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实验 创建词条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

供给学派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供给学派,也称供给学派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

供给学派理论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供给学派的兴起编辑本段回目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但是,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于是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
新奥地利经济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
弗莱堡学派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供给学派
古典经济学派
官房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功利主义
货币学派
哈佛学派
海派经济学
经济历史学派
剑桥学派
激进经济学派
经济浪漫主义学派
经济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洛桑学派
伦敦学派
李嘉图派社会主义者
李嘉图学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瑞典学派
数理经济学派
新制度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剑桥学派
新自由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
新历史学派
新经济地理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芝加哥经济学派
制度学派
重农学派
重商主义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经济学
古典自由主义
成本学派
[编辑]

  该学派的先驱者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70年代初,他多次批评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同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论点和主张。1974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货膨胀

  芒德尔的论点引起拉弗和万尼斯基的注意和赞赏,拉弗进一步研究并发展了芒德尔的论点。当时的美国国会众议员肯普也很重视芒德尔的主张,他任用罗伯茨为他拟定减税提案,聘请图尔进行减税效果的计量研究。

  70年代后半期,拉弗,万尼斯基、罗伯茨等利用《华尔街日报》广泛宣传他们的论点。肯普也在国会内外竭力鼓吹减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1977年 ,肯普与参议员罗斯联名提出三年内降低个人所得税30%的提案。这个提案虽然未经国会通过,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万尼斯基所著《世界运转方式》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阐述供给学派的资本和分配理论,被誉为是供给经济学的第一流分析。70年代末,供给学派在美国经济学界已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

  在学派形成过程中,有些倡导者如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等在一些论点和政策上同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人的意见差异很大。因为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的观点比较温和,持折衷论,西方经济学界称他们为温和派,称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为激进派。但后者则自称是供给学派正统派,西方各界通常也把后者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

供给学派的观点和主张编辑本段回目录

  供给学派并没有建立其理论和政策体系,只是学派的倡导者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滞胀”的原因及政策主张有些共同的看法。

  供给学派认为,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萨伊定律完全正确,凯恩斯定律却是错误的。

  吉尔德坚持说,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大意义 ,他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供给学派认为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他们指出,经济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所关心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减去各种纳税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在累进税制条件下,边际税率又是关键因素。因为经济主体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按边际税率纳税后增加的净报酬是否合算。他们认为税率影响经济主体行为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实现的,税率提高,纳税后净报酬减少。就劳动力看,这意味着休闲对做工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会选择休闲而不去做工,劳动力供给就会减少。就资本看,这意味着消费对储蓄和投资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乐意把收入用作消费而不用作储蓄和投资,资本供给就会减少。此外,经济主体为了逃避高税率,还把经济活动从市场转入地下。这些都会使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产下降。

  供给学派进而分析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因为税收是税率与税收基础的乘积,税率变动既然影响生产,就必然影响税收。拉弗首次把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制成模型,画在直角坐标图上,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线

  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能促进生产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宣扬正是高税率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阻碍了个人和企业储蓄与投资。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生产呆滞,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物价上疏。这时再加上人为地扩大需求,通货膨胀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又使储蓄和投资进一步萎缩,生产更加呆滞;还使纳税人升进高税率等级,而实际收入并未增加,纳税负担因而更重。

  因此,供给学派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特别鼓吹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他们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作工作,更能刺激个人储蓄企业投资,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他们还宣称,减税后政府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即使出现财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经济增长后,赤字自然缩小和消失。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支出不论是公共支出还是转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碍生产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费资源,有些虽然对经济有益,但效率很低。因此,他们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支出,停办不必需的社会保险福利计划,降低津贴和补助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

  供给学派虽然同意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在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和措施上,同货币学派大相径庭。供给学派认为,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不应只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而是为了稳定货币价值。货币价值保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心理就会消失。在安排货币收入时,人们就乐意保存货币,不去囤积物资,选择生产性投资,不做投机性投资。同时,货币价值稳定又是保证财政政策,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如何保持货币价值稳定,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坚持必须恢复金本位制

对供给学派的评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供给学派的论点和主张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各方关注。凯恩斯主义萨缪尔森认为,它既没有经济史上的有力证据,又缺乏理论分析上的合理推断。货币学派虽然对一些论点表示赞同,但认为它并没有提出有效解决美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结构。进步学者的评论更加尖锐。

  评论者都不同意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关于美国税制已经进入禁区的论断,认为缺乏历史和现实的验证 。对于供给学派所说减税不会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即使发生赤字对经济也无任何妨碍,赤字会自行消失的观点,更认为是纯属无稽之谈。评论者一致指出,降低边际税率是为富人谋利。因为全面降低累进税率,高收入阶层获得减税的好处要比低收入阶层多 ,削减社会支出则使低收入阶层直接受到损失。

  凯恩斯主义者阿罗卡恩等指出,政府干预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政治家们的任意设计。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经济稳定、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干预和调节,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制订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法律条例,虽然增加了企业负担,但保护了社会利益。

  一些进步学者批评供给学派过分强调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投资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造成生产过剩危机。他们还反对供给学派把投资不足作为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的原因,指出70年代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比60年代低。

  评论者认为,恢复金本位制将大大缩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指出货币历史表明金本位并不能保证物价稳定。1981年美国国会成立的专门研究恢复金本位问题的“黄金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争辩,最后否定了供给学派的主张。供给学派虽然遭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评论,但也给予西方经济思想以有力冲击,对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

供给学派的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供给学派对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1981年,新上台的里根总统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头就声明,他的计划与过去美国政府以需求学派为指导思想的政策彻底决裂,改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1985 年,里根总统在第二任期开始时宣称,他将继续实施并扩大原订计划。但是,美国经济并没有象计划所预期的那样顺利发展,大部分目标也未能实现。计划实施不久,美国经济就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特别是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导致高利率和美元高汇价,又使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创纪录赤字。所以几年来除了几位倡导者仍在宣扬供给学派获得巨大胜利外,信仰和赞赏的已日趋减少。

经管百科已经为您找到更多关于“供给学派”的相关信息,点击查看>>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供给学派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个人储蓄 个人所得税 企业投资 伦敦学派 公共支出 公共选择学派 减税 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