所有材质都具有范性的,有的材质很脆,一折即断,有的材质很柔,一折即变,虽不断,但难以变形。具有范性的材质,既不脆又不柔,在外力作用下尚能有所变形。在人际关系交往中,也存在着上述三种情形,有的人个性很倔,有的人个性很活,还有一种处于两者之间,具有范性。具有这种个性的人,就容易产生范性效应。
这种范性效应在学校导学育人中也很有作用。特别是学校教师,上要与学校领导打交道,下要与学生来往,中间还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等联系。如果不使自己具有范性人格,在交往时如果应力过度,那么,就会产生范性效应的消极作用。因此,在人际交往时,一定要保持能进能退、可屈可伸的范性人格和适度的应力状态。具体要注意如下几方面的对策:
首先,学校教师要养成范性人格。范性人格主要特征有:能抛弃固有成见,理解他人问题;与人相处时虽能理解、认同他人观点,但还能保留自己内核的东西;即使被人责难也能保持“大将”风度;满足于适度,不喜欢走极端;善于宽容,能忍耐,但不放任;表现灵活,但不乱来;有计划且充分考虑后果,等等。这些人格特征如果具备的,就十分容易产生范性效应,十分有利于学校导学育人工作。
其次,学校教师应保持适度的应力状态。适度的应力状态就是与交往的人群保持适当的空间、时间距离,最重要的是适当的心理距离,要学会适度的交往艺术。具体应注意如下几方面。一是适度的心理交往。学校教师与人交往时,表面上是空间与时间内人与人的接触、交流,其实质是心理交往与沟通。这种心理交往与沟通,学校教师既不能过于主动积极,也不能过于冷淡、被动,否则,就会给人以别有用心或“冷血动物”之感觉,这两种心态都不利于学校教师开展工作。特别是对学校领导过于积极的交往,有时不仅不会得到学校领导的赏识、接纳而且还会令人生厌。
要知道学校领导的时间是很宝贵的,都有他们自己的工作安排,一般是不喜欢教师随意打乱这种工作时间上的安排,除非是他们认为你的交往积极性很有价值,对他们的工作很有帮助,是他们一直来梦寐以求的,否则,我们教师就不要盲目地热情万丈地进行交往。事实上,这种交往也会给其他教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过于热乎领导与冷淡群众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会使多数教师对你产生蔑视心理。因此,对学校领导交往特别要注意防止过度交往。也就是说,两头交往都要保持适度,是过度的要减弱,是缺度的要给予补足。二是要有适度的交往频率。学校教师除了班级决策、制订教学计划等工作外,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协调、说服等工作,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与人交往的频率,否则这项工作就难以做好。但这种交往频率如何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是很有讲究的。否则,整个行动方案就会失控,导学育人工作就会无序,被人牵着牛鼻子走。
为了防止过度的交往频率发生,学校教师应注意:( 1 )对学生有定期的交往时间,如接待日、或班级会议;( 2 )对学生有总体的个别访谈日或恳谈日;( 3 )定期向学校汇报;( 4 )定期向社会、家长开放;( 5 )设立教师信箱或教师电话;( 6 )长时交往实现预约制度,等,以减少不必要的交往频率。上述这些做法,同样适用于防止交往频率过低的现象。三是非角色交往要适度。在学校导学育人中,学校教师除了以学科教师、班主任教师等角色进行交往外,同时还要运用非角色进行交往,但一定要适度,过度了,学校教师角色的威望就会受到影响,正式组织的力量就会受到制约。如果过少了,那么,学生就可能会敬而远之,正式组织就会僵化,缺乏生机活力。那么如何做到适度的非角色交往呢?首先,原则问题不能用感情来取代,也就是角色交往与非角色交往要区别清楚,什么场合该角色交往,什么场合该非角色交往,两者不能混淆。其次,角色交往在学校导学育人中总是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学校导学育人中,角色交往是为主的,非角色交往是为其服务的。在学校导学育人外,应以非角色交往为主,尽量使大家轻松活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