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效应的影响很大,《战国策》中的一则故事很能说明它。有一个和曾参同姓名者杀了人,有人去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母不信;过会儿,又有人去给她讲曾参杀人,曾母还是不信;第三次来人讲曾参杀人,曾母却相信了。这则故事表明,由于听到屡次相同的来自不同人的讯息,往往听者会信以为真。G·奥尔波特等人对此也作过实验研究,他们发现口头传播流言后,其内容会发生明显的歪曲。一般来说,流言呈S型传播,先是缓慢传播,后来不断加快,当达到高潮时(多数人皆知时)又变得缓慢起来。
那么,流言效应是怎样产生的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它受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与人们有重要关系的事上会产生流言效应。据 G ·奥尔波特研究,在下列三种情况下最易产生流言及其效应。(1)在缺乏可靠信息时。人们在弄不清事实真相时,容易去传播流言,以显示自己比人家能干。(2)在不安与忧虑时。人们心理普遍不踏实时,最易风吹草动,在“非典”期间,流言传播最快、最盛,以致米醋、板蓝根成倍成倍地涨价,涨得令人难以置信。(3)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由于人们的恐怖感与紧张感,对一些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极易成为流言加以传播,如地震、灾荒、疾病流行等。
二是与社会重心人物有关。社会上的一些名流、歌星、模特等极易被绯闻所缠绕,流言也会被传播开来,使得他们心里难受、行为难堪。这里所讲的名流、名人、歌星等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在一定区域内,这种有重心地位的人都有可能被流言所影响。这主要是人们为了茶饭后的消遣,以便消磨时间;也有的是这些名流们自己为了迅速扩大知名度而有意编造的谣言,尔后被变成流言,从而伤害了自己的尊严;也有的是长舌妇惹事生非的,从而变为流言传播,伤及无辜。
三是流言主要是认知偏差造成的。它与谣言还有些本质不同。谣言是恶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而流言尽管也是假消息,但它只是一种以讹传讹的毫无根据的相互传播的假信息,它不是故意的,无直接攻击目标,只是在这种不负责任的传播过程中伤害了无辜。但在传播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对流言内容的是否感兴趣、记忆是否好、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强、个性是否具有夸张等特点的影响。如果对流言感兴趣、有好奇心、记忆力又差、语言表达能力也差,而且对感兴趣的流言内容又好夸张,那么,流言必然是传播快、传得离奇、荒诞,直到最后面目全非。
这种流言的结果是造成了他人的不幸、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也造成了人群关系紧张、不和,甚至对抗;有时甚至会危及社会安定,影响改革与发展。这种流言在学校也会发生,流言效应也不可避免。因此,学校教师也一定要加以重视。
首先,学校教师自己不要参与流言传播,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不要传播流言。减少流言就可以减少流言效应。让流言在学校中无藏身之地。
其次,学校教师要拒绝绯闻,不要成为绯闻中的人物。因为,学校教师与异性之间的接触总会有一些,也会得罪一些人,如果稍不注意,稍为与异性亲近一点,就会被认为有微妙关系,就会被渲染成男女绯闻。因此,一定要小心提防,谨守规范。如已被流言所困者,最好抱着“清者自清”的态度,走自己所应走之路,不被流言所左右,否则,一味解释只会助长流言传播者的猎奇乐趣,流言效应的消极作用就会更大。
第三,学校教师要正确对待长舌妇式的人。流言多数是长舌妇式的人传播的。这种人喜欢把话传来传去,不会对传来的话作出客观判断,也不会去思考把话传来传去有什么危害,而只知道一个劲地传递,有时甚至还添油加醋,夸大事实,以致越传越离奇。对这号人如果能避免接触的,尽量避免。如无法避免的,也要表明态度,甚至批评教育。即使不在流言传播时,与这号人也要少交往,决不主动交往,交往时也要保持冷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要坦荡、正直,对他人的流言不听、不信、不传,对自己的流言反应要冷淡,无须作答与评价。但也要防止“沉默就是事实”的错误判断。如果流言过甚时,必要时还须作出反抗。古言云: “千人所指,不病而死”。流言可畏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