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中,萃取是指在混合物中加入某种物质,利用混合物的各种成分在该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而将它们分离。如在含有硝酸铀酰的水溶液中加入乙醚,硝酸铀酰在水中转入乙醚中而杂质仍留在水中。这种萃取在分离混合物中的作用,就称之为萃取效应。
在挑选人才、鉴别精英的过程中,萃取效应同样存在。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人是否精英、是否人才,还真难以鉴别。在非常时期、非常事件、非常环境中,是金子总会闪出耀眼的光芒。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人才还需要放到一定的环境中才能鉴别出来,否则,所谓的人才也只是假设的,因为他缺乏萃取过程。
一是与一个人的个性有关。为什么在同一环境中,在同遇一个机会时,有的人被萃取为人才了,而有的人却没有呢?这与一个人的个性很有关,特别是那些善于追求“机遇”的人。因为机遇常常是隐藏于荆棘之后,潜在于重重困境之中,默藏于四伏危机之时。缺乏追求机遇的个性,往往会交臂失之。机遇具有鲜明的瞬时性,如果不能及时抓住,就只能像流星似的,机遇丧失了。因此,只有准备好了的头脑还不够,还必须有执着追求机会的热情,没有这种个性,即使真是金子也不能透过其沾满泥土外表而熠熠生辉。可见,追求的个性是萃取效应发生的内在因素。
二是要有易于萃取的溶剂。这就是说,人才的脱颖而出除了与他本人的不断追求有关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特别要有识才的伯乐,否则,人才不仅不易冒出,有时还会被摧残。可见,惜才、爱才、识才、用才,诸种成才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学校导学育人中会不会发生萃取效应?学校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导学育人中发生的萃取效应?平时我们常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问题是我们怎样去发现,去萃取?下列的对策不妨参照践行。
首先,学校教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人才是分层次的,是有类型之别的,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说,我们学校教师在做导学育人工作时,既需要专家型的教师,也需要谋士型的教师,还需要开拓型、管家型、“老黄牛”型和“八面玲珑”型的教师。这些各式各样的人才,能完成学校提出导学育人的培养目标。同时,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类人才,教师也要爱惜,并且加以最大化地加以培养,不要让他们有怀才不遇的感觉,而是要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成长。
其次,学校教师要培养自己拥有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人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培育而成的。教师的工作就是优质地进行育人的工作,没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就难以育好人才。而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仅能感染学生,而且还能抓住各种改革与发展的机遇,更好地育人,使自己成为独树一帜的某方面的教育人才。
第三,学校教师一定要敢于为自己搭台唱戏。也就是说,学校教师要为自己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一要有各尽其才的环境。教师根据自己的所长,努力争取合理科学地把自己的特长安排在各得其所、各尽其才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二要有不求全责备的环境。教师对自己的短处尽量少责备,或尽量在工作岗位上避开它,使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即使避免不了也要诚心地给予克服、纠正和提高,而不是看轻自己,使自己抬不起头来。三要多创造成才机遇的环境。一个教师在一个班或教一门学科久了,就容易产生麻木僵化的心态,做一项班级管理工作久了,也会产生应付了事的心绪。这样极其不利于人才成长。因此,改变一下教师自己的角色,使自己的工作给予不断地丰富化和挑战性,使教师自己能有机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表现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变成一个教育专家。可见,通过变动自己的岗位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并培养自己成才,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四要有“疑人不用、用而不疑”的环境。也就是聘任教师时要慎重,聘用了就要充分地予以信任。要允许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放手地挥开膀子干一番。不要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设置种种改革障碍,使教师不敢教学改革,不敢教学实验。五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环境。这就是要鼓励教师冒尖,要敢于启用一流人才。在学校营造一种氛围:冒尖光荣、冒尖有功、冒尖重奖。六要有用人唯贤的环境。无能不用、庸人低聘、贤人高聘,像北京大学那样有才的讲师也可以担任博士生导师。不任人唯亲,不照顾各种关系,也不搞各种特殊照顾,而是选用贤者能人。
|