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布莱姆以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做了个有意思的实验。他告诉孩子们有一些糖果给他们吃,他们可以在两种糖果中任选其一。布莱姆与孩子们说完这话就走了。他的助手紧随其后走进房间。但是,这名助手并没有像布莱姆所说的那样做,他只是任意地将一种糖果发给每一个孩子,而不是让孩子们自己来挑选糖果。这一过程结束后,布莱姆再次现身。通过与孩子们的谈话,他了解到,原本孩子们评价说自己是喜欢某种糖果的,但是当他们被强行塞给别的糖果之后,他们的看法改变了,认为原来自己喜欢的糖果不好看或者不好吃了。本来孩子们预期自己可以选择喜欢的糖果,结果当他们发现实际上并不如此,就会感到自己被加上了一种额外的束缚,导致了对本来喜欢的东西也不喜欢了。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处于平静与和谐的状态,常常在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然而不协调时必然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不和谐。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一个人构造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所以常常要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对外面世界的看法,去根除一切搅扰。
那么人们如何来解决这种不协调呢?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途径:
第一,改变行为,从而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比如,“知道吸烟有危害”而“每天还在吸烟”的人,把烟戒掉,两个认知元素便协调起来了。
第二,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自己的行为。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改变对自己原先的评价,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这样认知也可以达到协调。
第三,引进新的认知元素,同样可以改变不协调的状况。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知识。
这里就要说到管理中的一个“大忌”——管理者的独断。在国内的许多公司企业里,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指手画脚”,而中国的儒学教育使得大部分员工善于遵守命令。对于自己分内的工作,员工本来非常有自己的主见和计划,但管理者常常给建议或者意见,就让员工无所适从、摸不着头脑了,斟酌来斟酌去,“果真”觉得还是领导给的建议好,那就去执行管理者的建议好了。所以,员工往往变主动为被动,渐渐就没有自己的意见了,不用思考就成为员工的习惯了,所以国内的企业创新就比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