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压力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一般来说,它主要受到了如下因素的影响。
一是由于工作压力引起的。这是引起这一效应的直接原因。引起工作压力的原因也很多,例如,工作太重太多、工作任务时间紧迫、工作物质条件太差、工作责任重大、工作人际环境紧张、工作分工不明、工作缺乏安全感、工作中与上、下级关系不好、工作开展困难,等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人的心理压力随时可能产生。为了减轻心理压力,人们就会做出种种努力,以致恢复心理平衡,达到压力效应的效果。
二是由于生活压力引起的。这是引起这一效应的间接原因。引起生活压力的原因很多,例如,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家庭近亲死亡、个人受伤或患病、结婚、失恋、失业、离退休、家庭成员伤病、子女入学、妊娠、性障碍、家庭新成员出现、工作调动、儿女离家、子女就业,等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人的心理压力随时可能产生。为了减轻这种心理压力,避免得病,人们就会做出各种努力,尽量释放由于压力所带来的巨大能量,从而产生压力效应。
三是由于个人对压力的敏感性所引起的。这是这一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是说,上述的工作压力源与生活压力源都可能引起压力效应,但是这种可能是否能转变为现实,还要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在所有个性特征中,人对压力的敏感性尤为重要。对压力源的敏感性强,就越会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压力效应,反之,就不太可能产生压力效应。
上述可见,压力对学校导学育人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学生能否正确处理压力,对他们本人的健康与学习的效果都有密切关系。而学生能否正确处理压力,又与学校教师的正确导学育人密切相关,如果能正确导学育人,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压力效应,否则,就可能产生消极的压力效应。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运用如下方面的对策。
首先,学校教师要正确对待“焦虑曲线”。因为焦虑曲线反映了一个人承受的压力与压力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如图 2-1-1 所示:一般来说,压力会带来心理焦虑。随着压力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焦虑程度也会发生变化,而心理焦虑程度的提高,在前四个区内都呈现出人们行动力的增强,以使产生压力效应。但到了破坏区后,压力效应反而迅速减低。这就是说,在不同区域内所产生的压力效应是不同的。在乏力区,压力效应很小,因为在该区内,无什么压力可言,因此,总处于一种乏力状态,产生不了压力效应。在舒适区,压力效应虽有,但不太明显,因为在该区内,人们感到很舒适,“站着就能摘到果实”,因此,也不需要化费很大的力气,只是一般应付即可。在发展区,压力效应强度增大,因为进入发展区压力便增大,为了减轻压力,回到舒适区,人们便做出了各种努力,从而产生了“跳一跳摘到果实”的压力效应。可见,在发展区人们如果要想产生压力效应就必须付出努力。在潜能区,压力效应达到了极至水平,是一种超能力的发挥。因为,在常规情况下,人们遇到的这一区域的压力是无法应付的。怎么办?此时,便动用了潜意识中的潜能,以致产生“应激性”的压力效应。按照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以及世界著名潜能大师伯恩·催西等的研究,其效应比平常高达三万倍以上。
可见,在潜能区人们欲要产生压力效应就必须做出超常的努力。在破坏区,压力效应迅速降低,以至趋于零效应,甚至负效应。这就是说,在这一区域,人们面对强大的压力已无能为力,十分沮丧,在行为上表现出放弃、倒退的行为,有时还会出现精神崩溃、心理受挫、行为失常的变态现象。学校教师了解了这一特点后,再根据前面所述的压力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压力管理。使多数学生多数时候心理压力处于发展区阶段,必要时可控制在潜能区,但要严密监控,以免稍不注意便进入破坏区,产生消极的压力效应。
其次,学校教师在压力管理中,下述要点知识和技巧也是需要掌握的。一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焦虑曲线”存在;二是焦虑曲线的每一区域,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域面,有的发展区域面较大,有的潜能区域面较大,这是因人而异的;三是焦虑曲线及其域面是可以通过测量而得到的;四是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测得的学生焦虑曲线进行有的放矢的压力管理;五是焦虑曲线的每一区都是动态变化的,这与学生的压力经验、认知水平有关。压力经验丰富、认知水平高,一般来说,动态变化就越有可能,其方向视压力经验的正负而定,如果是负面的压力经验,就有可能产生倒退的行为,从上一区退向下一区,如果是正面的压力经验,就会产生上升的行为,从下一区上升到上一区。六是压力经验可以通过训练而累积。因此,在学校导学育人中,适当给学生以压力,给他们压压担子是有好处的,这样能提高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和经验,以应付更大的压力,产生更大的压力效应。七是在压力管理中,对那些压力敏感性特强的学生,要运用逐步增强的原则进行压力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压力承受能力,切忌给予过强的压力,以避免被压垮。这些方法不妨在学校导学育人中试试,也许还蛮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